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7 15:53:06 阅读: 175

第六节  定的状态

一、定是什么状态?

定是心不动的状态,主要指六识不动,意根动于少处,动得慢而微。比如愣神发愣的状态,愣神时,意识心专注于一境,定在一境而不动,没有浮浅的思惟作用,而法尘深深的植入意根,意根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此法尘境界上,就不得不深深的思量,这样智慧就能打开,把此法尘境界的根源和实质考虑清楚明白。这是意识与意根共同合作的结果,意识深细思惟,意根宁神助思,亲自参与思量,结果定慧现前。

发愣、发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动的意思,神是指意识,愣神就是意识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为意识已经把法的表面肤浅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于是不得不把问题交给意根来解决,意识只负责盯住问题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问题意识都解决不了,只好依赖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经验和智慧,前期意识把浅显的问题弄明白传递给意根,意根了解个大概,就会单独的思量进一步的问题。

比如见到老同学老同事,意识认出来这个人,知道是谁,可就是说不出名字,无法称呼这个人,以至于无法打招呼。这时意识就不能有什么动作了,意根只好搜索这个人的名字,不断的思量寻思,同时让六识张口结舌,眼睛瞪者对方,什么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时候,有时候意识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动,以辅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识的思惟不会强大,否则意识的思想活跃,就从愣神的状态出来了。

在世俗法里有很多情况也是如此,遇到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意识陷入发愣的状态,少动,少分析少情思意解,内心深处也就是意根悬着这个重大事情,就能把事情思量个清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把愣神专注的定力延长,越长越好,越深入意根越好,意识越少思惟越好,时节因缘具足,不愁不能证得任何一个法。为什么有人看不明白佛经和法义,不懂他人的语言和心理?就是因为缺少禅定,智慧不足以得到开启。缺少禅定,也就是因为缺少福德的缘故,心里浮躁,思惟浅薄。

二、有定无定的区别

甚深禅定当中意识能够离开语言文字,心中可以有思有想,也可以无思,但想的比较简单只是表面的知,而意根从来都是离开语言文字的,祂不与语言文字相应,与语言文字相应的是意识心,思惟浮浅。能离开语言文字思惟时,定力都很好,已经深入到意根、启动意根的思了,容易出生智慧,这样的定力不容易修。定力浅的人思惟时一定有语言文字配合,否则就思惟不下去,所以智慧也不足。由浮浅的意识的思过渡到意根的思,只有在禅定中才能做得到,禅定越深,意根的功用越大,开发出的智慧越大。

看一个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就知道这个人是否有定,和定力的深浅。因为有定时眼神与面部表情都与平常不一样,比较凝重和深沉,这是在深思的表情,肌肉绷紧,眼神集中,语言文字动得少,或者不动。意识浮浅思惟时,眼神是活的,深思时眼神凝滞而深邃,表情凝重。所谓的凝,就是定,这是意根在起用。没有定的人散漫懈怠,肌肉松弛,眼神游离不定不集中,因为意根没有专注凝聚在一法上。

意根是控制指挥身根的指挥官,虽然一般人都不懂这个原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有人说是第八识控制身根,但是第八识是服从意根,听从意根指挥的,祂自己并不想控制身根和面部表情等等身体的刹那变化。这种用意根隐秘的深深的思量佛法的窍门如果能掌握,修到几地菩萨都能用得上,对于修证非常实用,也非常快速,智慧增长很快。

三、发愣状态类似于深究法义

发愣状态里面不是空,不是一念不生的空无状态,不是呆呆的状态,有深深的思想活动,类似于参话头,深究法义。在愣神时,最好能把意根愣明白,揪出意根的心理活动。

遇见一个问题,眼睛翻一下直直的不动,意识马上就定住,直直的,脑子深处在转在思惟,非常深,非常隐秘,表面看是不思惟,没有思想了,其实深处在活动着,不显露出来。这是深入了意根,调动了意根的结果,意识少分析,意根多用心亲自思法,智慧的潜能就能发挥出来。这就是参究的原理。

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定,也不会修定,不会使用意根,其实就是禅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大于意识。尽量让意根多参与意识的思惟,意识不浅薄思惟,这叫参究,智慧肯定能开发出来。思惟五蕴,就能断我见;参禅,就能明心证悟;参佛性,就能证得如幻观;观行七识的幻化,就能证得阳炎观;观行万法如梦幻泡影,就能证得如梦观等等,所有的观行都能现量观,现量证,绝不是情思意解和想象。

四、愣神属于什么状态?

问:愣住神了,法义尚在意根处,盯住它,让其思量,尽量延长这个过程。意根的思是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这个思量是时时处处都存在都在运行。愣神就是把意识空下来,给意根空间时间,让意根思量法义吗?愣神时意根肯定在思量,有五遍行心所法可以解释。愣神时,意识的状态似乎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思维,连电视影像和声音都无法干扰,至于时间,那是有长有短。意识专注,栓住了意根,使得意根少攀缘。但是意识也同样没有作用,或者是栓住意根就是意识的作用?

