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二节 明心的误区
一、没有正思惟的安心不是修行正途
有一部分人学佛,认为安住于当下就是万事大吉,佛法就修成就了。他们不知道这仅仅属于修定的方法,而且与外道方法相近,根本不能证得佛法而出生解脱智慧。学佛修行不是让心安静安稳就行了,这不是解脱,不能解决生死问题。解决生死问题需要在禅定中心静安稳的情况下对五蕴自身进行观行思惟,去了解和认识五蕴世间的真实相,去认识到五蕴世间的生灭无常无我性,从而看破五蕴世间,放下自我,才能得到解脱。
现在毫无目的毫无章法盲修的人非常多,不知道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各种发明创造就出来了。有的人说:修行就是安住于当下,不起念想就能明心见性,就能成佛。殊不知,这样就是外道的修行方法,最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外道,但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过去时的外道有定力有出离心,所以连外道定也修不成,别说明心见性的般若大智慧了,连影子都见不到。所以修行不能只图安心安稳,还要起正思惟,以出生解脱智慧为目标来修行。
二、明心一定是妄心明了如来藏
问:学禅宗的人说,身心俱空或身心脱落时,就是明心见性,这时他知道了那个(知)。如果明心见性是意识心在分别的话,他怎么能明心?怎么能见性?
答:第一,有人说开悟时身心俱空,身心脱落,这是什么人说的,具体是什么意思,此人是否开悟,如何判断此人悟与不悟,依的是什么,是法义还是名声?第二,他知道自己明心见性了,他是如何判断自己已经明心见性的,依据是什么?你根据什么相信他对自己明心见性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三,真正明心见性时,到底是意识明心见性,还是意根也同时明心见性,还是如来藏自己能够明心见性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来藏能够自己见自己的性用吗?如来藏是否能明白自己,是否能够知道自己是如何与五阴七识配合产生万法的?
第四,如果是如来藏知道这些事,明白了自己,就破无始无明了,那么在这之前的如来藏就是无明的,这就与心经所说的无无明相违背,与般若经相违背。第五,如果是如来藏自己明心见性,明白自己,那是如来藏自己的事,与五阴七识无关,五阴七识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明白,仍然是无明,没有破无明,五阴仍然是凡夫身,不是明心见性的贤圣,那就没有明心见性。第六,因为什么说明心见性以后意识就没有分别,没有妄想了?没有分别和妄想是什么情况,什么境界?意识的体性是什么?第七,身心俱空身心脱落,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还是感应,还是禅定境界?
这里的问题,如果要问起来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学佛如果真正想有所成效,就应该不要盲从,要仔细又仔细,反反复复地深思再深思,多方求证,多学经典,踏踏实实。要舍得付出自己的身心,一定要多难为自己,多跟自己过不去,不要太顺应自己的无明习气,不要太宝爱自己,不要认为自己一切都对都好。
三、意识不见一法时不是开悟境界
众生学佛修行时,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喜欢一门修定,认为修定修到心清净了,就是开悟见本心了。所以有人往往是修到心里偶尔有一点清净,没有念头的时候,就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见了,他就把这种不见一法的空的境界当作是开悟,不知道开悟到底悟了什么,不知道悟的内容和标的是本心如来藏。
其实不见一法的时候,是意识刚好无念的时候,这时也不是不见一法,而是意识自己见到自己空了和无念了,还是有见有法,有知和被知,这是意识的反观作用,是意识的证自证分。如果意识什么也不见了,那怎么能知道自己无念了和不见一法了?这是谁知谁见的?就是意识心知见的,意识不是不见一法。这也不是开悟境界,因为并没有悟到什么。有人恰恰说这时是开悟了,这种关于开悟的知见是一种断灭空的知见,认为连如来藏法也没有,也不存在,内心里空空落落的否定一切法的存在,就是开悟了。这种断灭空的知见是外道的一种邪见,其结果让众生不能证得实相心如来藏,不得开启法界实相的大智慧。
