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金剛經唯識深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21:38:38 閱讀: 444

第十五章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釋:這時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何命名這部經典呢?我們這些人怎樣來奉行受持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因爲這個名字,概括了整部金剛經,你們應當好好地理解其中的義理,然後貫通受持。爲什麽要受持這個名字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並不是真正有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這只是一個假名詞、一個概念罷了,暗指沒有生死的金剛心處於涅槃的狀態。

須菩提,你怎麽想呢?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無所說,如來並沒有說過什麽法。佛言:須菩提,你怎麽認爲,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微塵,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言:太多了,世尊。佛言:須菩提,所有這些微塵,如來說都不是微塵,只是一個假名罷了;如來說世界,並非真有個世界,只是一個假名字罷了。

佛言:須菩提,你怎麽認爲,可不可以在三十二相上見如來呢?須菩提言:不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爲什麽呢?如來說三十二相,不是真正的相,這些相是幻化的,並非實有,只是假名三十二相罷了。佛言: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中沙子一樣多的色身布施,如果另有人在這個金剛經中哪怕他受持四句偈子,爲別人說,所得的福德也比前者所得的福德多。

須菩提請世尊命名這部經典,並請問如何奉行受持。世尊說:這部經就叫作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的含義都明白領悟以後,才能奉行受持。經題的含義已經在文章開頭講過了,金剛是世間最堅硬的一種寶,什麽也不能摧毁它,反過來它能摧毁一切。用它來比喻我們的真心如來藏,這個心無論什麽人用什麽力量,永遠都沒辦法摧毁,除此之外的世間一切法,都是祂所變生,都有生住異滅性,都是不可靠法。

般若的含義是大智慧,主要是指真心如來藏先天而有的智慧。比如祂的能變生一切法的智慧,祂的不入生死又能現生滅相的智慧,祂的能生一切法又不與一切法相混合的智慧,以及祂的種種中道不著兩邊的智慧。這些智慧與七識心的智慧截然不同,七識心的智慧是對應於世間法的,即使是斷我見的智慧,証悟了如來藏的智慧,對如來藏的種子功能了知的智慧,以及佛的一切種智的智慧,都是後天通過修行所生起的,不是本具的本有智慧,與如來藏的本有智慧有很大差別。因此,般若這種智慧還是指真心如來藏的智慧。五隂身有生死,萬法萬億法都有生滅都不保靠,只有真心如來藏沒有生滅,不在生死的此岸,方便說爲彼岸。整部金剛經的經題就包含了這些義理,証得了以後,才能真正貫通,也就能奉行受持了。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用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在彼岸這個名稱來概括真心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是實有真有,而那個名稱不是實有真有,是世尊爲祂取的一個假名,祂的假名有無量之多,都是用來體現如來藏的體性的。六祖說過: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說:是諸佛之本源。六祖說:向汝道無名無字,汝還喚作本源佛性。這時候應該用機鋒暗示諸佛之本源,不應該說名字,名字不是祂。萬法都是一個名字,並非實有,如來藏不屬於生滅的萬法,因此是實有之法。

世尊問須菩提,如來說過什麽法嗎?須菩提說,如來沒有說過什麽法,世尊聽後首肯。可是世尊明明講了四十九年佛法,爲什麽又說沒有說過法呢?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佛就是佛的金剛心,祂無形無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五蘊十八界,既然沒有五蘊身,就不能說法;而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有五蘊身,有十八界,就可以用心口來說法;報身佛在色界的第十八層天天宮,爲地上的大菩薩講道種智的修行内容。

應身佛爲了滿足衆生求法的願望,應衆生的根基現佛身度衆生,宣說佛法。化身佛會分身無數到十方世界化度衆生,演說佛法。但是報身佛和應化身佛是法身佛所變現的,離開法身佛,也沒有報身佛和應化身佛。後兩種佛說法時離不開法身佛,所以每尊佛說法時,就有說法的佛和不說法的佛,說法的佛不能離開不說法的佛。所以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而說我沒有說過一個字。這裡的如來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是不說法的。了解了三身佛的概念義涵,就會知道佛有沒有說法。因此說佛有所說法是謗佛,說佛沒有說法也是謗佛。

世尊又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裡的所有微塵是不是很多呢?但是這些微塵,如來說不是微塵,只是給它取名爲微塵;如來說世界,也不是世界,也是取個名字叫作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的微塵,是如來藏所含藏的地性所現,非實有,把這種生滅的顆粒物質取名爲微塵,所以微塵是個假名詞,一個概念。世界也是,共業衆生的如來藏根據衆生的業緣,輸送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變現了衆生生存的世界,緣盡時,世界即散壞滅去。所以世界非實有真有,只是給衆生生存的器世間取個名字叫作世界,因緣所生的法都是非實有,都是空法和假法,都是一個假名詞和概念罷了。

世尊又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須菩提說不能,因爲須菩提已經明了世尊說法的義趣,不用世尊再往下敘述,自己就又接著說,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的三十二相,是佛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修得的相好,無限莊嚴。在凡夫位時與衆生的身相是一樣的,越修相貌越好越殊勝,直至後來修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可是世尊的色身滅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隨之滅去,那麽三十二相就是後有的生滅的,不是本來而有的不生滅的實相,不是真實相。只是把佛的相好命名爲三十二相,因此是一個名詞概念。

世尊又對須菩提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自己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色身布施出去,如果又有人在這部金剛經中能夠理解受持乃至於一個四句偈子,並且爲他人說,所得的福德也比布施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身命要多。世尊在前文已經兩次說過,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子爲人解說,所得的福德遠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像恒河沙一樣多的七寶所得的福德要多。這裡又強調,比布施像恒河沙一樣多的身命得福多。布施七寶錢財是外財布施,布施色身是内財布施,布施内財遠比布施外財得福多,不可比擬。因爲外財依於内財而有,外財失去了,還可以得,内財失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

衆生無始劫來都牢牢地執著自己的色身生命,不肯讓自己的身體壽命受到一點危害,何況布施捨棄出去,如果不是發清淨大願的大菩薩是極難做到的。等覺菩薩因爲成佛的福德還不足,爲了早日成就佛道,在一百劫當中,專門修福德,布施自己的内財。衆生需要身體哪部分就布施哪部分,要什麽布施什麽。甚至在飢饉世,變成大身,讓衆生食用,解決衆生的飢餓。這樣累積夠了成佛的福德,才成爲候補佛,在兜率内院,等著因緣成熟,下到人間八相成道,圓成佛果。

雖然布施色身生命是如此重要,福德如此大,世尊說也不如受持金剛經以及四句偈子爲衆生演說所得的福德大。因爲受持金剛經明心見性,是成就佛道的基礎,明心見性以後智慧就能越來越深廣,最終能夠具足佛地的智慧。但是,布施外財和内財的福德都應該具足,沒有布施外財得的福,福德不具足就沒辦法明心見性,沒有辦法成爲地上菩薩一步一步地往上進修。而布施内財,直接把自我這個小我完全棄捨,才能達到徹底的無我,証得究竟的大我,佛地的常樂我淨的我。

世尊反複講布施的重要性,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都是很重要的,沒有前兩種布施所修的福德,就沒有辦法進行法布施,因爲沒有証得法而行的法布施,往往會誤導衆生,不但無福,還有罪報。所以修行人要善於修布施行,這是菩薩六度、十度萬行最先要修的内容。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