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細說如來藏(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如來藏法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47:49 閱讀: 350

第九章 自在與無所住性

一、如來藏如何自在呢?祂沒有六根,不觸六塵,因此不生起任何心行,沒有貪嗔癡煩惱,也不造作業行,就不會隨業行而生死流轉。祂沒有眼睛不看色,不被色所迷惑,對於色不顛倒,不被色所束縛,因此是自在的。面對什麽好色,什麽寶貝祂都不貪求,好色惡色祂都不見,不隨色而動轉,對於色祂是自在的。無論是稱贊祂,辱罵祂都無所謂,祂無耳聽不見,不起貪嗔癡煩惱,因此對於聲音祂是自在的;對於色法祂是自在的,對聲法祂是自在的,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祂都是自在的。因爲祂無眼耳鼻舌身意,不對六塵,就不生心動念,對於六塵如如不動。

那麽我們衆生的七識心對於六塵自在嗎?不自在,眼見色就被色束縛住了,耳聽聲就被聲音束縛住了,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被束縛住了。七識心脫離不開這些色聲香味觸法,見色住色,聽聲住聲,嗅香住香,嘗味住味,覺觸住觸,知法住法。如來藏對這些法不見聞覺知,祂不沾染,不縛著,不顛倒,所以祂是自在的。

這段是講如來藏的體性,悟後根據祂的體性,就可以轉依如來藏。悟前如果知道了如來藏的這些體性,在身口意造作的當下,就想想如來藏是什麽樣的體性,有多麽清淨,那就可以讓自己隨學過去,對六塵境界時,也不要現起貪嗔癡煩惱,也要清淨一下。這樣雖然不是真正的轉依,但是也有很大的作用,常常這樣的熏習,心就能轉變。

二、何爲觀自在菩薩呢?菩薩可以分爲真菩薩和假菩薩兩種:真菩薩是指沒有生滅的如來藏心體,祂無微不至地關照著菩薩的五蘊身,從來沒有停息過;另一種是有生滅性的五蘊身的菩薩。

自在也分爲兩種,一種是如來藏本身的自在性,祂不依靠任何法就能單獨存在,什麽也不需要,不生也不滅;另一種是五蘊身的自在,五蘊得解脫才能自在,不得解脫就是不自在的。

這位有五蘊身的觀自在菩薩,祂的定慧非常深,能夠任心自在地觀察思惟甚深義理,這是自在;能夠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真心體性,這是自在,前提條件是已經証悟了真心,才能作深刻細致的觀察。這位菩薩能夠觀察自己的真心體性,如何運作,如何與五隂和合運作産生萬法,也能夠觀察出其他六道衆生的真心如何運作,如何顯現的,如何配合五隂的,這是自在。

這位菩薩的心是自在的,能夠不被五隂和萬法所束縛,不貪染於萬法,心能夠離於萬法,不執著萬法,這是自在。這位菩薩也能夠觀察所有衆生的真心,都是本來就存在,不是被任何一個外緣所産生出來的,是不依賴任何外緣就能單獨存在的。真心就是自在的,妄心不著相、不執著時,不被萬法所染,也是自在的。

達到這種自在時,菩薩的五蘊身就能在十方諸佛國土隨意來去,所有的色身都能隨緣變現,這是自在的,而且是無比的自在。一個大千世界能夠隨意變現,不用作意加行,這是多麽自在啊!前提條件是必須証悟這個自在心——如來藏、阿賴耶識。這位菩薩能夠顯現無量神通,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四聖六凡的色身隨意變現,這是大自在,前提是必須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証得甚深般若智,心得自在。

三、心本自有,不由他緣,祂是唯一沒有任何條件就存在的法,是不需要因緣而有的不生之法,不管緣存在與否,祂永遠不生不滅,因此祂就是實相心。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只要條件具足就會出生,緣生緣滅幻化無定。既然是緣生緣滅的法,就是沒有自性的法,其存在與否不由自己說了算,也不能自主。

而這個實相心是有自性的,有祂自己真實的自體性。祂也是自在的,不由他法而生,無條件的無因緣的存在,有不生不滅等等體性,什麽也限制不了祂,什麽也控制不了祂,本然地就存在著。所以緣起法是沒有自性的,非緣起法就有自性。緣起法就是此生故彼生,這些個生都無自性,因此都不是中道。而那個不是生出來的,本來就有的,就有自性,祂就是中道法。

