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心经真义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0-11-29 11:32:59 阅读: 3478

第三章  五蕴空的具体内涵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够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至少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具有甚深观行智慧,是具备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和唯识种智的菩萨。菩萨修到初地以后,通达大小乘法,其观行智慧就更深细了,八地以后菩萨的观行智慧,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经中说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以后,就能度过一切苦厄,既然能度过一切苦厄了,生命中再也不会有苦受了,彻底的解脱和自在了,这就不是一般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能做得到的。真正能度过生死苦厄的菩萨,必须要断除烦恼和习气、断尽人我执,法我执也要断除,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甚至是诸佛的解脱境界。七地以下的菩萨还没有彻底度过苦厄,因为有分段生死和业障的负累,心还没有完全解脱,还会有苦受。因此,这里讲的观自在菩萨,其观行是极其深细的,所修证的果位已经超越了七地菩萨,只有这样的菩萨,才能在观行照见五蕴皆空时,度过苦厄,得大解脱,得大自在。

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菩萨在观行甚深的般若义理,观行如来藏的所有体性和种子功能。这里说的“般若”,并不是指意识明心以后所出生的般若智慧,而是指本具解脱智慧的如来藏,“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这个真体如来藏本来就在没有生死的彼岸,要观行祂具足什么样的大智慧,如何的解脱和自在,因为什么没有生死束缚。菩萨通过参禅证得如来藏,找到如来藏并能现观祂的存在和运作的时候,就明心开悟,之后能观察和证得如来藏的真实性和如如性,观察和证得自已及众生的五蕴十八界如何由祂变现出生,如何由祂配合运作的,证知自己以及众生的五蕴十八界并没有真实不灭的体性。

地后菩萨能现量观察如来藏里种子的功能作用,真切了知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运作的结果,全体即如来藏,这种现量境界的观行就是深观,才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深观以后就能照见五蕴如梦幻泡影、如阳炎、如镜像、如水月,就能证知五蕴原来就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全部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与如来藏非一非异,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内涵。这时菩萨就有了般若解脱的大智慧,就能断人我执和一部分法我执,不再认五蕴的功能作用为我为真实,不再执著五蕴的功能性和一切法有真实性,这样才能度过种种生死苦厄,心得大解脱。菩萨虽证五蕴皆空,却也不求灭掉五蕴之身,一定会留一点点思惑来润泽生命以自利利他。

无生死的是如来藏,有生死的是五蕴身,五蕴本空,生灭无常。如来藏就像一个辽阔无垠的大海,五蕴不过是大海泛起的一个个泡沫。众生五蕴造作的业种存在如来藏大海里,因缘成熟时,如来藏把业种输送出来,变现出下一世的五蕴十八界;这个五蕴十八界就像泡沫和波浪,在藏海中飘了若干年后又灭了,灭了以后又有一个泡沫冒出来,就这样无穷无尽地流转于如来藏海中生灭不已。

如来藏就像大海一样真实存在,无有生灭,五蕴就像是如来藏海里幻化出来的泡沫,我们不能说泡沫就是大海,但也不能说不是大海,大海和泡沫只是形相不同,本质是相同的,泡沫属于大海的一点一滴,本质也是大海水,五蕴的生生灭灭本来就是如来藏功能体性的显现。大乘法中的“五蕴皆空”并不是说五蕴是空无的,没有功能作用;也不是小乘所说的无常空或缘起性空,而是从实相法界的角度,来说五蕴无真实不灭的自体性,是空性心如来藏无量功德所显现出来的部分德用,本质无异于空性心如来藏。

菩萨在深入细致地观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回过头来观照五蕴,就明白了五蕴的实质是什么。这种观行智慧好比黑夜里的探照灯,灯光一照,眼前的景物马上就明了了。菩萨的般若智慧就如这只光芒四射的灯,将我们的五蕴照得内外通透。从此,我们就明白通向究竟解脱的路径在哪个方向,往日发起的成佛大愿,现在就更坚固了。虽然我们的五蕴身暂时还不能远离生死之苦,但依止本来离苦、寂灭的实相心如来藏,终将到达“常、乐、我、净”的究竟涅槃境界。

