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6-30 06:23:08 閲讀: 0

第五節   參禪證悟的前提條件

一、六度是參禪的基礎

頓悟的前提是漸修,任何頓悟的人,都要經過或長或短時間的漸修過程,沒有漸修,就沒有頓悟。要想頓悟,就要把基礎打牢,菩薩六度是基礎和條件。要想成為菩薩,就必須具備相應的菩薩條件,並非無緣無故就能成為菩薩了。解決無量劫以來的生死大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定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才能辦得到。

只要這些條件達成了,一定能頓悟,因為開悟沒有名額限制,世間法中的好事都有限量,也許還要投機取巧走後門才能成辦,開悟明心這個法不用,誰夠條件誰就能悟道,他人無法阻止。所以一定要修好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向聖賢靠攏再靠攏,最後就能進入聖賢群裡。

現在的學佛人有一種急躁情緒,不打基礎,六度不修,直接參禪,馬上就要悟,很多人的心態是只要第七層樓,不要一二層。世尊反復講菩薩六度,福德和戒律都非常重要,心性的降伏也是極其重要的,學佛人都不管這些,只求最後一個般若慧,這是不可能得到的。智慧的獲得要有一些前提條件,就是福德資糧要具足,戒律也要受持,這樣定才能夠具足,最後才有慧的出生。

我們不能只在理行上、慧行上用心,不在基礎的福德與戒律上面用心,這樣修行不可能有成就。我們必須要信受佛語,佛讓我們作的,我們一定要努力作到。皈依、受戒、守戒、降伏心性都是很重要的,不能拋開這些條件就想直接得果。一個世俗染污很重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聖人的。修行人與聖人之間的差距不能太大,所以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都應該受持,心從世俗法中稍微脫離一點才能證道,才能進入聖人的行列。

二、參禪之前要積累足夠的福德

學佛修行不能急著參禪開悟,如果很多基礎的東西,資糧道糧還不具備,菩薩六度沒有修好,暫時不要參禪,參也是意識心在那裡猜測揣摩,不能參通。初學佛的人應該著重福德的修行,多修福,戒定慧才能圓滿,那時再來參禪,一參就成功,就容易開悟。如果福德不具足,修著修著就要掉隊了,就會被各種業障卡住了,不是退道就是原地踏步。

有一些年輕人頭腦智慧很好,就是不修福,再聰明伶俐也修不上去,退失道心的大有人在。相反,有些年齡大的人,覺得自己的臘頭短了,壽命不長了,修行就很精進,積極布施,積累福德,雖然比較笨,記憶力也不好,但是卻一直能夠跟著修下去,而且智慧都在增長。我們不能輕視修福,以為修福不重要,其實修福很重要,而且是修行的第一關口。當你福德足夠了,冤親債主拿你也沒有辦法,根本阻礙不了你,你就不容易被業障障住。

積累福德很不容易,我們多生多劫心裡的慣性勢力很大,慳貪吝嗇的心理作用很大,捨不得把自己錢財布施出去。那麼平時應該多注意不要白白消耗福德,或者少消耗福德,在世間生活中,少些享受。更要注意不要損減福德,盡量多為別人付出,不要讓別人為你自己付出。多恭敬他人,不要輕視蔑視他人,為人不要處處想佔上風,不求他人恭敬奉承,對人要多說柔軟語、和氣語,為人做事不求回報等等。尤其不要惹父母師長氣惱,不要讓父母師長多費心思,盡量孝順父母師長,這樣得福又多又快。

