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3 08:23:12 阅读: 9

第十二章 修行篇(3)

三十、菩萨永远离不开众生,只要发心立志成佛不入无余涅槃,都会生生世世与众生在一起。菩萨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没有断我见的菩萨,即使想离开众生,也不可能,由于三缚结的绑缚,三恶道不免,与三恶道众生就不能分离,再回到人中天上,与人天众生不可分离。断我见和三缚结之后至地前的菩萨,无论到哪里都与众生在一起,离不开众生。地后菩萨由于发过十无尽愿,受愿力的牵制,不可能入无余涅槃,那就必须还要与众生在一起。

关键是各个层次的菩萨要与什么样的众生在一起才好,这个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菩萨发愿,要发什么样的愿才适合自己,要考虑清楚,免得未来后悔。

每个菩萨的第一任务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要断除三缚结,而且是要真正断除,不留余结。然后才能谈得上去度众生,相对而随缘的挑选与自己相应的众生。

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在地球度众生,不离地球不离娑婆世界,可是自己的三缚结没有断除命终却随着结缚去了三恶道。明明是发愿度众生,可是自己都没有度得了,还需要其他菩萨来度,何谈度众生?

无论是学佛,还是行善,还是发愿等等,做一切事都需要相当的智慧,不能凭一腔热血,一冲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后果是不行的。

三十一、菩萨的十无尽愿

诸佛降世普度众生,示现八相成道,内容要牢记:从兜率天宫降生、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转法论、涅槃。所以佛一定是出家人,属于僧数,不是在家人。佛在华严经中教导菩萨发十无尽愿,其中一个愿,是菩萨一定要有广大的神通,这是必修的内容。没有神通,不但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众生。但是神通最好要在入地以后修,开悟以后修也非常勉强,在这之前都不提倡修神通。

菩萨的心量太小,就无法发这样广大的誓愿,即使发了,也无法做得到。心量有多大,菩萨事业就有多大。我们每个众生未来世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自度和度人,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事,都是佛事,没有三界世俗方面的任何追求。那我们现在就要训练自己心尽量不着世间相,不追求世间的个人利益,不为了世间的生存利益而与人争夺,包括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包括家亲眷属,一切一切,心里能舍尽量舍,这样心就空净广大了,广大到如来藏那样程度,就达到终极。

众生界尽,我愿乃尽。众生界能否尽?什么时候尽?记得佛经里有人问佛,众生界是否能尽,众生是否能度尽,佛好像没有回答。不是佛不知道,无法回答,而是众生的数量实在是多得无边无际,不可胜数。每个菩萨的任务极其繁重,即使成佛也要永远忙碌于度众生事业。十方世界的芸芸众生无量无边,没有佛没有菩萨没有佛法的世界也简直太多了,那些世界里的众生非常苦,等着我们这些菩萨们去发心度化。

我们将来有能力度众生的时候,一切都要为众生考量,不要为个人的私利而互相争夺,菩萨们如果为了各自的眷属问题和名声地位问题而打得头破血流,那些众生怎么办?往昔所发的菩提大愿那里去了?我们现在尽量发大愿,才能免得未来世不忘失菩提心,一切为了成就自己道业,成就众生,不为世俗利益。

众生的善根福德不成熟,就不能遇见佛法。我们都应该尽量为众生多种植善根,让众生的善根早日成熟。如果众生善根不成熟,缺少福德,即使佛在面前,也没有用。如果众生界尽了,没有众生了,佛还要佛国土干什么用?佛成就无数佛国土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而用的,没有众生了,佛还留形住世吗?那就不会再留形了,佛国土也没有用了。所以,看看未来的情景,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好争夺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临时用一用就行了,没有必要去执著。

三十二、做一个合格的佛陀弟子

在学校里,一个合格的学生,一定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佛教里,一个佛陀的好弟子应该是戒定慧全面发展六度具足的佛弟子,是才能与心性完美结合的修行人。德才兼备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人才,非常稀少,如果只有某种能力,而心性不善不调柔,这样的人是不能重用的,如果心性良善,能力不足,还可以勉强用,可以培养,如果能力和心性都不行,坚决不能用。