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藴是藴集、集起的意思。五蕴也叫五阴,因为阴有遮盖如来藏的性质,使得众生不识真心而执妄为真。为方便学者修学观行,下面逐一进行简述。

第一节 简述色蕴

色蕴是如何形成的?色藴是如来藏依业种变现出来的,是由如来藏输送四大种子逐渐形成的,色藴全部来自于如来藏。众生在中阴身阶段,因为意根不灭,没有断掉对自我五蕴的执著,也没有断除贪欲,因此就要投胎以重新拥有一个五蕴身,于是在中阴身里看见未来世的父母和合时,就起欲心参与过去,然后意根被拘束住,和如来藏一起入住母胎,意根就这样投胎了。投胎之后形成五蕴身时,意根就把五蕴身当作我,对其百般执著贪爱,只有断除意根对五蕴的我见和我执,才能不再投胎,解除三界生死系缚,得到暂时的解脱。要想永久解脱,还要继续修学大乘如来藏,断除意根对一切法的执著,无明灭尽,就能永久究竟的解脱自在了。

意根是心法,无形无相称为“名”,受精卵是色法,意根和受精卵结合一起就有了最初的“名色”五蕴身。接下来,如来藏依业力,以母体为缘吸取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受精卵就不断生长发育。如来藏不断执持这个名色,变生出血液、肌肉、骨胳、内脏等组织器官,慢慢地胎儿的头颅、躯干和四肢就长出来了,五官也成形了,六根逐渐完备起来。

胎儿发育到四、五个月大的时候,胜义根基本具备,如来藏依六根就能变现出意识、耳识和身识,这时就具有了别的功能,能了知一部分外面的环境和子宫里的环境,了知以后,就有了觉受。有了觉受胎儿就不老实不安分了,这时会随着自己的觉受而产生各种活动,就有了胎动。由于这时胎儿有识心的分别,能够了知母亲体内和体外的一些声尘,子宫里面的冷热、挤压、软硬等触,也能少分了知,就可以对胎儿进行胎教了。

胎儿有了身识和意识的了别功能,就会有苦受和乐受,如:母亲吃凉一点的东西,他就感觉像在寒冰地狱一样难受;母亲喝一口热汤他就觉得烫得难受;吃辣的东西时也感觉不舒服;母亲弯腰时,就感觉身体受到挤压;但如果听到舒缓的音乐,就感觉到舒服和愉悦,因此胎儿能起贪爱之心。等到九个月、十个月胎儿的六根圆满具足,六识心也具足,五蕴十八界都具足了,如来藏了知这种状况,就会促使胎体动转,让胎儿出生了。

婴儿出生以后通过吃奶、吃饭,如来藏从饮食里摄取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将外部的营养元素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继续执持婴儿的色身,随着器官不断发育,婴儿的身体一天天长大、成熟。这个婴儿的身体就是如来藏变现的,有人不信,说是母亲变的,如果说在母胎里是母亲变生的,那出了母胎怎么办呢?婴幼儿童身体一天天长大,是谁之功?除了如来藏没有任何法能产生色藴物质的色法,因为色身由四大种子组成,只有如来藏有四大种子,所以众生的色藴身根是由如来藏变生出来的,色藴来自于如来藏,本质就是如来藏。

虽然色藴是如来藏变生的,但是如来藏不在色藴里,也不在色藴外,不在色藴中间。因为如来藏是无形无色的,无形无色之法不能说有处所,只有物质的色法才有方所,才可以说住在某处。如来藏不住色蕴,也不离色蕴,不住在身体内,也不住在身体外。祂里外都不在,又里外都不离,祂从不隐藏自已,也没有隐藏的想法,可我们就是找不到祂。没有证悟的时候,确实很难理解祂的这些体性,因为祂不是世俗法,用世俗的智慧确实无法理解祂。只有般若智慧开启以后,以菩萨的慧眼、法眼才能观察祂的运作,了知祂的体性,那时才会感叹,原来如来藏如浩月当空,万丈光芒普照大地,而众生完全被无明烦恼遮障,如盲人一般视而不见。