修福得福最大最快的就是供佛,每天要堅持供佛。所有的素食,不管生的或熟的,都可以拿來供佛。新衣被褥都可以供佛,各種蔬菜水果,糧油米麵都可以供佛。拜佛也是積累福德的好方法,讀經打坐修定也是修福,各個方面的福,我們都要修積。布施的福要修,錢財物品的布施,幫助眾生的無畏布施。法布施,自己還沒有什麼佛法證量時,可以選擇佛經,為人介紹佛經,網上發佛經,或者認準是正確的有益的佛法,都可以發到網上,向其他人宣傳。可以介紹道友來學習正法,如果他人獲益,自己的福德就能增加。別人因為你得到法益,自己就增福。相反,阻礙他人聞法,就損自己的福德,未來世還有惡果報。

三、先斷我見再參禪最省力

要參究如來藏,最好是修足了定力再參,這樣對五陰的各種活動都能生起疑情。定力不足時,五陰的虛妄性沒有觀行通透,我見不斷,如來藏的體性思惟不清楚,疑情就不容易生起。關鍵點還是五陰虛妄之理不透徹,心裡沒有否定五陰的一切活動,就會認為五陰的各種活動是理所當然應該存在的,是自然而有的,那樣就不能懷疑五陰的動力源泉,也不會觀行五陰是如何現起的,也就不能參究及尋覔與五陰同時存在的如來藏。小乘的底子如果牢固,斷了我見,不必特意生起疑情,再有制心一處的定力,疑情自然而然就能生起,然後參究如來藏就得心應手,容易契入了。

斷我見時,要觀察行住坐臥以及言談語笑當中自己整個五陰的虛妄性,觀察色身的虛妄性以及意識心的虛妄性。雖然在知見上,在理論上知道身體不是我,六識和作主識也不是我,我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意根還沒有認可,意識心雖然知道自己虛妄,也沒有實際的作用,作主導的還是意根,身口意行的造作還是意根說了算,意根不知真理,內心還是要以意識為我,認五識和意識的細微的功能作用為真實不滅的,認自己的作主性是真實不滅的,這樣參禪就大費周章。

要想真正斷我見,必須深入禪定,再細心思惟,反復熏意根,讓意根了知五陰的自己確實是虛妄,不真實的。當因緣成熟時,意根就會認可五陰的功能作用並不是真實的,不是我,那時內心就會發生大的轉變。以後再參禪尋覔真心如來藏,證悟就相對容易一些。

先斷我見再參禪,參起來就比較輕松,五陰死透以後,疑情才能生起,帶著疑情參禪,證悟就很快。定力如果不足,不能生起疑情,慧力不足,也不能生起疑情。時常檢查自己用功的方向對不對,方法合適不合適,六度條件還欠缺了什麼,然後想辦法圓滿菩薩六度,以後必成為真正的大乘菩薩。

平時要多檢查自己的菩薩六度條件已經具足了多少,還差那些,不足的條件再努力去補足,盡量完善這些條件。還要檢查自己的心性和願力如何,心量擴展了多少,眼界放大了多少。我們要修的內容實在很多,每個內容都要穩穩當當的一步一個腳印地實際修持出來,這樣就能不知不覺地層層增進,成為大乘真實義的菩薩。一個能夠悲憫眾生的人必定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一定是實義菩薩,所以菩薩的標志,總括起來就是慈悲喜捨,這是菩薩的最根本標準。

四、斷了我見才能觸證如來藏

在觸證如來藏之前,首先會出現暖、頂、忍、世第一法。暖頂忍世第一法,是指通過參究如來藏,或者通過修學阿含經中的五陰無我之理,內心裡逐漸否定了五陰為我,智慧逐漸清明,逐漸明朗,最後完全認可了五陰非我不異我,斷除了我見,超越了世間凡夫,成為世間第一之人。只有在完全否定了五陰之後,否定了七識為我之後,否定了六根六塵六識之後,才能證得真實的我,從而開悟明心。過去禪宗祖師說:“打得五陰死許汝法身活”,也就是這個意思,只有先否定了五陰的真實性,斷了五陰為我的我見,清淨而真實的法身才能活靈活現的顯現在心中,立時確認這就是自性,這就是如來藏,這就是法身。一死一活之後,成佛的基礎就建立起來了。

