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真義
第四節 真心空寂無老死
經文:【(如來藏)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意思是說如來藏永遠不老,祂沒有時間和壽命,也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祂亙古而又彌新,是個真正的無量壽佛。
一、如來藏本無生死
五陰十八界念念都在生住異滅著,色身不斷變化衰老,那是如來藏在刹那刹那地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讓組織細胞刹那刹那地新陳代謝的結果,於是我們就一點點地長大、衰老。如來藏知道眾生的業種,在相應的時間段就會變現出與業種相應的色身,與業種相一致,是如來藏一點點讓我們變老。五陰色身就是如來藏根據業種和各種隨時變化的緣,輸出相應的四大種子而產生變化的。色身變來變去,都是如來藏地水火風四大種子的功能。身體不健康了,是因為如來藏了知業種,給我們輸送出不調和的四大種子。四大不調和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去造的業,應該受的果報。如果是善業,就會感得善報,那麼如來藏輸出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就調和,身體就是健康的,造惡業所得的果報就是身體不健康。有的人得各種重病,都是前世殺業重,跟眾生結惡緣的結果。所有的業種都存在如來藏裡,緣熟時業果報就現前了。
所以生死是從哪裡來的?是如來藏顯現出來幻現出來的,沒有如來藏就沒有生死,但如來藏是隨順眾生的生死業種來變現一切法,完全隨緣,不做主宰。但有些小病不一定是前世的業造成的,也許是由於外界的因緣轉變,如來藏因應這種轉變,四大暫時不調和,就出現了疾病。這個不調和,是如來藏輸送的種子比例結構改變,色身的某部分狀況就改變,也是自己感召的。健康與疾病也是唯識所變,唯如來藏、意根、六識,三個能變識和合變造,就會出現五陰色身的各種病症。
一切法都離不開能造一切法的識心,這就是萬法唯識。比如:發怒生氣、上火生病等種種法,都是自己的識心造的。遇到同樣的事情,別人不上火你上火,心態不同,顯現的相就不同,感受就不同。五陰色身在念念之間變老,是如來藏隨順業緣而現出的相。祂知道什麼時候長白頭髮,什麼時候長皺紋,什麼時候身體功能衰退,什麼時候死亡,祂都知道,意識覺知心卻無法了知。
如來藏不老,也不年輕,因為沒有壽者相。祂既不是小孩,也不是成人或老人。說祂100歲不對,一萬歲不對,無量歲也不對,因為祂一直存在著,永遠也不死。我們修行成佛需要三大無量數劫,這個無量劫還是有量的,因為最終能夠成就佛道。一旦成佛,無量數劫就結束了。而如來藏真的沒有量,祂沒有結束的時候,永遠也不會斷滅,所以就不能用個量來比對祂。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阿彌陀佛雖然是無量壽的,祂的壽命也是有量。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緣了時就退位,然後由觀音菩薩接任其位做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壽命還是有量的。祂退位之後,會到其祂的有緣佛國土繼續做佛,並且可以同時在無量的世界裡做佛度眾生。釋迦佛就有無量個佛國土,祂有無量個應化身、無數分身,在無數的國土度脫眾生。成佛以後,佛是不會滅亡的,也不會再變回眾生,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祂只是換個佛國土來利樂眾生。
釋迦佛的莊嚴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那些初地至十地菩薩說法,那個報身佛的壽命700萬阿僧祇劫,我們成佛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佛的報身有700萬阿僧祇劫那麼長的壽命。雖然這個時間很長久,但還是有盡的,盡了以後怎麼辦呢?還有更多的佛國土要去住持。為什麼有那麼多國土呢?因為如來藏無形無相、沒有界限,佛國土和佛的分身就無量無邊。
既然如來藏沒有老死,就不存在滅掉老死的這個法了,也就是無老死盡了。五陰的老死是因為有如來藏,祂能夠顯現五陰所造作的生死業的果報。生死的出現,是因為凡夫眾生有生死的業緣。沒有生死業的菩薩們,發出永遠不入無餘涅槃的清淨大願,如來藏就會隨順於這些業緣和願力,為眾生顯現出這些生死的假相。既然如來藏沒有老死,就沒有老死盡這一法,就不需要把老死的現象給消滅掉。五陰七識修行的目的是想讓五陰永遠不老不死,不受老死的繫縛,而如來藏沒有長生不老的想法,祂本來就長生不老,沒有念念變遷的時間流逝相,沒有生滅代謝,永遠不老不死、不會滅去。
二、依十二因緣滅老死入涅槃
無明和老死的相關內容就是十二因緣法,是辟支佛所修的中乘法。辟支佛又分為緣覺和獨覺,他們有什麼區別?獨覺辟支佛因為生生世世修道,善根非常深厚,在沒有三寶住世的時候,他能夠發起修道心,看見世間的一個生滅現象,他就警覺起來,認識到世間這些生滅現象肯定都是有因緣的,於是就去山中探究這些生滅現象的來龍去脈,於是就解決了生死的大問題。
(一)順推十二因緣法
獨覺辟支佛一個人在深山裡修道時,他觀察發現,每一個法都是因緣所生,推究十二因緣的每一支,他就悟得了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法即是空。他斷盡了一念無明,斷了意根的我執,就把自己滅掉涅槃了。緣覺辟支佛生在有佛之世,他隨佛聽從教導來修行,參究了十二因緣的每一個生起支和還滅支,證得緣起性空。
