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6 23:49:08 阅读: 172

第一节 禅定与智慧

一、增长定慧的方法 

修定比较快的方法,就是深深地思惟一个法义,顺着思惟,心就定在思考法义上,被法义牢牢地吸引住,非常专一,旁无他顾,禅定就会越来越深。把思考的法义凝聚成一个点,稳稳地悬挂在内心里,时时刻刻挂着,心就不散乱。对法义越感兴趣,心就越专注,定力就越深入。以后就能养成专注思考的习惯,智慧增长很快。我们平时要多训练自己,多动脑筋思考,把一件事思考清楚,然后再表达。如果思考不清楚,尽量不要说出来给人知道,除非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动脑筋思考的时候,就能增强禅定力,又能出生智慧,定慧同时增长。

二、兼顾定慧才是正修行

如果定力不足,就不能思惟观行佛法,读书犹如走马观花,不得其要。修定时尽管去定,不用害怕定得太深,定深也没关系,出定以后再参究思惟佛法,内心清净,心思细密,观行相当得力,总比没有禅定或者定浅受益大。定越深越好,定中转变身心以后,再来参禅思惟观行,非常得力,得心应手,观行非常快,也到位。

外道修出四禅八定以后,听佛讲法当下就证果,就是受益于甚深的禅定,出定闻法思惟观行,智慧很快就能出生。没有禅定的人,明了点理就知足,观行智慧出不来,二十年还在原地踏步,道业根本无法增进。还有的人修定,贪图定的境界,在定中享受,玩感觉,以为有各种境界就是殊胜的,不知道修行为何,修定为何,这样的人纯属是玩感受,不是修行。每个人学佛一定要明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要懂得只有通过定慧的途径才能打达到目标,因此修行要兼顾定和慧,不能偏于一面。

三、百无所思不能出生智慧

任何一种智慧是如何出生的呢?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出生的智慧,思考是对问题和现象的探索、探知、观察,然后就观察出了现象的来龙去脉,观察出了现象的本质、根源,以及现象背后的真相由此智慧就产生出来了。世间有一部分学佛人,不知此理,从来都不深入思考任何问题,不探索真相,不关心真理,一味糊涂地盲修瞎练,有的认为安住于当下就能修成功了,,佛法就修成就了,不知道这仅仅属于修定的方法,而且与外道方法相近,根本不能证得佛法而出生智慧。

现在胡乱修行的人非常多,不知道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也不知道修行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各种发明创造就出来了。有的人就说:修行就是安住于当下,不起念想,就能明心见性,就能成佛。殊不知,这样是外道的修行方法,最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外道,外道们不懂修心,不知道心的万法的根源,决定着一切法的走向,所以就没有想改变自心的想法和观念,经常外求,住在现象中纠缠生灭法,不证真相。现在的人也根本没有过去时的外道有定力有出离心,所以外道定也修不成,佛道怎么能有希望成就呢?

只安住于当下,觉知于当下,什么都不思惟,什么都不想,这样修行是外道的修行方法,他们以为让心不起念就能解脱生死,得涅槃,而涅槃是要证得五蕴无我和空,只有无我和心空了,不想在世间里流转造作了,才能涅槃。如外道一般地静坐百物不思,不能获得任何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但是偶尔修一些无念的定,出定后身体轻松精神愉悦,减少烦恼,心思细密,借此机会正好思惟观行佛法,则此定也大有助益于思惟观行和降伏烦恼。只是不要一味的这样修,浪费宝贵的修道时间。

四、只有正定才能生智慧

能出生智慧的定是正定,是有觉知有思量并且专一的禅定,不是灭除思想的呆呆的外道定。外道有禅定,却没有解脱的智慧和法界实相智。要想具足智慧,需要在禅定中如理思惟观行四圣谛和法界实相,正思维非常重要。外道的定中不能出生智慧,因为外道修定都是为了压伏六识,灭除六识的作用,什么法义也不思惟,不想探索世间真相,就是为了证得一切法的断灭空,尽量把六识都灭掉。

意识灭掉就不能思惟,也引导不了意根思量,了别不到任何法义,也就没有什么可思量的,只有执身执定境,执顽空了,那就不会出生任何无我的智慧,我见不断,心中有我,生死就不能了脱。那种定中也不能参禅,不能明心见性以获得般若智慧,更不能转识成智,究竟成佛。

在修定过程中,如果外道定的成分多,修定就是在浪费宝贵的修行时间,到临终时就会发现自己一辈子的修行一无所是,什么智慧也没有生出来,还是要随着生死业缘轮回不断。有些人还很自豪自己的禅定好,一入定就什么也不知了,或者什么神奇事都出现了,其实到最后这些都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仍然什么也得不到。修定的目的是让心沉静下来,然后专心思惟观行佛法,以期能证得佛法,获得解脱的智慧。如果不能获得解脱的智慧,那个禅定就不值得追求了。

