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6-30 06:23:08 阅读: 2

第五节   参禅证悟的前提条件

一、六度是参禅的基础

顿悟的前提是渐修,任何顿悟的人,都要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渐修过程,没有渐修,就没有顿悟。要想顿悟,就要把基础打牢,菩萨六度是基础和条件。要想成为菩萨,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菩萨条件,并非无缘无故就能成为菩萨了。解决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办得到。

只要这些条件达成了,一定能顿悟,因为开悟没有名额限制,世间法中的好事都有限量,也许还要投机取巧走后门才能成办,开悟明心这个法不用,谁够条件谁就能悟道,他人无法阻止。所以一定要修好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向圣贤靠拢再靠拢,最后就能进入圣贤群里。

现在的学佛人有一种急躁情绪,不打基础,六度不修,直接参禅,马上就要悟,很多人的心态是只要第七层楼,不要一二层。世尊反复讲菩萨六度,福德和戒律都非常重要,心性的降伏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佛人都不管这些,只求最后一个般若慧,这是不可能得到的。智慧的获得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就是福德资粮要具足,戒律也要受持,这样定才能够具足,最后才有慧的出生。

我们不能只在理行上、慧行上用心,不在基础的福德与戒律上面用心,这样修行不可能有成就。我们必须要信受佛语,佛让我们作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作到。皈依、受戒、守戒、降伏心性都是很重要的,不能抛开这些条件就想直接得果。一个世俗染污很重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修行人与圣人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所以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应该受持,心从世俗法中稍微脱离一点才能证道,才能进入圣人的行列。

二、参禅之前要积累足够的福德

学佛修行不能急着参禅开悟,如果很多基础的东西,资粮道粮还不具备,菩萨六度没有修好,暂时不要参禅,参也是意识心在那里猜测揣摩,不能参通。初学佛的人应该着重福德的修行,多修福,戒定慧才能圆满,那时再来参禅,一参就成功,就容易开悟。如果福德不具足,修着修着就要掉队了,就会被各种业障卡住了,不是退道就是原地踏步。

有一些年轻人头脑智慧很好,就是不修福,再聪明伶俐也修不上去,退失道心的大有人在。相反,有些年龄大的人,觉得自己的腊头短了,寿命不长了,修行就很精进,积极布施,积累福德,虽然比较笨,记忆力也不好,但是却一直能够跟着修下去,而且智慧都在增长。我们不能轻视修福,以为修福不重要,其实修福很重要,而且是修行的第一关口。当你福德足够了,冤亲债主拿你也没有办法,根本阻碍不了你,你就不容易被业障障住。

积累福德很不容易,我们多生多劫心里的惯性势力很大,悭贪吝啬的心理作用很大,舍不得把自己钱财布施出去。那么平时应该多注意不要白白消耗福德,或者少消耗福德,在世间生活中,少些享受。更要注意不要损减福德,尽量多为别人付出,不要让别人为你自己付出。多恭敬他人,不要轻视蔑视他人,为人不要处处想占上风,不求他人恭敬奉承,对人要多说柔软语、和气语,为人做事不求回报等等。尤其不要惹父母师长气恼,不要让父母师长多费心思,尽量孝顺父母师长,这样得福又多又快。

修福得福最大最快的就是供佛,每天要坚持供佛。所有的素食,不管生的或熟的,都可以拿来供佛。新衣被褥都可以供佛,各种蔬菜水果,粮油米面都可以供佛。拜佛也是积累福德的好方法,读经打坐修定也是修福,各个方面的福,我们都要修积。布施的福要修,钱财物品的布施,帮助众生的无畏布施。法布施,自己还没有什么佛法证量时,可以选择佛经,为人介绍佛经,网上发佛经,或者认准是正确的有益的佛法,都可以发到网上,向其他人宣传。可以介绍道友来学习正法,如果他人获益,自己的福德就能增加。别人因为你得到法益,自己就增福。相反,阻碍他人闻法,就损自己的福德,未来世还有恶果报。

三、先断我见再参禅最省力

要参究如来藏,最好是修足了定力再参,这样对五阴的各种活动都能生起疑情。定力不足时,五阴的虚妄性没有观行通透,我见不断,如来藏的体性思惟不清楚,疑情就不容易生起。关键点还是五阴虚妄之理不透彻,心里没有否定五阴的一切活动,就会认为五阴的各种活动是理所当然应该存在的,是自然而有的,那样就不能怀疑五阴的动力源泉,也不会观行五阴是如何现起的,也就不能参究及寻觅与五阴同时存在的如来藏。小乘的底子如果牢固,断了我见,不必特意生起疑情,再有制心一处的定力,疑情自然而然就能生起,然后参究如来藏就得心应手,容易契入了。

