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細說如來藏(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如來藏法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50:16 閱讀: 352

第十五章 相關詞語的解釋

一、八個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和如來藏,其中第七識就是意根,也叫作末那識。意根既屬於根,也屬於識,是個特殊的根。意根輕易不能滅掉,只有阿羅漢以上的聖人才有能力滅,但是大菩薩們都不願意滅。

種智,是關於八個識的種子的智慧,開悟以後,修到初地菩薩的果位才有種智,能夠觀察八個識的體性,觀察如來藏裡所含藏的種子,這個種智修圓滿了,八個識的體性全部証得,就叫作一切種智,也就是佛。初地以上的聖人只有道種智,其智慧還不圓滿,圓滿時就是一切種智。

菩薩的果位分五十二個,凡夫菩薩是十信位,從初住位開始修菩薩六度,修夠了以後就明心。第一次明心,果位是第七住位,然後還要修到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有了一分道種智,就入初地,修完十地,就成爲等覺妙覺。

涅槃的另一個說法,就是指如來藏,祂是涅槃心,不生不滅,寂靜清涼,沒有苦,沒有喧閙。這個涅槃心,在五蘊不滅的時候,照樣是存在的,菩薩就是在五蘊不滅的情況下,証得這個涅槃心如來藏,叫作明心開悟。

二、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佛就是佛的真如心體,祂無形無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五蘊十八界。既然法身沒有五蘊身,那就不能說法。而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有五蘊身,有十八界,就能夠用心和口來說法。報身佛度法身大士,爲地上菩薩講道種智的修行内容,就是要修証如來藏所含藏的各種種子的功能。應身佛爲了滿足衆生求法的願望,應衆生的根基現佛身度衆生,宣說佛法。

化身佛分身無數到十方世界化度衆生,演說佛法。但是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是法身佛所變現的,離開法身佛,也沒有報身佛和應化身佛。後兩種佛說法時就離不開法身佛,每尊佛說法時,就有說法的佛和不說法的佛,說法的佛不能離開不說法的佛。所以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而說我沒有說過一個字。但如果說釋迦佛沒有講法,也是不對。不了解三身佛的概念内涵,說佛有所說法是謗佛,說佛沒有說法也是謗佛。

三、實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自性清淨心。實相的意思就是真實的不生滅的相,永遠不變異的相是實相。世出世間不生滅的真實相只有一個,就是自性清淨心,也叫作如來藏,其餘一切都是虛相和假相。雖然自性清淨心沒有六根六塵六識的相,沒有五蘊的相,但是祂有祂特有的法相,不屬於三界世間的相,因此能夠被我們的意識心所認知和了別,能夠被意識心所証得。

那麽實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清淨心,就是念第八識如來藏。如果沒有証得如來藏,沒有明心開悟,無論怎樣念佛,都不是實相念佛。因爲沒有証得,沒有找到如來藏,不知道祂是什麽體性和狀態,不認識祂,怎麽能夠真正地念祂呢?沒有証得,沒有開悟,都是念虛相念假相。

有人觀想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進入空性的狀態,這也不是實相念佛,這是意識心通過念佛達到的一種念佛定的狀態,定境仍然是生滅法,不是實相,是幻化相,這種定相不久就會消失的,不能長久。這種念佛的空就是意識心暫時寂靜的狀態,不是真如的空性境界,不屬於開悟,因此不是實相念佛。

四、什麽是自心現量?佛說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自心,就是真實心,永不壞滅的心。現量,現實存在的事物,當前所能呈現出來的,不是虛構想象的,不是比較來的,比較來的叫作比量,想象出來的叫作非量。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以是因緣法。因緣法中所有的現象都是自心上所顯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現,自心所變,離心無一切法,離心也無因緣法。

因緣法既然是自心現量,自心所生,那就不是真實的法,被生出來的法,就能滅去,有生必有滅,無生就不滅。因緣所生法都是有生有滅之法,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散去則滅,因此就是虛妄法,不是實法。所以世尊才讓我們離開對於這些因緣所生法的貪執,貪著這些假法,就是生死輪回,就是苦惱。真實的法,世尊從來沒有讓我們離開,因爲根本離不開,但也不要去執祂,執什麽都不對。自心本性從來都是無執的,什麽也沒有執著過,如果我們與自心如來藏相應,就無生死煩惱了。