而世間一切萬法是由實相心産生出來的,是後天出生的,那一定是先有實相心,然後才有各種法和現象。心不依靠各種現象而存在,但要找心,就得在現象上找,離開現象,離開五隂,離開十八界,就找不到心。因爲這些現象的存在和運行,正說明心也存在和運行著,心若離開了,現象馬上就滅,五隂馬上變成屍體。所以參禪要在六塵的各種現象上參,在五隂的活動當中參,在六根觸六塵時參,找這些法當中運行著的心,等到智慧滿足,定力具足,時節因緣具足時,就能証得到這個實相心。

四、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指自性清淨心、真心如來藏,不是指意識心無所住地應對一切法,不是讓我們把意識心修到無住,就是開悟,這種情況不屬於明心証悟。明了意識心的住與不住,與如來藏的般若智慧無關。意識心只有滅掉的時候,才是無住的;意識只要存在,一定住在法塵上,否則祂就不知道法塵,也不知道自己無住,也不知道自己入定與否。如果祂知道入定,知道無住,就住在無住的這個法塵上了。

開悟是悟得自性清淨心,六祖大師在聽五祖講金剛經時,也是悟得這個本來就無住的自性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指在某個當下突然間心無住了,清靜了一下,這時的心就是真心自性如來藏,這時屬於開悟境界;那如果過一會兒心不清靜,又有住了,開悟的境界不就消失了嗎?如果說開悟是指悟得意識心的無住,那六祖就沒有悟得本來就無住的自性清淨心,就沒有開悟。

但是六祖絕對不是悟得意識心的無住,而是悟得原本就無所住的真心自性如來藏,這個心不用你去讓祂無住,祂本來就無住,從來不住在任何一個法上。所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如來藏。如來藏本來就無住,不是後修出來,後變成的無住。而前七識只要存在就是有住,都有對應的塵相,住在塵相上。如果七識不住塵,就不知道塵相;既然知了,就是住了。比如兩手相觸,如果不住,就沒有觸,觸了就是住了。如果說是不住,那麽身識和意識也不會知道手觸到一起。根、塵、識三者和合觸,識才知道六塵,識一定是觸塵了,才能知道塵。這個知道就是分別了、了別了,那是住塵之後的結果。

五、佛也有八個識,八個識也在起作用,佛的八個識是有住還是無住?

住,是接觸的意思,不住是心不在意、心不攀緣執著的意思。前七識只要存在,只要了別了六塵,肯定是與六塵相接觸了,才能了別;而接觸了六塵,就是住了六塵。但是有修行的人,雖然接觸了六塵,了別了六塵,心也不執著攀緣六塵,並不在意六塵,這就是一般人說的不住,也是我們通過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如來藏也有了別性,但是不了別六塵,那就是不住六塵,更是無心於六塵,不起六塵上的心念,對六塵無動於衷,是真正的無所住的心。而自心的識種子卻在刹那刹那地出生著,如來藏才能不斷地運行運轉,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佛與衆生都有八個識,識的功能就是分別了別。前七識了別六塵,如來藏了別的内容與前七識了別的内容不一樣,如來藏了別衆生的根身器界和業種,與根身器界相接觸,然後就領納了別,生起思心所,決定如何造就根身器界,如何輸出業種,實現衆生的因緣果報。雖說如來藏是不住於六塵不了別六塵,但祂分別根身器界及種子,如果祂不與根身器界和種子相觸,就不能了別,也就不能遍照一切法,所以如來藏還是有住,只是不住六塵境界上。

佛的前七智識也和六塵接觸,接觸了六塵,分別了知了六塵,也是住六塵。但佛的七智識住六塵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住六塵還是有極大差別的。佛的智識住六塵只是觸六塵,但是心絕對不在意六塵,不把六塵當作實有的現象,不會對六塵生起一點點的貪執,心中了無痕跡。

心在意六塵,即是真正住六塵了,這是普通衆生的七識心行。心不在意六塵,心於六塵就是無所住的,這是有修行的人才會如此。所以一般人所說的無住,就是指心不在意六塵。大菩薩阿羅漢和佛也不在意六塵,也可以說不住六塵,也可以說住六塵。住六塵就是觸六塵的意思,不住六塵就是不在意六塵的意思。