众生的知见不是落在有处,就是落在空处,总是在空有两边左右摇摆。其中关于“有”的知见就是常见,常见是认为五阴中的意识心是实有,能延续到未来世,是相续的心,把这种心当作是众生的本心,这样就会遮障自心,不见本心,不证法界实相。又有一部分众生的知见是落到一无所有的空上面,这种空见就像浮云又遮住了自己的心,也不能见本心。总在空有两头纠结不走中道的人,纵使修行的再久,也是生死系缚,不能得到解脱。
打坐入定时那个不知一法的心,是知没有一法的意识心,意识心非是本来就有的不生不灭的真如心。如果错认一法也不知的心就是空性的如来藏心,认为这时候的心正好与如来藏心性是一样的,就是如来藏,那么就是认错了主人公。其结果不能破无明,不能了生死,不能得解脱。
四、证悟真心是成就佛道的先决条件
修行是佛力和众生自力的共同成就,而在自力当中,也是真心的力和妄心的力和合起来才能成就。那么就要在各种事情当中寻觅哪个是真心的力,是怎么起作用的,不要把一切事情都当作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这样的,时时刻刻对一切身口意起疑起思惟,才有助于开智慧,提升认知。
证得真心之后,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了,后得的智慧就能逐渐显现出来,慢慢地就能出生道种智,那么佛地的一切种智,将来也一定可以获得。所以证悟真心,是成就佛道的先决条件,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不管在十方世界哪个佛国土修行,都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如果有哪个法门说,不用证悟真心如来藏就可以直接快速成佛,而且当生即可成就,那就要小心这样的法门,这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不走错路和冤枉路。在十方世界各个佛国土,每个人不管怎样修,修什么法门,都必须要经过禅宗明心见性这一关,所有的修法都要汇集到这一点,谁也越不过去。而且悟的内容必须符合佛说的真如第八识的体性,不可能各宗各门所悟不一样。然而开悟不以思虑所得,但也离不开能思虑的意识心和意根,在意识意根修出定慧时,就能证悟,发现和观察真心的妙用。
五、悟后也要努力修定
证得第八识明心开悟以后,大小乘的理要继续深入的观行修证,禅宗公案由浅入深要不断参究,以增强明心时所获得的对第八识如来藏的总相智慧,生起更深细的别相智慧,观行出更多更细的第八识运作行相,了知更深细的第八识的功能体性。同时还要继续修禅定,一方面是为了能更好更深入的观行,一方面是为了降伏自己的性障和烦恼,为了将来修出初禅定以断除烦恼。禅定深入以后,福德也足够时,就要观行五蕴虚幻,证得如幻观。然后再发起初禅,有能力断烦恼,小乘方面就能证得三果,大乘方面能证得阳炎观,再过禅宗牢关,以后再证得如梦观,那么大乘的三贤位就修完了。
开悟以后,禅定、福德、智慧,菩萨六度都要在内门更深入地修行,大小乘的理,都要初步的通达,禅宗公案都要透彻通达,再深入学唯识,准备入初地,成为真佛子。
六、悟后的修行次第
开悟以后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修福修定,要眼见佛性,证得如幻观,出现身心世界如幻如化的觉受,淡薄一切贪嗔痴烦恼,进入十住位;然后继续往上修行,证得初禅定,断除贪嗔烦恼,成为三果,再深细观行般若,证得阳炎观,成为十行位菩萨;再参禅过禅宗三关,观行五阴诸法,证得如梦观,就有能力入初地,以后次第修行到八地直至佛地。这是一种修证的方式途径。
另一种途径是,可以不经过眼见佛性的阶段,只要九地菩萨之前能够眼见佛性就行,开悟以后努力观行修定,淡薄贪嗔痴,空五蕴,成为二果人;再发起初禅,成为三果人,深细观行般若,证得阳炎观,再参禅过牢关,继而再深细观行五蕴,证得如梦观,以后修学唯识种智,入初地、二地,直至八地九地,最后成就佛道。
证得如幻观相当于小乘的二果,知道身心内外都是幻化的虚妄相,不真实有,不再把五阴世间的一切法当作真实,从此贪嗔痴烦恼非常微薄,几乎没有,就会生起甚深禅定,甚至发起初禅定。明心以后逐渐感受到身心内外都是不实的如幻化的一般,从此贪嗔痴都非常微薄。再以后禅定会增进,就会达到初禅,断掉贪爱和嗔恚,成为三果人,两种烦恼断得干净,次第过禅宗三关,通达大小乘佛法,就入初地。这其中还需要有很多证悟细节,先不一一细说,因为我们现在离初地果位的距离还很远。
如果不明心,而是直接证得二果,让贪嗔痴烦恼淡薄下来,也不能证得如幻观,明心是证得如幻观的前提;如果不明心,即使修到四果也不能成为七住位菩萨,更不能成为十住位菩萨,因为没有观行般若,没有出生般若智慧。但是大阿罗汉们一旦明心,就不一定是七住位了,也许更高,他们在大乘法的修行上会非常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