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真义
第一节 如何证得无所得的如来藏心体
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前面已经讲过,“无所得”是指如来藏这个实相心一法也不得,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一律都不得,祂是真正无所得也无所着的心。菩萨们证得这个无所得的心,明心见性以后,就叫作菩提萨埵,就是已经觉悟的有情。如果没有证得这个无所得的如来藏心,仍然是凡夫菩萨,因为没有觉悟大乘菩提,就不是菩提萨埵。菩萨随着修行的深入,其觉悟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觉悟的内容越来越深、越广、越细,究竟圆满的觉悟,就是佛了。佛具足一切种智,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了知,全部都证得,却全部都不得而得。
如来藏为什么是无所得的心呢?上一章讲了祂无所得的体性,祂确实是无得的,一法也不得。这世间五蕴六尘万法,三界中的法,如来藏从来不得。为什么不得?第一、祂对六尘没有七识那样的见闻觉知性,没有七识那样的分别、了知性,因而对一切都没有觉受,没有受就不能得;第二、祂心中不念任何法,因此也就不得任何法;第三、祂没有贪求之心,心中不执取、不希求、不追求任何法,祂本身又是圆满具足一切法,并不缺少什么,因此就不需要从外得;第四,一切法对于如来藏来说都没有用,祂用不着任何一个法,不用就不得;第五,因为如来藏是空相的心,一切法都无处安置,无处可放,因此如来藏不得一切法;第六,如来藏心是清净的,如果有所得,心就不清净了。如来藏不得三界世间任何一法,也从来都没有得过什么,是一个真正清净的无所得心。
有所得都是有觉知的妄心体性,因为觉知心对一切法有欲求、有需求、有念想、有执取,可以用各种策略手段去抓取,才会有所得;一切法对于有觉知的心有用处,妄心能用一切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用得着一切法,所以妄心七识才是有所得的心。比如说钱财、家亲眷属、名声、权势、地位、田宅、房屋等等六尘境界,这些都是觉知心得,觉知心受用的,但对于如来藏来说就没有用处。即使是人间极富极贵的国王或王子,也是五蕴身做,如来藏不做国王太子,祂也不做官、不发财、不要名声、不搞财色名食睡。世出世间法一样祂也不得,就连佛的果位祂也不得,即使我们给祂起了名字叫作真如,祂也不得真如名,祂从不希求任何名声、权势、地位和果位。
如来藏不图名闻利养和财色名食睡,不图一切法,证得这个无所得的心,就是一个觉悟的菩萨摩诃萨。菩萨分为五十二个阶位,凡夫菩萨的十信位,主要修行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对三宝生起清净信,信自己也有真如佛性、也能成佛,具足清净信,十信位修完,进入十住位修行。
十住位刚开始主要修六度波罗蜜。初住位主修布施波罗蜜,为未来明心见性积累福德资粮。六度以布施波罗蜜为首要,为初住位的正修,布施波罗蜜能积累大乘证悟的福德,福德是修行的基石,以此就能踏上菩萨道的所有阶梯。二住位主修持戒波罗蜜,严持五戒八戒菩萨戒,无有毁犯,这样心就能逐渐清净下来,禅定就会出现,渐具菩萨的心性。三住位主修忍辱,不仅忍于人事的纷扰,更要忍于甚深的法义。四住位主修精进,对于布施精进修持,持戒精进修持,忍辱精进修持,禅定、般若也都要精进修持。
五住位主修禅定,这个禅定就是指四禅八定,也通外道的禅定,修到无论静坐及行走时,都能摄心一境,心不外缘,有此定力才有能力参禅、思考法义、观行取证。明心见性需要具备一定的定力,至少要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以此定力来做相应的观行、思惟和参禅,才能断我见和明心见性。一般学佛参禅人都把禅定当作禅来修,误以为打坐就是参禅,靠打坐修定就能开悟。实际上打坐修定,只能深入定境,定而不参,有定无慧。单纯修定只能让意识心静止下来,减少思虑,从而让身心得以休歇。真正的禅是指佛心——真如、般若、如来藏,祂是成佛的主体识,禅宗宗门就是参禅证悟这个禅心,通过参禅明了这个心,证得这个心,离开这个心就没有禅,也不是禅了。打坐静坐修的是禅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却没有般若这个禅,所以禅定是指四禅八定。五住位修禅定,具足了最基础的未到地定,就可以观行五蕴十八界的虚妄,观行成功就能断我见,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这样离明心见性就不远了。
六住位主修般若智慧,修学如来藏的般若之理,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以心经和金刚经为主,熏习般若正知见,六七八识的体性都要学习了解,明了真妄心的差别,为开悟明心做好准备,不至于悟错,把妄心当作真心来悟就误会了。六度都具足了,因缘时节一到,就能证得无所得的如来藏心,成为觉悟的有情,或者是能够觉悟有情的菩提萨埵。当我们断我见或者明心证悟如来藏的时候,就知道五阴本来虚幻,造作的业行也虚幻不真,三缚结一断,三恶道的业就消了,未来可以永远不下三恶道。但是菩萨因为慈悯众生,可以示现在三恶道里受生,以度堕落在三恶道的有缘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因地里修菩萨道时,就曾做过鹿王,所以菩萨都是以慈悲心而入三恶道的。
有个禅宗公案,讲的是沩山灵祐禅师开悟了以后,对弟子们这么说:百年以后,我要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菩萨明心见性以后,本来不下三恶道了,沩山禅师为什么要去做头水牯牛呢?他说:我做这头水牯牛时,在这头牛左胁下写“沩山僧某甲”。沩山禅师接着就问了:你们看看这头水牯牛,你们管牠叫水牯牛,还是叫沩山灵祐啊?如果叫作水牯牛,左胁下却写着沩山僧,如果叫作沩山僧,却是一头水牯牛,到底叫作什么为好呢?
