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八章 如何参禅参话头
第一节 参话头的方法
一、什么是参话头
所谓的话头,就是一句话的前头。不管这句话有多长,心都要住在这句话的第一个字前头,第一个字以及后面的字都不让它在心里出来,出来一个字就不是话的前头。
话头有很多,都能让我们生起疑情。比如:参禅的是谁?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狗子有佛性也无?——无。风吹树摇;风来浪涌;(风树浪都是比喻,比喻真我与假我。)菩萨举足下足都从道场来。(什么是道场?)凡事都要起个疑问,问个谁,这个疑情生起来后,才能起心参究,最后就能解决疑情,从而明心证悟。
比如:吃饭时要疑吃饭的是谁;走路时要疑走路的是谁;写字时要疑写字的是谁;说话时要疑是谁在说话;一切时中对一切事都要打个问号,不要认为本来就如此。如果本来就如此,怎么不是本来如彼呢?死人为什么不能本来如此?植物矿物为什么不本来如此呢?是本来就如此吗?楞严经中佛说,一切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佛否定了本来如此的自然性,结论都是如来藏性。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对一切法起疑,不是本来如此,而是有奥秘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得通过参禅来解决,通过参禅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如何参话头
首先选定一句话,这句话不要太长,感觉最亲切,最容易起疑情,最直接,意思也比较明朗。比如:拖死尸的是谁?选定之后要清楚明白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把这个意思浓缩成一个点,悬在脑海里,要作到头脑里总能显现这句话的意思,时时提撕而不出现文字语言;不是在心里念叨这句话,更不是琢磨分析话的内涵。参话头最忌琢磨分析,分析研究最好的结果是解悟,但是却没有什么智慧生起,绝对不能证悟。因为定力不足,思惟的不细不深不究竟,那就得不到真实的受用。解悟就是理解明白真心的大概作用,没有证得或找到哪个是真心,不明白真心具体在哪里起什么作用,是如何产生万法的产生五阴的,心里也就没有解脱的真实受用。
参话头:拖死尸的是谁?把这个问话作为没有语言文字形象的念头悬在心里,把这个话头的含义悬在心头,内心不要出现声音念诵这句话,也不要有这句话的语言文字,因为这样是没有定或者是定浅的表现,定浅就没法参究话头。心里有问答时,是觉知心意识肤浅的问答,那个定就浅,分析的成分多,可以解悟,很难证悟。如果是解悟,所得的都是知见推理的智慧,这种智慧很肤浅,后续的修行就很困难。真正的悟,是用心眼看到如来藏在深细运作中的行相,由此而产生的智慧是般若智慧,与解悟的智慧不可同日而语。
定力很深时,意识心很深细,心思就很细致细密,智慧就能生起,配合意根的思量就能找到第八识以及五阴一切法的来龙去脉。参一句话,应该把这句话的意思浓缩成一团或一个点,然后把这句话的意思悬在脑海里,同时划个问号。拖死尸的是谁,与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一样的,念佛定修好了,自然就能转入参话头,二者的功夫境界是一样的,只是文字内涵不同罢了。先看话头,看熟了以后,再来参究话头。
三、什么是提撕
提撕就是心里总保持有这句话的含义,心住在话头上,不想其余杂事。丢掉了再提起,打妄想了,再转回来。眼见色时,注意力不在色上,心中仍有话头明显存在;六根对六尘时,注意力都不要在六尘上,都在话头上。初期参时,很难进入这种状态,心里总要念出文字语言来。你可以训练自己,先念出第一个字,后面的字不要念出来,然后整句话的意思就悬在脑海里。一旦散乱了,再提起第一个字。熟练以后,把第一个字也去掉,不用再念了,让心里总有这句话的意思就行了。
这是怎么个心理状态呢?说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人的钻石戒指丢失不见了,心里很急,翻箱倒柜到处找,满屋都找遍了也没找着。这时她已经很累了,就索性坐下来休息;脑子也累了,没办法想那戒指到底在哪里。这样身心都休息下来,虽然休息,可她并没有忘记这件事,心里还在悬着这件事,只是没有思考戒指在哪儿。这种状态就是参话头的状态。如果她不是很累,心还清明的话,坐着休息一会儿以后,就有可能突然想起:啊!戒指在那呢,我一时糊涂忘记了。她现在想起来了,就去找,果然在那个地方找到了。找真如也是这样去找,不要去分析、研究、归纳、推理、判断,这些都不需要。只要把话头在心里带着,心里有疑情,深深的悬着,拴住意根,动用意根的力量,时节因缘具足就能破参,证得真如如来藏。