五、八個識的三性:六識的依他起性,第七識的遍計執性,如來藏的圓成實性

前六識是如來藏依賴種種的緣而生成的,無緣不出生六識,緣分別有九緣八緣七緣等等不同,因此六識是依他起性,依如來藏和意根,依業種,依六塵,依六根等等條件而現起,因此六識是不自在的,是虛幻的,是空的,是無我的。

遍計執性是指意根第七識,祂普遍計度執取一切法,把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有的,祂執取如來藏的見分爲我的見,執取六識的見爲我的見,把如來藏和六識的功德都據爲己有,貪執不捨,生死就不了斷。因此,改變意根的遍計所執性,才能最終得解脫,得自在。第七識只要一念無明不滅,自身就不滅,而一念無明從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因此第七識的存在沒有開始,不是依他起性,而是遍計所執性,因爲無明普遍的執著一切法。第七識意根本身的體性就有遍計執性,執人我,執法我,執萬法,因此執性而不得解脫,不得涅槃,不得大自在。

圓成實性是指如來藏,祂能圓滿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都由祂出生和成就,有祂就有一切法,無祂就無一切法。如來藏的圓成實性,能依業種業緣圓滿的成就一切法,不管是善法還是惡法,因此說除了如來藏,其他法都是生滅法。

六、自性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如,通過修行菩薩六度,圓滿菩薩的條件以後,參禪就能找到自性如來藏,証悟明心,從而打破了無始無明,破盡無始無明就成佛。

無明包括三種:第一種是一念無明,就是四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煩惱、色界愛煩惱、無色界愛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是知見我見上的煩惱,不知五隂無我,不知五隂虛幻不實。欲界愛煩惱是指欲界裡的貪嗔癡煩惱,色界愛煩惱是指色界裡的貪嗔癡煩惱,無色界愛煩惱是指無色界裡的貪嗔癡煩惱。斷我見,成爲初果時,就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修到初禪以後,成爲三四果羅漢,就能斷除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嗔癡煩惱,這樣四住地煩惱斷盡,就能出離三界。

第二種是無始無明。衆生對大乘如來藏從來不知不証,不知道如來藏就是真實的自己,就是法界實相,一切法都是祂出生和顯現出來的。菩薩明心証悟以後,就打破了無始無明。衆生的一念無明也是沒有開始的,也屬於無始無明,所有的無明都是無始無明,都沒有開始,都不是後天新生出來的,都是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的,都是意根的無明,與意根相應。因爲佛在楞嚴經中開示說,生命最初的時候只有如來藏和第七識意根,當意根起心向外有所祈求時,三界世間就出現,隨後衆生的五隂身出生在三界世間裡。

第三種是塵沙無明。初地菩薩開始斷除如塵沙一般多的微細無明,斷盡就圓滿佛道。在這當中,成佛路上所不懂的事理都要搞懂,都要証得,八個識的種子功能體性全部了知,沒有一樣不知不証的,這樣三種無明斷盡了,就成爲一切種智,佛道修完了。

七、真諦與世俗諦

世俗,就是三界世間,就是五隂十八界和所有的宇宙器世間。世俗法就是五隂世間的生存法則,宇宙器世間的運行法則。一切言說、道理、知見、意見、紛爭,全部都是圍繞著五隂十八界這個世間而展開,如果沒有五隂,一切的法則都不會出現,而五隂十八界三界世間,以及一切法則,全部都是生滅變化不停的。

諦就是真理,世俗諦就是有關五隂世間苦集滅道的真理,五隂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因爲不管什麽時代,什麽歷史背景,苦集滅道四聖諦永遠不變,所以稱爲諦。

真諦,就是最真實之理,是第一義諦。勝義諦,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無有可比的真實之理。這是指實相心真如第八識如來藏,是實相心如來藏運行的真理和軌則。真諦和世俗諦往往是融合在一起,共同起用,二者融合在一起,才有五隂世間的一切法則和運行槼律,才有三界世間的存在,才有世俗諦。

諦既然是真理,是一切法的真實之理,代表著大智慧,那麽普通世間人的世俗言論,不可能是諦,不可能有真實性,往往都具足了邪見和愚癡,都不是諦,也不能叫作世俗諦。只有佛陀講的四聖諦法是世俗諦,因爲四聖諦是說五隂世間苦集滅道的真理,具有真實性,依之修行能得解脫,能出離生死輪回。一般世俗人所說的就不能是世俗諦了,如果說世間人所說的是世俗諦,那麽世間人都是解脫的大聖人,也就不用佛陀辛苦來五濁惡世,宣說世俗諦真理了。