每个众生的色藴都是自己的如来藏一点点变生出来的,是如来藏制造形成的,如来藏本有的独特的大智慧,什么时候造哪部分,造成什么样子的,祂都能知道。如来藏能了别业种,并根据业种输送不同比例的四大种子,众生的业报身就一点点的长大。如来藏能了知色身的生长情况,色身长大成熟后就要衰老,祂就会改变四大种子的组成比例,于是色身就一点点的衰老。如来藏知道什么时候脸上应该长出皱纹和斑点,知道什么时候身体功能下降、内脏器官代谢开始减退、行动变得迟缓。当众生的业障现前时,如来藏就输送出不调和的四大种子,众生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当色身严重衰老时,身体的各种机能接近衰竭,如来藏也知道众生什么时候应该舍寿,临终前就会发出死亡的信号让人警觉,比如身体出现臭味、高烧等等身体上的四大变化。意根了知到死亡的业缘现前,也会警觉意识,就会非常贪恋亲人,说一些依依不舍的语言,举止行为怪异;有的人临死前意识会预感到,心里就作准备,提前给自己安排后事。如来藏常常显示给我们很多信息,有时候我们的意识心能了别,有时候不能了别,有时相应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两人前世结了很深的缘,而且是善的缘,今世见面了,彼此感觉就很亲切,相互帮助关怀备至,双方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各自的如来藏输送出来的往世的业种,觉知心不自觉地与之相应并随业流转,众生不知道这些信号是谁给的,其实都是如来藏了知业种而输送出来的,意根离如来藏最近,首先能感知到,再传递给意识,意识有智慧也会感知到,没有智慧就会无觉无知。众生往世结的缘不一样,今世相遇在一起时感觉就不一样,有的人让你觉得很亲近,有的人则让你觉得很厌恶。菩萨要广度众生,就要每一世都与众生多结善缘,因为一旦与某个人结了恶缘,即使将来你成佛了,想度也度不动他。

这都是如来藏了别众生的业种而呈现出来的现象,而我们却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没修出神通,过去世的事情就不知道。所以一切事情的发生,对一切人、事、物的感受,都是如来藏先知先觉给我们显示出来的,只是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懂呢?因为无明,众生的无明遮障太重了。怎样才能不愚痴?学习如来藏法,然后证悟如来藏,悟后再起修,无明就能一点点地破除,智慧就渐渐生起了。无明断尽,智慧究竟圆满,即成佛道。

第二节 简述受蕴

什么是受蕴?受藴是各种感受的藴集。受可分为苦、乐、忧、喜、舍五种,或者分为苦、乐、舍三种。受藴的“受”,它的主体主要是指前六个识心,不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受。众生的识心共有八个,前七个识心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第八识就是如来藏。前七识是如来藏输送识种子变现出来的,都是虚幻的妄心,凡被如来藏变生出来的都是生灭的、虚幻的、无常的、空的、苦的、无我的。要说“受”,八个识都有,但受藴只指前六识心的受,不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受。百法明门里讲八个识的五遍行心所法,才讲到第七识、第八识的受。

前六识的受以第六识为主,前五识虽然也有受,但比较直观和粗糙。第六识的感受比较细腻、丰富,有感情色彩和情绪化,内涵比较深细,范围比较广。佛在阿含经中说:六根触六尘,生六识,三者和合触,生受。六识心什么时候有感受呢?眼看色的时候,出生眼识和意识,眼识和意识触色尘就有感受。看到自已喜欢的、感兴趣的人、事、物就心花怒放,乐受就生出来了;看到不喜欢的、讨厌的就生起厌恶心,苦受就生出来了;看到自己不关心的东西,感觉不喜也不厌,舍受就生出来了。