再打个比喻:文化大革命时,邓小平被软禁。他在一个农村院子里,每天晚饭后都要在院子里散步,思考复出的大事。他就在院子里走啊走啊,走了很长时间,心已经渐渐地定了下来,不能再思考问题了。可是问题仍然悬挂在脑海里,没有消失,把意根调动起来,深刻缘着这个问题不放松,这个状态就是参禅的状态。到一定的时候就能解决他的问题,参禅参话头亦复如是,诸位好好体会一下。不妨每日也这样经行散步,参个话头试一试。
话头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宋朝之前的人们,心地较单纯,没有杂思乱想,参禅很容易入道。宋朝以后的人心乱了,根性钝了,妄想也多了。禅师们为了统摄这个散乱的心,不得不用参话头这个办法,让参禅人心思容易集中。心念力集中,定力就好了;定力好了才能破参,就能解决禅这件大事。所以我们平日修行时,尽量少去接触人和事,心里尽量放下或摆开一些世俗事,做过的事,已经处理完了就不再挂念;让自己的心里时时刻刻都清清净净的。以这种心态来思惟佛理、参禅,入道就快。
四、念话头、看话头与参话头的区别
看话头是修定力,让心住在一句话的前头,文字语言不要出现。当定力不足时,文字语言都要出来,心里声音不断,这就是念话头。所以说没有定力,心里才反反复复重复一句话,有定力时,心里的声音和文字相都要消失。
当看话头定力足够时,意根参与,才能真正开始参话头,参究这句话的意思,文字语言几乎不出现,不会只有意识的情思意解,这样才能真正的证悟,而不是解悟。定力不足的人,如果要悟,只能解悟。话头就是指向真如的一句话,话中含着秘密,能够让人生起疑情,疑之后参究,就能解开其中的秘密,从而破迷开悟。所谓的话头就是心住在这句话的前头,这句话一个字也不要在心里出现,但是心头却有整句话的意思在悬着惦念着,意根把参究这事当成了自己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想舍弃,暗中与意识一起用心,水到渠成时,就能破解秘密。参公案与参话头,随各人的习惯和喜好而定,都能让人破迷开悟。
参禅不是猜谜语,首先要有深厚的佛法基础理论功底,知道参禅是为了什么,参的内容和标的是什么,如何参,从哪里下手。把理论基础打好了,定力也具足了,才可以参话头或者参公案。参公案时,要知道什么叫作公案,公案的内容和标的是什么,公案给我们指示了什么,能让我们得到什么。还要知道公案的关键地方在哪里,公案为什么是这样,又说明了什么。等到我们的定力、福德、因缘都具足的时候,就能对所参究的内容生起疑情,疑来疑去,一旦水到渠成,就能悟得真心第八识,这就开悟了。
看话头是修定力,参话头是参究话头的内涵,定力具足时才能生起疑情,有疑情才能参究,参究以后,就能解决疑情而证得参究的标的——如来藏,这就是开悟,那时话头里所含藏的一切秘密就都知道了。至于参话头还是参公案比较合适,这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公案的内容多,指示的方向比较清晰一些,方法简洁明快,思路比较活泼,容易入手。参话头或者参公案,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疑情比较重的,好像能有切入点的来参比较快。在这之前要检查自己的菩萨六度修行的程度,菩萨的条件是否具足,然后再尽量完善六度的条件,六度还没修好时暂时不要着急参禅,修行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进,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的打好基础,基础稳固,后续的修行就如顺水推舟一样顺利,没有阻碍。
五、如何由忆佛转为看话头
忆佛和看话头,二者的功夫有些相同相似,所谓的忆佛,是心里有一个想佛的念头存在,是一个知念;而看话头也是心中有一个话头的念想存在,是一个知念。二者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因此就可以由忆佛转变到看话头。具体方法是,当忆佛的念头很清晰,定力很好时,心里能够时刻忆佛想佛,念头也不断,就可把心里忆念的阿弥陀佛四个字,改为一句话,如:拖死尸的是谁?这个功夫和忆佛想佛的心里状态是相似的,只是文字多了两个,内涵变了,并且多了一个问号,增加了内心的疑情。忆佛转为看话头,需练习一段时间,当话头不清晰或者断掉时,就提起第一个字,以后的字就不要出来,这时整句话的意思都要悬在心中,熟练后,再把第一个字也去掉。反反复复练习,直到看话头功夫,和忆佛的功夫一样绵密不失时为止。
