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1-02-28 21:47:02 阅读: 9278

第一章  修定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  念佛入定的方法

一、教大家一个念佛打坐、调息排病、清除杂念、快速得定的方法。

第一步,先用口呼气,把胸腔和肺部里的浊气排出去,尽量呼尽,不要留存,一直到再也呼不出气为止,这时肚子是瘪的,因为气体被排空了。

第二步,气都呼净以后,暂停一小会儿,再用鼻子吸气,不要用口吸气,用口吸气容易把凉气吸进来,引起腹胀和胃胀。吸气时,让气一直往下运行到小腹丹田处,停顿一下;然后在呼气的同时,口念“阿弥”两个字,要用鼻音,鼻音越重越好,要拉长音,配合呼气。这样声音震动整个胸腔,就能打通胸腔的通道,让气脉运行,从而排除病气,也减少了妄念。当气呼尽时,声音也同时停止。音流的震动能够排除身体当中的阻碍物,排除病气,让气脉畅通运行,身体内部就能得到调整,身体就健康了。

第三步,气呼净了以后,停顿一下,再用鼻子吸气。吸的气一直徐徐缓慢地从鼻腔进入肺部,再往下运行,尽量到达丹田腹部。这口气往下越到底越好,下到丹田或者再往下,从丹田下边任何一个部位排出去都可。练习纯熟的人,可以观行气从脚心出去。这样气体运行的通道就可以很长,气体所经过的地方就能打通身体任脉和腿部气脉。这一方面也靠自己的意念力,实际上气体未必能够达到那么长的地方。

第四步,用鼻吸气吸满了以后,要停顿一下,改用口呼气。呼气时,要念“陀佛”两个字,气要呼尽,这时肚子是瘪的,因为腹中没有气体了。这口气呼出去以后,有的人身体不好,中间还可以再正常的呼吸一二次,调好身体的呼吸,不致疲劳就好。

第五步,上一口气呼出去以后,稍微屏息停顿一下,然后再用鼻子吸气,吸气吸满以后,再念“阿弥”,然后徐徐吐出这口气。念佛的时候,时间拉得越长越好,越缓慢越好,让鼻音流震动身体的五脏六腑,这样就能排除病气,打通气脉。当呼气念“陀佛”的时候,气经过胸腔或者冲到胸腔,整个胸腔就觉得扩展开来,有种空荡荡的感觉,很舒服,自己的心量就打开了,烦恼减轻了。然后气会冲到两个肩膀上,两个肩膀也觉得很舒服,肩膀就自然下垂伸展开来,向后背靠拢,不再含胸,气就通畅。最后气就从口呼出去,呼气时要呼尽,不要留有余气。

第六步,这样来来回回呼吸几次就行了,最多十次,身体就调好了,心也静了下来,同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气运行到丹田时,小腹部位就有感觉,有一种收缩感,进而有舒适感,身体也能发暖,这时就不爱说话了,妄想也减少,考虑事情就觉得很累,于是就不愿意再打妄想。气一呼出去,经过胸腔,胸腔就感觉很舒畅,就好像胸腔都打开了,心量也就慢慢扩大,心境就好了。

第七步,当气运行到肩膀的时候,两个肩膀自然下沉,肩膀一下沉,全身就放松,心也就沉了下去,就能得定。得定以后,念佛的声音再也发不出来,一出声就觉得累,这时就可改用心里念佛,或者改为其它修定的方法,或者参禅,或者思惟某个佛法的道理。如果定力再强,心里念佛也念不出来了,就改为想佛或者参禅,或者思惟佛法。

第八步,呼吸念佛几个来回以后,就能感觉到腹部丹田这里紧紧地收缩,气一到这里,妄想就没有了,肩膀及两个胳膊都非常舒服,肩膀也下沉,头部也有感觉,好像被气包裹住牵引着一样,身心都不愿意动,都沉静、稳定、放松下来,那就是得定了,妄想消失不现,心就住在这个寂静的状态中。

第九步,这种方法念佛是暂时而用,不适合长期用,每次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多半个小时,十分钟或几分钟就行,得定非常快,排除烦恼,排除妄想,也非常快。如果身体是凉性的,那么气到丹田就能感觉到身体暖融融的,身体慢慢变得柔软下来,不再僵硬了。随着声流肺腑的冲击和震动,病气也能慢慢地排出去,通道一打开,身体的凉气和病障之气就能排出去了。

第十步,要注意一点:不能用口吸气。否则凉气吸进口里和胃里,胃部容易发胀,身体就不适,身心反而不得清静。吸气时用鼻子吸气,呼气的时候用口把废气呼出去。当念佛的声音已经发不出来时,这是最初步的定;以这个为基础再修定,就能很快,定的时间也能长一些。整个五脏六腑感觉热乎乎的暖融融的时候,不想再说话,不再打妄想。用这种方法排除烦恼特别快,心里也特别的舒畅,心情也很好,不再有嗔恨的念头出来,不再记恨别人,心量也能打开了。  

二、 通过念佛获得禅定

我们最初开始念佛时,由于心散乱,定力不够,一定要出声音念佛。因为口出声音时,并不妨碍心里攀缘乱想,即使心识很散乱,也能习惯性的念佛,心念不用专一,不需要有定,也不需要专注,所谓的口念心散乱就是这样的。口念佛时,耳识和意识心一起听,意根也缘着念佛这件事。如果口中虽然在念佛,意根照样到处攀缘,意识心就照样胡乱思惟,这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定可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念佛,稍微有了一点定力时,意根就能被拴住一点,意识的妄念也减少一些。定力再好一些的时候,出声音念佛心里就觉得很累和多余,念佛时就可以不用出声,默念比较舒服得力一些。心里念佛,一开始要心念心听,意识要专注倾听内心的念佛声,就没有多余精力打妄想了,意根也没有精力和心思再攀缘其它的事情,心就稳定下来,不再心猿意马,这样心能专注,定力生起,较深一些的禅定就出现了。