见色的时候有感受,听声音的时候也有感受,耳识和意识同时感受,喜欢听这个声音,不喜欢听那个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很不舒服,那个声音听起来很悦耳,或者是听这个声音无所谓,不感觉好坏,听与不听都可以,这就是苦、乐、舍这三种感受。鼻嗅香、舌尝味的时候,同样都有这三种感受。

身觉触的时候当然也有感受,风吹到身体上感觉有时苦、有时乐、有时不苦不乐;太阳照在身上时,就会出现这三种受,吃饭、喝水、睡觉、穿衣乃至打坐修定也不离这三种受。第六识在五识现起时,随同俱起,多数时候是和前五识一起感受,眼看色的时候,和眼识同时分别和感受;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都有第六识同时分别和感受,它是受蕴产生的主体识。

意识在没有前五尘的情况下,单独分别法尘时也有受,有时内心里突然想起某人某事,就会生起感慨,受觉就出现了,苦乐舍受都有。一想起昨天某个人说的话,心里就气起来了;一想起曾经中过奖、晋级升迁,心里就高兴起来了。这是意根和独影境法尘相触的时候,第六识自己单独对法尘的感受,是散乱独头意识。还有一种情况是做梦,意识在梦境里也是单独感受法尘,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有苦乐忧喜舍的觉受,都没有前五识的参与,这是梦境独头意识单独受。所有前五识以及第六识的感受,都属于受蕴。

第三节 简述想蕴

什么是想蕴?所谓“想蕴”就是所有了知性的积聚。从字的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想”就是心上有个相。心上有相,就是取了相,就是有了分别,所以想就是知,就是了别和执取的意思。什么叫心上有相?当我们看到色的时候,就知道:哦,是这个东西呀,这时心里分别完成,就有了相,因此了知并认取某个事物就叫想。眼看色的时候,知道这个是花,那个是人,这就是取相分别,就是想。了别以后,接下来进行思惟、分析、判断、推理、研究等,这是进一步的“想”。乃至我们经常做的计划、打算甚至梦想、妄想等,这些都是“想”。

“想”是我们识心的功能作用,只要六识现起,心就有所住,有住就有想,心中有语言文字时是想,没有语言文字时还是想,意根的想就没有语言文字,乃至于如来藏的想更没有语言文字。眼见色时有想,耳听声时有想,鼻嗅香时有想,舌尝味时有想,身觉触时有想。六识只要对六尘有受,一定会产生想。意识最初的想可能没有语言文字,当反复思惟分析时,语言文字就在心中产生了。

六识在一切法上都会有想,前五识有想,第六识有想,但以第六识的想为主,第六识的想也最为复杂。意识除了与五识一起分别一起想,也可以单独对应法尘有想,比如做梦时就是意识心单独有想,还有平时的散乱思惟、胡思乱想、定中的思惟观想,还有狂乱妄想,都是意识单独的想。前五识不能离开当前的五尘境界而有想,但第六识可以,凡不在当前五尘境界上分别思惟的想,都是意识心单独的想。想藴就是六根触六尘时,六个识的思想分别活动。

第四节 简述行蕴

什么是行蕴?什么是行?行就是事物处于运动、变化、迁移等非静止的状态,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只要有变化都是“行”,包括时间的变化和空间、地点、方位的迁移,也包括几个识心的运行造作。现相界的一切法,没有一个是止息不动的,无论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无论是六尘万法,还是我们的身心,都在不停地迁流变化,这就是行蕴。

首先我们来看看山河大地,祝愿别人长寿时往往会用“寿比南山”这个词汇,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过去了,南山还在那里,似乎没有变化,其实南山也是生灭变化的,众生因为寿命不够长,无法现前观察到这个事实,就认为南山不会长存不会灭去。经常有人在山石中找到贝壳和鱼类的化石,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这里原来是大海,南山是从大海中长出来的,而原来的大海早就消失不见了。其实南山也一直在刹那变化,亿万年以后也会消失,只是人类的寿命太短,无法感到山河大地明显的变化。再看看时间,时间在不停地流逝,从没有停止过,一分一秒一刹那,就在我们看这段话的时候,又有几秒过去了。

