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2 04:07:58 阅读: 10

第十章  法义篇(2)

十九、推理,并不一定是证得。比如辟支佛推十二因缘或者是十因缘,推到阿赖耶识那里,就齐识而还,不能过彼(阿赖耶识)。虽然如此,也没有找到和证得第八识,不是实证阿赖耶识者。实证阿赖耶识者是大乘菩萨,是大乘见道,必有大乘善根福德因缘和发心,缺一不可。如果说外道和小乘也有大乘菩萨的发心,那必是大乘菩萨,因为不管菩萨学什么法,都是围绕于大乘,为了度众生和成就佛道。不发菩萨的心愿,其行止和结果必不是菩萨,必不能见道,必不能有菩萨的果德。否则发外道的心也能成佛。佛就没有必要强调众生一定要发大心大愿,发自利利他的菩萨清净大愿,以完成佛道的修证过程,圆满成佛。

辟支佛尽管把生死的来源推到阿赖耶识这里,最终还是走向涅槃灭度,毕竟没有行菩萨的大道,而利乐众生。这点足以证明辟支佛不是菩萨,没有实证阿赖耶识。种子不正,根不正,如何能有正果?就如有一些人,在悟前把一切法都归于第八识这里,认为其来源都是第八识,其性都是佛性。尽管持这种观点,但毕竟是理解和推理、想象,并没有实证第八识,不属于明心菩萨。

禅宗有个话头,要大众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无数人都猜测出这个一就是如来藏,万法都归于如来藏,都来自于如来藏。可是尽管如此,仍然不属于大乘见道,不属于破参,还不是真实义的菩萨。因为仍然没有证得如来藏,不知道一归于何处。不知何处,没有找到如来藏在何处,仍然处于无明之中,离证悟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程。相似法毕竟是相似法,代替不了真实法,没有真实法的功德受用,说食并不能饱。

有的人说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了,如果是这样,那就都叫作菩萨好了,何必又叫作阿罗汉和辟支佛,佛法不必分为小乘四圣谛、中乘十二因缘和大乘菩萨六度,都叫作菩萨法,都以明心见性和成佛为根本目的就行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其中的区别很大。

十九、法法相通,没有说学此法,不通另一个法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好了,很多经典都会贯通。学唯识,观行识的运作,是非常有乐趣的,既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他人和世界,能逐渐摆脱愚痴,获得无量智慧。一切法都落实在识上,有识就有一切法,明了识,就能明了一切法,就能成佛。

二十、略谈色

色即是色蕴,是五蕴之一,有相貌、形体、色彩,包括显色、形色、表色、无表色,其中后三者就是法处所摄色。显色是青黄赤白;形色是大小方圆长短宽窄;表色是色的形状、姿态,身体的运动和动作、行来去止等等;无表色是色相上所显现的美丽、丑陋、魅力、韵味、气质、学识、修养、平静、愤怒、开朗、热情等等。法处所摄色是色声香味触上面所显现的法尘,与意根相对,是意识所了别。色还包括众生色,男女色相,宇宙山河大地,植物矿物,房屋宫殿无情物等。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要想见如来,见法身佛,见真佛,不能以色相、声相求见,有色有声有六尘相的不是真佛,是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化现的有生有灭的佛,魔王波旬因为福力的缘故也能化现佛的相貌。佛涅槃后,四祖优波鞠多就让波旬化现出释迦佛的身相来目睹瞻仰,波旬就真的化现出佛的色相,从树林中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群弟子,优波鞠多乍一见,以为是真正的释迦佛,情不自禁地礼拜起来,波旬受不住礼拜就现了原形。所以要见如来不能着色相,不能从色相上来见。

二十一、每个讨论的题目,相当于一篇小论文一样,自己要有论点,然后展开论据,运用譬喻说明,或者举具体事例。

宗,就是宗旨,就是自己的论点。因,就是证据、论据、事实,用以辅证宗旨。喻,就是贴切形象的譬喻,以说明宗旨。学会这个本事,才能登上论坛,与人辩法,没有这个本事,就不要参与任何辩论。台下练练口才还可以。但是口才好,不等于逻辑思惟好,不等于能说清楚事实,不等于掌握了真理,不等于有大智慧。口才远不及头脑,不及逻辑思辩能力。