这时心念就住在这句话的前头,这句话的意思就在心中悬着,行走坐卧,无论做什么,心里都带着这句话。同时对这句话生起疑情,疑个谁,到底是谁?把这个疑情轻轻带着,疑情连续不断,非常浓时,就可以起心参究这句话,探求这句话的奥秘。剩下就等待时节因缘,找出这个谁来。再把这个谁,对照经论来检验,看看是否符合经中的圣教量,之后有一些般若经典能够看懂,粗浅的公案也能看懂一些,才可以确认自己确实明心。一般来说,不建议自己认证,自己往往会误会,现在不缺少善知识帮助检验,有善知识检验,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准。
忆佛念佛和看话头时,如何把念放在这句话的前头呢?忆佛的状态就是心里想着佛,这个想佛的念一直在心里不断。一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忆佛的念想,把这句话的意思作为一个点悬在心里,文字相和语言声音相不要出来,因为有这些相,内心还很粗糙,定力不够好,无法参究话头,也不能破参明心。这句话里的一个字也不要在心里出来,心念就在这句话的前头,名为话头。心中有佛和心中有这句话的意思含义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把阿弥陀佛四字,换成拖死尸的是谁,把想佛的念想换成一句话的含义,牢牢的拴住意根,这个定力足够参禅了。
六、用念佛的方法转入参话头
我们学佛的目的,首先要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就要参禅、参话头、参公案;而参禅就得具足欲界的未到地定,有了这个定,才能在行住坐卧中参究一个话头,从而达到破参的目的。既然是参话头,心中就不能空着,不能入到定境里面去。在定境中,心是空的,不能思惟法理,不能达到破参明心见性的目的。行住坐卧都在参禅,就是活动中的定,入到定境里是静中定,进入定境里无法参禅,在静中定里,也要有参禅的念头,也要参话头,否则对于参禅没有大的用处。
未到地定不具足,心就会常常散乱,心思不集中,没法参究话头。过去时的参禅人,二六时中心里总是抱着一个话头不放,话头掉了再捡起来,内心作功夫绵绵密密,不散乱,也不沉没。沉没就是昏沉,或者是无念想了。他们无论上山还是下田,烧火做饭,都不离参禅,不离参话头。
我们现在也应该练习动中定,不能参话头时就念佛。用阿弥陀佛四个字来代替话头,熟练了,定具足了,慧也有了,就可以改参话头:如拖死尸的是谁?念佛的是谁?话头就是一句话的前头,第一个字的前头,如果出来一个字或者整句话都念出来了,就是话的尾巴。
用念佛的方法练习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都不要出来,而且心中还要有佛,处于念佛的状态中。这个念不是口念的念,而是心中念佛的延续状态。这个状态可以这样体会,我们平时打佛七的时候,口念累了,就是有定了,就改心念;心念有定时,心里也念不出来了,这就是处于一种念佛定中,是粗浅的念佛三昧。在这个定中,心里虽然念不出佛号,但是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沉,心中还是有佛,并没有落空,是一种念佛想佛的境界和状态,与心中空落落的什么也没有的状态截然不同。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念佛三昧直接拿来练习。怎么练习呢?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分成两部分,阿弥和陀佛。念完阿弥,再念陀佛,熟了以后,念完阿弥,停顿下来,先不念陀佛,细心体会这时的心里状态,是不是在等陀佛出来呢?肯定是的,念完陀佛,不念阿弥,心里在等阿弥二字出来。这时心中不空,是一种念佛的延续状态,是处在想佛状态。再把这种状态延长,直到散乱了,再提起阿弥两个字,心中在想佛;散乱了再提起,不散乱时总是处于这种想佛状态,这是一种念佛定。
功夫能够延长绵密了,就可以把阿弥陀佛四个字改为一个话头,如拖死尸的是谁?心中总是悬着这句话的意思,一个字都不要让它出来;散乱了,可以单提一个拖字,心中整句话的意思就应该有了;再熟练时就可以参究,参究通了就明心。这是大体的参禅框架,细节要靠自己去练习体会。如果修定,心中无念想,入到定中没有话头没有思惟,就不能参究,也不能明心开悟。