雖然二者之間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甚至在否定五陰的一瞬間找到了如來藏,那也是斷我見之後的事。一般人都說是在明心之時或之後斷我見,可是實際上不否定五陰和七識,是不能證得如來藏的,因為五陰七識的迷霧在遮擋著如來藏的顯現,魚目混雜,暫時還不能辨別真假。一旦斷了我見,否定了假,真就躍然而出,就證悟如來藏了。如果沒有否定假的五陰,智慧之眼不得現起,無法識得如來藏,還要繼續參究,直到斷除我見,然後才能找到不屬於五陰十八界中的如來藏,也許這屬於一瞬間的事。

五、“桶底脫落”的前提條件

過去的參禪人,參到找到第八識悟道了,就說是桶底脫落。什麼是桶呢?楞嚴經中佛把人的身體比喻為一個肉桶,形狀就像一個桶。而眾生就是把這個肉桶當作自己,當作真實存在不滅的我。當參禪人悟得第八識的時候,就知道第八識是真實的,永遠都不消失,是真正的自己,五蘊身只不過是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一個假殼子而已,非為真實,非是我,但也不異第八識這個我。這樣他就不再認五蘊為我,否定了五蘊身這個肉桶,卸去了五蘊重擔,這時身心皆空,輕安無比,就比喻為桶底脫落。

桶底脫落的前提條件是:戒定慧要具足,福德要具足,菩薩六度也修完了,入道的資糧也已經具足,時節因緣成熟之時才能桶底脫落。這時也同時證得小乘的初果,斷了三縛結,永不下三惡道。因為小乘初果是證五蘊十八界苦空無常無我,悟得第八識時也就知道五蘊十八界非我,是虛妄、空幻、不真實的。所以證得大乘果的同時也證得小乘果,但證得小乘果不一定能證得大乘果,這就是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的道理。

六、六度滿足念佛時才能證悟

念佛的心有兩種,一個是真心,一個是妄心,二者和合一起運作,我們才能念佛。在念佛這一法當中,我們就能找到真心第八識從而明心開悟,獲得般若智慧。如果找到的是妄心,那就是錯悟,大多數人都是錯認妄心為真心,因為福德禪定智慧資糧都不夠,這樣就不可能找到真心,只能認妄為真。

在現前當下的一念當中,也是有真心和妄心在一起和合運作,在五陰的任何一個法當中,都是真妄和合在一起運作的。比如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思法,在六根門頭都是真妄和合在一起運作,都是有真也有妄。大多數人只能認個妄心,還不能認識到真心。因為妄心很容易找到,不用多少福德、禪定、智慧,也不用太多修行就能知道,所以錯悟的人滿山遍野,真悟的人極少極少。

念佛時是八個識和合運作,七個妄心一個真心,菩薩六度條件不滿足,就會把念佛時的妄心當作真心來承擔,那是什麼後果呢?任何人修任何法門,都不能脫離佛所講的證悟之法門。無論怎樣修行,要想證悟,都必須滿足菩薩六度條件,這六度無論何人都越不過去。即使往生極樂世界以後,花開見佛時悟了無生,也得滿足這六度,否則花就不開,不能見佛聞法悟無生。十方世界的佛法都是一樣的,達到某個條件就是某個果位,達不到,就不是某個果位的菩薩。

學佛人對佛法的真實義,有多少是不知不覺,又有多少是錯知錯解,按照現在眾生對佛法的認知程度,即使過去世真正的祖師再來,開示真實的佛法道理,也很難被眾生信受。眾生之所以肯承認過去祖師大德的講法,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名聲地位,並不是眾生自己真正懂得了祖師大德們所講的法。如果他們現在再來時沒有名聲,還是照樣被否定得一塌糊塗。

