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証道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0-11-29 10:29:11 閱讀: 403

第七章  修定襍談

第一節  禪定不是真如

一、六祖對於禪定的看法

定分爲世俗定和真如心本具的大定,打坐修的定,是世俗定,有出有入,有生有滅,是意識妄心入的定;而真如本具楞嚴大定,不用修,只要証得就行了。

有人說六祖不重視打坐修定,其實不是這樣。六祖並非不重視打坐修定,六祖講法都是圍繞著真如心而講,他把世俗法的禪定境界與真如這種禪心嚴格區分開來,以免衆生把世俗法當作真如來誤會佛法。因爲衆生不懂真如的體性,往往誤會打坐入定的狀態就是見真如,就是明心開悟。這樣就把定當作真如這個禪,這個誤會就大了。因此六祖在壇經中就沒有著重講打坐這種世俗禪定,直接引導衆生明得真如大定,楞嚴大定,沒有出入的那伽常定,以開發衆生的大智慧。如果只認世俗的四禪八定,正定不具足,智慧不開,不能真正得解脫。

二、女子出定公案

一個女子在世尊身邊入定,衆人皆認爲不如法。文殊菩薩就三彈指讓女子出定,可女子就是不出定,文殊菩薩又把她舉到天上,又舉到其它佛國土,還是不出定,無論怎樣做,都不能讓女子出定。一個七佛之師都不能讓一個普通女子出定,衆人不解,問世尊怎麽能讓女子出定。

世尊說:在下方世界有一個網明菩薩,能讓這位女子出定。於是世尊招來網明菩薩,網明菩薩在女子耳邊彈指一下,女子立時出定。衆人更是不解,一個初地菩薩這麽容易讓女子出定,等覺菩薩爲什麽就不能?而且文殊菩薩早就應該取得佛的果位,示現成佛了,神通定力與佛相媲美,對付一個普通女子還不如初地菩薩,這裡究竟有什麽奥秘呢?

六祖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意思是說本心第八識常在定中,從來就沒有出過定。衆生也本來就在第八識中,從來沒有離開第八識這種楞嚴大定。而衆生後來修的覺知心的定,也不能離開第八識而有,依第八識才能入定和出定。世尊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性德,性德就是第八識。

女子代表五隂覺知心,網明菩薩代表無明。衆生常在定中,因爲無明,就能從定中出來,現起根身器界;心明,沒有無明的時候,就常在定中,不出定。所以文殊菩薩沒有無明,不能讓女子出定,網明菩薩是初地菩薩,還有無始無明隨眠沒有斷盡,塵沙惑沒有斷盡,就能讓女子出定。衆生世界因第八識緣於無明而出現,滅了無明,衆生就回歸到自性本心當中,不出定而常在定中。

三、打坐修定或者觀照時,如果身體出現了輕安和舒適,這是有定的一種好現象。心得定以後,身體的狀態就不一樣了。如果人的心理狀態都與世間人的境界相應,就沒有禪定。心專一在觀照當中,把世間的事情暫時忘了,就與欲界天的境界相應,這樣欲界天人的色身就與人間的色身相互交織摩擦,身體的感受就非常的舒適、輕安,同時也覺得身體很高大。觀照得越深,心念越是專一,定就越深,身體和心裡的感受就越是美妙。

如果把欲界的欲望看淡了,那麽色界的定就會現前,色界天人的色身就會出現,與人的色身交織摩擦,那個感受更是美妙,身體更是高大。那時就覺得自己是人中最快樂的,簡直像天人一樣的快樂。以後對人世間及欲界的五欲六塵都不再喜歡,貪欲就斷了。

這種情況屬於定境,不是開悟見本心的智慧境界。見本心沒有境界,只是智慧的展現,是發現了一個真理,知道本心是如何運作的。很多人把自己的定境當作開悟,或者自己偶爾心靜了一下,見個一無所有,就當作是開悟,這都是明顯的錯悟。

