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二节 参禅所需要的禅定
一、禅定具足时才能随机悟道
禅定通于外道,有禅定不一定有道,但是没有禅定,一定不能有道,离开禅定,不可能成就道业。没有定力的人,心思粗糙,不可能参透较深的佛法之理,那就不可能真正完全的断我见和明心。所以,参禅需要极好的定力,在参禅之前一定要修好禅定,然后再参禅。
历代祖师都教导弟子要修定,过去寺院里设置的禅堂就是供学人打坐修定、参禅用的。唐宋时期的修行人各个都有禅定,那时经书很稀有难遇,极少能遇到读到,学佛人只能打坐修定,所以他们的定力都很好。静中的定和动中的定都具足,心不外缘,常在定中,所以他们遇到禅师开示佛法真实义时,很快就能悟入,也能随时随地的离世和投生,随心所欲地投生适合自己学佛修行的父母家。
具足那么好的定力,禅师们上堂随机讲法时,有人堂下就开悟了。过去的学佛人二六时中都在参禅,都在思惟佛法,所以他们触缘随即能悟。他们那时没有太多的禅法知见,没有很多的佛法理论,只知道如来藏真如心的一些体性,并且信受不疑,就开始参禅,寻觅如来藏,所以悟的比现在人要快要容易,就是因为戒定慧具足,善根福德也具足。过去禅师讲法的语言都比较隐晦,表达的都不太直接和显露,如果学人的戒定慧不具足,就很难证悟。不像现在,佛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学人还仍然不明白就里。
二、参禅需要有色界的初禅定或者是初禅之前的未到地定,才能参究真心如来藏,从而能够破参,觅得真心如来藏。就是相应于欲界第六层天的定,定再深或者再浅,就不好参禅体究真心如来藏。定如果再深,就进入了二禅,眼不见色,耳不闻声,没有五识,只有意根和意识心,就不能在身口意行的真妄和合上觅得真心。进入深禅定中来寻觅如来藏,是不容易觅得的,那时的意识心比较微弱而不灵敏,很难发现哪个是真心如来藏,况且这时身行口行也没有了,只有微弱的意行,意识心不容易在意行上面找到真心,很难找到。寻觅如来藏是在身口意行造作的当下,尤其是在身行和口行的造作当下,在真妄和合时才能找到真心如来藏。
意识微弱,意行很少时,很难找到真心如来藏,如果不是极好的根器,就不要指望入深定中明心开悟。定浅了,或者没有定,意识心就比较散乱,心思粗躁,也不能打开智慧悟得真心。在中间的未到地定或者初禅定中,意识不散乱,比较专注,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这样思惟比较细密,容易打开智慧。
开悟是不能离开意识的制心一处,也离不开专心致志的这种专注力。所以参禅开悟,不能在定很深,也不能在定很浅的状态下来悟。 凝心一处、制心一处的禅定功夫修出来以后,还得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处?这时得要知道参禅的方向和入手处在哪里,否则还是不能悟。要知道悟个什么,悟的标的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还是没办法开悟。
明心之后,智慧打开,知道如来藏是如何配合五阴和七识运作的,身口意行是怎样造作出来的,如来藏的一些体性能够观察一点,以后也能够知道一切事情生起的因缘。这时如果没有修得甚深的禅定,就不可能有神通,也不能知道世俗上的秘密事情。开悟的境界与禅定的境界不同,二者是不能混在一起。知晓一切,那是神通禅定境界,与开悟无关;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是禅定境界,也与开悟的智慧境界无关。
三、戒定慧还没有修好,六度没有具足的时候,还不到参禅的时候,那就且慢参究,禅定要跟得上才行。如果禅定不好,就无法真正用心观行,观的也不会深和透,犹如雾里看花。但禅定不足,观行就成为了意识的研究分析,虽然也能研究出一个相似的结果,但是身心却没有受益,没有功德受用,这是非常不足取的。菩萨六度尚且不具足,如果急于参禅,往往事与愿违。师父不给大家拔苗助长,你们也不要自己拔苗助长。一颗小树苗,刚刚露头,却给它拔到一米高,这课幼苗还能活吗?幼苗死了,小树以及大树就没指望了。学佛这一生被解悟,不仅这一生人才废弃,后世这个人也不容易成为人才,拔苗助长毁的可能不是一生,下一生的栋梁都无法成就,就失去了成为栋梁的机缘。
不少人都劝我赶快搞禅三,我问为什么要搞禅三?他们说引导三天参禅准备开悟。大家说说我能不能三天让大家开悟?香岩禅师在他师父身边当十八年侍者,那个根器那个方便条件都没有开悟,如今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禅定,不能持戒,菩萨六度不具足,给三天的机缘就能开悟吗?那佛陀在世间,娑婆世界末法时期会有多少人开悟?佛陀为什么不这样搞?
