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雜談(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07-02 17:09:56 閲讀: 0

第十二章 修行篇(3)

三十、菩薩永遠離不開眾生,只要發心立志成佛不入無餘涅槃,都會生生世世與眾生在一起。菩薩分為不同的層次,首先沒有斷我見的菩薩,即使想離開眾生,也不可能,由於三縛結的綁縛,三惡道不免,與三惡道眾生就不能分離,再回到人中天上,與人天眾生不可分離。斷我見和三縛結之後至地前的菩薩,無論到哪裡都與眾生在一起,離不開眾生。地後菩薩由於發過十無盡願,受願力的牽制,不可能入無餘涅槃,那就必須還要與眾生在一起。

關鍵是各個層次的菩薩要與什麼樣的眾生在一起才好,這個問題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菩薩發願,要發什麼樣的願才適合自己,要考慮清楚,免得未來後悔。

每個菩薩的第一任務首要任務,就是必須要斷除三縛結,而且是要真正斷除,不留餘結。然後才能談得上去度眾生,相對而隨緣的挑選與自己相應的眾生。

發願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在地球度眾生,不離地球不離娑婆世界,可是自己的三縛結沒有斷除命終卻隨著結縛去了三惡道。明明是發願度眾生,可是自己都沒有度得了,還需要其他菩薩來度,何談度眾生?

無論是學佛,還是行善,還是發願等等,做一切事都需要相當的智慧,不能憑一腔熱血,一沖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考慮後果是不行的。

三十一、菩薩的十無盡願

諸佛降世普度眾生,示現八相成道,內容要牢記:從兜率天宮降生、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轉法論、涅槃。所以佛一定是出家人,屬於僧數,不是在家人。佛在華嚴經中教導菩薩發十無盡願,其中一個願,是菩薩一定要有廣大的神通,這是必修的內容。沒有神通,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眾生。但是神通最好要在入地以後修,開悟以後修也非常勉強,在這之前都不提倡修神通。

菩薩的心量太小,就無法發這樣廣大的誓願,即使發了,也無法做得到。心量有多大,菩薩事業就有多大。我們每個眾生未來世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自度和度人,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事,都是佛事,沒有三界世俗方面的任何追求。那我們現在就要訓練自己心盡量不著世間相,不追求世間的個人利益,不為了世間的生存利益而與人爭奪,包括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包括家親眷屬,一切一切,心裡能捨盡量捨,這樣心就空淨廣大了,廣大到如來藏那樣程度,就達到終極。

眾生界盡,我願乃盡。眾生界能否盡?什麼時候盡?記得佛經裡有人問佛,眾生界是否能盡,眾生是否能度盡,佛好像沒有回答。不是佛不知道,無法回答,而是眾生的數量實在是多得無邊無際,不可勝數。每個菩薩的任務極其繁重,即使成佛也要永遠忙碌於度眾生事業。十方世界的蕓蕓眾生無量無邊,沒有佛沒有菩薩沒有佛法的世界也簡直太多了,那些世界裡的眾生非常苦,等著我們這些菩薩們去發心度化。

我們將來有能力度眾生的時候,一切都要為眾生考量,不要為個人的私利而互相爭奪,菩薩們如果為了各自的眷屬問題和名聲地位問題而打得頭破血流,那些眾生怎麼辦?往昔所發的菩提大願那裡去了?我們現在盡量發大願,才能免得未來世不忘失菩提心,一切為了成就自己道業,成就眾生,不為世俗利益。

眾生的善根福德不成熟,就不能遇見佛法。我們都應該盡量為眾生多種植善根,讓眾生的善根早日成熟。如果眾生善根不成熟,缺少福德,即使佛在面前,也沒有用。如果眾生界盡了,沒有眾生了,佛還要佛國土幹什麼用?佛成就無數佛國土就是為了度化眾生而用的,沒有眾生了,佛還留形住世嗎?那就不會再留形了,佛國土也沒有用了。所以,看看未來的情景,我們現在還有什麼好爭奪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能臨時用一用就行了,沒有必要去執著。

三十二、做一個合格的佛陀弟子

在學校裡,一個合格的學生,一定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在佛教裡,一個佛陀的好弟子應該是戒定慧全面發展六度具足的佛弟子,是才能與心性完美結合的修行人。德才兼備的人是非常難得的人才,非常稀少,如果只有某種能力,而心性不善不調柔,這樣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如果心性良善,能力不足,還可以勉強用,可以培養,如果能力和心性都不行,堅決不能用。