第二節  禪定與智慧

一、增長定慧的方法

修定比較快的方法,就是深深的思惟一個法義,把這個法義凝聚成一個點,懸掛在内心裡,不要散掉,時時刻刻掛著,心就不散亂。對這個法義越感興趣,心越專注,定力就越好。以後就能養成專注思考的習慣,智慧增長很快。我們平時要多訓練自己,多動腦筋思考,把一件事思考清楚,然後再表達。如果思考不清楚,盡量不要表達給人知道,除非想得到他人的幫助。動腦筋思考的時候,就能增強禪定力,又能出生智慧。

二、如果定力不足,就不能思惟觀行佛法,讀書猶如走馬觀花,不得其要。修定時盡管去定,不用害怕定得太深,定深也沒關係,出定以後再參究思惟佛法,内心清淨,心思細密,觀行相當得力,總比沒有禪定或者定淺收益大。定越深越好,定中轉變身心以後,再來參禪思惟觀行,非常得力,得心應手,觀行非常快,也到位。

外道修出四禪八定以後,聽佛講法當下就証果,就是受益於甚深的禪定,出定聞法思惟觀行,智慧很快就能出生。沒有禪定的人,明了點理就知足,觀行智慧出不來,二十年還在原地踏步,道業根本無法增進。還有的人修定,貪圖定的境界,在定中享受,玩感覺,以爲有各種境界就是殊勝的,不知道修行爲何,修定爲何,這樣的人純屬是玩感受,不是修行。

三、百無所思不能出生智慧

有一部分人學佛,認爲安住於當下就是萬事大吉,佛法就修成就了。他們不知道這僅僅屬於修定的方法,而且與外道方法相近,根本不能証得佛法而出生智慧。

現在胡亂修行的人非常多,不知道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究竟是爲了什麽。於是各種發明創造就出來了,有的人就說:修行就是安住於當下,不起念想,就能明心見性,就能成佛。殊不知,這樣就是外道的修行方法,最多能成爲一個成功的外道,但現在的人根本沒有過去時的外道有定力有出離心,所以外道定也修不成,別說明心見性的般若大智慧了,連影子都見不到。

只安住於當下,覺知於當下,什麽都不思惟,什麽都不想,這樣修行好不好?這是外道修的定,他們以爲讓心不起念就能解脫生死,得涅槃。但是靜坐時若百物不思,就不能獲得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出離生死輪回。

但是偶爾修一些無念的定,出定後身體輕松精神愉悅,減少煩惱,心思細密,借此機會正好思惟觀行佛法,則此定也大有助益於思惟觀行和降伏煩惱。只是不要一味的這樣修,浪費寶貴的修道時間。

四、只有正定才能生智慧

能出生智慧的定是正定,是有覺知並且專一的禪定,不是滅除意識覺知的外道定。外道的定中不能出生智慧,因爲外道修定都是爲了壓伏六識,滅除六識的作用,意識什麽法義也不思惟,就是爲了証得一切法都是空,把六識都空掉。意識空掉就不能思惟,沒有思惟的主體和内容,意根了別不到任何法義,也就沒有什麽可思量的,只有執身執定境,執頑空了,那就不會出生任何無我的智慧,心中有我,我見不斷,生死就不能了脫。也不能參禪,從而明心見性,獲得般若智慧,更不能轉識成智,究竟成佛。

在修定時,如果外道定的成分多,修定就是浪費寶貴的修行時間,到臨終時就會發現自己一輩子的修行一無所是,什麽智慧也沒有,還是要隨著生死業緣輪回不斷。不少人還很自豪自己的禪定好,一入定就什麽也不知了,或者什麽神奇事都出現了,其實到最後這些都要消失得無影無蹤,仍然什麽也得不到。修定的目的是讓心沉靜下來,然後專心思惟觀行佛法,以期能証得佛法,獲得解脫的智慧。如果不能獲得解脫的智慧,那個禪定就不值得追求了。