但是三天时间我可以让所有人悟,不是不可以。一句话的事,不难。可是大家这样悟了之后,每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娑婆世界会成什么样?佛法的走向会变成什么样?
古代曾有禅师,弟子在狭路堵截,拿刀威逼相向要禅师说出密意,禅师面对这样的情事也毫不畏惧,不肯直答。只是一把推开弟子说:你过来,我过去。这是对弟子高度负责的师父,不做买卖和交易,也不炫耀自己度的弟子多,自己有多能。弟子因缘条件具足则自动悟,因缘条件不具足则再继续补足六度条件,修戒定慧,绝不送人情。古代这样的实例很多,这才是对佛教对众生负责的好禅师,只有如此,才能报四重恩,不为个人名闻。
佛法流久成弊,其实在佛陀灭度一百年时就开始有弊了,开始一点点变质了,把生灭法说才成水老鹤,已经让阿难痛心不忍,涅槃走人。如果阿难来到佛法已经流传二千多年的如今世间,估计他一天也不想留,一点恶法恶习也不想知道和容忍。还好他修出了四禅和神通,有说走就走的本事,可以眼不见心不烦。没有他那样本事的菩萨该怎么办呢?只有容忍、接受,再想办法转化恶的风气,没有什么退路。
四、定力深时意根才能参究
参话头就是参究直指如来藏的一句话,也就是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义,从而找出如来藏的真实作用,证得如来藏。参究一句话的义理,也是同样意思,想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义。在作参究的功夫时,意识表面粗浅的思惟比较少,其心理活动以内心深层次的思惟活动为主,其心又专又深,能探究出一句话的实质和深层次含义,定浅就做不到了。
作功夫的无所念而念,是意识表面没有念头,不念法,而意根深处还是有念的,心里悬着念头不断,这就是参究的功夫和状态。用意根的功夫不容易,因为定力不足的缘故。真达到意根用功时,意识也不容易观察得到,意根的作用太隐蔽了,意识的观察智慧也非常薄弱。
参禅的疑问疑情越切近目标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这与找人是一个道理,把范围设定在全国范围,等于没有设定一样,设定在某个具体区域,就能很快找到人了。只不过是设定的范围越小,需要的证据资料越多,了解到的情况越多,智慧越深细。禅宗最直接的话头是,拖死尸的是谁,在行蕴上证得如来藏最快,但证量小一些,智慧浅一些。如果能在唯识上悟,悟到识心的究竟来源处,则一通百通,尤其是在意根的功用上悟最直接而究竟彻底。
五、有一些人长期修无念无想的定,不管修多长时间初禅也不会现起,也不会见道开智慧。这样修就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佛时间。长期无念无想,没有对佛法的如理思惟观行,无法出生任何智慧,不能证道,命终要如何安置这个有漏身?定力修好了,知见具足时,在禅定中就要有参究的念头,不能再百无所思了。有念头有疑情,才能破除疑情,获得智慧。没有定,有疑情,难听的话叫作瞎琢磨。
只修身体,不修心,入定不管多长时间,也不会出现初禅定。对欲界离欲,去贪去执,初禅定才能出现。长期在未到地定黑暗暗的境界里安住,有何益处?
六、修行要定慧等持
佛说菩萨们修行应善于修定和修慧,如果发现自己定多慧少,就要多修慧;如果慧多定少,就要多修定,尽量要做到定慧等持。虽然菩萨都是慧大于定,但是定慧之间的差距也不要过大,否则佛法修行就要受到阻碍。外道有定无慧,罗汉定多慧少,菩萨慧多定少,佛是定慧等持。
菩萨真正成就的标志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这些心性才代表此人是一个真正能利乐众生的菩萨。一个有狂慧的人不能代表此人是真正菩萨,心性不调柔故,不能利乐众生故,我心重故。所以我们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出菩萨的慈柔的心性,悲舍于众生,修行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利,真正的菩萨应该是这个心念。
七、修行必须是定慧齐修,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修戒定慧的方法去修行,不能脱离佛陀的教导,自己想怎样修就怎样修,那是不行的。如今这个世间现存的环境条件,使得众生都是很难修定,不能因为定难修,就只强调一个动中定,或者只强调有个粗浅定就行了。定浅的人,烦恼是非非常多,一个团体就会非常混乱,大家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纠结和矛盾,你争我斗非常激烈,那样哪个团体也不会和谐团结,就会导致佛法慢慢消失灭亡,佛教就会垮掉。而且定浅的人,观行非常不得力,别看他口中振振有词,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学来的,不是自己用功观行出来的,因此就不属于自己的智慧,对于生死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