心性體現在無我上,沒有斷我見之前,有的人我性重,有的人我性輕,我性輕微的人當然比我性重的人容易斷我見,容易證果。總想駕馭他人的人,就是我性重的人,不願意被人管理的人不願意服從長官的人,也是我性重的人,心性不調和,都是我心在作祟。我性輕微的人,比較隨意,比較隨和,對於一些人事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太在意自己的位置和權勢。一個團體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我性重的這些人,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長官者,這個團體就會亂成一片。

一個佛教團體,一定有護法神在護持著,每個人的心性護法神都了如指掌,這個人是什麼心性,有什麼目的,能起到什麼作用,護法神都清楚。所以一個人應該在團體裡擔當什麼角色,護法神會管理,有的人私心重,對團體會起到破壞作用,護法神會想辦法弄走和隔離。

三十三、整個世界都在不斷的生滅變異著,最後都變成了空無,何況我們小小的肉身,更是不能獨自存在,變異得更快,更不能久存。我們每天都那樣的執著自己和周遭的一切,真的沒有必要。

每個人早晚要消失滅亡,趁著有生命存在,著眼於生死大事,不要斤斤計較於不重要的小事,吃喝拉撒這些事都不重要,名聞利養這些事都不重要,生活富裕與否順心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後怎麼辦,來世怎麼辦。生命一結束,此世一切一切的遭遇,都成了過眼雲煙,都沒有意義了,什麼激烈的紛爭,人我是非也都煙消雲散,無足輕重了。不如多花時間,用心在自己能帶到未來世的東西上,多為自己儲備後世的資糧,帶不走的就不要再費心思了。

當你感到生活順心自在,家庭和樂美滿,事業有成,名聲權勢增長,自己因此而心滿意足時,就是貪愛成功時,也是迷失時,追求的方向錯了,就失去了重心。當有一天這一切都消失的時候,就會痛苦和悵然若失,就會消沉和失落。莫不如趁好年華,追求道業,不得而得一切,得一切而不得,內心解脫自在,而沒有解脫感,沒有自在感,這就是極樂。

三十四、世界之大,佛國土之大,宇宙之大,意識無法想象,我們充其量也就如螞蟻般。螞蟻的世界裡有什麼?螞蟻的生活有什麼可追求、可計較、可自豪的?螞蟻國裡有什麼可值得爭奪的?每個螞蟻的五陰身有什麼可值得執著貪戀的?

可是佛看見的螞蟻群體,真的是太執著自己的五陰身了,七尊佛出世,螞蟻還仍然是螞蟻身,這正是螞蟻愚癡性的體現,執著性的體現。我們與螞蟻有什麼區別?無量尊佛出世了,還仍然是六道眾生身,還是那樣的愚癡和執著,還是有那麼深重的無明。還不羞愧嗎?還不自責嗎?還沒有慚愧二種善心所法嗎?

智慧高於一切,解脫比什麼都重要,無論付出多少艱辛去獲得都值得,否則就像螞蟻一樣的永遠愚癡可憐下去,還以為自己多高大呢!

不少人學佛那麼久了,還對山山水水的感興趣,四處遊玩,貪愛眼前的風景,不知珍惜寶貴的時間來修行。不知道如螞蟻般的自己能走出多遠距離,一群螞蟻再能行走,日夜不息,也難走出一片沙漠,何況還能走出一個國土。我們即使坐飛機,也難離開地球上的領空,不如打開自心,擴大眼界,包容整個大千世界,探索無窮的宇宙奥秘,讓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和如佛陀般的能者,擁有無邊無際的心量和智慧德能。

學佛修行,到最後就是證得一切法都是空,連空也空。五蘊是空的,十八界是空的,我是空的,萬法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成佛也是空的,佛也是空的。心中空去一切法,一切相,空的觀念也空去,就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中所講的那樣,能空所空都要空盡,空的法也不留存,就到家了。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訓練自己看空自己,看空與自己有關無關的一切人事物理,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

一般眾生都是順境起貪愛,在逆境當中容易反思,逆境太多就會起瞋心,個別人會自暴自棄。正常的修行環境應該是,有時順境有時逆境,逆境比順境多一些,這樣的好處一個是能消除業障,一個是保持心地的覺醒,不容易被順境所迷惑,道心才能堅固,才能逐漸看空逆境和順境,去除執著性很快速。

三十五、鯉魚跳龍門脫胎換骨成為龍神之前,需要蓄勢多久,積聚多少能量和大福德,具有多大的力度,才能猛的一躍,瞬間脫胎換骨?

