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六节 世间定与出世间定
一、禅定是所有众生共同所修证的内容,是所有外道与学佛人共通的定,在特征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功用上却有很大差别。
其差别在于在外道定里,对五蕴没有思惟、没有观行、没有观修、没有参究等等思想活动,因此没有无我智慧的出生,不能得解脱。而佛门里如理的定,一定要有思惟观行参究活动,依此能出生相应的解脱智慧。如果学佛人修的定一直都是在定中,没有思惟观行活动,就属于外道定。
一般来说,学佛人修行的定大多数都与外道定相通,只有到后期在定中起思惟观修活动时,才属于不共于外道的定。所以每个学佛人不必排斥外道定,以及任何禅定,只要最后能利用各种定出生正确的解脱智慧就行,这才是修定的根本目的。
二、外道不持杀生戒的定与佛门的定有什么区别
定有定福,不持杀生戒的定里,定福少。但是随着定力的加深,身口意造作的越来越少,以至于不再造作身口意行,那么这些外道定都是持戒的定,不持而持,自然有戒。这样的戒要比学佛人持的五戒八关斋戒还要清净,甚至比大多数人的菩萨戒还要清净。 因为有这样深的不犯任何戒的禅定,外道们在听佛说法的当下,瞬间思惟,立即证得四果阿罗汉,不必经过初果二果三果,学佛人能比得上吗?
外道定虽然不能断除我见,断除烦恼,但是外道定能降伏自我降伏烦恼,与五阴我藕断丝连,与烦恼藕断丝连,最后佛陀开示佛法,外道们就深信佛陀,真正归一了佛陀,就会快速证果,我见和烦恼不再藕断丝连,而是彻底断除。 学佛人修的浅定,如果不能降伏自我,不能降伏烦恼,还没有藕断丝连,那离断烦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世间定与出世间定的区别
世间定是指四禅八定,是五阴身心所入的定,是在意识觉知心上修的定,都是有出有入的定,因此是生灭的、无常的,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一旦保持不好,定力就消失不见。单纯的只有这八种定之所以不能使得众生得到解脱,是因为这些定只能调伏意识心,不能断我见,不能断生死结缚。众生要想解脱,首先需要断除五阴是我的知见,然后修出初禅,断贪爱,断烦恼,最后对三界的贪爱都断尽无余,再也不贪不爱不心喜了,才能得解脱。在四禅八定里,还有对禅定的贪爱,还执著五阴当中的某部分为我,执著禅定中的意识觉知心为我,所以不能得解脱。
有的众生在从前可能修过四禅八定,但是这种定,并不能使众生脱离生死轮回得解脱,因此当定力消失的时候,又会下堕,回到人间或者是三恶道。那么怎么样才能脱离生死得解脱呢?只有断我见,证解脱果,才能出离生死,得到解脱,别无他路。为什么众生要那么喜欢修定,把修定当作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呢?就是因为众生都以为禅定能够让自己得解脱,不相信灭掉各种意识觉知心的我,才能得涅槃,得解脱,出轮回。所以修学佛法,获得正知见,最为重要,以佛法的正理来指导修行,如法修行,才能得到成功。
出世间定,是指第八识如来藏的不出不入的楞严大定,也叫作楞伽大定,因为只有如来藏不在三界世间里,其余的法都在世间里,不离意根和意识心,如来藏常在定中,永远不出不入,不生不灭,常恒自在。如来藏常住大定中,从来不出定,也没有入定时,祂不攀缘一切法,对于六尘,祂从不起心念和心行,从不散乱,从不掉举,从不昏沉,从不入睡,方便说祂在定中,所以如来藏没有定与不定之说。如来藏也是本不动摇的,对一切法都无见无闻,因此从来不动心念。祂的运作,是完全随顺众生的业力、习气、因缘,虽然随顺也不动念想,因此也叫作首楞严大定。
楞严经中讲楞严大定,整部经都在讲如来藏,这就是我们的真心,祂常在定中,从不出定也不入定,没有出入,这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的禅定境界,非常坚固,因此也叫作楞严大定。为什么如来藏不出定不入定,常在定中?因为祂无眼,不见色,色来时,祂不分别,不起心动念,从不乱心,对于其它五尘,也是不分别,不动念,心不散乱。祂永远不与六尘相对,永远不生心动念,永远不随境界而动,这就是楞严大定。六祖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有人说楞严大定不是指这个心体之定,他的意思就是指四禅八定了。但是四禅八定是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常定,有生灭变化的定,就不是楞严大定。四禅八定如果要修,首先要修到欲界定,就是欲界六层天的定。欲界第六层天的定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过去以后就是色界的初禅天的定,初禅以上的定才是真正的四禅八定。
欲界和色界天人的色身都比我们人高大无数倍,他们的心里觉受也是非常愉悦的。当我们修到这两个定时,天人的色身就在我们人的色身上同时现起,我们就会觉得身体无比高大,心里感受也是很舒适的。要达到这些定境,你就要对人间的人事物理都不太在意,没有什么希求,五欲要减少到很淡薄,才有可能修到那些定境。修到未到地定时,要降伏五盖,对欲界的东西都不喜欢,才能有初禅现前。然后再往上修,一直修足四禅八定。虽然如此,四禅八定仍然是有出有入的定,不是永远在定中,心还是有动摇的,仍然是意识心虚妄的妄法,不是真正的永远不动的定,因此就不是楞严大定。
四、什么是邪定?什么是正定?如何把邪定转换为正定?