心要有正念,修出禪定以後,要專注念真如,念五隂無我,念一切法無常,心裡念著佛法就是正,心念散亂就不正了。既然知道身體和識心都不是我,應該就是思惟觀行的結果。觀察正在想做一切事情的心不是我,這就是觀行;一邊做事一邊問自己:這怎麽能是我?如何不是我?這就是觀行。定中觀能深入到意根,意根參與觀行,與之相應,這樣修行就有希望証道。

五、如何具有自觀自省的定力

意識如果能跳出自己色身之外觀察自己,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就是意識的証自証分功能,是意識的反照作用,是反觀力,也叫作慧力,能清楚的照見自己的心行和煩惱習氣。既然叫作力,就有力度,能解開心中的疑惑,能解決問題,這是正修行。當然如果解決了問題,其中就有意根的力量,意根借助於意識也觀察到了自己的心行狀態,從而決定改變自己,如來藏就幫助改變了。

那些成天磐腿打坐的人,無論怎樣坐怎樣定,仍然不能觀察自心,不能反觀,沒有覺照力和慧力,仍然不知五隂無我,不能出生無我的解脫智慧,不能解決生死大事。我們應該好好按照四念住的方法修行,定會有大收獲,慢慢都能如實觀察到五隂的作用都不真實,都不是我。

把意識心跳出身外觀自己,才能有所覺悟,與色身全部融合在一起,會失去覺照力。我們要檢查自己的心行的時候,也要把心跳出來,反觀自己,才能觀察出自己的心行。最後觀察能觀與所觀,都不是我,心住於捨的狀態,心裡泯滅一切相。要自然而然得出那個無我不真實的結論,不要生搬硬套,也不要牽強附會。

六、有人說禪定通於外道,修之係縛。但是外道享受禪定樂,學佛人用來開智慧,解脫生死苦未嘗不可。譬如利刀,外道用之殺生,學佛人用之切菜削水果以利大衆和自活,不能說外道用的學佛人一定避之不用,這是蠢人思想。同樣事理,外道惡用,學佛人善用,豈不方便?一切法衆生惡用之,佛卻都是善用,學佛豈不善哉?一切事理,學好就能用好,並非是事理有礙,關鍵在於會用,會用以後,一切法都圓融,一切法都無礙。

七、很多人說禪定難修,心不寂靜。可是有的人禪定又過深,深得沒有念想,覺知微弱,身心麻木,癡癡呆呆,不出智慧,命終也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如何正確修行禪定,對我們想明心見性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節  禪定與煩惱

一、壓伏煩惱和斷除煩惱的區別

壓伏煩惱和斷除煩惱,是兩個概念,是修行的兩種層次,二者相差很大,或者說極大。壓伏煩惱只靠禪定就行,一旦禪定退失,煩惱就會出現。而斷除煩惱不僅依靠初禪以上的禪定,還要有斷我見的智慧,定慧結合才能斷除煩惱。修出四禪八定的人,禪定都很高,好像都斷除了貪欲等等煩惱,心很清淨,但是禪定消失,煩惱就現前,命終以後還是處於生死輪回之中,換一個身體之後,禪定沒有出現時貪欲等煩惱繼續現行,然後又因爲婬欲心而投胎受生,但有可能比沒有禪定的人煩惱輕微一些。如果沒有斷我見証果,所謂斷除貪欲煩惱都不是斷除,而是壓伏,暫時不現起,不代表以後不現起。禪定消失以後,煩惱馬上就出現。