我们的色身就像从未停止运转的机器,即使我们什么也不做,乃至让意识入定。色身也不会有瞬间的停息,血液流动、呼吸心跳、胃肠蠕动、消化吸收、细胞新陈代谢等等,这些都在动,都在如来藏执持下生、住、异、灭着。我们天天和家人在一起,似乎感觉不到家人的变化,但如果你离家几年再回来,就会看到父母明显变老了,孩子明显的长大了。其实我们一转眼哪怕间隔不到一秒钟,你所看到色身已不是一秒钟前的那个色身了。

我们的识心也是刹那变化的,比如眼识对色尘进行了别,是如来藏将眼识种子一个一个地生出来,前一个种子生出来落谢后回到如来藏,后一个种子又在前一个种子落谢处生出,种子一直这样不停地生灭着,一弹指就有八万一千次种子生灭变化过去了,这才能保证眼识正常发挥其功能作用。我们如果对某个物体一直在看、一直在分别,识种子的运转就不会停止,这就是动,属于行蕴。其他五个识的运作亦复如是,只要有识心存在,就有行蕴。总而言之,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造作都是行藴,都属于行藴的范畴。

第五节 简述识蕴

最后讲一下识蕴,“识”就是具有了知、分别功能的心。识蕴的范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识蕴就是指六识功能的积聚。

六个识的功能是有差别的,比如,眼识负责分别色尘,眼根的扶尘根与外相分色尘相触,如来藏就在胜义根处生成内相分色尘,根尘相触处,如来藏产生眼识;同时意根与色尘上的法尘相触,如来藏就产生了意识,眼识和意识产生出来共同了别色尘,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这是眼识意识共同的分别结果。眼识与意识对色尘的了别范围是不同的,眼识了别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以及虚空等显色;意识则了别色尘境上所显现出来的法尘——法处所摄色,就是形色、表色、无表色。眼识与意识共同合作,我们就看清了色尘。同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是根尘相触时,由如来藏出生的,五识与意识永远都是共同和合运作的,所以意识被称为五俱意识。五识只能了别五尘的粗相,细相则由第六识来了别。

实际上六识对六尘的了别,是八个识共同配合运作的结果,八个识和合运作极其快速又非常复杂。无量数的识种子都是刹那生灭的。这个过程,比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电脑都要复杂无数倍。我们五蕴身有时好象是在做一件简单的事,但背后都是八识心王无间的配合,等到明心以后再来观行、思惟,就会发现真的非常不简单。

第六节 度一切苦厄

一、众生的苦是从哪里来的

众生为什么会有忧悲苦恼?因为有烦恼和无明,贪爱五阴身和三界世间法,因此而广造众业,导致生生世世五蕴身不断以受无尽的苦报。如果五蕴灭了,就没有人来受这个苦报了,所以说有身即有苦。无色界天人虽然没有色身,但是他有识心在,还有行苦和坏苦。在无色界的四空定里根本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一入定几万大劫过去了,出定后就感觉好像只过了一会儿似的,若天福享尽,有可能直接下堕三恶道去受苦报。

无明烦恼是一切苦的来源,五蕴身心的存在是一切苦的受报器,四果阿罗汉虽然已断尽我见、我执,心中不再有烦恼现行,但未舍寿就有色身和识心的存在,在人间生活就有微苦、余苦要承受。当被蚊虫叮咬的时候,身体就会觉得痛痒;夏天太阳太晒了,身体会感到热;冬天冷风太冷了,身体会感到冷;生病的时候身体也会有苦受;还有一些因果业报需要了结;但心里是没有多大的苦受,因为心已经得解脱,不在意任何色身的苦受。所以阿罗汉涅槃的时节因缘一到,与此世间的缘尽了,就不愿意再接着受五蕴苦,要灭掉五蕴身心,出离世间,入无余涅槃,离苦得解脱了。