二十二、如来、慧解脱的阿罗汉与俱解脱的阿罗汉其解脱有什么异同

佛与阿罗汉都能出离三界世间生死缠缚,都能解脱于三界,不受三界的生死系缚。而佛是究竟的解脱,不仅了了分段生死,也了了变易生死,无有一丝无明缠缚自心,因此是究竟解脱。阿罗汉的解脱还不究竟,还有无明,还有变易生死没有了。慧解脱的阿罗汉还要等待世间因缘尽才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俱解脱的阿罗汉不用待时解脱,随时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

二十三、问: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无余涅槃是三昧境界吗?

答:三昧境界,里面应该有主人,有入三昧境界者,将来就会有出三昧境界者。而涅槃里没有主人,没有人入涅槃,阿罗汉的五蕴十八界全部灭尽了,意根也灭尽了,那就没有阿罗汉了。既然没有人入无余涅槃,也就没有人出无余涅槃,因此说无余涅槃不属于三昧境界。

二十四、在娑婆世界,人们把日常生活的常识当作现量认知,可是这些所有的现量认知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可能都改变了,不适用了。那时候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和法则,山可以不是山,水可以不是水,一切物质色法的虚幻性,决定了物质色法的不稳定和不可靠性。

我们认为火有燃烧性,能烧灭一切物质色法,到八地菩萨时,就知道不一定,火的性质会改变,也许连一张纸都烧不了,何况菩萨的色身。我们认为水有淹没性,到八地菩萨时就知道不一定,也许连一张纸都侵湿不了,何况菩萨的色身。我们认为石头不能吃,不一定,大修行人完全可以用石头煮着当山芋土豆红薯吃。所以普通众生那些所谓的现量认知,都错了,都是非量,众生不要太自信就对了。

泥人都是用泥捏出来的,但是没有禅定,只能被捏,普通人能捏什么?捏个生死轮回苦而已。现代人喜乐于学语,喜欢背诵,喜欢学知识,喜欢学富五车,不喜欢禅定中实证。

二十五、回向是意根愿意把功德送给其他众生,其他众生的意根也愿意接受,两个人的如来藏就会配合做交接工作。蠢动含灵因其无力修福修慧,全靠其他众生诸菩萨们回向,而积聚一些福德,再借这些微薄的福德之力,不断改进其生命质量和层次,无数劫后,才能托生为人。所以我们已经托生为人,并且有机缘学佛修行,应该感谢那些度脱我们的诸佛菩萨和善友,至于如何感谢,应该像诸佛菩萨度脱我们那样度脱众生。

二十六、牢关,顾名思义还是监牢的关口。什么是监牢?三界是监牢,五阴世界是监牢,出监牢的关口在哪里?在断我见和断我执上,并且对如来藏这个我也不执,心要空净,这是在证得如来藏基础上才能谈得到的,因此说这是禅宗第三关。能做到这点,就能出生死监牢的关口,解脱于三界,解脱于五阴身的束缚。在小乘说来,最起码有三果的解脱功德,心是解脱的,断除了贪爱和嗔恚烦恼,命终断除我执,断除一念无明,就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

禅定上要求有初禅定即可,不需要太高的禅定,当然禅定是越高越好的。但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非要把五阴身修得像木头一样,或者能灭掉等等,这是几地菩萨甚至是八地菩萨才能修到的。而处于禅宗第三关前后的人,属于十行位和十回向位菩萨,离八地菩萨还很遥远。

二十七、心清净与否,不在于分别不分别,不是把心灭除不用就清净了。而是在心运行分别的过程中,无有错谬和异想,没有无明和烦恼。有人长年累月睡大觉,不分别不做事,但不代表他心清净,某一天一旦睡醒了,一做事就是贪嗔痴烦恼一大堆。诸佛累劫不停止度众生,可是其心却是绝对清净。如来藏是永远清净,可是祂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行和分别。