眾生只能認名聲大小,不懂真正的佛法,這是如今普遍存在的現象。如果是真正地信受祖師大德的佛法,眾生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捧著祖師大德的書籍閱讀,到底明白了多少真實的義理?真正明白時,就離開悟不遠了。不明白,說明還處於盲信仰信崇信階段,不是正信,修到有正信的程度非常的不容易。

七、參禪所需要的幾個條件

所謂的參禪,就是觀行思惟參究如來藏,證得真如佛性。參禪就像找人的道理一樣,要想找到人首先要認識這個人,或者要有這個人的相片,心中知道這個人的模樣,才有可能找到這個人。其次還要知道往哪裡去找,如果是漫無目的盲目亂找,猶如大海撈針,肯定是希望渺茫。還要把這個人可能出現的地方都要了解清楚,哪裡可能藏人,哪裡有暗道機關,都要知道。第三,還要有適當的交通工具,有時間,有路費。還得要有識別這個人的眼力,否則即使對面相遇也不相識。最好最穩妥的是有見過那個人,認識那地方的人領路,這是最快的途徑。所以找一個人都不是容易的,何況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不認識不了知的真如佛性,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參禪要把基礎打牢,所需要的條件都應該具備。打基礎就是修行菩薩六度,差一度都不能證悟,參禪都不會得力。比對找人的方法,參禪找真如心如來藏也需要幾個步驟。

首先就要了解如來藏的體性。薰修大般若經如心經和金剛經等等,具備正知見,然後才能著手尋覔如來藏。

其次,要知道如來藏都是在哪裡顯現出來的。通過學般若,要明了祂在五陰的各種活動當中出現,在六根觸六塵當中出現,所謂生緣處處,處處生緣。凡是有妄法出現的地方,都有如來藏的顯現,每一個法的出生都是真妄和合的。真妄和合之處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察所在,這個知見一定要具備,非常的關鍵。

再其次,既然如來藏是在五陰活動當中顯現,所以也要把五陰的體性都了解清楚。七個識加之於色身上就有了五陰,那麼七個識就是關鍵,七個識的體性也要了解清楚。這樣就能做到真法清楚,妄法也清楚,當真妄和合時,就可以在各種五陰的妄法當中找到真法。

這些都是正知見,有了正知見,還要有福德,也要有相應的定力去參究,最重要的,是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和幫助,才能不走冤枉路,不再盲目做功夫。要想定力具足,持戒與忍辱是前提,還得具備精進修持之心。這些就是菩薩六度的大致內容和條件,具體的內容還要自己細心參閱經典,細心體會,然後具體去做。最後還要等待時節因緣具足時,才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從而明心悟道。所以滿足做菩薩的條件,是我們目前應該努力用功的方向,也是修行的下手之處。修行不能急躁冒進,要一步一個腳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走,腳力不足就不能跑,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須要克服。

八、具足菩薩條件才能證悟

參話頭,參通了就明心開悟,就獲得了般若大智慧,從而成為真正的有實際菩薩證量的菩薩。而般若大智慧的獲得,是修行菩薩六度的結果。那麼參話頭之前一定要修行了菩薩六度,具足了菩薩六度。如果戒律沒有受持,沒有修行過布施,菩薩的福德沒有具足,修行的精進度不足,對世俗境界的忍度不足,對如來藏法的認可度不夠,禪定也沒有修持出來,如來藏般若之理也沒有充分的理解,那麼參話頭就是一件苦惱事,即使參一輩子,仍然徒勞無功。

在成為真正的菩薩之前,檢查一下自己的心行心性心量是否與菩薩相應,是否能承擔菩薩的大業。禪定不足,所謂的參話頭也只是念話頭重復一句話的文字而已,心不能住在一句話的前頭,都在話中話尾打轉。這樣修行有何意義?學佛人修學如果都是為了個人,抱著一種自私自利心理,沒有一點利人利他之心,自私狹隘絕對不能與菩薩心性相應,菩薩應該具備的福德無法集聚起來,那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