真諦既然是關於實相真如法的真理,那麽衆生無論怎樣站在佛法的角度看問題,永遠也不是真諦,仍然是個人覺知妄心的知見看法,往往是邪見和錯誤極多,即使沒有邪見,全部是正理,也不是真諦如來藏。真諦是指真實的實相理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斷不常的如來藏真如,任何言語言論知見觀點都不代表真如本體,因此都不是真諦,僅僅是妄知妄覺罷了。

八、法分爲有爲法和無爲法,緣生法和非緣生法。有爲法是有行爲造作的法,是後天所形成的法,包括五隂、十八界、三界宇宙器世間都是法。有爲法即是緣生法,無爲法是不造作法,是先天而有的法,本來而有的法,非因緣所生法。凡能被人所能認知的都是法,不管看得見看不見,存在就是法。

法有真法和妄法,生滅法和不生滅法,因緣所成的法和不是因緣所成的先天就有的法。一切法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都有區別。因緣所生法,相有性空,即是妄;非因緣法是本來就有的法,相無體有,即是真實的不壞滅法。凡是直接指向成佛之法,就是究竟法,而達到究竟法的方法就是方便法。

九、什麽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菩薩明心見性以後修到初地菩薩時見道所出生的智慧。剛剛明心時証得無生忍,如來藏不生不滅沒有出生,五蘊身心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相上有生,實際是無生。

修到初地時獲得無生法忍的智慧,忍可除了五蘊無生,如來藏無生,世間一切都無生。這個智慧非常廣大,叫作唯識種智。世間所有法,所有相,都是如來藏出生的,沒有自體性,相上有生,實質無生,都是如來藏性質,猶如金飾品都是黃金的性質。

十、無生法忍智慧境界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雲(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釋:明心開悟以後不退轉的菩薩,觀察自己五蘊十八界的相貌都是空,從這個角度再擴展開來,觀察其他一切法,也都是空的,都沒有真實出生過,世間一個法都不可得,能這樣觀察的菩薩就真正的証得了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相當於四果阿羅漢的解脫境界。因爲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也都無所造作;因爲無所造作,一切法畢竟都不生,都沒有出生。因爲証得了一切法都畢竟不生,認可此理,就是無生法忍。証得這種無生法忍,就於無上菩提大道不再退轉,永遠行於菩薩道。

無生忍只知道五蘊人我空,無生法忍不僅証得了五蘊人我空,也証得了一切法都空,其範圍相當廣泛,程度相當的深邃。非地前菩薩和阿羅漢所能比。地後菩薩,因爲有無生法忍的智慧,除了修行和弘法,不造作世間事,不爲世間利益,不喜樂名聞利養,一心在於佛道。

十一、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是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共同顯現出來的非色非心法。比如時間,依太陽光、虛空、地面參照物這些色法,以及如來藏、意根、意識、眼識這些心法,再加上識心的作意觸受想思等等心所法,三者共同顯現出時間這種不以覺知心爲轉移的心不相應行法。其實質也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世間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變現和顯現出來的。

時間不是四大組成的實法,不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是如來藏出生物質色法以後顯現出來的一種假相,不是外塵,如來藏無法緣於時間。只有把眼識意識生出來以後,才能依物質色法判斷了別時間。沒有眼識意識的時候,比如睡覺時,意根也能判斷時間,也是依如來藏出生的物質色法來了別判斷。所以沒有單獨的時間這個法,也不分外相分和内相分。

十二、怎樣理解一合相?