二十八、菩萨六度

我们学佛要想证得如来藏,明心见性,成为真正的菩萨,那就要修菩萨应该修的法,菩萨应该修行菩萨的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第一度是布施波罗蜜,作为菩萨一定要修布施度,一方面是要与众生结善缘,布施与众生所需,众生就能信服你,跟随你一起来学佛修行;另一方面是要修自己的福德,只有自己的福德具足了,才有机会开悟,成为真实义的菩萨,入得佛门里。

明心的菩萨就入到佛门里,没有明心的菩萨还在佛门之外,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菩萨,所以作菩萨首先一定要修布施行,让自己的福德具足;还要和众生结缘,因为和众生结缘,也就有机缘度众生,众生会欢喜成为你的随学弟子,你才能够带着众生,一步一步往上修行,将来成佛时,这些众生都会在你的佛国土里护持佛法,所以布施很重要。

第二度是持戒波罗蜜,因为持戒,心不越矩,就能清净下来,不犯罪业和过错,也就不受恶业牵累。因为持戒心得清净,才能有禅定;有了定才能够观行和参禅,从而能够明得真理,证得第八识,所以菩萨应该持戒,使心行清净。没有一个菩萨有犯戒的想法,如果故意犯戒,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说明他的性障还很重,还没有资格入得佛门里,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所以要想当一个真正的菩萨,一定要持戒,一开始由被动持戒,变为自动自觉来持戒、守戒,到最后就没有戒可持。因为心已经清净了,没有犯戒的心,一切的行为造作都与自性清净心相应,这个时候不用去主动的持戒,就变为不持而持,时时处处身口意行都符合戒律,符合佛法,与如来藏体性相一致,这就是持心地戒。

第三度是忍辱波罗蜜,修忍辱也是要心得清净,降伏自己的性障,也是和众生结善缘。虽然众生给我们很多辱境,但是心要忍伏下来,不回报于众生,不嗔恨于众生,那么就和众生化解了冤仇,也结了善缘,自己的心性、性障烦恼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伏,这是一个真正菩萨的心行,是作为一个真正菩萨的标志,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

第四度是精进波罗蜜,作为菩萨,一定要在佛法上精进用功,而不懈怠。那在哪些方面精进呢?在布施上精进,在修福德与众生结善缘上精进,在持戒上精进,在忍辱上也是精进的,在修禅定上也是精进的,在修自己的般若智慧方面也是精进的,时时处处精进修行,善法就会得以快速的增长,那么就能够快速明心见性,这是精进波罗蜜,能到生死彼岸。

第五度是禅定波罗蜜,菩萨一定要修禅定,心住一境,既不散乱,也不昏沉,修出定力,才能作各种观行,然后才能证得佛法。这个定一个是四禅八定的定;再一个是心得决定的定,对于大乘法,对于如来藏法,菩萨已心得决定,确信不疑,不会退转。对于明心见性能成为真正的菩萨的法,能成佛的法,对于般若实相法,也心得决定。四禅八定的功夫,尤其是初禅以前的未到地定,一定要修持出来,这是观行参禅的基础,有了这个定才能够很好的观行,才能够证得自心本性,所以禅定是很重要的。有定同时也能生福,叫做定福,最主要的是,有定就能够增长大乘般若智慧,因此修定能到生死彼岸。

菩萨六度最后一个就是般若智慧。所谓般若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祂是不生不灭的心体。般若经典主要就是600卷《大般若经》,全部都是围绕着如来藏而宣讲的,《心经》《金刚经》等还有很多般若方面的经典,都是宣讲如来藏般若体性,这些内容我们要修习,要明理,明理以后,修出禅定,就可以参禅。这些六度条件具足了,才有能力参禅,时节因缘具足时,就能够证得自性如来藏,就能明心见性。

作为菩萨的修行,主要是修这六个方面。最后一条是般若波罗蜜,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修行内容,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获取大智慧,有智慧能成就一切法,依赖于智慧才能得解脱,依赖于智慧才能得度生死和成就佛道。所以我们都应该努力熏修般若智慧,熏修如来藏法。