二、声闻人度苦厄

声闻人是如何度过一切苦厄的?声闻人只能度一部分苦厄,不能度一切苦厄,只能了分段生死苦,不能了变易生死苦。他们依圣教观行自已的五蕴身心,发现它是生灭无常的;无常故空,空故是苦,苦故无我;要度过苦厄,就要彻底灭掉苦厄的承载器——五蕴身心,入无余涅槃,让苦厄找不到主,从而不苦不乐,也没有舍受。

定性声闻人不证实相,只能在蕴处界观行,通过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一观行,发现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都是迁流不止、生灭变异的。于是断了我见,断了三缚结,证了须陀洹果。证了初果以后,继续观行思惟,贪嗔痴烦恼越来越淡薄时,就成了二果人——斯陀含。接着降伏五盖,修出了初禅,断了贪欲心和嗔恚心,就证了三果阿那含。三果人再断掉我慢,去掉内心当中对“我”的最后无明,意根对于自我的执著性就断尽了,彻底灭掉了对三界的贪爱,就证了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等到寿命终了,就将意根灭掉,不再投胎,不再有后世的五蕴名色出生,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自存在,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

阿罗汉没有证得本来解脱、本来无苦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因此就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阿罗汉是灭掉五蕴我而离苦,没有人继续受苦,方便说已度一切苦厄了,其实还有苦种没有断除,生死苦并没有彻底了断。套用《金刚经》的话来说,所谓得度,即非得度,是名得度,因为实无有众生得度。

三、菩萨度一切苦厄

菩萨是如何度过一切苦厄的?回到经文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从这句话来看,菩萨度一切苦厄看起来非常简单容易,实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修的法甚深又甚深。其真实之理是什么呢?能够观自在的菩萨,至少是已明心开悟的菩萨,但仅仅是开悟的菩萨,其智慧和禅定不足以度一切苦厄。当菩萨修到断除烦恼,能了分段生死时,才能度大部分苦厄,还有一丝变易生死苦没有了尽,了尽之后,才能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有了实相般若智慧,就能从实相法的角度来观行现象界的一切法,并不真实存在,生死皆如空花,证得此理,再也不惧怕生死系缚自己。菩萨了知只有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才是真实不灭的法,没有生死,不在此岸,也不在涅槃寂静的彼岸,五蕴十八界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的、假有的,五蕴的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虚妄不实的。

菩萨证得了真心如来藏,就不会再认五蕴这个假我了,真我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涅槃,从不与苦乐相应。菩萨内心深处舍妄归真,在理上就度一切生死苦厄了,菩萨不灭五蕴而离苦,不离世间而得度一切苦厄,因为所皈依的自性如来藏根本没有苦,由祂护持的五蕴苦也不苦。菩萨开悟后,不妨色身在世间还有苦,凭着广大的誓愿和悲心,陪着众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中,不断救拔有缘众生脱离生死苦海。

证悟的菩萨虽然从理上说,已度一切苦厄了,但是在事上还做不到,因为还有对三界贪爱的烦恼未断尽,还有无量烦恼习气存在,还有无始劫的尘沙无明没有断除,还有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存在,因此就要不断修集禅定、福德和智慧。初地以上的菩萨有能力断掉对三界世间的贪爱,可以不来三界,但因为想成就佛道利乐众生的缘故,不愿出离三界。八地菩萨断尽了烦恼习气,没有了分段生死,寿命极长,表面上看好像没有生死了,但是还有生死的业种和无明存在着没有灭尽,识心还会有动转和变化,还不是真正的无生无死。只有修到究竟佛地,所有的无明全部断尽,无垢识心中含藏的种子永远不会发生转变,前七识转识成智,如来藏就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了。因此,修到佛地才能真正了生脱死,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