一合相,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要從實相上來理解,另一方面要從虛相上來理解。實相也就是不生滅的第一義諦,也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不生滅的本體與生滅的七識業種和合起來的一個整體,因此就稱爲一合相,祂必須要存七識的生滅種子,才能依種子變現世間萬法,否則祂就不用運行,處於寂滅無所作爲狀態,世間也就滅失,不存在了。

從另一個方面虛相上來說,合,就是和合,是四大組成的和合體,或者是七大組成的和合體,也是生滅與不生滅構成的和合體。衆生的五隂十八界都是一個和合起來的虛相,世間萬法都是和合起來的虛相。和合的,就不是本來而有的,就是因緣所生之法,是如來藏依各種緣所出生的假法。有生,必然有滅,生滅即是無常、空,變異即是無常、空,無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

十三、什麽叫作無生懺

大乘無生懺,也是實相懺,就是當悟得諸法實相,獲得無生忍時,知道一切法都不曾生,有也是幻有;那麽所造作的惡業也是虛幻的,沒有真實性,這樣就滅了三惡道的重業,免去三惡道苦了。

昔有勇施菩薩犯重戒之後,就是這樣滅罪的,他出家後不僅犯了邪婬戒,還犯了殺人戒,命終必下地獄受苦報。造作了惡業之後,他感到後果非常可怕,心生畏懼,就去見佛求滅罪。佛就爲他用大乘法無生之理來分析造業的實質問題,問他在這一系列的行爲當中,有沒有造業的人,有沒有造作的惡業,勇施菩薩聽後當下思惟,一念回光,頓時悟道,懂得了萬法無生,就成了大菩薩。三惡道的罪業就此消滅,未來永不下三惡道受此苦報,因爲畢竟沒有真實的其人其事,一切法都是幻相罷了。

但是人中的苦是免不了的,三惡道的大苦就變成人中的小苦,這就是悟無生忍的極大益處之一;最大的益處,就是以此爲基點,未來畢竟要成就佛道。如果沒有悟得如來藏這個無生法,沒有明心,所作的懺悔就不是無生懺,只是相似的無生,不是真正的無生,大的惡業還是完全不能消除,未來還是要受一些大惡報。

十四、什麽是正定

須菩提宴坐時,卻被維摩詰居士呵責說:你這不是正定。小乘法中說,正定是八正道之一。但是這個正定是後天打坐修出來的定,是先無後有,有後還能消失的生滅性的定,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究竟的正定。

須菩提宴坐,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定。宴,寂靜無喧,無有念想,無覺無知,這是意識心入的定。意識心入的定,正是先無後有的生滅性的定,是如來藏旁出的定,因此不是真正的正定。

那麽真正的正定是指什麽呢?正,就是正位,正真,不生不滅,不用出生,不是偏出和旁出,無出無入,隨順一切,卻無所住,只有如來藏有此定。因此真正的正定就是指如來藏的不動性,是六祖說的那枷常在定的首楞嚴大定。覺知心入的定都是旁定,有生有滅,有出有入,有所住,與如來藏的楞嚴大定正好相反。

我們初學佛修行做不到心無所住,開始都要有所住,心住一個境界,不散亂,以此方便入禪思,起觀照,起智慧,起利用。所以這種定,嚴格來說,應該叫作方便定,以此方便定起般若智慧,才能証得真正的正定——首楞嚴大定。沒有証得如來藏時,不可能証得如來藏的不出不入的楞嚴大定。意識心的定肯定是有出有入,有生有滅的,但是這種定能引發智慧,心專注思惟時,智慧才能現前,因爲識不分流,就有勢力,有力量清楚分別,了知真相,從而能觀照般若,出生智慧。

十五、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什麽含義

生滅滅已,意思是阿羅漢把所有的生滅法都滅掉了以後,只剩下如來藏,靜靜地單獨存在著。寂滅爲樂,在無餘涅槃裡,寂滅的涅槃心如來藏,沒有喧閙,沒有苦受,無爲、無作、無願、無求,清淨爲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把自身的一切生滅有爲法全部滅掉,滅掉了生滅的五隂身和七個識,滅掉了屬於自己那一部分的色聲香味觸法,生滅法都滅盡了,就入到無餘涅槃裡,叫作生滅滅已。

這樣就沒有阿羅漢的五隂身存在了,也就沒有了苦受,剩下那個不能滅,也滅不了的如來藏,也沒有苦受,處於寂滅樂中,但是也沒有樂受,這叫作寂滅爲樂。阿羅漢活著的時候是有餘涅槃,還有五隂身存在,那就有少量的苦存在著,有苦可依,就不是純樂,也不是寂滅樂。但是阿羅漢只是斷了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習氣沒有斷;習氣是大乘初地菩薩才開始一點點地斷除的,斷盡了,就是八地菩薩。

