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細說如來藏(第一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如來藏法 更新時間: 2020-11-29 13:36:04 閱讀: 445

第五章 如來藏的有爲性與無爲性

一、如來藏有有爲性和無爲性兩部分内容。有爲的部分,一個是如來藏能夠記錄、收存衆生身口意行的業種,然後再輸出這些存入的業種,實現衆生的業因果報;另一個是如來藏能夠運用七大種子,産生衆生的五隂十八界,産生宇宙器世間一切萬法,之後又主導這些萬法的生住異滅,了別衆生的根身器界,配合五隂七識造作的一切活動。

三界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無漏有爲性所變現出來的,這些運作的功能性,就是如來藏的有爲性。如果沒有如來藏的有爲性,也就沒有三界世間一切世俗法的存在和運行,也就沒有衆生五隂的存在和運轉,那就屬於真正的涅槃境界了,在這個境界裡,一切法都不生也不存在,只有如來藏自體不滅。

如來藏的有爲性,是祂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祂的有爲性有很多,都是不與貪嗔癡煩惱相應的無漏法。比如祂爲七個識輸送種子,配合識心的活動,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造就衆生的色身,創造宇宙器世間,變生衆生需要的六塵境界,産生六識。衆生的一切行爲造作都離不開祂,祂所作的工作,分秒刹那都沒有停止過,衆生死時,祂不死,仍然繼續工作,在衆生活著時工作,死時工作,死後工作,中隂身工作,入胎後工作,出生後工作,無始劫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祂不圖感恩,不計報酧,不居功不自傲,又清淨,又無爲。

如來藏的無爲性,是指如來藏心體在運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如如不動性、不分別性,也就是祂的真如性。盡管如來藏能夠産生三界世間一切法,但是祂對於這些法,都不作了別分別,不生心動念,不貪取和厭離,沒有任何心行造作,善惡好壞都隨緣,祂是一個不知好歹的心。正因爲祂對一切法都不生起心行,對一切法心都不動搖,所以祂才能常處楞嚴大定,不出不入。世間八風利衰毁譽稱譏,都不能觸動祂一絲毫,如果衆生的七識心也能做到這樣,修行就已到佛地了,成佛有餘。

如來藏的無爲性也表現在,祂不造作任何身口意行,因爲祂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就作不了這些事,在三界世俗法中,祂不對六塵,不分別六塵,不知六塵的好惡,祂的無爲性,從祂的清淨性上就可以看出來。

二、有人說如來藏純是無爲,沒有有爲性,其實如來藏有爲的不能再有爲了,沒有任何法比祂更有爲。祂從來沒有歇息過一刹那,任勞任怨地執持著裡外一切事,無論巨細,都是親力親爲。祂變現出根身器界以後,還要親自去管理,並不是撒手了事。一切法都是祂幻化出來的,衆生在良心還沒有發現的時候,不懂得感恩戴德。從小到微塵和細菌,大到華藏世界和世界海,十方諸佛的無量色身,沒有一樣不是祂有爲幻化出來的,雖然不費祂吹灰之力。

那麽我們就不能說祂是與世無爭的純無爲法,有爲性和無爲性和合起來,構成了如來藏的德性,離開一面來談,都是埋沒屈辱了祂。如果說祂事事不管,是個甩手掌櫃,那就是個不知恩義之人。如來藏如此地被人誤解,就因爲祂默默無聞,就因爲祂不居功不自傲,就因爲祂不好表露自己,就因爲祂的徹底無我性。但是一旦証得了祂,以後就會逐漸地發現祂的無量功德性,發現祂越來越多的有爲法,然後隨學過去,逐漸地達到徹底而圓滿地無爲和有爲,那時就是大乘的無學——佛世尊。

如來藏在有爲法的運行當中,其心都是無爲的,所以祂叫作無爲法。本質上其心不會主動造作一切法,也沒有造作的心行,祂無作、無願、無求。如來藏的無爲性,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念而念,念而不念,無爲而無不爲,多麽好的心行,只有佛心才能如如來藏真如一般無二,我們的心,根本就做不到,其間的差距何等之大!