二十九、为什么有受皆苦

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或分为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行苦的行,是指运行和变化的意思,五阴身心一点点发生变化和毁坏,根本停留不住,把握不住,因此五阴就有行苦。坏苦的坏是指破坏、消散、变异,五阴也是把握不住的,因此五阴就有坏苦。一切苦的本身就是一种苦,这就是苦苦的意思。众生不止有三苦、八苦,扩展细分起来有无量之多的苦,可是愚痴众生身在苦中却不知苦,还劳驾佛陀来娑婆开示苦圣谛,开示了以后,众生仍然不能认识苦,也不能断苦。

受分为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不管是哪种受都是苦。即使是在乐受里,也有行苦,乐受之后是坏苦;乐受的同时,心里也仍然有苦,乐时不是纯乐的,而且众生还要为各种乐受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五阴世间没有真正的无苦的乐受。

在无色界里,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境界是极快乐的,但是那里也有行苦,时间过得非常快速,定中八万大劫很快就过去了,过去之后就是一切苦恼就现前了。众生在快乐的时候不希望快乐消失,这种希望本身就是苦,属于有所求的苦。众生追求佛法时要付出辛苦代价,这本身也是苦,但是苦中却有乐受,之后一切苦就会渐渐转化为乐受。所以我们要精进修学佛法,不畏困苦和艰难,修到最后都会变成乐受和舍受。不管哪种受都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苦的,所以说有受皆苦。

三十、舍识用根,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没有识心,是谁来用根,根是怎么用的呢?除非既是根也是识的意根第七识,离开六识也可以起用,但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切法都是由心来支配,没有心识就谈不到修行。我们学佛修行应该把佛法的基本道理搞清楚,才能下手起修。

所谓舍识,是把六个识都灭了不用,只用六根来修行应对一切,但是如果没有眼识,眼根就不能见色,如果眼根也能见色,那么死人也能见色,睡着时也能看见色,这样人就没有死亡也没有睡着。六个识如果灭了,人就不能了知一切法,即使有根也不能起作用。根是接收六尘的受纳器,是用来出生六识的,没有识,根就没有用。所以不能说修行要舍识用根。我们用的是识,一切法都是识在起用在分别,没有识的众生就如一块木头,不能思惟、分别、计划、打算、推理和判断。

如果没有意识,前五识也不能存在,还是了不了根。即使能用,眼识只能见色的粗相,耳识只能听声音的粗相,没有意识心的分析判断推理思惟,什么法也不能了别到。而眼根不能自己用自己,只能靠眼识、意识、意根、第八识和合起来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这样,没有识,根不能有任何的作用。如果意根自己能单独起用,必须有四禅八定和神通,如果甚深禅定,意根还是不能了知六尘境界,也不能修行。

三十一、音乐是声尘,是四大组成的物质色法。物体撞击发出来的声音,是外声尘,我们如果听到了,是听到的内声尘。音乐旋律依声音而有,属于五尘上的法尘,是法处所摄色。如果是看着乐谱而想象出来的音乐旋律,就是独影境,如果连乐谱也不看,就能凭空想象出来的音乐旋律,就更是独影境,都是四大组成的色法。

不同的物体撞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撞击的力度不同,声音也不同,撞击的角度和时间不同,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敲打不同的物体,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就形成了一连串不同的声音,有节奏感,这就是所谓的音乐旋律,生灭变异,非常的虚妄,不可执著,不可把捉,所以说喜欢音乐也是愚痴,也是贪爱,不出生死轮回。

由此想到,能量也是物质色法,四大组成,物质运动产生出来的,也能消耗和递减,生灭变异无常,不可把捉。热是触尘,四大组成,是物质色法,是能量。电子运动,水的运动,都能产生能量,是物质色法,有实际的功用,能被六识感知到。声音也可以说是一种能量,是物体的动能,属于能量。饮食当中有能量,能够让身体有力量,只有物质色法才能让身体有力量,有温度有暖度,能改变身体。

物质形态的改变,就能产生能量,形态不同,能量就不同。水能发电,就是利用水的运动产生能量的原理。身体能量少,多运动,跑步,就能产生热量,温暖身体。电磁波、磁场是一种能量,能成熟饮食。