念佛的定力再好一些时,心里就不想念佛了,觉得心里念佛很累,总想舍弃念头,这时就要把心里念佛的声音灭除,改为忆念佛,想念佛,或者入定。时时刻刻都要想佛,做一切事情都要想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定力就相当好,能达到未到地定。以这样的定力来参究寻觅真如第八识,时节因缘具足,就能很快证得第八识,从而明心开悟。  

三、专注念佛降伏妄念

当我们念阿弥陀佛时,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四个妄念,可以把四个字分成两部分,变成两个妄念,“阿弥”是一部分,“陀佛”是一部分。“阿弥”两个字要连起来念,算一个音节,“陀佛”两个字也要连起来念,也算一个音节。这两个音节之间,时间可以拉长,可以间隔很长时间,直到妄念出现了再念另一个音节。这样妄念就不容易插进来,当你念第一个音节的时候,整个心都要十分专注,等着听下一个音节;因为心很专注,你就没有精力打妄想,这样降伏妄念就很快,要达到一心念佛的功夫也不难。

其实降伏妄念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学人根据自己的修行方法用心去体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重点,一心在念佛上,一心在念咒上,一心在背经上,那么妄念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有与没有都没关系,妄念不能阻碍我们的修行。只要我们一心专注在正念上,不去理会妄念,它自己没趣就会自动消失。  

四、深入内心念佛而得定

念佛要想得定,就要深入到内心。我们的意识心有时散乱得像一只猿猴,哪个境界都能到;意根更是到处攀缘,不肯停息下来。为了拴住意根意识这两个识心,就要学会慢慢念佛,念得越慢,心动得就越慢,最后才能停止。心念佛时,同时用心听着念佛的心声,意识心就能被拴住,这样意根也没有办法再去攀缘其它的法尘。这样心就专注在一个念佛境界上,就能达到一心,定力自然就好了。

修行若能修到意根,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从意根下手修行,最快也最直接。因为从我们修定的原理上也可以知道:定就是心的境界,是妄心七识的境界,以六七识心为主。心的各种专注境界,就是动中定,也包括静中定。心里觉知的法越来越少,越来越轻,甚至于消失,这是静中的定,能进入较深的定境。没有悟道之前,不要用过多的精力修这种无念的深定。  

五、专注听内心的念佛声音容易得定

修定的时候,听外来的声音入定,还不如听自己心内的声音入定要来得快,定得深。因为外面的声音不容易把意根拴住,让意根专注于声音上,那么意根还是要去攀缘其它的六尘,意识心就要在其它六尘上面分心,这样意识就散乱不容易定下来。如果心里能够念楞严咒或者念佛,让心也专注在听,把意根紧紧拴住,只攀缘一个念咒的声音或者念佛的声音,这样就能让心专注一境,慢慢就能定下来。

一天二六时中,心常念咒,不作他想,心识就能改变,不再去攀缘世俗,身心都得轻安。而且念咒念佛不仅仅要靠自力,也要靠佛力的加持,自己的力微弱,只因无始劫以来流浪生死太久,心染世俗法太深,很难一时从世俗当中超拔出来,就得依赖佛力及护法神的力来加持自己。念楞严咒的加持力更大,能让自己的修行精进起来,定力提升的也能很快。

修行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想办法对治自己的各种不善心行,不让各种不善心行任随自心随意乱动,最主要的是把意根拴住,不要让祂到处攀缘六尘,这样心识就能集中,思惟才能细密透彻,智慧才能出生。修定一定要从意根下手,这样就能定得深,入定就快。思惟也是如此,通过深深的思惟,就能调动意根的心力,不但道理思惟的通透,而且心行也能得到改变,只要意根认可某个道理,身口意行就能发生改变。所以修行不能只肤浅的修表面的意识,一定要修到意根,只要能熏到意根,就能事半功倍。

第二节  动禅的修行方法

所谓的动禅,是指在五阴身行来运往的身口意活动当中,保持心念专一,以能有足够的定力参禅和观行,这是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是参禅证悟的前行方便手段。

动禅的修行方法有很多,无非都是摄心,达到心念专一,专心致志的目的。比如说佛讲的大念住经就是动禅的标准模式,尤其是身念住的观行,是动禅的基础修行方法。这种方法一定要掌握,尽量做到心念随时能专一,摄心、心不散乱,以此定力才能随时随地思惟观行佛法,因缘具足时就能证果和开悟,获得智慧。我们以大念住经为基准,可以设定很多类似的方便方法,来接引学人进入真正的实修阶段,以期都能实证佛法,受益无穷。

其中静坐拜佛方法,比较简单,适合初学。如果在静坐拜佛中,心念能达到专一,心中保持一个清醒的知性,对自身的五阴活动就有一定的反观力和警醒力,继而在行来送往中,心中时刻能保持有个清醒的知性,定力具足时,就可以把此个知性换成参禅的话头,转为看话头和参话头,这样就开始正式参禅了。  

一、打坐前的调呼吸方法

深呼吸是一个能使身心快速安稳的方法,在打坐之前要把呼吸调整好。呼吸调整好了,气息运行到丹田,不但身体健康,妄念也少,气到丹田时心里如果出现一个念头就感到非常的累心,于是不愿意打妄想,心就静下来了。其修行方法如下:

盘腿坐好后,先呼气,把浊气吐尽,从腹部开始往外吐气,吐尽了以后,腹部是瘪的。稍微停顿一下,开始吸气,一定要用鼻子吸气,不能用口吸气。吸气时要长而慢,又慢又长、又慢又长,心里一直观想着气从鼻腔、气管、肺部、胸腔徐徐的运行到腹部丹田,虽然一开始气不能运行到丹田,但也要这样观想,因为这有助于气往下运行,有助于打通任脉,打通五脏六腑。吸满气了以后,腹部是鼓的,稍微停顿一下,再慢慢用口呼出去,呼出去也要稍微慢一些。呼尽以后,闭口,稍微停顿一下,再重复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注意,吸气的时间要长,时间越长,注意力越集中,心念越清静,气脉越容易运行,气要一直吸到腹部丹田。如果气脉真的运行到丹田了,那个时候想打妄想都打不出来了,因为打妄想很累心,想一件世俗法的事,你会觉得非常非常的累,于是就不想了,这时的心念就清静了,根本不会起烦恼,也不能有什么不好的心念了。

呼吸调整好以后,再接着修习打坐拜佛,这样入定又深又快,身心都安好。打坐修定如果修好了,这一天身心都是非常愉快的,然后在活动中再修习禅定,动中定就容易生起和保持住,修定要动静相结合起来修,能相得益彰,互相助益,不能只强调一个动中定,不要静中定。没有静中定滋养的动中定不可靠,容易散掉,一定要动和静互相结合修,所得定才安稳,才能够深入,大家可以好好实践一下。  

二、静坐拜佛

如果大家打坐的时候,腰腿还没有被降伏,坐一会就腰酸腿疼,并且心也跟着散乱或昏沉。那么现在教大家一个降伏腰腿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盘腿打坐拜佛。

1,练习静坐拜佛的好处

之所以要练习这个方法,是因为我们打坐在刚刚上座时心是很散乱的。为了克服心的散乱与昏沉,可以在打坐或修观行之前,练习盘腿坐着拜佛的动作,修习这个动作既能集中心念,还可以调理色身。在拜佛中,把所有心念都集中在拜佛的动作上,他不旁顾,心念就能集中专一,心清气爽,思惟敏捷。

为什么说可以调理色身呢?因为当你把双腿盘好,在座位上慢慢伸腰拜佛的时候,后背的两条筋就能被迫拉直。这个筋一旦撑开拉直,就能舒展身体,有助于气脉在后背督脉的运行,容易打通督脉。打通督脉时,气的运行就畅通无阻,这时候得定也就比较容易了。坐着拜佛要慢慢、慢慢地做拜佛的动作,为的是要降伏心念,让心念达到专一,心清静,既不散乱也不昏沉。

2,盘腿拜佛的具体方法

第一步,盘腿调息:准备一个较大的拜垫,上座后把双腿盘好,身体坐直,调整呼吸,放松身体。盘腿不一定要双盘,单盘和散盘都可以,不用拘执形式。然后调整呼吸,先呼后吸,排净废气,让心空净下来。无论呼气还是吸气,内心都要知,清醒而不糊涂。

第二步,拜佛动作:拜佛的动作越复杂越好,为的是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有效的增强定力。呼吸调整一小会,感觉气息调匀,污浊的气体已排净,头脑清醒了以后,双手合掌,眼睛四十五度角看着前方,接着把右手伸到身体的前面,放在拜垫的正中央。放好以后,左手再伸出来,慢慢伸向身体的左前方,放在拜垫上,最后右手再慢慢移向右前方放在拜垫上,两手同齐,两个胳膊要伸直。这时把头抬起来,用口呼出胸中之气,呼尽之后,慢慢把腰弯下去,头磕在拜垫上,在两手中间。

这时,整个身体就贴伏在拜垫上,后背的两条筋就完全拉伸开了。筋拉开以后对身体有很多好处,身体舒张不紧缩,感觉就很轻松自在,还能调整内脏,排除疾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因为身体里的筋一收缩,身体就显得僵硬,活动不方便,容易有病痛。筋拉伸开了,身体变得柔软,气脉运行畅通,慢慢排除病气,身体就健康了。在练习动作中,无论色身处于什么姿势和状态,内心都要有知,保持清醒,心念专一。

第三步,翻掌呼气:头磕下去以后,双手慢慢握拳——翻掌——伸开,手心向上,停一会儿,然后再慢慢握拳——翻掌——伸手;翻过来以后,手心要向下,双手平直地放在拜垫上。这时候再抬起头挺身,同时把胸腔中的废气再呼出去。呼气的时候,气从丹田腹部一直冲到胸腔,再冲到肩膀,这个时候两个肩膀会感觉很舒服,心就沉静下来,妄念减少。无论身体是怎样的姿态,气脉运行到哪里,五脏六腑是什么情况,内心都要有知,保持觉知和觉醒。

第四步,收手挺身:抬头呼出一口气以后,收回右手,放在腿前方的拜垫上,和腿保持平行一致;接着将左手一点一点地抬起来,慢慢回到胸前,身体要慢慢地跟着挺起来。最后把放在前方中间的右手再拿上来,然后双手合十,身体再慢慢的坐直,恢复到原位,这就是打坐拜佛的一个完整过程。无论在此过程身体处于什么姿态,气脉运行到哪里,内脏是什么感觉,内心里都要知,清醒而不迷糊。  

三、注意事项

在做这个动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保持心念集中和头脑清醒。心念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整个身体的运作上,每一个动作心里都要清楚,都要了知。这样,内心里时时刻刻有个知在,有个观照的作用,念头专一和集中,定力就出现,心里不再有其它的妄想,也就不散乱了。将来把这个知和观照的对象转成参禅的话头,就可以参禅了。

2,动作要缓慢舒展,心念要一直跟随着每个动作。整个拜佛的动作要非常缓慢,就像练习柔道、练习瑜伽一样,注意力不要分散。完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要达到半分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时间越长动作越缓慢,注意力越集中,心越清净,后背两条筋的拉伸效果越好,两条腿压得也就充分,周身的气血运转也越通畅。这样有助于气脉的运行和打通双腿的气脉,使双腿柔软下来,周身的血液循环也通畅。气脉运行能使身体健康,身体感觉舒服,精神愉悦,心念就自然而然地清静下来,心念集中不散乱,也不会昏沉了。动作越慢,注意力越集中,定力越容易生起。