七、参禅与修定的区别
要想开悟明心见性,就要用参禅、参话头、参公案的方法才能证得如来藏,明得真如心第八识。所谓的参,就是用意识意根参究真如之理,去寻觅第八识的所在。既然是参究,当然这个意识心应该是清醒的、有智慧和明理的,而不是糊涂的昏沉的,更不能在定中消失不见了。有理智的意识心才能够参究和寻找第八识,没有意识心或者意识心昏沉了,就不能参究和寻觅,其结果将是一无所知,就不能达到明心悟道的目的。
就像是我们要找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寻觅的心,而且知道要到哪里找,如何找。如果不知道到哪里找和找的方法,也不知道那个人是什么样子,也没有那个人的相片,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人。参禅寻觅第八识真如也是如此,我们必须事先要知道第八识的体性,这样就等于有了第八识的相片。仅仅有了第八识的相片还不够,你还得知道要如何找,祂一般都在哪里出现,如果这些都不知道,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徒劳而无获了。
这样的话用数息的方法就不能开悟,因为没有参究的心念,用关注念头的方法也不能开悟,因为没有寻觅第八识的心念;用打坐入定的方法也是不能开悟的,因为定中的意识一无所知,也就不能和第八识相应。这些都是修定的方法,不是参禅的方法。因为数息时注意力在数字上,不是在参究寻觅第八识上,肯定找不到第八识,而且数息的时间长了,容易昏沉或者入定,更不能找到第八识了。关注念头,意识心注意力在念头上,不去参究寻觅真如,也不能悟。打坐入定时,无觉无知,没有参究寻觅的心,什么真理也发现不了,也不能找到真如第八识。
以上那些修定的方法,都不能用来参禅证悟,方向不明,方法也不对,错用心思,结果可想而知,将是一无所获。如果持续这样的话,修到一段时间后就容易失去信心,难免要退道。修行过程中明理最重要,有智慧有正知见最重要,不能盲修瞎练。学佛人应该常常探究自己的修行方法路线是否正确,能不能达到目标。如果不能,就要随时调整自己的修行方向,细心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修定要用修定的方法,开悟也要用参禅的方法,明白了什么是禅,该怎么参,何时开始参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弄清楚,还要观察自己参禅的条件是否具足,努力完善各种必备的条件以后,才能开始参禅。
八、开悟之时并不是无念之时
总听有人说:妄念顿歇,歇即菩提。意思是歇了妄念,没有妄念时的心就是菩提,这时菩提出现,此即是明心,即是开悟,这里的意思表明菩提是有生之法,有生就会有灭,而菩提本不生灭。而实际上在开悟的一刹那,正是念头动转之时,不是念头止息,此时刚好识得在五阴活动中的如来藏,突然间就明白了如来藏与五阴身和合运作的关系,这时也正是念头运转之时,根本歇不了念头。试想,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久别的亲人,这时正是认亲之时,转动念头在辨认观察之时,这时肯定不能歇念头,心中不能无事,内心深处一定有喜悦,有观察和辨别的思想活动,情绪是起伏波动的,不能平静得像无事一样而心中无念,绝对不能歇心息念头,虽然过后,心意已足,再无他想。
开悟时也如是,念头根本停止不了,思惟很深细,对如来藏的辨别、确认、观察种种的思想活动都要出现,内心的喜悦按耐不住。如果开悟时,念头能停止,内心没有思想活动,那么智慧要如何出生?六祖如何能在开悟时明了五个何期自性?怎么能说出五个何期自性?如果没有念头了,就不能观察如来藏,对如来藏的运作也就一无所知,那么开悟有何功德利益?与禅定又有何区别?修禅定时就能无念,就能歇心,就能止息念头,何必参禅开悟?
没有开悟过的人,各种想象,情思意解,认为开悟时就是无念头、无妄想的状态,是一无所知的无智慧状态,若如此,我们干脆一直修定,多么简单、轻松、愉快、舒适,还用费那脑筋精力参禅,参得废寝忘食、衣带渐宽人憔悴?参禅时,如果泯灭念头,掐断念头,达到无念,那如何叫作参?没有心念,如何参?如果开悟时冷暖自知,不得说向人,不得吐露出,那么六祖为什么说出了五个何期自性?历代祖师为什么能教导学人参禅悟道?佛为什么能讲出那么多明心见性的法,讲出那么多大乘如来藏法?
