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心經真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5-06-30 18:03:20 閲讀: 0

第三節  菩薩正知正覺而證涅槃

經文:【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菩薩不畏生死救拔眾生

菩薩證悟實相以後,漸漸就能具有了脫生死的智慧,漸漸解除對五蘊生死的恐怖,不再害怕在六道裡陪著眾生漂浮。菩薩知道,要成就自己未來的佛淨土,就要廣度眾生、利樂有情,因此菩薩就敢發願,用未來世無數個五蘊身來自利利他,不會像阿羅漢辟支佛那樣,因為害怕六道生死輪迴之苦,早早地就取了滅度,入無餘涅槃。而菩薩不取無餘涅槃,為了成佛,為了眾生得度,依止於涅槃真心如來藏,不掛礙五蘊生死的煩惱,永遠不滅掉五蘊身,不會出離三界躲避苦受。

菩薩也不害怕下三惡道度眾生,知道三惡道是一個幻相,不妨就利用這個幻相來大作夢幻佛事。釋迦世尊當菩薩的時候,由於大慈悲於眾生苦的緣故,也經常下地獄去度眾生,釋迦菩薩是依願力去地獄救度眾生,沒有造地獄業,也就沒有地獄的業報,地獄的苦報不能加到菩薩的色身上;如果菩薩憐憫眾生,發心替他們受地獄的苦報,他剛一發心,獄卒一棒過來就打死了,菩薩就從地獄裡出來。

我們將來如果能遇緣,發心當一匹馬,去度那些馬類的同修道友,因為他們過去生造惡業,導致今世投生為馬,可是得度的因緣成熟了,我們敢不敢去呢?很多人說不敢,不敢是正常的,因為自已還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心中還有很多後顧之憂。等到證悟以後,再修到一定程度有了那個能力,就有了那個膽量,那時,你即使投了馬胎成了畜牲,也不會有其他馬那樣的苦報。就像釋迦牟尼佛,為了去度墮在馬中的五百位菩薩,應供到一個齋主家,結果齋主疏忽了供養,佛就吃了三個月的馬麥;但同樣是馬麥,佛吃來其味勝過天饌妙食,因為佛的果報無比殊勝,無論什麼飲食,吃到口裡都是最美味的。菩薩不斷精進修行,地地增上,果報也會越來越殊勝,為了救拔眾生,就不會再畏懼生死了。

二、眾生顛倒執妄為真

菩薩依著沒有生死的如來藏,就沒有恐怖了,慢慢地就會遠離各種顛倒夢想,心得明慧。眾生的顛倒總共有八種:(一)以苦為樂,以樂為苦;(二)把空當有,說有為空;(三)無常說常,常說無常;(四)無我說我,我說無我。這四條展開就是八種顛倒邪見。

佛最初開始說法時先講世俗諦,告訴眾生五陰苦、空、無常、無我,到佛臨涅槃時講大涅槃經,就講真正的勝義諦——佛地的常、樂、我、淨,表面看前後顛倒,實際都是真理,只是層次不同,都是用來對治眾生的顛倒想的。眾生把五陰苦當作樂,把無我的五陰當作我,把無常的識心當作常,把不淨的色身當作淨,對五陰貪愛不捨,這是四顛倒。

另外四顛倒就是,把佛地常樂我淨的涅槃心,當作無常、無我、苦和不淨。

(一)眾生把無常當作常,執著不能去至後世的意識心為長久存在的真我。意識靈知心本為斷續、生滅的,不可把捉,眾生卻當作永生不滅的真我,認為靈魂不滅,能去至未來世,執此為真實,成為常見外道,不出生死輪迴。外道們不知有不生滅的如來藏實相之法,就執取斷常見,認為死後斷滅,一切皆無,或者認取靈知意識為永恒的常法,因此邪見而不得解脫。他們認為輪迴的主體是靈魂,而靈魂就是生滅的意識心,佛說眾生輪迴的主體,卻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他們所說的靈魂意識在五種情況下就滅了:睡著無夢時、昏迷時、無想定、滅盡定、死亡時,阿羅漢入涅槃時意識也滅掉了。既然靈魂是能滅的心,就不是輪迴的主體,所以認為靈魂不滅,是外道的常見;認為眾生死後一無所有,沒有延續到未來世的不生滅心,這是外道的斷見。這些都是顛倒的邪見。