邪定是不在解脱路上的定,是不能出生解脱智慧的定,是不能趣向于解脱的定,是共外道的定。在这种定里,识心沉闷或者昏沉,无所用心,不起思惟,不思教理。
正定当中最正的定,在定中心不颠倒,不思世间一切法,不思善也不思恶,不着一切法,却能有无上智慧随顺众生出生一切法,不被一切法所拘碍束缚,解脱于一切法。其次正的定,定中能深细思惟种种正理,不着世间一切相,不着善恶,能出生种种解脱的大智慧,能变化世界,成熟自他一切善根福德因缘,心向正道,心在正道。
当禅定修到一定程度,心清净下来,心力能够高度集中,思考有一定的深度时,定中就要起思惟,思考目前需要解决的佛法问题,思考目前需要弄懂的问题。并且出定之后,也要用心思惟佛法,朝斯暮斯,心心念念,都围绕着佛法,围绕着目前需要解决的佛法的问题。这样就能明了佛法,因缘条件具足时,有可能证得相应的法,开启智慧。
在比较深的正定中,意识思惟较少较轻微,没有情思意解,却有意根不易觉察的思量,意根要深思,用功多于意识,以意根的思量为主。这里有定有慧,定就是正定,邪定里没有这样的思量。自己要踏踏实实的做功夫,掌握思量的技巧,学会思量,一定有益处,百益无一害。
禅定中的昏沉有几种原因,把原因找出来,对治一下,就能解决昏沉问题。一个是气血不通,堵塞血管,供血不足就会昏沉。坐时可按摩穴位,疏通气血。一个是睡眠不足或者是身体疲劳。可调节呼吸,做几次深呼吸。一个是缺少意根感兴趣的所缘法,致使心沉闷。这时可以观想有趣图景,把心从沉闷中解脱出来。
没有禅定时,先不要观行佛法,定力不足时,也不要观行佛法,这样容易推理推论出一个结论一个答案,以后再无法真正用功参究,后续很难实证,道业就受大阻碍。没有禅定的思惟观行,于解脱无益,于道业无益,只增长知见和我慢,不能断除我见,没有功德受用。
五、神通是会消失的
外道修到四空定,修出了神足通,为什么还见色起心并且失去了神足通?淫欲心的断除是初禅定配合断我见的证量,二者结合才能成为三果人,才能做得到断除欲心。只有初禅定和四禅八定,或者只是断我见,都不能断除淫欲心。因此外道虽然有禅定和神通,仍然要见色起心,之后,禅定和神通全部消失。可见没有断我见的智慧,只有禅定,是不能断除淫欲的。
以前经文里记载过,有禅定有神通的人,因为见色起心,心念一起,神通和禅定就退失了,来时飞行,回去时走路。那是因为没有证初果的功德,只有禅定。断除淫欲,必须断我见证初果加初禅定,只有禅定不行。所以说初果的分证解脱功德受用还是很大的。
提婆达多同样是没有断我见而修从出神通上天,因为动了偷天花的念头,神通立时消失,就从天上掉下来了。如果证初果以后,有初禅定,再有神通,就是三果,不会再动邪念头,不会再犯戒,也就不会失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