断我见时,要观察行住坐卧以及言谈语笑当中自己整个五阴的虚妄性,观察色身的虚妄性以及意识心的虚妄性。虽然在知见上,在理论上知道身体不是我,六识和作主识也不是我,我是无形无相的,但是意根还没有认可,意识心虽然知道自己虚妄,也没有实际的作用,作主导的还是意根,身口意行的造作还是意根说了算,意根不知真理,内心还是要以意识为我,认五识和意识的细微的功能作用为真实不灭的,认自己的作主性是真实不灭的,这样参禅就大费周章。

要想真正断我见,必须深入禅定,再细心思惟,反复熏意根,让意根了知五阴的自己确实是虚妄,不真实的。当因缘成熟时,意根就会认可五阴的功能作用并不是真实的,不是我,那时内心就会发生大的转变。以后再参禅寻觅真心如来藏,证悟就相对容易一些。

先断我见再参禅,参起来就比较轻松,五阴死透以后,疑情才能生起,带着疑情参禅,证悟就很快。定力如果不足,不能生起疑情,慧力不足,也不能生起疑情。时常检查自己用功的方向对不对,方法合适不合适,六度条件还欠缺了什么,然后想办法圆满菩萨六度,以后必成为真正的大乘菩萨。

平时要多检查自己的菩萨六度条件已经具足了多少,还差那些,不足的条件再努力去补足,尽量完善这些条件。还要检查自己的心性和愿力如何,心量扩展了多少,眼界放大了多少。我们要修的内容实在很多,每个内容都要稳稳当当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实际修持出来,这样就能不知不觉地层层增进,成为大乘真实义的菩萨。一个能够悲悯众生的人必定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一定是实义菩萨,所以菩萨的标志,总括起来就是慈悲喜舍,这是菩萨的最根本标准。

四、断了我见才能触证如来藏

在触证如来藏之前,首先会出现暖、顶、忍、世第一法。暖顶忍世第一法,是指通过参究如来藏,或者通过修学阿含经中的五阴无我之理,内心里逐渐否定了五阴为我,智慧逐渐清明,逐渐明朗,最后完全认可了五阴非我不异我,断除了我见,超越了世间凡夫,成为世间第一之人。只有在完全否定了五阴之后,否定了七识为我之后,否定了六根六尘六识之后,才能证得真实的我,从而开悟明心。过去禅宗祖师说:“打得五阴死许汝法身活”,也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先否定了五阴的真实性,断了五阴为我的我见,清净而真实的法身才能活灵活现的显现在心中,立时确认这就是自性,这就是如来藏,这就是法身。一死一活之后,成佛的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虽然二者之间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否定五阴的一瞬间找到了如来藏,那也是断我见之后的事。一般人都说是在明心之时或之后断我见,可是实际上不否定五阴和七识,是不能证得如来藏的,因为五阴七识的迷雾在遮挡着如来藏的显现,鱼目混杂,暂时还不能辨别真假。一旦断了我见,否定了假,真就跃然而出,就证悟如来藏了。如果没有否定假的五阴,智慧之眼不得现起,无法识得如来藏,还要继续参究,直到断除我见,然后才能找到不属于五阴十八界中的如来藏,也许这属于一瞬间的事。

五、“桶底脱落”的前提条件

过去的参禅人,参到找到第八识悟道了,就说是桶底脱落。什么是桶呢?楞严经中佛把人的身体比喻为一个肉桶,形状就像一个桶。而众生就是把这个肉桶当作自己,当作真实存在不灭的我。当参禅人悟得第八识的时候,就知道第八识是真实的,永远都不消失,是真正的自己,五蕴身只不过是第八识所变现出来的一个假壳子而已,非为真实,非是我,但也不异第八识这个我。这样他就不再认五蕴为我,否定了五蕴身这个肉桶,卸去了五蕴重担,这时身心皆空,轻安无比,就比喻为桶底脱落。

桶底脱落的前提条件是:戒定慧要具足,福德要具足,菩萨六度也修完了,入道的资粮也已经具足,时节因缘成熟之时才能桶底脱落。这时也同时证得小乘的初果,断了三缚结,永不下三恶道。因为小乘初果是证五蕴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悟得第八识时也就知道五蕴十八界非我,是虚妄、空幻、不真实的。所以证得大乘果的同时也证得小乘果,但证得小乘果不一定能证得大乘果,这就是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的道理。

六、六度满足念佛时才能证悟

念佛的心有两种,一个是真心,一个是妄心,二者和合一起运作,我们才能念佛。在念佛这一法当中,我们就能找到真心第八识从而明心开悟,获得般若智慧。如果找到的是妄心,那就是错悟,大多数人都是错认妄心为真心,因为福德禅定智慧资粮都不够,这样就不可能找到真心,只能认妄为真。

在现前当下的一念当中,也是有真心和妄心在一起和合运作,在五阴的任何一个法当中,都是真妄和合在一起运作的。比如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思法,在六根门头都是真妄和合在一起运作,都是有真也有妄。大多数人只能认个妄心,还不能认识到真心。因为妄心很容易找到,不用多少福德、禅定、智慧,也不用太多修行就能知道,所以错悟的人满山遍野,真悟的人极少极少。