心性体现在无我上,没有断我见之前,有的人我性重,有的人我性轻,我性轻微的人当然比我性重的人容易断我见,容易证果。总想驾驭他人的人,就是我性重的人,不愿意被人管理的人不愿意服从领导的人,也是我性重的人,心性不调和,都是我心在作祟。我性轻微的人,比较随意,比较随和,对于一些人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太在意自己的位置和权势。一个团体出现问题最多的就是我性重的这些人,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个团体就会乱成一片。

一个佛教团体,一定有护法神在护持着,每个人的心性护法神都了如指掌,这个人是什么心性,有什么目的,能起到什么作用,护法神都清楚。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团体里担当什么角色,护法神会管理,有的人私心重,对团体会起到破坏作用,护法神会想办法弄走和隔离。

三十三、整个世界都在不断的生灭变异着,最后都变成了空无,何况我们小小的肉身,更是不能独自存在,变异得更快,更不能久存。我们每天都那样的执著自己和周遭的一切,真的没有必要。

每个人早晚要消失灭亡,趁着有生命存在,着眼于生死大事,不要斤斤计较于不重要的小事,吃喝拉撒这些事都不重要,名闻利养这些事都不重要,生活富裕与否顺心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后怎么办,来世怎么办。生命一结束,此世一切一切的遭遇,都成了过眼云烟,都没有意义了,什么激烈的纷争,人我是非也都烟消云散,无足轻重了。不如多花时间,用心在自己能带到未来世的东西上,多为自己储备后世的资粮,带不走的就不要再费心思了。

当你感到生活顺心自在,家庭和乐美满,事业有成,名声权势增长,自己因此而心满意足时,就是贪爱成功时,也是迷失时,追求的方向错了,就失去了重心。当有一天这一切都消失的时候,就会痛苦和怅然若失,就会消沉和失落。莫不如趁好年华,追求道业,不得而得一切,得一切而不得,内心解脱自在,而没有解脱感,没有自在感,这就是极乐。

三十四、世界之大,佛国土之大,宇宙之大,意识无法想象,我们充其量也就如蚂蚁般。蚂蚁的世界里有什么?蚂蚁的生活有什么可追求、可计较、可自豪的?蚂蚁国里有什么可值得争夺的?每个蚂蚁的五阴身有什么可值得执著贪恋的?

可是佛看见的蚂蚁群体,真的是太执著自己的五阴身了,七尊佛出世,蚂蚁还仍然是蚂蚁身,这正是蚂蚁愚痴性的体现,执著性的体现。我们与蚂蚁有什么区别?无量尊佛出世了,还仍然是六道众生身,还是那样的愚痴和执著,还是有那么深重的无明。还不羞愧吗?还不自责吗?还没有惭愧二种善心所法吗?

智慧高于一切,解脱比什么都重要,无论付出多少艰辛去获得都值得,否则就像蚂蚁一样的永远愚痴可怜下去,还以为自己多高大呢!

不少人学佛那么久了,还对山山水水的感兴趣,四处游玩,贪爱眼前的风景,不知珍惜宝贵的时间来修行。不知道如蚂蚁般的自己能走出多远距离,一群蚂蚁再能行走,日夜不息,也难走出一片沙漠,何况还能走出一个国土。我们即使坐飞机,也难离开地球上的领空,不如打开自心,扩大眼界,包容整个大千世界,探索无穷的宇宙奥秘,让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如佛陀般的能者,拥有无边无际的心量和智慧德能。

学佛修行,到最后就是证得一切法都是空,连空也空。五蕴是空的,十八界是空的,我是空的,万法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成佛也是空的,佛也是空的。心中空去一切法,一切相,空的观念也空去,就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中所讲的那样,能空所空都要空尽,空的法也不留存,就到家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训练自己看空自己,看空与自己有关无关的一切人事物理,只是非常不容易做到。

一般众生都是顺境起贪爱,在逆境当中容易反思,逆境太多就会起嗔心,个别人会自暴自弃。正常的修行环境应该是,有时顺境有时逆境,逆境比顺境多一些,这样的好处一个是能消除业障,一个是保持心地的觉醒,不容易被顺境所迷惑,道心才能坚固,才能逐渐看空逆境和顺境,去除执著性很快速。

三十五、鲤鱼跳龙门脱胎换骨成为龙神之前,需要蓄势多久,积聚多少能量和大福德,具有多大的力度,才能猛的一跃,瞬间脱胎换骨?