很多人並沒有積聚出多少力量,沒有付出多少代價,急急忙忙就跳,結果跳的不是龍門,也沒有成為龍族之一員,還是原來那條鯉魚。有的甚至磕得鼻青臉腫,毀身喪形,也沒有得到一片龍鱗。什麼貪欲也不肯捨棄,卻妄想著搖身一變成為聖人。這就是現代人最大的貪欲。

很多人不肯真正毀形出家,放不下世間貪欲,就找借口說,出家是出煩惱家,不在於穿不穿僧衣,不在於剃頭不剃頭,心出家是真正的出家。這個借口找的太堂而皇之了,完全遮掩了自己放不下世俗貪欲的心理,而非要有出家的身份,也真是大貪。

三十六、修行人應該習慣於反觀自心

念頭本身是識心的作用,是心所法,發現念頭,就是識心去發現心所法,這就是反觀。聰明人應該都習慣於反觀,而不自覺這就是反觀。習慣於反觀的人都有自制力,能夠自我省察,自我督導,自我管理,自我成長,一切都是自動自覺的,不用人看管和督導,這樣的人適合做長官,最起碼不用被人長官。

學佛修行的人,應該是有覺悟的人,更應該時時反觀自己,返照內心,日日三省吾身,這樣才能逐漸改過自新,降伏煩惱。如果不習慣於反觀自己,就不會發現自己身口意行不如法的方面,那就不能修正自己、改變自己,也不能提升自己。這樣的話,自己心裡是佛念多還是雜念多,應該很清楚,反觀不費力,關鍵在於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順理成章自自然然了。

三十七、菩薩六度裡,其中一度是忍辱度。修忍辱是幹什麼用的?有人說是用來降伏心念的,有人說是用來降伏瞋心的,有人說是用來破相的,有人說是用來積福消業調伏自我的,有人說是用來離相讓心無所住的,有人說是用來恒順眾生的,有人說是用來長養慈悲心的,有人說是用來開導引發般若智慧的,有人說用來忍他辱我,修無我行的,有人說是用來破除四相的。

這些說法都對,應該綜合起來說,就全面了。

三十八、每個人修行到一個關鍵時刻,障緣就會出現,這正是修行得力的結果。再繼續修行,障緣就會褪去。修行不得力時,一般不會出現障緣。所以遇見挫折不要懷疑自己,要勇往直前。

修行的次第是先廣博,後專精。如果一味廣博,只能是意識的知識累積,與解脫不相干。應該參禪實證時,就要放下所有的經書,專心參禪。這時再著重讀經書,就會障道。過去禪宗祖師,看見參禪的弟子讀經書,就會制止呵責。現在沒有人敢說弟子什麼,不敢阻止人家廣學多聞,怕給師父釦帽子。有些人修到七八十歲,心還在廣學多聞上,我也不敢說什麼,自己生死自己說了算。現代人的最大特點是喜歡知識學問,而不喜歡解脫。

三十九、要想讓思念佛法的心念成為心中的主念,那當然就要以佛法為重,不以其它的世俗人事物為要,所有心思或者是極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佛法上,盡量旁無他顧。把自己放得低低的,把自我五陰身看作什麼也不是,一無是處,無一技之長,處在人群中,可以讓人感覺自己有點傻,別的就沒有什麼印象了。不要向外炫耀誇耀自己如何如何能,有文學藝術修養,會琴棋書畫,能歌善舞,文筆雋永,善美工編輯,善詩詞歌賦,善謀權勢,善於推銷策劃,某某權貴,一表人才,首屈一指等等等等,把這些都甩一邊去,忘記你自己是誰,整天除了佛法,就是渾渾噩噩,做個活死人,能活著就行,世間裡一無所愛。這樣心念就會都是佛法,主念就明確了,絕對不愁不了道。打得世俗念頭死,許汝出世法身活。

一般人都做不到,佛法就是離俗背俗,有什麼辦法?一邊享受世俗,一邊還要有佛法證量,魚與熊掌兼得,這是不可能的,先出世後才能入世。

四十、學佛修行學無相法,心要逐漸脫離有相的世俗法,心離俗離相,才能漸漸清淨無為,與出世間的無為法相應。如果世俗間一個最普通的節日,也要在意和隨流,心與世俗緊緊的綁在一起,不看淡一些,如何得解脫?修行人最後都要超凡脫俗,因此我們不能與世俗法太粘連,深深的陷入世俗界裡不知自拔,與道背而馳,何時能走上解脫的大道?