那我们就想一想,沩山灵祐禅师是谁做的,水牯牛又是谁做的呢?到底叫什么?把这个问题真正弄懂了就开悟。水牯牛的左胁写着沩山灵祐禅师的名字,如果额头上再写一个沩山禅师前世的名字,每一世的名字都写在牛身上,就是把身上都写满了也写不完,因为过去有无量世的五蕴身,五蕴身不断变换,但如来藏却只有一个,从未生灭。
这是讲明心证悟以后,因为断了捆绑在自己身上的三恶道结缚,就不去三恶道受报了。三恶道的业如何消才快呢?只有证果开悟,获得无生忍或者是无生法忍以后消业才快。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恶业太多了,要是把那些恶业都用受报的方式消灭,永远也消不完,因为恶业太多了,造业的时劫也太久远了。一句诽谤三宝的语言一出口,就会在地狱受多劫的恶报,何况每个众生在一生里不知道要造多少身口意恶业。
我们修行得力证了果时,就会消去三恶道业。虽然不去三恶道受苦,但还是会重罪轻报,要在人中受一些余苦。再有其它的恶业,证得初地无生法忍时又消一部分,二地、三地、四地都在逐渐地消业,到最后所有的业都消尽,无明也断尽才成佛,有不善业就不成佛,无明就是业,等觉菩萨的无明断尽就成佛了。
菩萨明心开悟证个无所得的心,就叫作菩提萨埵,从明心开始一直到等觉妙觉都叫作菩提萨埵。这样十住位修行圆满了,证得如幻观;还要修行十行位,证得阳焰观;十行位修圆满了,再修十回向位,十回向位修完,证得如梦观,生起一分道种智,就进入初地。修完初地内容,又证得镜像观;之后进入二地,修完又证得光影观;之后进入三地证得如谷响观,然后,其无生法忍的智慧地地增上,最后成为等觉菩萨;等觉百劫修相好,圆满了以后就成为妙觉菩萨,这就是五十二个阶位。妙觉菩萨就在兜率内院等着因缘成熟,到人间八相成道,就成为究竟圆满的佛,菩萨道佛道修行就是这个次第。
菩萨要成为圆满究竟的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不精进,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实实在在的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精进的话,就用不着那么长时间。你一天时间的精进,也许就跨越了一劫甚至更长时间,有人用一天时间就明心见性了,有人修了很短的时间就证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还有更快的,比如善财童子一生成为等觉菩萨,龙女八岁就成佛,真是大精进。
精进的内容就包括菩萨的六度波罗蜜,以及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行。每一个层次的内容不修圆满,修行就停滞不前,果位也不会提升,就像十信位,有的人一劫就修完,有的人就得修一万劫甚至更长久。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条件不一样,修行的时间长短就不一样,所以这五十二个阶位,有人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过去了,有人就得足足用三大阿僧祇劫。
每个人的福德不同、智慧不同、禅定不同、修行的精进度不同,那么修行所用的时间长短就不同。比如说这个人内心非常的贪吝,他就不肯布施修福,一提布施,他就感到头疼不耐烦,甚至起嗔恚心,那么他就总处于信位阶段。即使到了初住位,这个初住位的内容也总是修不完,布施的精进度不够,这个阶段就不容易越过去,修行时间就会非常漫长。别看他好像懂一些佛法道理,其实是皮毛,很浮浅,福报不具足,他就理解不透彻,更不能证得,他的修行就卡在这个弱点上,攻不破这一关。
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是很贪吝的,因为贪吝,每一世都会贫穷困顿,苦不堪言,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荣华富贵,生活舒适自在安乐,因为自己的这个贪吝心,却不能如己所愿,众生没有智慧,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无明太重了,有些有权有势的人,一辈子都在贪,贪得无厌,一亿不够要百亿,结果活着的时候进监狱,死了以后下地狱,世世无明,世世痛苦,所以精进修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去悭贪心。
明心以后,菩萨要转依于所证得的无所得的真心如来藏,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要发广大心自利利他,依照诸佛的教导精进修集智慧福德,力求快速修完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