很多人并没有积聚出多少力量,没有付出多少代价,急急忙忙就跳,结果跳的不是龙门,也没有成为龙族之一员,还是原来那条鲤鱼。有的甚至磕得鼻青脸肿,毁身丧形,也没有得到一片龙鳞。什么贪欲也不肯舍弃,却妄想着摇身一变成为圣人。这就是现代人最大的贪欲。

很多人不肯真正毁形出家,放不下世间贪欲,就找借口说,出家是出烦恼家,不在于穿不穿僧衣,不在于剃头不剃头,心出家是真正的出家。这个借口找的太堂而皇之了,完全遮掩了自己放不下世俗贪欲的心理,而非要有出家的身份,也真是大贪。

三十六、修行人应该习惯于反观自心

念头本身是识心的作用,是心所法,发现念头,就是识心去发现心所法,这就是反观。聪明人应该都习惯于反观,而不自觉这就是反观。习惯于反观的人都有自制力,能够自我省察,自我督导,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一切都是自动自觉的,不用人看管和督导,这样的人适合做领导,最起码不用被人领导。

学佛修行的人,应该是有觉悟的人,更应该时时反观自己,返照内心,日日三省吾身,这样才能逐渐改过自新,降伏烦恼。如果不习惯于反观自己,就不会发现自己身口意行不如法的方面,那就不能修正自己、改变自己,也不能提升自己。这样的话,自己心里是佛念多还是杂念多,应该很清楚,反观不费力,关键在于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顺理成章自自然然了。

三十七、菩萨六度里,其中一度是忍辱度。修忍辱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是用来降伏心念的,有人说是用来降伏嗔心的,有人说是用来破相的,有人说是用来积福消业调伏自我的,有人说是用来离相让心无所住的,有人说是用来恒顺众生的,有人说是用来长养慈悲心的,有人说是用来开导引发般若智慧的,有人说用来忍他辱我,修无我行的,有人说是用来破除四相的。

这些说法都对,应该综合起来说,就全面了。

三十八、每个人修行到一个关键时刻,障缘就会出现,这正是修行得力的结果。再继续修行,障缘就会褪去。修行不得力时,一般不会出现障缘。所以遇见挫折不要怀疑自己,要勇往直前。

修行的次第是先广博,后专精。如果一味广博,只能是意识的知识累积,与解脱不相干。应该参禅实证时,就要放下所有的经书,专心参禅。这时再着重读经书,就会障道。过去禅宗祖师,看见参禅的弟子读经书,就会制止呵责。现在没有人敢说弟子什么,不敢阻止人家广学多闻,怕给师父扣帽子。有些人修到七八十岁,心还在广学多闻上,我也不敢说什么,自己生死自己说了算。现代人的最大特点是喜欢知识学问,而不喜欢解脱。

三十九、要想让思念佛法的心念成为心中的主念,那当然就要以佛法为重,不以其它的世俗人事物为要,所有心思或者是极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佛法上,尽量旁无他顾。把自己放得低低的,把自我五阴身看作什么也不是,一无是处,无一技之长,处在人群中,可以让人感觉自己有点傻,别的就没有什么印象了。不要向外炫耀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有文学艺术修养,会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文笔隽永,善美工编辑,善诗词歌赋,善谋权势,善于推销策划,某某权贵,一表人才,首屈一指等等等等,把这些都甩一边去,忘记你自己是谁,整天除了佛法,就是浑浑噩噩,做个活死人,能活着就行,世间里一无所爱。这样心念就会都是佛法,主念就明确了,绝对不愁不了道。打得世俗念头死,许汝出世法身活。

一般人都做不到,佛法就是离俗背俗,有什么办法?一边享受世俗,一边还要有佛法证量,鱼与熊掌兼得,这是不可能的,先出世后才能入世。

四十、学佛修行学无相法,心要逐渐脱离有相的世俗法,心离俗离相,才能渐渐清净无为,与出世间的无为法相应。如果世俗间一个最普通的节日,也要在意和随流,心与世俗紧紧的绑在一起,不看淡一些,如何得解脱?修行人最后都要超凡脱俗,因此我们不能与世俗法太粘连,深深的陷入世俗界里不知自拔,与道背而驰,何时能走上解脱的大道?