地大也是一种能量,能把人打死,就是地大能量的作用。火大也是一种能量,能活命,能烧死人。水大也是一种能量,能冲垮堤坝,能淹死人,能解渴。能量,也叫作一种力量,四大都有力量,都能形成力量。静止的物体能起阻挡和遮障的作用,也是一种能量。没有力量,就不能起阻挡的作用。土地也是一种能量,能承托众生,承托物体,没有力量,就不能承托。静止的河水也是一种能量,能漂浮物体,托载物体。

三十二、人分成两段,一段或者两段都死。蚯蚓可以分成七段或更多,都能活,原因是虚空中有很多无福众生,没有身体,总是寻找机会投胎,蚯蚓的色身是低贱无福的,适合这些无身无福众生,蚯蚓分成几段后, 众生的如来藏就马上投到其它几段身体中,蚯蚓的那几段身体就都活了。一段是原来蚯蚓自己的,其余都是无福众生后进去的。虚空当中无身的众生非常多,没有身体可以依赖,都很苦恼。所以各类众生只有遇到能投胎的缘,不管什么胎都会投生过去,考虑不了投胎以后的命运和痛苦。

大千世界众生太多了,三恶道的苦难众生简直就数不清,光是一个众生身上的细菌就无数,何况所有众生身上的,何况虚空当中的,何况十方世界的。所以我们已经得人身,而且遇到了佛法,应该精进修行,保住人身,不能再下三恶道了。为那么多的众生着想,为自己无始劫的父母亲人着想,也应该精进修行,为怜悯天下众生,应该发心精进修行。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有幸遇到佛法,多么不容易,一定抓住机会修出来,以后广度无量众。看到那些苦难众生,自己发大誓愿,自利利他,是不难的。

三十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有无明,心里从来没有明过;如果众生没有无明了,无明断尽了,就是佛。众生从来没有作过佛,如果众生作过佛,永远也不会再变回众生。圆觉经里讲过这段,世尊举例说:譬如金矿提炼出真金,真金永远不会变回金矿。意思就是说成佛以后永远不会变回众生。这也说明众生是从无始劫以来就有无明,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法尔如是。楞严经第四卷里,阿难也问了世尊无明从哪里来,为什么有无明,世尊说无明没有来处,没有原因就存在着,如果有原因,那就不是无明了。

三十四、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佛是大智慧的成就者。所以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大智慧,智慧解脱,智慧成佛,一切的方法手段都是为了获得智慧。 有智慧就没有无明,有无明,就没有智慧,破无明得智慧。那么我们修布施波罗密,能获得智慧,到彼岸。持戒波罗密、忍辱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定波罗密, 都能获得智慧,到达彼岸,获得究竟解脱。

波罗密就是到彼岸,脱离生死的此岸的意思。我们的本觉心没有无明,没有生死,不在生死的这一岸,也非不在。祂在没有生死的那一岸,也非在那岸,非有那一岸,即是本觉的中道性。我们修行破除所有无明,获得究竟智,就与本觉相应,也没有生死,非不生死,即有佛地的解脱色。即在涅槃,又不入涅槃,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在在处处无不自在,无不解脱。如果我们的修行方法不能获得智慧,不能得解脱,就没有真实的受用。我们就要重新思考,选择正确的修行方法,以利更快地迈向佛地,获得究竟智。

三十五、很多心理学者等等社会人士并不信佛学佛,却能把意识和潜意识分得比较清楚。我们这些学佛学唯识的人,却分不清二者的区别,说来真是汗颜惭愧。唯识学者唯识学家专家,其观察思惟智慧,如果还不如一个没有禅定和般若唯识智慧的心理学者,那还算作什么唯识专家学家学者。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甲:我是这样理解: 有些学者,艺术家,科研人员经常会因为常研究而日思夜想,以致定力较强常进入三摩地状态而不觉,所以能观察细微。

乙:对,他们有禅定,却不是刻意修出来的,而是有极大的兴趣爱好。因为他们不执着宗教的条条框框。也不执着宗教的是非对错。我看到好多宗教徒反而限制了自己,活在思维概念的世界。这些学者对研究探讨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于是就能专注一心,其他人事都不感兴趣,就能发现真理和事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