二、具足初禪定才能斷除煩惱

因爲在初禪定裡身心感受相當的美妙,就會對欲界愛不感興趣,這樣就能降伏或者是斷除欲界愛;因爲在初禪定裡内心有喜悅,就會降伏或者是斷除嗔心。所以沒有初禪的功德受用,是不能斷除貪愛和嗔恚的。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必須首先要有斷我見這個智慧,沒有這個前提,即使修出初禪定,也是不能斷除貪愛和嗔恚,只能壓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一旦定力消失,煩惱還會出現。所以斷煩惱就是在獲得初禪定以後,之前一定要斷三縛結。任何法的証得,都是禪定與智慧的結合,缺一不可,前提還要有福德。

三、外道也有禪定,卻沒有解脫的智慧和法界實相智。要想具足智慧,需要在禪定中如理思惟觀行四聖諦和法界實相,正思維非常重要。

所有的禪定都能降伏意根的執著和煩惱,但不能斷除煩惱和滅除執著。因爲煩惱的斷除,執著的滅盡,不僅需要禪定,更需要具足智慧的認知,如理思惟真理,証得真理,也就是說禪定和智慧二者兼具,才能斷除煩惱和執著得解脫,成就佛道。

四、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信、正念、正定。八正道修行滿足,就會脫離八邪道,與聖性相應,才能証果,從而進入聖賢行列。 如果一個人奸詐、險惡、卑鄙、心術不正、不擇手段、謊言欺騙,顯然是不符合八正道的要求,不是正語,不正思惟,沒有正念,不謀正業,心不正定,此人則沒有八正道。那麽講起道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也不能說明此人有真知灼見,不能說明此人斷我見,証得初果二果了。

邪念熾盛的人,不可能有禪定。有禪定的人心念清淨而正直,妄想少,攀緣少,浮躁的思惟沒有了,心意耑直,不可能有邪心思。因此一個人心術不正,計謀很多,說明心不在定中,沒有禪定。

小乘八正道的正信,一定要信苦空無常無我。大乘八正道的正信,一定要信自身有不生滅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信因此而能成佛,信如來藏能出生五隂身及一切法。大乘正信圓滿,修菩薩六度,才能明心証悟。

衆生愚癡的多,總是喜歡受人籠罩,喜歡誇誇其談之理,崇拜侃侃而談之人,真理不是口頭禪,道不在口頭上,侃侃而談者未必有道,若有道,過去的文人墨客胡適等人,個個口才朗朗,文章咄咄,佛法著作禪宗著作等身,長篇大論好不讓人羨慕,可是他們並沒有道。 

第四節  禪定在參禪中的作用

對於佛法的探討,由於每個人禪定力的差別,導致人們思惟佛法的力度上也有差別,禪定力大的人思考佛法叫作參究,定力弱和沒有定力的人思考佛法就是搞研究。

研究是沒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現,定力不足意根無法使力參與其中,只好由意識單獨思惟分析推理判斷,所以只能浮在法義的表面,無法深入法義之中去探索深層次的内涵,所得結果也比較膚淺,泛泛而談,不得精髓。沒有定力時,心神分散,是發散性思惟,沒有力度,猶如蜻蜓點水,無法專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來龍去脈。結果是沒有實証的,給不出實証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而參究的思惟活動,是在有一定的禪定力的情況下進行的,思惟深細專一深透,先是意識用心,然後意根參與,最後以意根思想活動爲主,意根的功用最大。這樣用心非常有力度,直達法義深處,甚至細節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結果深信不疑,斷除思想結縛。參究的結果,他人看來無懈可擊,又能給與他人修行入手處,引領他人思路,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來搞研究者,文人墨客居多,因爲文人墨客定淺情重,喜歡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對於佛法淺嘗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寶藏,只能在潭邊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無法如錐尖一樣猛力,無法深入法中,獲得深義。因此唐宋朝時期的李白白居易囌東坡等人的佛學思想,影響帶動不了佛教的發展,及至民國時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適豐子愷等等,禪宗著作豐厚,洋洋灑灑,所說也僅爲皮毛,觸及不到禪宗皮裡,其著作讀一遍都嫌多,幾句話即知其落處,對於廣大學人沒有一絲借鋻之處,不要說影響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淺言多,文字豐富,思想貧乏,雖著作等身,糟糠多,營養少。參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文字雖少,精髓多。比如達摩祖師、傅大士、寶志公,還有唐宋朝時期的禪師,雖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話回味無窮,可令人參究數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符其言,言行永遠一致,表裡如一,充分體現了道者的風範。禪師著作語錄,不僅體現禪師修行的歷程和心得,也含藏著做人的品格和菩薩的風範,都是實修實証的成果,是佛教的寶藏,帶給大衆無窮的利益。