四十一、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应该尽量打开,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套路,反反复复思惟验证自己的观点,从正方向验证之后,再从反方向验证,任何一方面都验证无误之后,才可以勉强相信自己,但也不一定正确。因为大智慧与夙世善根相连,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大智者,一定具有夙慧,不是某世无故突然就能出生大智慧。而有夙骨夙慧眼的人,不崇拜权威,不崇拜名声,不拘泥于印刷出来的文字,一定能跳出这些框框的圈定,脱颖而出。

不搞权威崇拜,才能把心量打开,心量打开以后,视野也会随之开阔起来,所见就广阔,不被已知的固有的理论所圈定,其思惟智慧才能独特而深利广大,这样才能触证到实相,发现本有的事实。

智慧随着心量走,心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广大,心空如如来藏一般,智慧才能越来越接近如来藏,成佛有期。

四十二、念佛拜佛,一是修福,二是修定,身体拜佛,折倒慢心,即为有功。修定,不要数量,只要质量,质量就是心住一境,不散不乱。那就要慢慢念,心念,心听,心想,心忆。慢慢拜,身体徐徐,心念集中,或者注意身体动作,或者想佛忆佛,身心一如。气息平缓,似有似无,心念化一,念念不忘。日久自然功成,就可以有能力参究话头,参究自心如来。

每月都要检查自己的菩萨六度修行程度,布施度修了多少;贪心和吝啬心舍弃了多少;执著自己钱财物的心松动没有;为人大度一些没有;戒律修持如何,是否勉强守戒感觉戒是一种束缚,还是自觉守戒不觉是束缚,还是不用守戒,根本没有犯戒的心,后者是心已得到降伏了,不着外境,回归到内心世界了。

在忍辱度方面,对一切人事物是否能够容忍了,是否不起争执,内心淡泊,对不合己意的人、事、物,也觉得无所谓了;尤其对法,不懂的深法,是否能够接受、安忍下来,能够慢慢揣摩其内涵。

在精进方面,检查心里的世俗法,是否在逐渐减少,是否越来越希求于对佛法的向往和修持;在布施、持戒、修定、修慧方面,是否很积极、很努力。

在修定方面,检查自己的心,沉淀下来没有,攀缘、散乱减少没有;思惟一个义理,能否持续很长时间;对于所修的法,是否有决定性信心,念念不忘。

在修慧方面,检查自己对于成就佛道所应修行的内容,是否都了解了,每一步骤是否都了解;对于明心见性的内容是否了解;对于解脱之理是否明了;对于真如之理,是否了解得越来越多;如来藏的体性是否都越来越清楚等等。

四十三、修定也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修定能让我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身心统一,意根减少攀缘,能量不外放,心思集中,定力增强,智慧就得以开发。能量外放,就像一个面积大的木板,放在地上,使劲下压,地面只能压出很浅的痕迹,如果把能量集中,就像锥子只扎一点,锥尖入地就很深。我们的心识也如此,越集中,越能思惟甚深法理,心不散乱,而且思惟程度很深很透彻,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开发出智慧的潜能。

修定包括两种,一种是静定,身口意都不动,收摄身心,闭口不语,心不乱想,气运通身,排除身障,身轻气爽,神宁心定,精力充沛,身体健壮。第二种是动中定,身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活动运动中,应该要好好利用,不能放逸自己,心识攀缘不断,浪费宝贵时光。在活动当中,不仅要做好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心念也要缘于正念,所谓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经、念咒、参究一个义理、参究一个话头、参究一个公案等等。最初从念佛开始,心念佛,心想佛,心忆佛。行走坐卧,念念与佛打成一片,定力具足,改为参究。那么,每天给自己定课,打坐修定一小时以上,坐中思惟一小时以上。其余时间,全部念佛或者念咒,改变心识,不缘外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