心要有正念,修出禅定以后,要专注念真如,念五阴无我,念一切法无常,心里念着佛法就是正,心念散乱就不正了。心念正了以后,就要在禅定中观行无我之法,观行色身和识心都不是我,观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时蕴都不是我。能启动意根观行的时候,才能证道。很多人都说禅定难修,心静不下来,可是有的人禅定又过深,深得没有念想,觉知微弱,身心麻木,痴痴呆呆,不出智慧,命终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如何正确修行禅定,对于想成就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如何具有自观自省的定力

意识如果能跳出自己色身之外观察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就是意识的证自证分功能,是意识的反照作用,是反观力,也叫作慧力,能清楚的照见自己的心行和烦恼习气。既然叫作力,就有力度,能解开心中的疑惑,能解决问题,这是正修行。当然如果解决了问题,其中就有意根的力量,意根在意识的牵引下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心行状态,从而决定改变自己,如来藏就帮助改变了。

那些成天盘腿打坐的人,无论怎样坐怎样定,仍然不能观察自心,不能反观,没有觉照力和慧力,仍然不知五阴无我,不能出生无我的解脱智慧,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我们如果能好好按照四念处的方法修行,定会有大收获,慢慢都能如实观察到五阴的功能作用都不真实,都不是我。

把心跳出身外观自己,才能客观如实,才能有所觉悟,与色身全部融合在一起,会失去觉照力。我们在检查自己心行的时候,也要把心跳出来反观自己,才能观察出自己的真实心行。最后再观察能观与所观,都不是我,心住于舍的状态,心里泯灭一切相,就会自然而然得出那个空无我的结论,不要生搬硬套理论知识,要如实证亲自证。

六、有深禅定才能参究法理

对于佛法的探讨,由于每个人禅定力的差别,导致人们思惟佛法的力度上也有差别,禅定力大的人思考佛法叫作参究,定力弱和没有定力的人思考佛法就是搞研究。

研究是没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现,定力不足意根无法使力参与其中,只好由意识单独思惟分析推理判断,所以只能浮在法义的表面,无法深入法义之中去探索深层次的内涵,所得结果也比较肤浅,泛泛而谈,不得精髓。没有定力时,心神分散,是发散性思惟,没有力度,犹如蜻蜓点水,无法专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来龙去脉。结果是没有实证的,给不出实证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而参究的思惟活动,是在有一定的禅定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惟深细专一深透,先是意识用心,然后意根参与,最后以意根思想活动为主,意根的功用最大。这样用心非常有力度,直达法义深处,甚至细节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结果深信不疑,断除思想结缚。参究的结果,他人看来无懈可击,又能给与他人修行入手处,引领他人思路,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来搞研究者,文人墨客居多,因为文人墨客定浅情重,喜欢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对于佛法浅尝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宝藏,只能在潭边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无法如锥尖一样猛力,无法深入法中,获得深义。因此唐宋朝时期的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佛学思想,影响带动不了佛教的发展,及至民国时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适丰子恺等等,禅宗著作丰厚,洋洋洒洒,所说也仅为皮毛,触及不到禅宗皮里,其著作读一遍都嫌多,几句话即知其落处,对于广大学人没有一丝借鉴之处,不要说影响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浅言多,文字丰富,思想贫乏,虽著作等身,糟糠多,营养少。参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文字虽少,精髓多。比如达摩祖师、傅大士、宝志公,还有唐宋朝时期的禅师,虽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话回味无穷,可令人参究数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符其言,言行永远一致,表里如一,充分体现了道者的风范。禅师著作语录,不仅体现禅师修行的历程和心得,也含藏着做人的品格和菩萨的风范,都是实修实证的成果,是佛教的宝藏,带给大众无穷的利益。

所以说要想解救自我,解救众生,带动佛教发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参究实证,证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动佛教的发展。

七、一切事与理都无碍

有人说禅定通于外道,修之系缚。但是外道享受禅定乐,学佛人可以用来开智慧,解脱生死苦,这未尝不可。譬如利刀,外道用之杀生,学佛人用之切菜削水果以利大众和自活,不能说外道用的学佛人一定避之不用,这是蠢人思想。同样事理,外道恶用,学佛人善用,岂不方便?一切法众生恶用之,佛却都是善用,学佛岂不善哉?一切事理,学好就能用好,并非是事理有碍,关键在于会用,会用以后,一切法都圆融,一切事理都无碍。

八、背诵的原理

把楞严咒念诵到非常快的速度,背诵基本上就不困难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念诵是意识的功能作用,记忆是意根的功能作用。当意识能非常熟练的念诵了,意根也就随之熏染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如果念咒能达到非常快的速度,不但意识没有杂念和妄想了,意根也没有杂念和妄想了,能专一地熏习咒语,自然而然就能把咒语记住了,从而让意识能熟练地背诵,不用特意的练习背诵就能自然背诵。