三、漏,就是心行當中有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等這些煩惱;無漏,就是心行當中沒有這些煩惱。有爲,就是有所造作,就是運轉,就是行爲,包括身口意行;無爲,就是沒有造作,沒有身口意行,不運轉。如來藏是無漏無煩惱的無爲法,在三界世間裡祂沒有心行,沒有身行、口行和意行,什麽也不造作,也沒有煩惱,所以就叫作自性清淨心。

但是祂也有有爲法,祂無煩無惱地無間斷地輸出七個識的種子,輸出七大種子,不斷地變生和顯現一切法,收存業種,輸送業種,實現業果,這就是如來藏的無漏有爲部分。如果沒有無漏有爲法部分,衆生的五隂世間就不能存在了,祂對五隂世間純粹是無我性的無私奉獻,沒有一點貪得心理,所以說是無漏的;而五隂的有爲往往都是有私心有企圖的,心裡都有我,所以是有漏的。這種有爲法,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既要學習轉依祂的清淨無爲的體性,更要學習祂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有爲法,這兩方面我們都學習好,徹底轉依成功了,修行也就到達終點。

斷除五隂有漏煩惱的前提是要斷除我見,然後在修到初禪以後,就開始斷貪愛煩惱,嗔恚煩惱也相繼斷掉以後,就是三果人,貪嗔癡慢煩惱斷盡,我執斷盡就是四果羅漢。外道們修行,因爲沒有斷我見,不管他們心地如何清淨,那都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所以他們不斷六道輪回。當他們福德享受完,定力退失以後,還會生起煩惱,所以只靠修定是不能出離生死輪回的,必須配合斷我見的智慧,依賴智慧才能出離生死輪回苦。

無漏的有爲法,也就是三、四果聖人所造作的一切身口意行;有漏有爲法,是三果人以下的身口意行,尤其是凡夫的身口意行爲造作。三果人因爲只斷除一部分煩惱,沒有全部斷盡,所以是一半有漏,一半無漏。有漏的無爲法,是煩惱還沒有斷或者還沒有斷盡的人,入到定中,意識心漸趨衰弱,少於現行,心行淡漠或者消失,就是有漏的無爲法。

四、百法明門中講六種無爲法,除了真心的無爲,也包括妄心的無爲。因爲這些無爲法的差別,每個人的禪定深淺也不一。妄心的無爲有前五識的無爲,第六識的無爲,意根的無爲。意根斷執,在滅盡定中要滅去受想兩個心所法,就有一部分的無爲。四果羅漢意根斷執,對於三界世間法就不感興趣了,這也是一種無爲。修到四禪,覺知心不動,呼吸、脈搏停止了,也是一種無爲,初果二果人,証得五隂自我的虛妄,對於自我和五欲六塵的欲望念想就淡薄了,這也是一種無爲,智慧和禪定越深,無爲的程度就越大。

妄心七識有有爲之法,也有無爲之法,如來藏有無爲的一面,也有有爲的一面。有爲的方面就是祂要布施衆生所需要的一切,必須維護衆生的五隂世間的生活。祂必須記錄衆生的身口意行,存儲衆生身口意行的業種,並且緣熟再輸送出來。祂的有爲法有很多,這才能有三界世間法和衆生生命活動的存在。

五、如來藏有有爲性,也有無爲性,祂的有爲性是指如來藏能如實地依業種,用七大種子變生三界世間萬法,變生衆生的根身器界,變現衆生的七識,出生衆生的身口意行,三界世間裡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有爲性有爲幻化出來的;如來藏幻化出一切法之後,祂還要刹那刹那地執持著一切法的存在和不斷的生滅變異,自身運用心所法在一切法上不斷地運行,不斷地造作,其佛性的功能也不斷地在一切法上運作顯現著。

但是如來藏在做這些有爲事業的同時,祂的心行卻是無爲的。因爲祂根本沒有任何主動造作的思想觀念,祂沒有任何一種心行想要主動去生成什麽,沒有任何心念和想法,都是隨順於業種和七識的心行,按照一定的運行槼律,法爾如是地運行。祂沒有貪嗔癡煩惱,也沒有煩惱習氣,沒有無明。祂既然沒有心行,就沒有想要得到什麽自身利益的想法,不會想到我要如何又如何,也不會主動去做什麽,祂也沒有作主性,對任何事情都不作主宰,這是祂的清淨無爲性。

那麽我們明心開悟証得祂以後,就要現前地觀察祂在一切法上的運作情形,觀察以後我們就能發現,祂運作時是這樣的有爲,有爲的同時,祂又是這樣的無爲,有爲性和無爲性完美結合,使得祂能夠成就一切法,又不被一法所束縛,祂天然就是個大解脫者。既然祂有這兩方面體性,我們觀察到了祂的清淨無爲性,就可以向祂看齊,皈依於祂,我們在做一切有爲法的時候,在身口意行造作的時候,也要盡量地清淨,盡量地無爲,那麽也就能得到大解脫了。

無爲,就是沒有任何的心行,沒有任何的觀念,沒有任何的求取心,沒有任何的有所得心,沒有任何的我性,沒有一絲的貪嗔癡煩惱,沒有任何的私心和自利心。觀察學習如來藏的這些體性以後,也就越來越接近於如來藏的心性,在不棄有爲的同時,也漸漸的清淨無爲,這樣的修行,成佛就不是很難的事情了。觀察學習如來藏的有爲性,從而發起菩薩性,任勞任怨,永遠不知疲倦地爲衆生、爲佛教事業而付出,永遠不計個人利益。