十二因緣法的十二個生死鏈條: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1、無明:就是不明,就是愚癡。前面已經講過,這裡不再重復。
2、無明緣行:十二因緣法就是十二個生死鏈條,因為所有眾生都有無明,有無明就要造作各種身口意行,所以整個鏈條是由無明引發的。無明緣行,這個“緣”指的是產生、生出、牽引、引發的意思。身行就是身體的行為造作,口行就是各種語言造作,意行就是各種心行,心裡的各種思想念頭。無明不斷,身口意行造作就不會停止。
3、行緣識:身口意業不斷造作的同時,必然要牽涉六識不停地了別、不斷地運作。因為六識不肯寂止,意根也就攀緣執著不斷,意根斷不掉執著性,就不能滅掉自己。
4、識緣名色:七轉識要能正常運作,必須依賴色身。這樣死後就會有中陰身出現,在中陰身裡,意根不肯滅掉自己,還執著色身,於是就拖著第八識去投胎。投胎以後,就有了受精卵,名色五陰就逐漸產生出來了。因為無明而有了下一世的名色,這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道理。
5、名色緣六入:在投胎到受精卵裡的一刹那,前六識都滅了。意根和第八識入胎,意根是名,受精卵是色,這就是最初的名色。如來藏吸收母體中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來變生受精卵,於是受精卵逐漸發育長大,就會生出頭、四肢和五臟六腑,身根慢慢成形以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也都變生出來了。六根具足以後,如來藏就能通過六根把外六塵傳入內六根,變現出內六塵相分,這樣六入就產生了,這就是名色緣六入的原理。
6、六入緣觸:如來藏在胎兒四五個月的時候,就能產生意識,當六根和六塵相觸的時候,如來藏就會產生出六識,六識能觸六塵相分,這就是六入緣觸。
7、觸緣受:六識觸六塵就會生出感受,眼見色有受(胎兒發育到一定的階段,能對光的明暗有感知),耳聽聲有受,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思法都有受。這就是觸緣受。
8、受緣愛:受分為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六識有受就會產生貪愛的思想情緒,這就是受緣愛。有時候眾生對苦受也會生起貪愛,為什麼呢?因為意根的體性就是執著一切法。比如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是這樣的苦,世尊勸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還不願意去,年齡大的人,告訴他趕快發願求往生,他就會說我還有事沒完成,等我把事情做完了我再求往生,一直等到臨終也沒有做完事情,仍然是牽掛不捨。
我們這個世界這麼苦,極樂世界那麼樂,眾生都沒有真心求生極樂的願望。眾生這個心理狀態就是無明,因為無明而貪愛,樂的時候貪愛,苦的時候也貪愛,就是因為意根的無明執著,才貪愛眼前的生死塵勞。我們娑婆世界是這樣的苦,無數眾生還是貪戀不捨,不想出離,就是因為無明深重,這就是受緣愛。
9、愛緣取:有感受就會產生貪愛,貪愛產生出來以後,眾生就會執取抓取所貪愛的一切境界,總想擁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理。只要沒有修得三果四果的境界,眾生都會有貪愛,只是貪愛的對象、範圍和程度不同而已。而那些修出禪定或者是已經證了果的人,命終沒有能力入涅盤,也都是因為有貪愛和意根的執著,貪愛沒有斷盡,或者貪著色界、或者貪著無色界的各種禪定境界,就不能出離輪迴,解脫生死。眾生有貪愛以後一定是想得到、佔有、執取、抓取,這樣的話,三界世俗法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眾生就會在這裡生生死死如鏇火輪,輪轉不息,這就是愛緣取。
10、取緣有:有取就會產生三界有的法,這就是取緣有。我們生活的三界世間因為意根的執取不斷,就這麼產生出來了。如果我們不再貪愛和執取,這些世間法就不會再出現。
11、有緣生:我們貪愛執取了以後,就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世間,有了生存的環境和空間,我們的生命才會出現,才能在這裡生存下去,這就是有緣生。
12、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生命出現了以後,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無量無邊的苦惱就都出現了,這就是生緣老病死。
眾生有五陰的出生,有這些三界生活環境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有無明。如果無明都滅了,對三界的貪愛就會滅盡,就會像阿羅漢和辟支佛一樣,有能力入涅盤,滅掉全部的五陰十八界不再出生,就沒有三界當中的任何一個法的顯現,三界裡的一切事情就結束了。
(二)反推十因緣法
上述是辟支佛所修證的順推十二因緣法,還有一個反過來逆推的十因緣法,就是從生老病死往回推,一直推到生命的源頭如來藏。