(二)眾生以無我為我,把非我的五蘊十八界,當作是我和我所,不知其刹那生滅變異,不是真實的我;真實的我永遠不生滅不變異,永遠長存而無苦。因為眾生內心有無明,就把這個五陰假我當成真實永遠不變的我,於是為此造作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起心動念皆為五陰假我,起各種顛倒想,不斷的維護自身的利益,都是把無我當作我,因此生死流轉無窮。

(三)眾生以苦為樂,生生世世流轉在六道裡,苦惱無量。因為無明,不知六道是苦,反以為樂,貪執、貪愛苦海不肯捨離,就像糞缸裡的蛆蟲不知臭穢。即使得到人身,忙忙碌碌活一輩子,也是苦多樂少。但奇怪的是,絕大多數人不覺為苦,反執苦受不肯捨離。眾生習慣於苦,以苦為樂,不知苦諦,不知出離,都是因為無始劫以來的無明遮障所致,這是受六道輪迴苦的根源。要救拔他們,斷除這些無明,只有宣講佛說的解脫之理,有緣眾生才能發起修道之心,才能遠離顛倒得證解脫。

有一些學佛修行的人,雖然明白五陰虛妄的道理,但對自我五陰的執著一點沒有減輕,臨終捨報時,怎麼也不肯捨離色身,一個禮拜甚至半個月咽不下最後一口氣,即使身心非常痛苦,也願意保住瀕死的色身,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有人為了獲得錢財無惡不作,感招了那麼多苦報,卻仍然不願捨離惡習。這些人皆因不知五陰本是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除此六道還有更自在的四聖法界,不知追求佛菩薩的殊勝境界。

(四)眾生把不淨當淨,五陰世間,到處都是污穢肮脏,色身九孔常流不淨。從頭到腳、從皮膚到內臟都是細菌,眼淚眼屎、鼻涕鼻屎、口腔唾液都是細菌,皮膚以及皮膚裡面的肉、筋、骨頭、骨髓、血液、腦漿,都是細菌。佛說眾生的身體就是一個活動的大糞桶,非常肮脏,五臟六腑,屎尿臭味,腥臊惡露。色身如此肮脏,眾生不覺知,貪戀不已,迷執其中。七識心也肮脏不淨,無量劫來的染污,貪瞋癡慢疑,無數的邪見煩惱,染污其心,久熏成種,眾生卻迷執其心,不知返照,就是因為無明。我們的無明太深厚了,要經過無量劫對佛法的薰修,一點一點地破除這些無明,無明破盡,就是一尊本來清淨的無垢佛。

三、世尊為什麼先說無我後說有我

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前,在大涅槃經裡講常、樂、我、淨,剛成道時卻講苦、空、無常、無我,並不是前後說法不一。因為眾生都有認五陰為我的邪見,因此邪見而不得解脫,佛就要先講無我法,讓眾生斷除有我的邪見,先解決生死問題。外道認為五陰中有我,或者認為靈魂不滅,能相續到後世,或者把定境中的各種意識心當作真實的我,佛為了破外道邪見,就要宣講四聖諦法,讓眾生證得五陰無我。外道們說沙門瞿曇講無我時,我們還能忍受。等到佛臨涅槃時,講常、樂、我、淨,說無我這個法是世俗諦,勝義諦是有我的,佛地的真如心就是最真實的我,常不變異。外道們聽後都迷悶了,說沙門瞿曇是顛倒說。

其實佛一開始講無我,是為了破除外道五陰為我的邪見,然後佛才能講真實法——佛地的大涅槃,就是常、樂、我、淨的我。佛為什麼講有我呢?因為佛的如來藏無垢識,就是完完全全究竟的我,有真實永恒的我性。無垢識裡已經沒有了生滅變異染污的種子,分段生死沒有了,變異生死也沒有了,這就是真常的我。佛的無垢識有二十一個心所法,能夠單獨成就一切事業,那個才是真真實實的我。外道們聽說佛法裡有個真我可求,不是修到最後成為一無所有的斷滅,於是就紛紛都跑到佛那裡來出家,隨佛修學大乘法。