而专一就是禅定,剔除杂思杂想,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没有干扰,这件事就能做成功。所以有禅定能成办一切事,慧也就会出现了。意根与禅定二者和合能成办一切事,一切法的成就离不开意根和禅定。所以禅定主要指意根主帅的定,六识侍从要随主帅同进退同定止。遇到一个问题,意根如果能够深深地专思,不顾其他一切法缘和境界,定力迅速地增强,就有可能达到问题的根源,智慧涌现。

快能出现禅定,慢同样也能出现禅定,慢慢读诵咒语,以至于非常慢的时候,这时候也会非常专一,意识没有妄念,意根也没有妄念,能专心地受意识熏习,咒语慢慢进入意根心中,就把咒语记忆在心里了,之后就能背诵。非常快速的念咒和诵经,与非常慢速的念咒和诵经,两种方法都有利弊,快也许会出现散乱,慢也许会出现昏沉,需要随时调节。两种方法应用的场景不同,什么场景就要用什么方法,需要每个人自己亲自体验,灵活掌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九、六祖对于禅定的看法

定分为世俗定和真如心本具的大定,打坐修的定,是世俗定,有出有入,有生有灭,是妄心入的定;而真如本具楞严大定,这种不是修出来,只要证得就能观察到祂的定力了。

有人说六祖不重视打坐修定,其实不是这样,六祖并非不重视打坐修定,而是破除唯定是尊不修智慧的偏执。六祖讲法都是围绕着真如心而讲,他把世俗法的禅定境界与真如这种禅心严格区分开来,以免众生把世俗法当作真如而误会佛法。因为众生不懂真如的体性,往往误会打坐入定的状态就是见真如,就是明心开悟。这样就把定当作真如这个禅,这个误会就大了。因此六祖在坛经中就没有着重讲打坐这种世俗禅定,直接引导众生明得真如大定,楞严大定,没有出入的那伽常定,以开发众生的大智慧。如果只认世俗的四禅八定,正定不具足,般若智慧打不开,就不能真正得解脱。

十、女子出定公案

一个女子在世尊身边入定,众人皆认为不如法。于是文殊菩萨三弹指让女子出定,可女子就是不出定,文殊菩萨又把她举到天上,又举到其它佛国土,还是不出定,无论怎样做,都不能让女子出定。一个七佛之师都不能让一个普通女子出定,众人不解,问世尊怎么能让女子出定。

世尊说:在下方世界有一个网明菩萨,能让这位女子出定。于是世尊招来网明菩萨,网明菩萨在女子耳边弹指一下,女子立时出定。众人更是不解,一个初地菩萨这么容易让女子出定,等觉菩萨为什么就不能?而且文殊菩萨早就应该取得佛的果位,示现成佛了,神通定力与佛相媲美,对付一个普通女子还不如初地菩萨,这里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六祖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意思是说本心第八识常在定中,从来就没有出过定。众生也本来就在第八识中,从来没有离开第八识这种楞严大定。而众生后来修的觉知心的定,也不能离开第八识而有,依第八识才能入定和出定。世尊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性德,性德就是第八识。

女子代表五阴觉知心,文殊菩萨代表般若大智慧,网明菩萨代表无明,众生本来应该常在定中,因为无明,就从定中出来,现起根身器界。而心明智慧出现,没有无明的时候,就常在定中,不出定。所以文殊菩萨没有无明,不能让女子出定,网明菩萨是初地菩萨,还有无始无明随眠没有断尽,尘沙惑没有断尽,就能让女子出定。众生世界因第八识缘于无明而出现,灭了无明,众生就回归到自性本心当中,不出定而常在定中。

十、禅定的舒适境界

打坐修定或者观照时,如果身体出现了轻安和舒适,这是有禅定的一种好现象。心得定以后,身体的状态就不一样了,如果人的心理状态都与世间人的境界相应,就没有禅定。心专一在观照当中,把世间的事情暂时忘了,就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由于身心安静下来了,气脉运行顺畅,没有阻碍,身体的感受就非常的舒适、轻安,同时也觉得身体很高大。观照得越深,心念越是专一,禅定就越深,身体和心里的感受就越是殊胜。

如果把欲界的欲望断除了,那么色界的禅定就会现前,色身就类似于色界天人的色身,那个感受更是殊胜,身体更是轻安、舒适、高大,世间人都没有经历过,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感受。那时就觉得自己是人中最快乐的,简直像天人一样的快乐,以后对人世间及欲界的五欲六尘都不再喜欢,贪欲就断了。

这种情况属于定境,不是开悟见本心的智慧境界,见本心时以智慧的见地为主,发现了一个真理,明了了世间真相,对五蕴世间的认知就翻天覆地地颠覆过来了,心空了,对世间没有想法了,因此禅定更深,身心都处于三昧之中。很多人把自己的定境当作开悟,或者自己偶尔心静了一下,见个一无所有,就当作是开悟,这都是明显的错悟。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