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五节 解脱离不开禅定
一、阿罗汉的解脱离不开禅定
有一部分阿罗汉是靠智慧解脱出离三界的,是慧解脱阿罗汉,他们只有初禅定,没有更深的禅定,也没有神通境界,命终依自己断除三界贪爱的智慧而出离三界,不被三界之法所束缚。首先慧解脱阿罗汉都断了我见,否定了五阴十八界是真实不灭的自我以后,再证得初禅定,断除了烦恼,断除了对三界世间的所有贪爱,三界世间里没有一法是他们所留恋的,对自我五阴世间的执著已经去除,命终他们就有能力灭掉自己的五阴,入无余涅槃。
还有一部分阿罗汉是俱解脱阿罗汉,不仅有解脱的智慧,还有四禅八定,以及灭尽定,最后依靠智慧和禅定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得到解脱。大多数阿罗汉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不依赖禅定而得解脱;但是慧解脱的阿罗汉有初禅定,也非不依赖禅定而解脱。所以要想解脱,只靠打坐修禅定是不能得解脱的,只靠智慧没有禅定也不能得解脱。
二、禅定和智慧对于解脱的重要性
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四禅天的定再加上四空定,四禅八定通于佛教和外道。外道不懂佛教修证之理,却想解脱生死,出离生死轮回苦,由于他们有出离心,已修除五盖,禅定就能够达到三界世俗的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世尊的外道老师及世尊临涅槃时最后度的外道弟子都修到这种无色界的最高定,命终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享受天福。但是他们仍然在三界当中轮回,仍然不免下三恶道,所以只有禅定的人,是不能解脱生死的。
解脱要靠智慧,有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这个智慧的获得,必须依循世尊所教导的解脱之理,首先要断我见,认可五阴十八界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并且也了知认可各种识心的禅定境界也非我、非真实法。断我见以后,禅定只要达到初禅就可以断贪爱,断嗔恚,烦恼断尽,就知道如何出离三界,命终怎样灭掉自己的五阴十八界。这是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修证得的。
解脱之理是,听闻世尊教法,先断了我见,再依赖自己的禅定断除烦恼,命终就能灭掉自己五阴,入无余涅槃。俱解脱的阿罗汉兼具慧解脱和定解脱,有定有慧,能入灭尽定,可以随时灭掉自己,提前舍寿,也可以延后舍寿,寿命由自己掌握,他们都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
由此可见,智慧对于修证小乘解脱之道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修学大乘成就佛道来说就倍加的重要。佛法修行,主要是修智慧,靠智慧来解脱,靠智慧来成佛。但是智慧的增长,需要定力作为辅助手段,没有定不行,定浅了也不行。如果不具备初禅定,就不能成为三四果人,不能得解脱。没有初禅定,不断烦恼,就不是三果人,那么修学大乘开悟以后也不能入初地,不能成为初地菩萨,不能入如来家,成真佛子。而三地菩萨的四禅八定五神通不修出来,就不能入四地,成不了四地以上的菩萨。
由此看来定力和智慧同等重要,那就要知道何时修定,修什么定才能有助于修道。定浅了,不能观行出生智慧,定深了心就沉没不能观行,障碍智慧的生起。证三四果以后,如果菩萨心性较弱,成佛之心不强,就容易走小乘的无余涅槃之路,定深了一不小心就会入无余涅槃,那就没办法成就佛道。所以在证果开悟之前,修到初禅定或者初禅之前的未到地定就可以了,这样也能够作小乘和大乘法的观行,比较容易生起智慧。修到三地菩萨的果位时,则必须要加修四禅八定五神通和四无量心,才能三地满心而进入四地。
要想观行和思惟法理,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定力不足,心容易散乱,无法观行,或者有观行也很粗浅不深细,所得的智慧就不深细。如果修无心定,总是处于无心状态,那也不能观行,虽然身心感受是舒适的,烦恼能得到降伏,却不能获得智慧,那个禅定就与佛法修行无关。古代的禅师们都很反对修无心定,说那是坐在黑山鬼窟中,百无所思,什么也不能成就,无心于事,无事于心,什么也不能成就,即使是修得神通,说走就走了,说投生哪里就投生到哪里,也不能成就什么。我们明白此理以后就应该好好拣择一下,如何修定成就最快最大。
三、为什么有甚深禅定,心就能得大自在呢?