常樂我淨的“常”,是說佛地的如來藏無垢識,祂沒有變異生死和分段生死,沒有生滅變異的無常種子,永遠不再受熏和改變了,所以叫作常。眾生的如來藏,還含藏著生滅變異的種子,分段生死沒有了盡,變異生死更是潛伏著,還有極多的無明種子,所以不是常恒不變異的。眾生的如來藏時時都在受熏,學了邪法受熏成種,學了善法也受熏成種,善惡種子不斷的發生改變,根本不是常。

常樂我淨的“樂”,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祂沒有苦受,不對一切境界,捨離一切受,寂靜無喧,那是真正的樂,是究竟的寂滅樂。世俗法的樂受總是伴隨著苦受,只要如來藏含藏著有七識心染污和煩惱的種子,就不是無垢的,因為變生的七識心不清淨、不寂靜,就不是真樂。而無垢識的樂,離開一切相,處於清淨寂滅當中,沒有苦苦、行苦和壞苦。

常樂我淨的“淨”,是指佛地的無垢識究竟清淨,斷除了所有的染污種子,全部轉變為清淨的業種,斷除了煩惱以及煩惱習氣,斷除了所有的無明,已經是究竟清淨了。而眾生的如來藏裡,因為七識造的業種都存在著埋藏著,使得如來藏具有生滅的阿賴耶識性,八地菩薩以前的如來藏就是具有阿賴耶識性,表明裡面含藏煩惱和煩惱習氣種子。菩薩通過修行,清除阿賴耶識裡的染污業種,存入清淨業種,最後阿賴耶識才能轉變成清淨的、沒有染污的無垢識。

佛講了常、樂、我、淨的真實法以後,外道頭目就忍不住了,說瞿曇你講苦空、無常、無我,我們還能忍受,因為與我們的法差不多;現在你說常、樂、我、淨,有我了,結果我們的弟子都到你那邊出家,這我們就不能忍受,然後紛紛找佛去辯法,結果佛三言兩語就讓他們證果。佛一生說法,度了無數的外道,六師外道與佛較量的時候,有幾億個外道弟子,都被佛度過來了。

佛臨涅槃的時候還在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裡有很多是佛前世的弟子,事先在外道眾中攝受弟子,最後都回歸到佛法當中來,證了羅漢果和菩薩果。他們有的人證羅漢果非常快,佛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可是末法時代的今天,我們要想證個初果不知有多難,很多人修行一輩子也不見蹤影。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因為佛世的外道們多數是厭苦、有出離心的,禪定證量也很高,三十七道品已經修完,煩惱已經得到降伏,他們只要信受佛語,稍微思惟一下四聖諦理,就能證果。

但是外道們無論如何修行,如果沒有佛的點化,不可能斷我見,永遠在六道中輪迴。只要佛為他們開示,在禪定當中的是生滅的意識心,不是涅槃心,他們思惟一下認可,就斷我見得法眼淨,有的當時就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如果沒有佛那關鍵的一句話開示,他們永遠在六道裡輪迴,即使生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入定享樂,福報一享盡,惡業現前,就到三惡道裡流轉受苦去了。因此,要想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一定要修學佛法,學阿含解脫道的四聖諦,學般若之理、明心見性之法。真正的佛法就是如來藏法,是究竟解脫的成佛之法。

以上是講顛倒,眾生還有夢想,都在生死大夢之中,開悟時就從生死夢中醒過來一點,但還沒有徹底,只有佛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了,得到究竟的解脫,證得無上的大涅槃。凡夫眾生生生世世都是在生死大夢裡,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諸大菩薩們也都是跟佛一樣大做夢中佛事。