3,做第二个动作前,还要再调整呼吸,调匀了以后,再慢慢的拜下去,每次抬头时都要向外呼气。呼气的同时就把气引到胸腔,并且带到整个肩膀,身体轻松且上浮,感觉舒适,得定快速。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两条腿就慢慢变得柔软了,同时腰部和背部也变得柔软了,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烦恼轻微,容易现起禅定。比起强行盘腿打坐,这个方法效果要好一些,大家可以好好修习。

4,每次修习时间应在十分钟到半小时时间,如果能延长修习时间,作为禅定的基础和前行方便,那就更好了。修习结束后,由于色身比较舒适,心念也比较清静不散乱,妄想也少,以后就可以随意安排了。可以继续静坐、念佛、思惟佛法,也可以修观行。之后在日常的色身活动中,也要训练自己保持觉知,知自己色身的状态,色身的动作,时刻警醒和反观,以此心念专一,定力增强,内心无忧,身心轻安愉悦,反应灵敏,思惟敏捷。  

四、静坐拜佛的好处

在练习盘腿打坐的时候,要先把腿盘好,盘腿坐着拜佛,动作要极为缓慢。身体强行把腿压住,这样气脉就容易通过双腿,气脉通过去了腿就柔软。这样盘腿拜佛,因为注意力在拜佛的动作上,不在腿上,就不能感觉到腿疼。原来你的意识注意力在腿上,在盘腿拜佛的时候,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每一个拜佛的动作上了,注意力一转移,你就不觉得腿疼了。因为腿被强迫压着不能动,心也就安稳,气脉通过去就快,腿柔软的就快,渐渐就不感觉疼了。腰也是这样,当你强迫盘腿拜佛时,腰疼你也感觉不出来,这样拜着拜着,气脉通了,腰也柔软了,那么整个身体都会柔软下来。以后当你再打坐时,身体就不难过,腿也不疼,腰也不疼,打坐的时间就加长了。

盘腿拜佛的时候,要慢慢、慢慢地拜,把全部注意力都栓在拜佛的动作上。越慢越好,越慢越好,注意力集中在拜佛动作上,心念就会集中不散乱了,也不会胡思乱想。心静下来以后,气脉运行,身体感觉舒适,身心就被降伏了,静坐时,心就容易静下来。用这样的练习来驯服双腿、驯服自己的腰身,降伏自己散乱的心,效果非常好。在拜佛时,把身体都贴在拜垫上,身体后背的两条筋就会充分的拉伸,身体得到舒张,容易让气脉通过后边的督脉,气脉一动起来,容易排病气,身体就健康了。

盘腿拜佛时,身体的动作缓慢,就能引得气脉在身体里按照它所应该运行的通道而运行,不断的打通身体的穴位和通道,让身体柔韧和健康,消除病痛和隐患。这样筋伸长了,身体就轻松柔软了,心也清静了,筋伸长了就能去除很多的疾病,也有利于长寿。盘腿拜佛方法与练习柔道术与瑜伽是一样的道理,都能让色身变得松弛柔软,心境柔和,从而让身体健康而长寿。当你盘腿拜佛时,能把后背的两条筋撑开,慢慢的拜佛,越慢撑得越到位,筋越能拉长,拉长以后身体就柔软了。如果总不锻炼活动身体,身体就僵硬。所谓僵硬,其实就是筋短了,筋短了,身体机能受限,没有活力了。

当盘腿拜佛的时候,不但能拉伸后背的筋,连脖颈的筋都伸展了,再拉伸臀部的筋,再就是两条腿的筋也都拉伸开了。筋拉伸开了,腿也就柔软了,腰也柔软了。刚开始坐的时候,身体可能都是僵硬的,因为筋都是紧缩着的,没有撑开,所以打坐时,就感觉疼痛。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就好了,尤其年龄稍微大了的时候,更要修持自己身心,身体各部位的筋都要抻开,身体就柔软有活力了,心也容易静下来,降伏身体的同时,心也就慢慢被降伏了下来。

在拜佛当中,心念是很重要的,心念集中在拜佛的每个动作上,内心时刻有个知,知道自己目前正在做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没有杂念。然后在行住坐卧时,都带着这个知不放,一心不乱,动中定牢固,就可以参话头了。把心中知的对象,换成一句话的话头,悬在心头,行住坐卧都带着话头,疑情生起时,就可以参究话头,有朝一日,就能明心开悟。这是很重要的一种修定方法,名为动禪,希望能利益大家,早日证道。

第三节  用背诵经咒的方法修定

一、用背心经或楞严咒、大悲咒的方法修定,能够让心清净下来,以此能很快的增强定力。每天不管做什么,行走坐卧时心里都要背心经或咒语,有事的时候,就稍微快一点的背诵,因为背慢了就会忘记;没有事比较清闲的时候,就要背得慢一点,心念就能集中,禅定容易出现。心经要按照下面的音节慢慢的背诵,越慢越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要抑扬顿挫,一字一停顿,或者一个词语一停顿,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听背诵的声音上面,听不见声音就在打妄想了,那就再把注意力放在听佛经和咒语上。这样意根就被栓在经文上,不能再去攀缘其它的事情,意识心的杂念就少了,定力慢慢就能增强。

如果是打坐背心经,速度再稍微慢点,定力来得更快。慢慢的,越慢越好,过一段时间,注意力就能非常集中,心无杂念。定力相当好时,心就能进入定中,背诵的《心经》和咒语可能就断了,心里也背不出来,就可以入定一段时间,疏通一下气脉,缓解一下疲劳,清净一下身心,不需要太长时间。因为还没有悟道,长期入定无念头就浪费时间,还可能贪着禅定,从而障碍思惟观行等等的智慧修行。

