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6-30 09:15:23 閲讀: 0

第六節  定的狀態

一、定是什麼狀態呢?定是心不動的狀態,主要指六識不動,意根動於少處,動得慢而微。比如愣神發愣的狀態,愣神時,意識心專注於一境,定在一境而不動,沒有浮淺的思惟作用,而法塵深深的植入意根,意根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此法塵境界上,就不得不深深的思量,這樣智慧就能打開,把此法塵境界的根源和實質考慮清楚明白。這是意識與意根共同合作的結果,意識深細思惟,意根寧神助思,親自參與思量,結果定慧現前。

發愣、發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動的意思,神是指意識,愣神就是意識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為意識已經把法的表面膚淺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問題就解決不了了,於是不得不把問題交給意根來解決,意識只負責盯住問題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問題意識都解決不了,只好依賴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經驗和智慧,前期意識把淺顯的問題弄明白傳遞給意根,意根了解個大概,就會單獨的思量進一步的問題。比如見到老同學老同事,意識認出來這個人,知道是誰,可就是說不出名字,無法稱呼這個人,以至於無法打招呼。這時意識就不能有什麼動作了,意根只好搜索這個人的名字,不斷的思量尋思,同時讓六識張口結舌,眼睛瞪者對方,什麼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時候,有時候意識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動,以輔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識的思惟不會強大,否則意識的思想活躍,就從愣神的狀態出來了。

在世俗法裡有很多情況也是如此,遇到必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意識陷入發愣的狀態,少動,少分析少情思意解,內心深處也就是意根懸著這個重大事情,就能把事情思量個清楚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出來了。把愣神專注的定力延長,越長越好,越深入意根越好,意識越少思惟越好,時節因緣具足,不愁不能證得任何一個法。為什麼有人看不明白佛經和法義,不懂他人的語言和心理?就是因為缺少禪定,智慧不足以得到開啓。缺少禪定,也就是因為缺少福德的緣故,心裡浮躁,思惟淺薄。

二、發愣狀態裡面不是空,不是一念不生的空無狀態,不是呆呆的狀態,有深深的思想活動,類似於參話頭,深究法義。在愣神時,最好能把意根愣明白,揪出意根的心理活動。

遇見一個問題,眼睛翻一下直直的不動,意識馬上就定住,直直的,腦子深處在轉在思惟,非常深,非常隱秘,表面看是不思惟,沒有思想了,其實深處在活動著,不顯露出來。這是深入了意根,調動了意根的結果,意識少分析,意根多用心親自思法,智慧的潛能就能發揮出來。這就是參究的原理。

有些人不懂什麼是定,也不會修定,不會使用意根,其實就是禪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大於意識。盡量讓意根多參與意識的思惟,意識不淺薄思惟,這叫參究,智慧肯定能開發出來。思惟五蘊,就能斷我見;參禪,就能明心證悟;參佛性,就能證得如幻觀;觀行七識的幻化,就能證得陽炎觀;觀行萬法如夢幻泡影,就能證得如夢觀等等,所有的觀行都能現量觀,現量證,絕不是情思意解和想象。

三、愣神屬於什麼狀態

問:愣住神了,法義尚在意根處,盯住它,讓其思量,盡量延長這個過程。意根的思是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這個思量是時時處處都存在都在運行。愣神就是把意識空下來,給意根空間時間,讓意根思量法義嗎?愣神時意根肯定在思量,有五遍行心所法可以解釋。愣神時,意識的狀態似乎是空白的,沒有任何思維,連電視影像和聲音都無法干擾,至於時間,那是有長有短。意識專注,栓住了意根,使得意根少攀緣。但是意識也同樣沒有作用,或者是栓住意根就是意識的作用?

答:延長愣神的過程,就是讓意根連續不斷的深思細思,能出生智慧,有效的解決問題。愣神也叫作沉思,其實是在定裡意根處於意識的免打擾狀態,意識專注不散亂,少思惟分析不思惟分析,不打擾意根,讓意根也少攀緣,集中作意和思量,才能有智慧出生,從而解決問題。

在愣神當中,意識與意根一起專注著法塵,配合著意根,只是沒有什麼思惟。意根不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有思量就有念想活動,有思想活動才有智慧出生。有些時候睡前思考一個問題而沒有想明白,睡了一宿覺,早晨醒過來就明白了,這說明意根在晚上還是繼續工作思量了。

發愣狀態中有意識,意識不能滅,不是意識的空無狀態,不是意識的一念不生狀態,是意識的專注狀態。意識專注是定,意識有深細思惟是慧,定慧等持,就是三昧境界。意識專注於所思考的法塵上,與一念不生、空空蕩蕩的狀態有明顯區別。既然不是一念不生的無心,不是無所事事的狀態,意識就有思惟,只是思惟得很深細,動得非常緩慢,非常深,與意根一起和合運作,思考法塵。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