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6-30 12:28:02 閲讀: 0

第五節  修定的最初入手方法

一、初學修定,可以選擇從早到晚專一背誦一部經,或者一個咒語,或者念佛,不作其他的念想,久而久之,心就能定下來,精力集中,心無旁騖,定力就能生起來。修行要止觀雙運,不能只偏向定,也不能只偏向慧,要定慧等修,才能成就佛法。有定無慧,佛法不能成就,有慧無定,也不能成就佛法;定慧雙具,一切佛法必能證得。在學佛人當中,一部分人專門學理論知識,不修定;一部分人專門修定,不學佛法知見也不思惟佛法;這二者都是偏頗的,如果能把修定與修慧結合起來,就能實證佛法,必能成就。

深入思惟觀行之時就是定慧雙修,定慧等持。如果能夠專心思惟,心裡無雜念,在明心頓悟之前,就可以不用專門修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這就要特意去修定。打坐的靜中定,能夠增強和促進五蘊活動中的定力,有時間盡量修。從另一方面來說,有智慧的人修定也比較容易,內心知道萬法虛妄,少於攀緣,修定就非常順利快速,不知不覺間心念就能集中不散亂,這是前世的根基。沒有智慧的人修定就比較困難,心太散,攀緣心太重,把什麼都當作是真實的緣故。

二、幻想趣境修定法

修定時也可以幻想一個有趣的境界,把整個注意力全部投入進去,忘記自己和周圍的一切,然後再捨棄這個境界,心心念念都要知道境界虛妄,不被它所誘惑,又能專一其心,這樣入定也是很快的。比如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圖,或者觀想佛菩薩細微的相貌,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變成佛菩薩的相貌,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的飛升到其它地方,或者觀想自己一點點的改造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美好,或者觀想自己氣通整個任脈或者是督脈,或者是氣通任督二脈,等等這些只要有益身心的都可以用來觀想,心趣一境,必然得定。或者把呼吸調整好以後,什麼方法都不用,心就能靜下來,直接入定;或者用觀呼吸或數呼吸的方法,都能快速地定下心來。修行當中,我們要隨時注意總結經驗,多多體會,這樣就能懂得如何快速修定,找出適合自己的修定方法。

三、解決妄想紛飛的辦法

如果我們平時念經念佛念咒很熟練時,口中能非常輕松地念出來,可是心裡照樣妄想紛飛,這樣沒有禪定就得不到法益。為什麼是這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種狀況就是意識心對於所唸誦和背誦的內容已經很熟練,記憶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經過意根的深細思量考究就可以流利地誦出來,這樣意根閑著無事,就有精力去攀緣其它的法塵,於是妄想就產生了。這樣一邊誦經一邊就會妄想紛飛,禪定無法成就,也就不能靜靜的深深的思惟明了經中的義理,修行的受用就很小。

解決的辦法是:慢慢地唸誦和背誦,越慢越好,這樣就把意根牢牢拴住,意根就沒有精力再去攀緣其它的法,不能再打妄想了。我們無論念經念佛念咒或拜佛,速度都要慢,這樣意根攀緣不了其它法,心就能定住,甚至能達到一心不亂。大家不妨試一試,這是非常好的方法,效果好,得定快,氣息能夠很好地調勻,又不傷氣,身體也能得到有效的調理。

修行不是追求速度和數量,而是要求質量。質量就是三昧,就是心的境界,就是止和定。有定時,思惟才能深細,才能開智慧,最終就能得到佛法上的最大利益。

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世俗法當中有一句話叫作: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試想是一個錐子的椎尖紮入地裡深,還是一塊板子紮入地裡深?答案肯定是錐尖紮入地裡深。修定就是此理,心住在一個境界裡,心力專一不分散,定心深入,細致思惟一個義理,就能貫通其義,從而生起智慧。沒有定時,心就像那塊木頭板子一樣,面積大,力量分散,就不能深入土中。修定,就是要心緣一處,精力集中,這樣才能無事不辦。

有一個修定的特例,能證明心念專一定力深,就能證得佛法,獲得智慧。釋迦佛有個弟子叫作周利槃陀伽,由於前世的業緣而感招的果報,頭腦非常愚笨,無論學後忘前,學前忘後,學一句話忘一句話。世尊看他這樣愚笨,心生憐憫,就教他念兩個字:掃帚。周利槃陀伽每天無論做什麼事情,心裡都念掃帚兩字,最後心就清淨下來,能在禪定中思惟小乘的理,最後就證得了四果阿羅漢。周利槃陀伽念掃帚,心無雜念,以此定力,思惟世尊所講的佛法道理,就證果了。所以我們修定也要心住一境,心緣一念,長此以往,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定力就能生起,最後觀行思惟就能成功。這一境一念,可以是一句佛號,一個咒,或者一部短經;無論做什麼心中都是經咒,都是念佛,心中拋卻對人間的貪執,定力一定能夠生起。

五、如何讓淨念純熟相繼

在行走坐臥做事情時可以有淨念,但淨念卻不是一個念,最少有兩個念,三個念是正常。如果要有定的話,心中無論幹什麼,都要有一個主念,就是重點,把這個主念保持住不丟掉,就是禪定,其它的念輕輕帶著就行。這確實需要一定的功夫,可以當作一個固定的課程去練習,熟了心裡就輕松省力了,沒有太多技巧,對世俗法減淡,淨念就能保持下去。意根以這個念為主,少分心其他法,意識也就隨之定於這個念上,其他的事情用心就少而輕微。平時減少興趣,不重要的事情抱著應付的心理就好。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