十六、大乘菩薩的現量智慧

現量這個概念,最究竟的解釋,應該是有真實的智慧,能觀察出事實真相,能看到表面現象背後的實質,不被虛妄的假相所迷惑,不用猜測和臆想,不用左思右想去比較就能知道事情的實質内涵。大乘菩薩的現量智慧難以思議,看到一個法的出現,就能觀察到這個法是如何運作出來的,從裡到外從大到小都是第八識用種子打造出來的,是第八識的功能作用,全體都是第八識。這個智慧才是真正的現量觀行智慧,明心開悟的智慧都不屬於完全的現量智慧。

十七、煩惱即菩提的正解

煩惱是貪嗔癡性的惡心所法,與七識心相應,是七識心染污的表現,七識心出現時,貪嗔癡心所法有時就要伴隨著運行。而七識以及心所法的運行,正是如來藏輸送識種子配合的結果,如果沒有如來藏的配合顯現,七識也不能現行出來。當衆生現起貪嗔癡煩惱時,其中就有如來藏的和合運作。所以在這些貪嗔癡煩惱當中,就能証得如來藏的存在,從而明心見性。但是如果衆生的貪嗔癡煩惱很重,心水渾濁,智慧就不能出現,不可能在這時候証得如來藏。既然如來藏能夠配合七識現起貪嗔癡煩惱,那麽這些煩惱也就是由如來藏所生,也就是說這些煩惱本身就是如來藏性。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菩提心,就是指如來藏本體,因此說,煩惱即是菩提。

煩惱還有另一種說法,凡是衆生心所不願意做的,都是煩惱。比如說日常瑣事,吃喝拉撒,收拾衛生,做各種工作事業,養家糊口等等,這些也都屬於煩惱,是衆生所不情願作的。但是這些日常生活當中的瑣碎事,人們之間的禮尚往來,都是七識心應對於這個世界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七識心不能單獨做這些事情,必須有如來藏的配合,真妄二者合和運作,才能現起這些法,完成這些瑣碎事情。在做這些煩惱事情時,就有如來藏的存在,所以在這些煩惱事情上參禪,就能明心証得如來藏,那麽這些煩惱也就是如來藏菩提心了。

過去的祖師們,在燒火煮飯、種地種菜、迎來送往這些日常瑣事當中參禪,從而明心開悟。甚至有的禪師,用打罵、推拉、大喝的方式,讓弟子明心証悟,因爲這些煩惱當中,都有如來藏的顯現,因此這些煩惱也都是菩提。五祖說:若見性,輪刀上陣也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十八、法爾如是,是指如來藏本體的運行槼則,意思是如來藏的運行沒有什麽道理可講。如來藏的法爾如是,與諸佛降生人間弘法的法爾如是,不是一個意思,此法爾如是,非彼法爾如是。同樣一個詞語用在不同處,有不同的含義,看任何一篇文章,都應該如實理解真實的含義,所謂依義不依語是也。

諸佛成佛時,法爾如是的要降臨人間弘法,通過八相成道,法爾如是的要安排自己的弘法團隊,安排自己的弟子來到人間。這裡的法爾如是的意思是,沒有例外,都要這樣做。諸佛世尊,法爾如是的要弘法利生,這裡的法爾如是一定有世尊的思心所運行,世尊的七識心一定要考慮如何下生人間,如何弘法,如何利衆。世尊的覺知心一定要思量考慮抉擇,安排計劃,並且要採取行動,付諸實施。

如來藏的法爾如是的意思是,祂的運行沒有什麽道理好講,本來就是那樣的,不是人爲設計的槼則和法則。如來藏本體沒有心思,沒有心計,不搞設計,不安排變現萬法事宜,祂毫無道理的就是要那樣按照既定的流程而運轉一切法。

十九、什麽是衆生界

衆生界,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六根六塵六識。這些法都是如來藏生成,種子來源於如來藏,所有材料都來自於如來藏,所以這一切法的本質就是如來藏,因此說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衆生界與法身如來藏的關係,就像饅頭與面粉的關係一樣,饅頭由面粉做成,饅頭全體都是面粉,饅頭離開面粉不能單獨存在,而面粉就能單獨存在。面粉的價值就是能制成饅頭,可是阿羅漢們只想讓面粉毫無價值的存在,不想有饅頭吃。衆生界也就是佛界,離開衆生界,法身的存在就沒有什麽意義了。

未完  接《細說如來藏 第二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