念佛时是八个识和合运作,七个妄心一个真心,菩萨六度条件不满足,就会把念佛时的妄心当作真心来承担,那是什么后果呢?任何人修任何法门,都不能脱离佛所讲的证悟之法门。无论怎样修行,要想证悟,都必须满足菩萨六度条件,这六度无论何人都越不过去。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时悟了无生,也得满足这六度,否则花就不开,不能见佛闻法悟无生。十方世界的佛法都是一样的,达到某个条件就是某个果位,达不到,就不是某个果位的菩萨。

学佛人对佛法的真实义,有多少是不知不觉,又有多少是错知错解,按照现在众生对佛法的认知程度,即使过去世真正的祖师再来,开示真实的佛法道理,也很难被众生信受。众生之所以肯承认过去祖师大德的讲法,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名声地位,并不是众生自己真正懂得了祖师大德们所讲的法。如果他们现在再来时没有名声,还是照样被否定得一塌糊涂。

众生只能认名声大小,不懂真正的佛法,这是如今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是真正地信受祖师大德的佛法,众生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捧着祖师大德的书籍阅读,到底明白了多少真实的义理?真正明白时,就离开悟不远了。不明白,说明还处于盲信仰信崇信阶段,不是正信,修到有正信的程度非常的不容易。

七、参禅所需要的几个条件

所谓的参禅,就是观行思惟参究如来藏,证得真如佛性。参禅就像找人的道理一样,要想找到人首先要认识这个人,或者要有这个人的相片,心中知道这个人的模样,才有可能找到这个人。其次还要知道往哪里去找,如果是漫无目的盲目乱找,犹如大海捞针,肯定是希望渺茫。还要把这个人可能出现的地方都要了解清楚,哪里可能藏人,哪里有暗道机关,都要知道。第三,还要有适当的交通工具,有时间,有路费。还得要有识别这个人的眼力,否则即使对面相遇也不相识。最好最稳妥的是有见过那个人,认识那地方的人领路,这是最快的途径。所以找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何况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不认识不了知的真如佛性,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参禅要把基础打牢,所需要的条件都应该具备。打基础就是修行菩萨六度,差一度都不能证悟,参禅都不会得力。比对找人的方法,参禅找真如心如来藏也需要几个步骤。

首先就要了解如来藏的体性。熏修大般若经如心经和金刚经等等,具备正知见,然后才能着手寻觅如来藏。

其次,要知道如来藏都是在哪里显现出来的。通过学般若,要明了祂在五阴的各种活动当中出现,在六根触六尘当中出现,所谓生缘处处,处处生缘。凡是有妄法出现的地方,都有如来藏的显现,每一个法的出生都是真妄和合的。真妄和合之处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察所在,这个知见一定要具备,非常的关键。

再其次,既然如来藏是在五阴活动当中显现,所以也要把五阴的体性都了解清楚。七个识加之于色身上就有了五阴,那么七个识就是关键,七个识的体性也要了解清楚。这样就能做到真法清楚,妄法也清楚,当真妄和合时,就可以在各种五阴的妄法当中找到真法。

这些都是正知见,有了正知见,还要有福德,也要有相应的定力去参究,最重要的,是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和帮助,才能不走冤枉路,不再盲目做功夫。要想定力具足,持戒与忍辱是前提,还得具备精进修持之心。这些就是菩萨六度的大致内容和条件,具体的内容还要自己细心参阅经典,细心体会,然后具体去做。最后还要等待时节因缘具足时,才能找到第八识如来藏,从而明心悟道。所以满足做菩萨的条件,是我们目前应该努力用功的方向,也是修行的下手之处。修行不能急躁冒进,要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脚力不足就不能跑,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要克服。

八、具足菩萨条件才能证悟

参话头,参通了就明心开悟,就获得了般若大智慧,从而成为真正的有实际菩萨证量的菩萨。而般若大智慧的获得,是修行菩萨六度的结果。那么参话头之前一定要修行了菩萨六度,具足了菩萨六度。如果戒律没有受持,没有修行过布施,菩萨的福德没有具足,修行的精进度不足,对世俗境界的忍度不足,对如来藏法的认可度不够,禅定也没有修持出来,如来藏般若之理也没有充分的理解,那么参话头就是一件苦恼事,即使参一辈子,仍然徒劳无功。

在成为真正的菩萨之前,检查一下自己的心行心性心量是否与菩萨相应,是否能承担菩萨的大业。禅定不足,所谓的参话头也只是念话头重复一句话的文字而已,心不能住在一句话的前头,都在话中话尾打转。这样修行有何意义?学佛人修学如果都是为了个人,抱着一种自私自利心理,没有一点利人利他之心,自私狭隘绝对不能与菩萨心性相应,菩萨应该具备的福德无法集聚起来,那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