答:延长愣神的过程,就是让意根连续不断的深思细思,能出生智慧,有效的解决问题。愣神也叫作沉思,其实是在定里意根处于意识的免打扰状态,意识专注不散乱,少思惟分析不思惟分析,不打扰意根,让意根也少攀缘,集中作意和思量,才能有智慧出生,从而解决问题。

在愣神当中,意识与意根一起专注着法尘,配合着意根,只是没有什么思惟。意根不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有思量就有念想活动,有思想活动才有智慧出生。有些时候睡前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想明白,睡了一宿觉,早晨醒过来就明白了,这说明意根在晚上还是继续工作思量了。

发愣状态中有意识,意识不能灭,不是意识的空无状态,不是意识的一念不生状态,是意识的专注状态。意识专注是定,意识有深细思惟是慧,定慧等持,就是三昧境界。意识专注于所思考的法尘上,与一念不生、空空荡荡的状态有明显区别。既然不是一念不生的无心,不是无所事事的状态,意识就有思惟,只是思惟得很深细,动得非常缓慢,非常深,与意根一起和合运作,思考法尘。

五、愣神相当于参话头

问:用楞神来修动中定力,确实是一个善巧方便,但大多数人觉得楞神难以持久。用楞神来作为入口,然后不让语言文字在心中出现,看住它,保持住,慢慢训练,楞神的时间会变长。这其实就是看话头吧?

答:这个状态就是无语言文字的状态,一开始进入的时间短一些,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延迟时间,定力能深入一些,参究就比较得力。

这种状态,不仅是与看话头相似,实际上就是参究话头。参究,就有意根思量性的作用,意识少于分析,或者不分析,配合意根的思量,把思量的任务移到意根的肩上,让意根承担一些,然后某个时节因缘相应,意根与意识同时证得法。如果不是这样,意识思惟分析之后,再交给意根,意根不一定认可承认,短时间内意根绝对不能认可承认,因为这不是意根的现量了别,意识也没有把所有的证据都拿出来,也不是完全的现量了别,意根就不与之相应,因此不能证法。

意根虽然智慧不强,比意识低很多,但祂是作主识,一切法意根说了算作决定,一切事情祂不点头,就不算数。好像一个一家之主,虽然比其他家庭成员智慧低一些,但是一家子的事情都由这个人作主决定。要想让这个人认可决定一件事情,就得用各种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据说服祂,让他相信以后就能决定下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了解这个事情,亲临现场,亲眼所见,在事实面前当场就能相信,然后就爽快的作抉择作决定认可此事。

六、发愣状态里有意根的思量性

问:我经过体验,发现发愣状态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效率很高。发愣时间有长有短,但是无法使用意根思量法义,用发愣来思量法义恐怕要有个入处,一时无法掌握。于是索性用发愣这个法来锻炼修定。不知是否如理?

答:如果没有找到意根,就无法知道在发愣的状态中,也有意根的思量性,因为意根的思量性非常隐秘,不容易发现,需要证得意根,了知意根的运作才行,即使在六识都消失以后,意根仍然有思量性,有抉择性,有各种识心活动,何况在意识有定的情况下,更有意根的识心活动了,意根的心理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祂有什么样的识心活动,思量什么法的差别而已。

在发愣状态里,意根有思量,没有空,关键在于意根思量的是什么。如果想让意根思量比较重要的法义,前期就要让意识把这个法义理解清楚,缕清大概路数,然后深悬于心,就交给意根了。之后意识不要散乱攀缘,要紧紧盯住这个法义不动,就把意根拴在这个法义上进行思量了。

这个发愣状态里也有意识的深细思惟作用,还要把意识和意根的思想分开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愣神时间长一点,能够思量出一个不太深的法义,能够考虑清楚不太难的问题,不动用语言文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就是不能反观,不能总结出来,因为不了解意根的活动。因为我能观察意根的运作,所以能够总结出来这个修定思惟方法,如果我不能观察意根的运作,就不知道在发愣的状态中,意根也启动了,在运作、在思量、在抉择,那就无法告知他人,指导他人。

发现和总结经验,也是智慧的结晶。运用愣神状态修行禅定也非常好,容易有入手处。意识和意根都要专注在一个点上不动,意识指示给意根一个思量的内容和范围,就把意根定在了一个法上,这样就有禅定了。

七、愣神与一念不生和发呆的区别

愣神就是意根对某个事深深的关注了,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关注的事情上,意识心是没有念头,但意根却有非常隐秘的思量,只是意识不动念,这就是很深的禅定,就看能持续多长时间了。时间长一些,就能足够解决一个问题,顿时就容易有所领悟,茅塞顿开,没有疑惑。

而一念不生,意识没有念,意根也没有什么事要特别关注思量的,思想比较轻微不够集中和专注,属于意识傻傻的一种状态。因为没有什么问题要思虑,也就不会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茅塞顿开,不会有灵感出现,没有智慧出生。

愣神是把心定住,心里有心事、有思想、有思量、有思虑,不是空的。发呆有时候是因为某些事而发呆,与愣神相近,有时候因为有点闲,心里有点空落,与一念不生相近。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