禅定也叫作制心一处,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外道能制心一处,阿罗汉辟支佛也能制心一处,诸大菩萨能制心一处,诸佛更能制心一处,都能使心得自在,都能相应的随心所欲,都能成就相应的事业。但是由于禅定深浅程度不同,智慧不同,心量不同,心的自在程度就不同,成就的事业就有所不同。
一般人对禅定的理解是,定是一种束缚,是一种约束,束缚身体头脚四肢,约束心灵自在遐想。可是如果身体不受束缚,四处游荡,力量四处分散,就不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变化和改变一切法;如果心灵不受约束,任意遐想八方分散,就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去指挥和创造一切法。这样身心就会永远受环境的约束,反而不自在了,更何况大自在。
在修定的最初阶段,身体是受到了束缚,心灵也受到了约束,可是随着禅定的逐渐深入,身体上的四大发生变化,气血通畅,就会感觉很舒服,不再受地水火风四大的约束,而越来越轻安和自在;同时心灵也不再受色身和境界的束缚,而越来越恬淡和快乐,也越来越自在,越来越有力量。
得自在和解脱的心是哪个呢?最开始是六识心,五识不受身体内外五尘境的束缚而感觉苦痛,意识不受法尘的约束而感觉烦恼。逐渐意根不受色身内外境的束缚,也不随意攀缘尘境,渐渐集中于一处,力量集中,心力增强。那么这时候意根想要什么境界,什么境界就会现前,如来藏随祂护持祂,意根就会利用六识和如来藏改变一切法,变化一切世间。但是禅定越深,六识的功能作用越小,最后可以不用六识,意根带着如来藏随意天上地下,十世古今任意遨游,不受任何约束,得到了大自在,这就是解脱。
所以解脱一丝一毫都离不开禅定,也离不开大智慧。最初也离不开戒律。虽然说戒律一开始能约束身心,让身心不像从前一样的自在随心所欲,但那样的自在随心所欲就是不自在,能造作恶业,感召苦报。一旦身心习惯于戒律,不再造作恶业,身心就不会感到戒律的约束,而随时随地感到自在,不会感觉到戒律的存在和约束。
就像最初制定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众生任性惯了,左右中间随意走,不愿意靠左侧通行,这时候是感觉交通规则的约束不自在的。等到习惯于交通规则以后,自然而然的就左侧通行,丝毫感觉不到约束,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在,并且能保障通行安全。从前不守交通规则的所谓自在其实是不自在的,不能保障人身安全。
对于一切法则,不习惯的时候就觉得是一种约束,习惯了就会感到自在了,没有约束感。修行是让众生具有好的习惯善的习惯,以改变过去坏习惯和恶习惯。好习惯善习惯是一种解脱,坏习惯恶习惯是束缚和不解脱,能遭受苦果。
有些人不愿意受五戒,更不愿意受菩萨戒,害怕戒律的束缚。可是佛陀说戒律能带给众生解脱,叫作别解脱戒,守一条戒,于此戒就自在,少造一种恶业,身心就得到一种解脱。习惯于守戒,就不会感觉到有戒律的存在和制约,也没有守戒的思想观念,这就于戒自在了,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诸佛菩萨久远长劫的守戒,早已经不受戒律的约束了,所以诸佛菩萨们都不守戒,也不犯戒。佛是无戒者,所以是最大的自在解脱者。凡夫必须经过受戒和守戒的修行阶段,一旦习惯于戒律,也就不再受戒律的束缚而如诸佛菩萨一样自在解脱了。
四、初禅定不是心解脱的唯一条件
仅仅获得初禅,不是心解脱,也不能得心解脱。有初禅定只能降伏烦恼,并不能断除烦恼,所以不能得到心解脱。单纯的初禅定和解脱没有必然联系,心解脱的条件和标准是有断我见的功德受用,再加初禅定,二者缺一不可。
断我见之后,在初禅定中,就能依次断除贪欲和嗔恚两种烦恼,心就解脱于欲界的贪欲和嗔恚,不被这两种烦恼系缚,叫作心解脱的三果圣人阿那含。但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的愚痴没有断除,如果三界的愚痴无明烦恼断尽以后,就是智慧解脱的四果圣人阿罗汉。三四果人的大乘菩萨,将来才有资格成为初地以上的圣人。
所以不修禅定,没有任何一种三昧境界,不能得解脱,更不能成佛,不断除我见同样不能解脱,更不能成佛。这两个关卡,在初地和三果人之前,必须通过去,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躲不过去,无论修出什么花样来。即使把三藏十二部经讲得天花乱坠,不过这两个关口,与解脱和成佛都无关,与真实证量也无关。无论口头智慧有多高,高到佛地,两个关口一个都不能跨越过去,都必须经过。否则就叫作高谈阔论,与解脱涅槃成佛都无关。
心解脱的条件是具备较好的禅定功夫作为基础,意根在较好的禅定中,通过意识的辅助作覌行,证得五蕴虚妄,然后断了我见,不再死死执着色身,意根就获得最初步的解脱,有初果的解脱功德受用。
解脱实际是解脱意根,是意根被无明系缚,是意根轮回生死。如果不破除意根的无明,只破除六识的无明,到死亡时,意根被无明牵引,就要继续沉沦生死苦海,那时六识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根本不能到后世去。那时意识有无明和无无明都无所谓了,只是在五阴身在世时,无无明的意识能有效的熏染意根,让意根也破除无明,无无明。如果意识在五阴活着时有无明,就不能熏染意根让意根破除无明,意根仍然要作主造作身口意恶行,就会留下未来世的恶业种子,免不了继续受生死轮回苦。
五、单纯的四禅八定不能脱离生死轮回
从古至今修出过四禅八定的人可能不少,但是单纯的四禅八定,并不能使众生脱离生死轮回得到解脱,因为还把五阴当中的某一法当作自己而执著着,因此就被所执著的法而束缚住,不得解脱;当定力消失的时候,又要下堕,回到人间或者是三恶道。那么怎么样才能脱离生死得解脱呢?只有在相当好的定力的支持下断除我见和我执,证解脱果,才能出离生死轮回,得到解脱,别无他路。
为什么众生要那么努力的修禅定呢?就是因为众生都以为禅定能够让自己得到解脱,不知道断我见,断除五阴中的各种我的知见,是得解脱的因;不知道灭掉各种觉知心的我,才能得涅槃,得解脱,出轮回。所以修学佛法,获得正知见,最为重要;以佛法的正理来指导修行,如法修行,才能修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