真正开悟,悟时悟后,都能知道有关如来藏的运作和体性,不是像那种什么妄念消融不可说示于人,无言无语,心行止息,像傻子一样,如入定一般。如果这样,谁来继承如来家业,说法度众生?智慧何以传承,如灯灯相燃?修禅定时能一念不生,禅定有无念状态,参禅绝对不能无念,不能一念不生,不能没有了别,不能没有意识,不能无知,不能没有智慧的显现。禅定里可以不涉及到如来藏,参禅一定要与如来藏有关,否则就是禅定。禅定里如果没有知,不思惟,绝对不能出生智慧,那与外道的定无异了。
九、参禅是用意识参究真心
参禅就是我们要用见闻觉知的妄心去参究无见闻觉知的真心如来藏。要想明心见性,就要用参禅参话头的方法,参禅参话头就是用意识心和意根,用能了知心法的有慧心所的识心来参究如来藏。而参究如来藏一定要在定力足够的情况下去参究祂,最好在心里起疑情之后,对自我五阴的一切活动都能起疑情,内心时刻悬着那个疑情,或者悬着一个话头,然后再体究疑情,最后就能解决疑情。
如果没有相当的禅定功夫,没有深深的疑情,就不要着手去参,心很粗糙,功夫不到位,无法实际参究。不要用意识粗略地分析思惟想象,这样的情思意解最多就是解悟,不能真实的证悟,不能出生智慧,也许连解悟也做不到。如果不能证悟而是解悟的话,般若智慧就很难生起来,往后的路走起来很困难,烦恼也不容易降伏。还不如把各方面的基础打牢固了再求悟,基础打牢固而悟的话,智慧就能很深利,烦恼也能有效降伏,能得到真实的功德受用。
十、如何作参究的功夫
比如说现在要参究意根是否是舍受这个问题,有个话头或者是事例比较长一些,如:人在非常高兴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在生气时恶语相加、大打出手。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些身行和语行,是意根主导指挥造作出来的,里面有身识和意识的参与,还要眼识和耳识的参与,几个识共同合作,出现了这些身行和口行。既然是意根指挥主导造作出来的,那意根为什么要指挥造作出两种不同的身行和口行?为什么高兴时,意根指挥造作手舞足蹈,表明了自己的高兴和兴奋,为什么生气时恶语相加,表明了自己的嗔心气愤?意根是否在高兴时不高兴,只是舍受,是否在生气时不生气,也是舍受?意根是否没有高兴的情绪和生气的情绪反应?如果意根没有高兴的情绪,不觉得快乐,为什么还能主导六识手舞足蹈?如果意根没有不高兴的情绪反应,没有苦受,那么生气时为什么还能主导六识大打出手?
这些问题虽然长一些,但是意识要仔细思惟分析,把这些语言当中的意思都了别清楚透彻,这时是有语言文字和声音形象的,心里要反复出现语言文字相。意识把这些语言的意思在表面上弄明白以后,就要把这些意思凝聚成一个点,无形无相,交给意根,然后心里就深深悬着这个无形无相的意思,这是意根的思量方式,没有语言文字和声音,静悄悄的,深深的,连续的,朝也斯暮也斯的,绝不移转的,最后梦里梦外都不放弃的,这就是意根的参究,以意根为主,意识为辅。前边在思惟理解语言文字内容时,是以意识为主,意根辅助意识,现在正好相反。这就是真正的参禅方法,是真正的参究功夫,因缘一到,必能破参,找到答案,证解心中所疑,疑情大开,参禅证悟。
意根在参究意根自己的功能体性时,也没有意根和自己的概念,不与概念和文字相应,没有语言和废话,直直白白,简简单单,利利落落,直趋中心和重点。祂可以不影响吃喝拉撒,不影响行走坐卧,不影响五阴的正常生活活动,只是没有杂念,没有更多的心思,比较专注,不杂用心。
这是意根对自己的参究,参究如来藏也是如此,参究任何法义都是如此,无论有多深的法义,都要如此做功夫,都要如此用功。意识和意根互相紧密配合,如来藏当隐形助手,无名的资助者,供养参究所用的一切所需和给养。
十一、如何是离心意识参
过去学人问禅师:参禅时如何用心?禅师回答说:离心意识参。过去的学佛人几乎全部都有禅定,有禅定的人比较容易用功,也会用功,所以悟道的因缘容易成熟。所以禅师们虽然不懂意根的体性,却会参禅,告诉徒弟们参禅的诀窍,不要意下卜度,不要情思意解,离开意识,少用意识琢磨推理。这种参禅方法用心就很深,功夫踏实,禅师上堂开示的时候,下边的人随时就可以悟。在别人看来好像很容易,可是他们的功夫做得很到位,一天二六时中,不杂用心,全部参禅,包括下田间劳作,烧火做饭,甚至睡觉时也能用功。如果意识用功,睡着以后功夫就断了,意根用功时睡着了也不耽误事。
后来有的人就不老实用功了,三一群俩一伙聚在一起研究公案,禅师看见了就会一棒子打散,不许研究讨论,也不许看书,佛经也不能看,全身心的用功参禅。
再后来,六祖坛经流传开,实修的人渐渐就少了,每个人手捧着坛经开始口若悬河,雄辩滔滔,都以为自己有道,于是禅宗衰落凋零了。现在的人比起那时候的人还能口若悬河,雄辩滔滔,有过之而不及,人人会讲,鹦鹉学舌,却人人没有真功夫,口里喊着实修实证,脚却踏在云端里,没有天梯却都能上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