四十一、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思路應該盡量打開,不要拘泥於固定的套路,反反復復思惟驗證自己的觀點,從正方向驗證之後,再從反方向驗證,任何一方面都驗證無誤之後,才可以勉強相信自己,但也不一定正確。因為大智慧與夙世善根相連,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大智者,一定具有夙慧,不是某世無故突然就能出生大智慧。而有夙骨夙慧眼的人,不崇拜權威,不崇拜名聲,不拘泥於印刷出來的文字,一定能跳出這些框框的圈定,脫穎而出。

不搞權威崇拜,才能把心量打開,心量打開以後,視野也會隨之開闊起來,所見就廣闊,不被已知的固有的理論所圈定,其思惟智慧才能獨特而深利廣大,這樣才能觸證到實相,發現本有的事實。

智慧隨著心量走,心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廣大,心空如如來藏一般,智慧才能越來越接近如來藏,成佛有期。

四十二、念佛拜佛,一是修福,二是修定,身體拜佛,折倒慢心,即為有功。修定,不要數量,只要質量,質量就是心住一境,不散不亂。那就要慢慢念,心念,心聽,心想,心憶。慢慢拜,身體徐徐,心念集中,或者注意身體動作,或者想佛憶佛,身心一如。氣息平緩,似有似無,心念化一,念念不忘。日久自然功成,就可以有能力參究話頭,參究自心如來。

每月都要檢查自己的菩薩六度修行程度,布施度修了多少;貪心和吝嗇心捨棄了多少;執著自己錢財物的心松動沒有;為人大度一些沒有;戒律修持如何,是否勉強守戒感覺戒是一種束縛,還是自覺守戒不覺是束縛,還是不用守戒,根本沒有犯戒的心,後者是心已得到降伏了,不著外境,回歸到內心世界了。

在忍辱度方面,對一切人事物是否能夠容忍了,是否不起爭執,內心淡泊,對不合己意的人、事、物,也覺得無所謂了;尤其對法,不懂的深法,是否能夠接受、安忍下來,能夠慢慢揣摩其內涵。

在精進方面,檢查心裡的世俗法,是否在逐漸減少,是否越來越希求於對佛法的向往和修持;在布施、持戒、修定、修慧方面,是否很積極、很努力。

在修定方面,檢查自己的心,沉澱下來沒有,攀緣、散亂減少沒有;思惟一個義理,能否持續很長時間;對於所修的法,是否有決定性信心,念念不忘。

在修慧方面,檢查自己對於成就佛道所應修行的內容,是否都了解了,每一步驟是否都了解;對於明心見性的內容是否了解;對於解脫之理是否明了;對於真如之理,是否了解得越來越多;如來藏的體性是否都越來越清楚等等。

四十三、修定也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修定能讓我們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身心統一,意根減少攀緣,能量不外放,心思集中,定力增強,智慧就得以開發。能量外放,就像一個面積大的木板,放在地上,使勁下壓,地面只能壓出很淺的痕跡,如果把能量集中,就像錐子只紮一點,錐尖入地就很深。我們的心識也如此,越集中,越能思惟甚深法理,心不散亂,而且思惟程度很深很透徹,從而得出正確結論,開發出智慧的潛能。

修定包括兩種,一種是靜定,身口意都不動,收攝身心,閉口不語,心不亂想,氣運通身,排除身障,身輕氣爽,神寧心定,精力充沛,身體健壯。第二種是動中定,身心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活動運動中,應該要好好利用,不能放逸自己,心識攀緣不斷,浪費寶貴時光。在活動當中,不僅要做好目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同時心念也要緣於正念,所謂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經、念咒、參究一個義理、參究一個話頭、參究一個公案等等。最初從念佛開始,心念佛,心想佛,心憶佛。行走坐臥,念念與佛打成一片,定力具足,改為參究。那麼,每天給自己定課,打坐修定一小時以上,坐中思惟一小時以上。其餘時間,全部念佛或者念咒,改變心識,不緣外法。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