四、三乘賢聖四種涅槃

眾生無始劫以來長處生死大夢之中,渾渾噩噩,不知覺醒,菩薩明心證悟以後,才有了始覺智,從生死夢中開始慢慢覺醒,但還沒有徹底;只有成佛才算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了,所以佛被稱為究竟覺。菩薩知道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已經有所覺悟,雖然覺悟還不圓滿、不徹底,但是再也不像凡夫眾生那樣完全迷惑顛倒,妄執五陰世間為真實有。所以菩薩證悟以後,漸漸地就對五蘊世間沒有掛礙了。依靠這個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也就沒有恐怖,就會遠離各種顛倒夢想,最終證得佛地的究竟涅槃。

涅槃總共有四種:

(一)自性清淨心涅槃,這是如來藏本身所具備的涅槃性。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如來藏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心體,祂不依其他法而出生,本來就在,永遠也不滅,本身就是中道涅槃性。所以第一種涅槃就叫作自性清淨涅槃,七住位菩薩明心開悟就證得了。

(二)有餘依涅槃,是三果人和四果人所證得的涅槃。四果阿羅漢斷除我執,斷除對三界的貪愛,心得解脫,可是有色身在世間活動,仍難免有微小的苦受,這些苦受是依賴著阿羅漢的五蘊身而存在的,只要有五蘊身就有苦受。比如天熱時,他們仍然會感覺悶熱,仍然會躲避陽光的照射;天冷時仍然會感覺寒冷;蚊子叮在身上仍然會感覺痛癢;石頭砸在身上仍然會覺得疼痛。色身所領受的這些苦都屬於微苦,也叫作餘苦,所以四果人所證得的境界叫作有餘依涅槃。雖然如此,他們的心已經得解脫了,沒有三界世間的貪愛,命終就有能力滅掉自己不再出生。心得解脫。未入無餘涅槃,有壽命存在時,就是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四果阿羅漢斷除我執,四住地無明都斷盡,其中慧解脫阿羅漢必須等到壽命終了,才能滅掉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只留如來藏獨在,這是不留而留;俱解脫阿羅漢可以隨時滅掉五蘊十八界,只留如來藏獨在。阿羅漢滅掉五蘊,苦受就沒有了,因為沒有五蘊,就不會感到苦受。剩下的如來藏,無受無苦,這種只有如來藏獨存的狀態,就是無餘依涅槃。

辟支佛雖然是中乘聖人,智慧勝於阿羅漢,但捨壽後仍然要入無餘涅槃,其五蘊存在時,就處於有餘依涅槃境界。

(四)無住處涅槃。無住處涅槃是諸佛所證的處處解脫、處處無系的究竟圓滿解脫境界。佛是究竟大解脫者,祂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住在一無所有的寂滅境界。佛雖然證得無住處涅槃,得到了究竟的解脫,但是佛不會像阿羅漢那樣灰身泯智,無所作為。佛不會把自己的五蘊滅掉,獨自住在寂滅境界,一無所用;佛仍然要用色身五蘊度化無量眾生,而且還會用無量的五蘊身分身度化。

佛沒有生死,不住生死,卻可以隨緣方便現出無量的生滅化身,只為利樂眾生,解脫眾生之苦。佛所現出的色身叫作解脫色,祂不被任何無明煩惱所繫縛。阿羅漢所證的解脫裡就沒有色,沒有五蘊色身,如果再現色身出來,仍然要有變易生死,所以阿羅漢的解脫是不究竟的。佛在無住處涅槃中,能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度群迷,在一個世界弘法的緣盡了,就到其他的世界現身,雖然在無量佛國土現色身,卻一法也不住,所以佛證的是無住處涅槃。

佛四種涅槃都證得了,證得這四種涅槃,就徹底遠離了顛倒夢想,成為一尊究竟圓滿的佛世尊。阿羅漢的涅槃還不究竟,還有顛倒夢想,還沒有從生死大夢中徹底醒來,還認為真有生死,因此就害怕生死,一心要入涅槃。阿羅漢雖然將五蘊身滅了,但他並沒有真正解脫生死,只是把如來藏裡的分段生死業消滅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生滅的種子還存在如來藏裡。所以說他們的解脫不究竟,他們的涅槃不究竟,只有佛的大涅槃是究竟常樂我淨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