所以証悟以後,學習如來藏清淨的大智慧,學習祂的有爲法性和無爲法性,將來就能得到一切種智,那個時候對一切法都能圓融無礙了。因此明心証悟如來藏是極其關鍵和重要的,不証得如來藏,智慧和心量就不能打開,内心的一切障礙都不能突破。

六、十方諸佛都已經成佛了,成佛以後,佛還有沒有有爲性呢?佛如果沒有有爲性,祂就要永遠住在常寂光淨土,不再變造三千大千世界,不再分身無量地在十方世界廣度無量衆生,而每一尊佛都在永不知疲倦地分身無量世界,廣利無量衆生。爲什麽釋迦佛成佛了,還要到娑婆世界來呢?而且釋迦佛已經來了八千次了,祂來此娑婆世界,就是有爲來了,爲了開啓衆生大智慧而來,爲了讓衆生証得如來智慧德相而來,爲了廣利無量衆生而來。到我們娑婆世界這樣污穢的世界來,跟我們這些無明深厚的衆生打交道,付出那麽多的辛苦,就是想要多利益衆生,救拔出更多的苦難衆生,這些都是佛的有爲性。

佛要想做這些有爲事業,祂必須是自心要達到絕對的無爲,絲毫不爲自身利益著想,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無我無私,才能做得到,有一點我心和私心,佛都不能廣利無邊衆生,也不能成佛。佛做有爲事業,要依靠無爲的無垢識,來造就自己的五蘊身,造就世間法出來,那麽無垢識也同時是在有爲了。但是僅僅一個無垢識,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有爲,還必須有妄心七識的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的配合,才能有爲出一切法,而有究竟大智慧的七識,也是無垢識有爲出來的,所以如來藏無垢識就有有爲性。

佛的無垢識也産生佛的五蘊,産生佛的三十二相,配合著五蘊,佛宣講出三藏十二部,配合著五蘊,廣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這都是無垢識的有爲性。同時也是佛的五蘊、七識的有爲性。在這有爲的同時,如來藏無垢識,祂又是無爲的,清淨無染,沒有一絲貪執和無明。佛的心,是徹底清淨無爲的,不管祂成就了多少事業,利樂了多少衆生,卻從來不執著自己造就了什麽,不執自己度了多少衆生,内心裡純淨無比,所以佛又是最清淨無爲的。

  七、真如的無爲性是,祂不造作任何身口意行,因爲祂沒有六根、六塵和六識,在三界世俗法中,不對六塵,不分別六塵,不知六塵的好惡,祂不做任何世俗法。祂的無爲性,一方面從祂的清淨性上可以看出來;另一方面,祂對於一切法都不作主宰,雖然祂出生了一切法,但都不是祂主動的要去出生,祂沒有心行和主觀的造作,都是法爾如是地按照祂的運行槼則去運行。祂沒有自己的觀點、意見和看法,不對一切法作評判和監督,也不想改變一切,祂永遠是完全隨緣。

八、無爲法,是指第八識,不是依有爲法而相對的假立法,是真實法,本來而有,不生不滅,非假法。第八識相對於五隂七識假我,而說爲真我,在凡夫和菩薩位還有生滅種子,還不屬於完完全全的我,到佛地時,消除了染污的生滅變異的種子,就成爲常樂我淨的真真正正的我。

九、如何理解金剛經中“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賢聖分爲四種人:聲聞初果到四果、辟支佛、菩薩和佛,其中菩薩和佛都証得了真正的無爲法涅槃心,佛的心行全部是無爲的,與涅槃心無垢識是一樣的,完全依止了無垢識的心性,菩薩的心行其無爲的程度不同,也在於禪定的証量不同,智慧的証量不同,其無爲性就不同。阿羅漢和辟支佛沒有証得根本無爲法涅槃心,他們的無爲與禪定有很大的關係,與小乘的解脫智慧有關係,與涅槃心沒關係,他們臨終滅去五隂身,滅去五隂身的一切活動,不起一點利樂衆生事業,也不想繼續修學佛道。活在人間時,多是入定,心不著境界,少於人間事。

而菩薩的無爲,是証得無爲的心如來藏,依無爲性的如來藏而起有爲的修學佛法和利樂衆生事業,既有爲的修福,又盡量減少有爲性,最後以無爲的心性去行有爲的佛教事業,混在三界裡而不著三界法。這種無爲,阿羅漢和辟支佛遠遠比不上。這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的意思,其心行不同,一個是爲自己得解脫離苦,一個是爲自己和衆生得解脫離苦,爲自己和衆生都成佛道。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