所以說要想解救自我,解救衆生,帶動佛教發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參究實証,証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動佛教的發展。 

第五節  禪定與睡眠

一、如何讓睡眠質量好一些

睡眠不好,是因爲意根的攀緣重,心不空淨,煩惱重,思慮較多,因此睡不安穩,身體素質不好的除外。如果禪定修得比較好,熏習佛法的力量比較大,心中都是佛法,就不會多想多惦念世俗法,就能讓心平靜下來、清靜下來。如果精進修學佛法,心中都是佛法,睡覺的時候夢裡都是佛法,心裡其他的事情都裝不進去,睡眠就會非常清明。多修禪定,也有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不僅打坐是修定,行走坐臥都要修定,訓練自己的意根不攀緣世俗事,按照四念住經修行,禪定提高的會很快,内心的攀緣都會減輕。

有個生死迫切的心,就不會在意世間法了,生活太幸福了,出離心就不強;經常觀照一切法的無常性,就能有出離心,道心就堅固。因此要常常觀察自己是否與世俗法脫離一些了,是否有出離心,道心增強了。多找自己不足的部分,想辦法彌補上,爭取早日明心和斷我見,這個事情太重要了。

二、有禪定時,睡眠就少,身體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因爲禪定本身,就能讓六識少於活動,少消耗四大營養。禪定也能讓意根少攀緣,減少色身的活動,減少對全身神經系統的牽動和控制,大腦神經系統和五臟六腑以及全身都能少活動少消耗四大,身體也就不疲勞,意根也就不會貪睡眠了。

禪定越深,所需要的睡眠越少,以至於完全可以不再睡眠。因爲這時意根很安靜,不再想有什麽造作,也就不再過多的調動大腦神經系統,很少有身根活動和識心活動。意根越定,攀緣越少,調控活動越少,消耗四大越少,越不需要睡眠和吃飯。

有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工作雖然不少做,心念卻很少,他消耗的就少,不需要吃那麽多的飯,不需要有那麽多的睡眠,仍然精力充沛。這說明最能消耗四大能量的還是意根的心思活動,六識本身消耗的並不很多。所以六識的工作量一點也不少,意根的心念少了,活動量就減少,工作就不覺得累。

可見意根對色身的情況隨時隨地都能掌握了解,隨時隨地都能調控和指揮,祂了別得非常伶俐,意識都不知道身體的各種狀況,還需要意根暗示和警覺。

三、治療神經衰弱的方法:打坐時或者靜下來時,非常慢地背誦心經或者葯師咒,一邊背誦一邊觀想,觀想佛光照在頭部,尤其是後腦部位,佛光是金色的,一直流入頭部或者是後腦裡;再觀想黑色或者是灰色的業障氣,屢屢從頭頂排出去,修到睡眠好轉,再也觀想不到有黑氣時,就不用再觀想了。定力越好越有效果,定力比較好的用這種方法是很管用的,同時也能加強定力,得定很快。觀想金色的佛光從頭頂四面八方進入都可以,直射和傾斜角度都可以,定力越強,觀想的範圍越廣,這樣也能快速地增強定力。自己可以想象,怎麽方便就怎麽觀想,身體其它部位的疾病都可以照此方法觀想。也可以給別人觀想,但是要替人背負業債。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