二、打坐时可以一心持咒,可以定慧等持。但定深一些的时候,持咒就困难了,感觉很累,最后就不持咒了。如果想入定,这时完全可以舍弃咒语,入到定中。出定以后再思惟观行佛法,思路就会很清晰,甚至一天到晚心情都很愉悦,思惟灵敏。所以不是说打坐入定不好,耽误思惟之后的产生,而恰恰能够提升思惟力,还能降伏烦恼,修行进步相当快。

默念楞严咒,需要定力相当好,定力不够好念咒时必须出声念,意识在发声,意根可以轻松缘声尘,就能开小差了。而默念,意根稍微一放松不注意,意识就想不起来了,因此默念能拴住意根。当定力非常好时,意识念时觉得很累,就不愿意出声了,这时就容易断灭,最好能改为让意根念,意识轻轻缘着,这样定力也强。越不容易念,越能引起意根注意,越能有定。太熟悉的意识不费力,意根就可以开小差,那就散乱了。

三、心比较散乱的人,为了摄心,最初开始修定,最好还是从念楞严咒开始,每天念三遍、七遍、二十一遍或者四十九遍楞严咒,能达到背诵的程度最好。这样行走坐卧心都在楞严咒上,六尘境界少攀缘,慢慢就能有定了。而且念楞严咒,有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力自己的道业进步也会快一些。心散乱的人,打坐时,观想一个极其有趣的境界,过程要长一些,要有一定构思,心思才能专注于观想,禅定就出现了。禅定稳定下来以后,再把这些观想出来的境界舍掉,转换成思考一个法理。如果总是把境界当真,就会容易出偏差。

四、如何念咒效果好

在读诵经咒之前,要调整好呼吸,做几次深呼吸,头脑清醒,心念就能清净下来,然后再读诵就能专心了。定力好,记忆效果就好,定力不好,心念散乱,读诵就不容易记住。为了摄心得定,诵咒的时候音调一定要拉长低沉,音调不要上扬,不要旋律太多,免得引起心里情绪的波动,心念散乱,不容易静止。念佛号也是这样,不要有激昂的情绪,旋律不要高扬,曲调尽量低沉,才能不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摄心,得定快,容易感应到佛的加持。

第四节  呼吸与禅定

一、呼吸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也与禅定有密切的关系,与寿命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身体状况不太好的人,他的呼吸一定是急促或短促的,呼吸通道很短而且也不通畅,他的气息只能到达喉咙口就呼出去了,不然就喘不过气来。有的人气息只能到达心口就要呼出去,他的呼吸也很短,身体状况就不佳。

修习禅定功夫好的人,气息可到达下腹部的丹田,呼吸通道很长,他呼吸一口气需要很长时间,中间没有阻碍,他的身体一定是健康的。气息一旦能到达丹田,心就可以沉静下来,妄念减少,打个妄念都是很累的,不愿意多说话,因此消耗的能量也少。这时候烦恼就能够压伏下来,心也比较清净,思考问题也比较专一,思惟深细而透彻,智慧就容易显发出来。

禅定功夫好的人达到四禅时,呼吸就要停止,消耗的能量就非常少,他的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久。这时修习神通,随修随得,不费气力。我们为了身体健康,心得清净,降伏烦恼,平时也可训练自己的呼吸,让气息达到丹田。可以用念佛的方法来训练自己,气息调整好了,禅定就出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在念佛时调整呼吸,开始要先用口呼出肺腑里的浊气,等浊气全都呼尽以后,再闭口用鼻子吸气,让气流缓缓一直到达腹部丹田,甚至能更往下直接排出去。这条通道越长,排除的病气就越多,身体状态就越好。吸气到丹田以后,停一小段时间,或者换一口气,再用口呼出。呼气时念“阿弥”或者“陀佛”,口念心念都可以,气到丹田就念不出来了,甚至于内心中的佛号也会停止,这时可改为忆佛。呼气时念佛,气呼尽了,稍停一会儿,再闭口用鼻吸气。这样训练十分钟或者几分钟,心就能够静止下来。这时可以完全用忆佛的方法来念佛,或者思惟一个佛法道理。这时的定力可以让你往更深入的方向修行,想要达到一心的境界也不难。  

二、调整好呼吸就能很快心静

修定或者观行思惟之前要调整好呼吸,心很快就能静下来。先用口呼出胸腔中的浊气,时间长点,呼尽为好,然后闭口用鼻子吸气,让气流一直进入丹田腹部,这样呼吸几次,心就能够安静下来。之后再打坐或者拜佛,或者思惟佛法,观行四圣谛理和修习四念处观,或者念经念佛念咒。修到有一定程度的定时,心是寂静的,身体当中的气脉就开始运行,当气脉从下往上运行到胸腔时,胸腔里的感觉就非常舒适,像是雾蒙蒙的扩张着胸腔,气息非常细微,连带着两个肩膀都是轻飘飘的。

尤其在初禅定里,五脏六腑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气息轻轻的缓缓的就像快要断了似的,身体非常轻灵,内心除了舒适愉悦和喜悦,没有任何一点不好的感受。当打坐时把气息调理好了以后,气脉马上就能运行起来,气一到丹田,妄想就减少或消失,也不想再说话了。平时拜佛,每次抬头时,都要把气呼出体外,那么气流就会冲击胸腔,感受非常好,身体也轻松,定力生起就快。

三、用深呼吸的方法调整呼吸,有助于打坐修定,容易静心。方法是先把胸腔里的浊气呼出去,呼净以后再不能呼了,肚子瘪瘪的,就静止不动;然后再用鼻吸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肚子鼓鼓的,就停止不动。随着一呼一吸,浊气消除,清气上升,气脉就会运行到肩膀或者是头部,头脑清晰,身体就会感到轻安,心就会静止下来。