我們的生老病死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呢?辟支佛就思惟,因為有這個生命體——五陰的出生和存在,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就是“老死緣生”;
他們又思惟,生命體是從哪裡來?是因為有這個三界的生存環境,生命體才能出生,這就是“生緣有”;
三界的生存環境從哪來?是從執取三界法,抓取佔有三界法的心行上來,這就是“有緣取”;
因為什麼產生了執取呢?因為貪愛三界法才有執取,這就是“取緣愛”;
因為什麼會產生貪愛呢?是因為對觸的法有感受就有貪愛,這就是“愛緣受”;
因為什麼有感受呢?是因為六根觸了六塵,知了六塵,這就是“受緣觸”;
因為什麼有觸,觸是從哪裡來的?是因為有六入,這就是“觸緣六入”;
因為什麼有六入,六入從哪裡來?是因為有受精卵名色才有六入,這就是“六入緣名色”;
受精卵名色從哪裡來?辟支佛推測一定有一個本際——入胎識來出生名色。於是得出一個結論: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順觀十二有的生死鏈條為流轉門,有此即有彼;逆推十個有支,尋找老死的根源,滅此先滅彼,就是還滅門,推到入胎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以後再也推不動了,因為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本際和源頭,一切法都不能過彼,所以只能齊識而還,到阿賴耶識如來藏這裡為止,沒有再能產生阿賴耶識的法了,如來藏先天地之先。如來藏產生名色,名色和如來藏有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名色離開如來藏就不能出生和存在了,如來藏離開名色也無法顯現,因為離開名色就找不到如來藏了。
十二因緣裡行緣識、識緣名色的這個識,是生滅的六識。逆推的十因緣,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是指入胎識——如來藏。名色從如來藏來,沒有如來藏不會有受精卵,沒有受精卵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六入,沒有六入就沒有觸,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受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取,沒有取就沒有三界的有,沒有有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順推和逆推的因緣法,是獨覺佛在深山裡修了很多年才證得的,他們都有出離心,都想滅苦,心很清淨,禪定非常好,所以觀行思惟都很深細。如果我們來修十二因緣法,就要比過去世的辟支佛付出更大的代價,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我們的根基太差,出離心很弱,求取解脫的心不堅固,禪定不太好。如果菩薩明心以後再從大乘法的角度,把十二因緣法細細的思惟,細細的推證,那時候所獲得的智慧是要超勝於辟支佛的。同理,地上菩薩再來觀行四聖諦法,所獲得的大乘四聖諦的智慧,也是阿羅漢無法比擬的。因為二乘人不證實相,只能在蘊處界觀行,所獲的智慧只能算是世俗諦,而大乘的四聖諦法和因緣法是甚深極甚深的。
獨覺佛善根深厚,在沒有佛、沒有法、沒有聖僧出世的情況下,自己到深山修行,思惟推證,就證得獨覺佛的道果。然後六種神通顯現,在空中飛行,自由來往。他們度眾生,主要是以神通為主,眾生看到辟支佛的神通是這樣的廣大,就很羨慕,發心跟隨修道,辟支佛就是這樣度人的。因為在深山裡修了很多年,他的禪定是相當高的,證了果以後,神通馬上出現,就能感化其他有緣眾生進入佛法裡修行。
辟支佛證得了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理,了知是如來藏借助於各種緣而產生了名色五陰,之後就有了生老病死各種現象,證得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緣起性空。於是就斷盡了我見我執的煩惱,證得辟支佛果位,世間緣盡時,就取證了涅槃,離開這個三界世間。阿羅漢、辟支佛壽命終了都會去入無餘涅槃,因此阿羅漢和辟支佛不會留在人間傳解脫道的法門,他們都不想留在世間傳法度群迷,除非七返人天的初果人從天上回到人間的時候,根據自己所修證的四聖諦,隨緣傳法度眾生,或者是一往來的二果人回到人間時,只能在一生中傳授四聖諦法,然後就涅槃,聲聞三果人後世去五不還天受生,然後再入涅槃,也不能弘法度眾,只有開悟的菩薩才能生生世世弘法度眾生。
如果眾生都只學小乘、中乘法,沒有慈悲心,只想個人得解脫,不憐憫眾生,到最後這個世間就沒有傳法的人了,沒有聖人來傳法弘道,所有眾生都會處在無明大黑暗當中,不得解脫。菩薩有悲心,發誓永遠不取涅盤,不取滅度,生生世世在這個三界世間自利利他,傳法度人,自己也勇猛精進修行。最後不但自己成就佛道,也帶領眾生一起邁向成佛之路,這就是菩薩的品格!阿羅漢和辟支佛的心量遠遠不如菩薩的心量,他們只管自己離苦就好,眾生出不出這生死苦海就不管了,只要自己能出離三界就行。但是他們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將來緣熟時,還是要從涅槃境界裡出來,回到娑婆,回心於大乘,修學大乘,再廣度無量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