六、平時要做到心無所住,不是六識對六塵時不分別,不分別是純粹的修定和降伏煩惱的方法。要想與智慧相應,應該在六根觸六塵時,觀行六塵境界的虛幻不實性,了知六塵境界是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影子,是如來藏鏡中物,屬於如來藏所有,是如來藏性,不是實有的境界。要起這樣的心念,才是正念,才能與實相智慧相應,脫離境界的束縛,得心解脫。

心無所住是結果,修到最後,七識心就像如來藏一樣清淨,就成爲無學的大乘行者。很多人學佛,越學越有所住,不僅沒有減少執著和煩惱,沒有減少世俗法的貪執,還增加了世俗法的係縛,增加了煩惱和執著。這就是忘失了菩提心學法的結果,學法而有嚴重的世俗法的所求造成的結果。

七、問:無所住六塵,不住六塵,不妨礙了別六塵,了別之後但不留痕。這可能就是最了義的對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開示了。因爲但凡六塵都是如來藏鏡像,有智之人知道無法對鏡像有所住,有所住也是無住。如果是明心人,可轉依如來藏的不住之識性。問題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指悟前還是悟後?

答:應,如來藏應緣現行萬法時是無所住的。七識應該也要這樣面對六塵境界面對一切境界無所住。這就是應的意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指七識無所住,是在悟後;如果指如來藏無所住,是在悟時以及悟後。找到那個本來就無所住的心,就明心証悟了,証悟以後,不斷的在五隂身心的運作上,觀察如來藏在出生五隂身心時的無所住性,觀察如來藏出生六塵執持六塵時的無所住性,七識心才覺得這樣的心才是清淨的,才是佛的心,於是七識就加以對照,慢慢的受如來藏的熏染,在世間活動中,也逐漸對六塵境界無所住,心越來越清淨。這樣就能逐漸轉依於清淨的無所住的如來藏,這是真正証悟後的轉依。不是解悟時再轉依,轉依成功才能成爲証悟者,這是大誤會,沒有解悟以後轉依才能証悟之說。

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最根本的意思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如來藏本性,不住一切法而不斷的往外生心,這個生心的意思就是指祂能夠出生萬法、改變萬法,這是真如本性的體性。第二種意思就是我們妄心(七識心),也要向如來藏修學,向祂一樣不住一切法而能在一切法上運作,五隂身運作的時候,在世俗法和佛法上來修學的時候,也應該像如來藏一樣不住於一切法。

要想讓我們的妄心五隂像如來藏本性一樣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應該通過熏習大乘真如本性如來藏之法,証得如來藏,以後就能逐漸觀察如來藏的清淨體性,我們的五隂才能慢慢的向如來藏靠攏,向祂一樣做一切世俗法和出世間法,在造作有爲法的時候,也不住在一切法相上,不著在一切法相上行菩薩道。

把一切法的法相都歸於真如自性如來藏上,在悟前需要方方面面的熏習,在沒有証得之前,那只是一種相似的安住,相似的向如來藏學習,其實沒有証得的時候,你的心不可能依止於如來藏本性來造作世俗的有爲法。在悟前是熏習,在悟後才能夠如實的、現量的觀察如來藏的運作,並且一邊觀察,一邊向祂學習並靠攏了,心行慢慢就轉變了,到最後才能夠做到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指七識心一生起來,就要運作三界世間法。

本心如來藏也在生心,所謂的生心是指祂要不斷的出生三界的有爲法,三界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出來的,所以如來藏本性是有心行的。五遍行心所法就是如來藏的心行,祂運用五遍行心所法來廣造一切的世間法相,但是祂卻是不住在一切世間的法相上,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這裡有根本義,還有世俗義,兩個義都有,只說如來藏的義,世俗人無法理解,所以就要講兩種義,這樣意思就完整了。

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如來藏。如來藏對於一切法,都是不住著的,因此對一切法不會起心動念。如來藏有五遍行心所法,時時刻刻都在啓用著,五遍行心所法一運行,就輸送七大種子和業種,出生衆生五隂世間的一切法。

如來藏的生心,一方面是祂的心所法的運行,但祂卻是不住六塵境界地起用心所法,因此如來藏是無所住地在生其心。另一方面,如來藏自身也有識種子在刹那刹那地流注著,才能使得如來藏運行不斷。即使在無餘涅槃裡,如來藏自身的識種子仍然在刹那流注著,將來才能再出生阿羅漢的意根,再配合意根的運作,就會再出生阿羅漢的五隂十八界,阿羅漢又在三界世間出現了。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