深呼吸之后,如果有人心还是不静,就用呼吸念佛方法,调身调心。呼吸念佛方法主要对治任脉不通致使心不静的问题。浊气呼出去以后,吸气吸满,再呼气时就念阿弥两个字,用后膛音念,让音流震动五脏六腑,把五脏六腑气脉打通。下一次呼气时再念陀佛两个字。呼气时念佛,吸气时不念,练习一段时间,呼吸的通道就长了,越长身体越健康,心越静。

最后气脉就会上升到肩膀和头部,神清气爽,心清静。音流从口进入到喉咙到肺,再到胸腔到丹田,从丹田再到口腔出去。这样反复练习,胸腔震动,任脉就打通了。一般来说气到丹田,人就比较安静了,妄念很少,就能得止,定深了妄念就能消失。定力修出来以后,可以观想气脉的走向,可以让气脉从丹田往下从脚心出去,这要看个人的观想力和气息的持久力了。

第五节  修定的最初入手方法

一、初学修定,可以选择从早到晚专一背诵一部经,或者一个咒语,或者念佛,不作其他的念想,久而久之,心就能定下来,精力集中,心无旁骛,定力就能生起来。修行要止观双运,不能只偏向定,也不能只偏向慧,要定慧等修,才能成就佛法。有定无慧,佛法不能成就,有慧无定,也不能成就佛法;定慧双具,一切佛法必能证得。在学佛人当中,一部分人专门学理论知识,不修定;一部分人专门修定,不学佛法知见也不思惟佛法;这二者都是偏颇的,如果能把修定与修慧结合起来,就能实证佛法,必能成就。

深入思惟观行之时就是定慧双修,定慧等持。如果能够专心思惟,心里无杂念,在明心顿悟之前,就可以不用专门修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特意去修定。打坐的静中定,能够增强和促进五蕴活动中的定力,有时间尽量修。从另一方面来说,有智慧的人修定也比较容易,内心知道万法虚妄,少于攀缘,修定就非常顺利快速,不知不觉间心念就能集中不散乱,这是前世的根基。没有智慧的人修定就比较困难,心太散,攀缘心太重,把什么都当作是真实的缘故。

二、幻想趣境修定法

修定时也可以幻想一个有趣的境界,把整个注意力全部投入进去,忘记自己和周围的一切,然后再舍弃这个境界,心心念念都要知道境界虚妄,不被它所诱惑,又能专一其心,这样入定也是很快的。比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图,或者观想佛菩萨细微的相貌,或者观想自己一点点变成佛菩萨的相貌,或者观想自己一点点的飞升到其它地方,或者观想自己一点点的改造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或者观想自己气通整个任脉或者是督脉,或者是气通任督二脉,等等这些只要有益身心的都可以用来观想,心趣一境,必然得定。或者把呼吸调整好以后,什么方法都不用,心就能静下来,直接入定;或者用观呼吸或数呼吸的方法,都能快速地定下心来。修行当中,我们要随时注意总结经验,多多体会,这样就能懂得如何快速修定,找出适合自己的修定方法。  

三、解决妄想纷飞的办法

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很熟练时,口中能非常轻松地念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没有禅定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记忆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经过意根的深细思量考究就可以流利地诵出来,这样意根闲着无事,就有精力去攀缘其它的法尘,于是妄想就产生了。这样一边诵经一边就会妄想纷飞,禅定无法成就,也就不能静静的深深的思惟明了经中的义理,修行的受用就很小。

解决的办法是:慢慢地念诵和背诵,越慢越好,这样就把意根牢牢拴住,意根就没有精力再去攀缘其它的法,不能再打妄想了。我们无论念经念佛念咒或拜佛,速度都要慢,这样意根攀缘不了其它法,心就能定住,甚至能达到一心不乱。大家不妨试一试,这是非常好的方法,效果好,得定快,气息能够很好地调匀,又不伤气,身体也能得到有效的调理。

修行不是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求质量。质量就是三昧,就是心的境界,就是止和定。有定时,思惟才能深细,才能开智慧,最终就能得到佛法上的最大利益。  

四、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世俗法当中有一句话叫作: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试想是一个锥子的椎尖扎入地里深,还是一块板子扎入地里深?答案肯定是锥尖扎入地里深。修定就是此理,心住在一个境界里,心力专一不分散,定心深入,细致思惟一个义理,就能贯通其义,从而生起智慧。没有定时,心就像那块木头板子一样,面积大,力量分散,就不能深入土中。修定,就是要心缘一处,精力集中,这样才能无事不办。

有一个修定的特例,能证明心念专一定力深,就能证得佛法,获得智慧。释迦佛有个弟子叫作周利槃陀伽,由于前世的业缘而感招的果报,头脑非常愚笨,无论学后忘前,学前忘后,学一句话忘一句话。世尊看他这样愚笨,心生怜悯,就教他念两个字:扫帚。周利槃陀伽每天无论做什么事情,心里都念扫帚两字,最后心就清净下来,能在禅定中思惟小乘的理,最后就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周利槃陀伽念扫帚,心无杂念,以此定力,思惟世尊所讲的佛法道理,就证果了。所以我们修定也要心住一境,心缘一念,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定力就能生起,最后观行思惟就能成功。这一境一念,可以是一句佛号,一个咒,或者一部短经;无论做什么心中都是经咒,都是念佛,心中抛却对人间的贪执,定力一定能够生起。

五、如何让净念纯熟相继

在行走坐卧做事情时可以有净念,但净念却不是一个念,最少有两个念,三个念是正常。如果要有定的话,心中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主念,就是重点,把这个主念保持住不丢掉,就是禅定,其它的念轻轻带着就行。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夫,可以当作一个固定的课程去练习,熟了心里就轻松省力了,没有太多技巧,对世俗法减淡,净念就能保持下去。意根以这个念为主,少分心其他法,意识也就随之定于这个念上,其他的事情用心就少而轻微。平时减少兴趣,不重要的事情抱着应付的心理就好。

第六节  定的状态

一、定是什么状态呢?定是心不动的状态,主要指六识不动,意根动于少处,动得慢而微。比如愣神发愣的状态,愣神时,意识心专注于一境,定在一境而不动,没有浮浅的思惟作用,而法尘深深的植入意根,意根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此法尘境界上,就不得不深深的思量,这样智慧就能打开,把此法尘境界的根源和实质考虑清楚明白。这是意识与意根共同合作的结果,意识深细思惟,意根宁神助思,亲自参与思量,结果定慧现前。

发愣、发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动的意思,神是指意识,愣神就是意识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为意识已经把法的表面肤浅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于是不得不把问题交给意根来解决,意识只负责盯住问题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问题意识都解决不了,只好依赖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经验和智慧,前期意识把浅显的问题弄明白传递给意根,意根了解个大概,就会单独的思量进一步的问题。比如见到老同学老同事,意识认出来这个人,知道是谁,可就是说不出名字,无法称呼这个人,以至于无法打招呼。这时意识就不能有什么动作了,意根只好搜索这个人的名字,不断的思量寻思,同时让六识张口结舌,眼睛瞪者对方,什么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时候,有时候意识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动,以辅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识的思惟不会强大,否则意识的思想活跃,就从愣神的状态出来了。

在世俗法里有很多情况也是如此,遇到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意识陷入发愣的状态,少动,少分析少情思意解,内心深处也就是意根悬着这个重大事情,就能把事情思量个清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把愣神专注的定力延长,越长越好,越深入意根越好,意识越少思惟越好,时节因缘具足,不愁不能证得任何一个法。为什么有人看不明白佛经和法义,不懂他人的语言和心理?就是因为缺少禅定,智慧不足以得到开启。缺少禅定,也就是因为缺少福德的缘故,心里浮躁,思惟浅薄。

二、发愣状态里面不是空,不是一念不生的空无状态,不是呆呆的状态,有深深的思想活动,类似于参话头,深究法义。在愣神时,最好能把意根愣明白,揪出意根的心理活动。

遇见一个问题,眼睛翻一下直直的不动,意识马上就定住,直直的,脑子深处在转在思惟,非常深,非常隐秘,表面看是不思惟,没有思想了,其实深处在活动着,不显露出来。这是深入了意根,调动了意根的结果,意识少分析,意根多用心亲自思法,智慧的潜能就能发挥出来。这就是参究的原理。

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定,也不会修定,不会使用意根,其实就是禅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大于意识。尽量让意根多参与意识的思惟,意识不浅薄思惟,这叫参究,智慧肯定能开发出来。思惟五蕴,就能断我见;参禅,就能明心证悟;参佛性,就能证得如幻观;观行七识的幻化,就能证得阳炎观;观行万法如梦幻泡影,就能证得如梦观等等,所有的观行都能现量观,现量证,绝不是情思意解和想象。

三、愣神属于什么状态

问:愣住神了,法义尚在意根处,盯住它,让其思量,尽量延长这个过程。意根的思是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这个思量是时时处处都存在都在运行。愣神就是把意识空下来,给意根空间时间,让意根思量法义吗?愣神时意根肯定在思量,有五遍行心所法可以解释。愣神时,意识的状态似乎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思维,连电视影像和声音都无法干扰,至于时间,那是有长有短。意识专注,栓住了意根,使得意根少攀缘。但是意识也同样没有作用,或者是栓住意根就是意识的作用?

答:延长愣神的过程,就是让意根连续不断的深思细思,能出生智慧,有效的解决问题。愣神也叫作沉思,其实是在定里意根处于意识的免打扰状态,意识专注不散乱,少思惟分析不思惟分析,不打扰意根,让意根也少攀缘,集中作意和思量,才能有智慧出生,从而解决问题。

在愣神当中,意识与意根一起专注着法尘,配合着意根,只是没有什么思惟。意根不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有思量就有念想活动,有思想活动才有智慧出生。有些时候睡前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想明白,睡了一宿觉,早晨醒过来就明白了,这说明意根在晚上还是继续工作思量了。

发愣状态中有意识,意识不能灭,不是意识的空无状态,不是意识的一念不生状态,是意识的专注状态。意识专注是定,意识有深细思惟是慧,定慧等持,就是三昧境界。意识专注于所思考的法尘上,与一念不生、空空荡荡的状态有明显区别。既然不是一念不生的无心,不是无所事事的状态,意识就有思惟,只是思惟得很深细,动得非常缓慢,非常深,与意根一起和合运作,思考法尘。           

第七节  用楞神方法修动中定力

一、问:用楞神来修动中定力,确实是一个善巧方便,但大多数人觉得楞神难以持久。用楞神来作为入口,然后不让语言文字在心中出现,看住它,保持住,慢慢训练,楞神的时间会变长。这其实就是看话头吧?

答:这个状态就是无语言文字的状态,一开始进入的时间短一些,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延迟时间,定力能深入一些,参究就比较得力。

这种状态,不仅是与看话头相似,实际上就是参究话头。参究,就有意根思量性的作用,意识少于分析,或者不分析,配合意根的思量,把思量的任务移到意根的肩上,让意根承担一些,然后某个时节因缘相应,意根与意识同时证得法。如果不是这样,意识思惟分析之后,再交给意根,意根不一定认可承认,短时间内意根绝对不能认可承认,因为这不是意根的现量了别,意识也没有把所有的证据都拿出来,也不是完全的现量了别,意根就不与之相应,因此不能证法。

意根虽然智慧不强,比意识低很多,但祂是作主识,一切法意根说了算作决定,一切事情祂不点头,就不算数。好像一个一家之主,虽然比其他家庭成员智慧低一些,但是一家子的事情都由这个人作主决定。要想让这个人认可决定一件事情,就得用各种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据说服祂,让他相信以后就能决定下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了解这个事情,亲临现场,亲眼所见,在事实面前当场就能相信,然后就爽快的作抉择作决定认可此事。

二、发愣状态里有意根的思量性

问:我经过体验,发现发愣状态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效率很高。发愣时间有长有短,但是无法使用意根思量法义,用发愣来思量法义恐怕要有个入处,一时无法掌握。于是索性用发愣这个法来锻炼修定。不知是否如理?

答:如果没有找到意根,就无法知道在发愣的状态中,也有意根的思量性,因为意根的思量性非常隐秘,不容易发现,需要证得意根,了知意根的运作才行,即使在六识都消失以后,意根仍然有思量性,有抉择性,有各种识心活动,何况在意识有定的情况下,更有意根的识心活动了,意根的心理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祂有什么样的识心活动,思量什么法的差别而已。

在发愣状态里,意根有思量,没有空,关键在于意根思量的是什么。如果想让意根思量比较重要的法义,前期就要让意识把这个法义理解清楚,缕清大概路数,然后深悬于心,就交给意根了。之后意识不要散乱攀缘,要紧紧盯住这个法义不动,就把意根拴在这个法义上进行思量了。

这个发愣状态里也有意识的深细思惟作用,还要把意识和意根的思想分开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愣神时间长一点,能够思量出一个不太深的法义,能够考虑清楚不太难的问题,不动用语言文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就是不能反观,不能总结出来,因为不了解意根的活动。因为我能观察意根的运作,所以能够总结出来这个修定思惟方法,如果我不能观察意根的运作,就不知道在发愣的状态中,意根也启动了,在运作、在思量、在抉择,那就无法告知他人,指导他人。

发现和总结经验,也是智慧的结晶。运用愣神状态修行禅定也非常好,容易有入手处。意识和意根都要专注在一个点上不动,意识指示给意根一个思量的内容和范围,就把意根定在了一个法上,这样就有禅定了。

三、愣神与一念不生和发呆的区别

愣神就是意根对某个事深深的关注了,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关注的事情上,意识心是没有念头,但意根却有非常隐秘的思量,只是意识不动念,这就是很深的禅定,就看能持续多长时间了。时间长一些,就能足够解决一个问题,顿时就容易有所领悟,茅塞顿开,没有疑惑。

而一念不生,意识没有念,意根也没有什么事要特别关注思量的,思想比较轻微不够集中和专注,属于意识傻傻的一种状态。因为没有什么问题要思虑,也就不会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茅塞顿开,不会有灵感出现,没有智慧出生。

愣神是把心定住,心里有心事、有思想、有思量、有思虑,不是空的。发呆有时候是因为某些事而发呆,与愣神相近,有时候因为有点闲,心里有点空落,与一念不生相近。

第八节  训练意根的禅定

一、甚深禅定当中意识能够离开语言文字,心中可以有思有想,也可以无思,但想的比较简单只是表面的知,而意根从来都是离开语言文字的,祂不与语言文字相应,与语言文字相应的是意识心,思惟浮浅。能离开语言文字思惟时,定力都很好,已经深入到意根、启动意根的思了,容易出生智慧,这样的定力不容易修。定力浅的人思惟时一定有语言文字配合,否则就思惟不下去,所以智慧也不足。由浮浅的意识的思过渡到意根的思,只有在禅定中才能做得到,禅定越深,意根的功用越大,开发出的智慧越大。

看一个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就知道这个人是否有定,和定力的深浅。因为有定时眼神与面部表情都与平常不一样,比较凝重和深沉,这是在深思的表情,肌肉绷紧,眼神集中,语言文字动得少,或者不动。意识浮浅思惟时,眼神是活的,深思时眼神凝滞而深邃,表情凝重。所谓的凝,就是定,这是意根在起用。没有定的人散漫懈怠,肌肉松弛,眼神游离不定不集中,因为意根没有专注凝聚在一法上。

意根是控制指挥身根的指挥官,虽然一般人都不懂这个原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有人说是第八识控制身根,但是第八识是服从意根,听从意根指挥的,祂自己并不想控制身根和面部表情等等身体的刹那变化。这种用意根隐秘的深深的思量佛法的窍门如果能掌握,修到几地菩萨都能用得上,对于修证非常实用,也非常快速,智慧增长很快。

二、观察佛像十秒钟,然后再看白色的墙面,就会出现佛像的影像,一会儿影像就消失不见。这个境界是如何出现的?这是视觉暂留现象,是眼识意识的记忆功能,还没有深入到意根,意根没有记住,如果意根记住就会长期停留这种影像。如果眼识意识观察久了,就会影响意根,意根记住以后,就会随时随地出现影像,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识为主的视觉暂留时间短,以意识为主的视觉暂留时间要长,而且闭眼之后再睁眼还能看到。

过目不忘是怎么回事?意识单独记忆的内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忘记了,而意根记忆的内容很难忘记,甚至能不自觉的想起来,再甚至有可能挥之不去。过目不忘,是因为定深,意识意根专注力强,以至于瞬间记忆很牢固,如果定浅,记忆的东西不牢固,忘记的就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发,意识不能引发长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暂的出现某种境界。我们要想成就各种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来引发境界。

 如果经常观察佛像,禅定就会出现,让意根记住佛像,看看眼前是否总能出现那个影像。如果总能出现佛的影像,那我们会不会修定?会不会修念佛三昧?会不会修白骨观?会不会修观无量寿经?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意识勤加练习,意根达到不忘,等到命终的时候,不管什么境界,内心只要一想极乐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会现前,必定往生。精进修行的时候谁精进比较有效果?意根精进有效果,意根精进才是真精进。如果想让极乐世界的境像现前,那就让意根念佛,意根与意识一起观想极乐世界。

三、环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边有人口痴,总看着他说话,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点口痴,外貌生活习惯,亦是如此,包括情绪都是传染的。这就是由意识的熏染,转化到意根这里,熏染了意根,从而改变了五阴身,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多接触乐观积极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如果有能力定力强,才可以去近恶人度化恶人,否则就容易被恶人度。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