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7-05 05:20:25 阅读: 5208

第三章  如何修好禅定

第一节  减少欲望才能修好禅定

一、欲贪严重的,不仅不能有初禅定,也不能有欲界的未到地定,甚至不能有欲界的最粗浅的定,那就没有一丝禅定。要想有禅定,必须要降伏欲贪。贪,就是贪爱贪执,爱,是喜爱喜乐。对三界不再喜和乐,爱就断。爱断,三界的业即了;欲贪断,欲界的结就断。欲界结断就能出离欲界,这时色界的初禅定必出现,命终即可出生在色界天中。

因为凡是定,都是心与天人境界相应,不与人中的境界相应,心性高于人,境界就高于人。有欲界定的人,其心肯定是淡薄人中的欲念,有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欲界人、鬼、畜生和欲界天人的境界,有无色界定的人,其心淡薄色界和欲界的境界。

有无禅定,全在于心念,心念一动,定即消失,心念就是这样厉害。抱怨自己禅定修不好的人,就要检查自己心中的念头是否清静,是否与人中的人事物理太贴近了,心心念念都是人中的事情。如果念头不清静,熬腿强行修定都没有用。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各种艺术等等,都属于人中的东西,如果喜乐这些东西,贪爱这些东西,执著这些东西,都不会有禅定,不能出离欲界。我们只要把属于人中的东西找出来,心里远离这些东西,不贪爱不牵挂这些东西,在心里排除这些东西,禅定必然出现。这是修禅定的实质和根本。

辟支佛当国王,为什么稍微思索一下因缘法,就能证得辟支佛果,禅定神通立时出现,飞出宫殿,而出家修道?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人中的事,不喜欢人中的事。虽然处于国王的位置,采女宫妃成群,他的心却是离欲的,不喜欢喧闹和娱乐,所以就能非常快的证得辟支佛果,这也是前世修道的根基。

二、不贪图安逸的生活才能有禅定

每天遇吃就吃,遇喝就喝,肠胃头脑内心,从来都不想休闲那么一小会儿,如何能有禅定?每天吃穿住用行那么讲究,那样的享受,心思都没有用在修道上,如何能有禅定?不是搞是非,就是搞名声、搞势力,搞金钱,挖空心思的钻营,如何能有禅定?心里乌七八糟、乱糟糟的一片,如何能有禅定?让受戒时,就躲个十万八千里,如何能有禅定?

现在的生活条件太好了,都习惯于享受,从来不觉得过分,因此身体的诸多变化都不知不晓,心里的散乱更是不知不晓,即使心念不清净也无觉无知,这样的话,如何能有禅定?前世修的那点福,都用来享受了,用在道业上的福不足,道业怎么能有进步?不付出一些代价,不付出一些辛苦,一边想享受生活,一边想得道,什么都想得,这么大的贪心,怎么能得道?

每天贪吃高营养大补的营养品,造成身体能量过剩,内心就会躁动不安,心不清净,即使有禅定也会消失。胃肠工作时,内脏工作时,意根一定要守护着,这样意根就不清净,得不到清闲,要分心分神,再怎样盘腿静坐,心都不能定下来,不盘腿时,更是定不下来。

修定最忌讳肠胃总是在工作消化饮食。有些人不但吃三餐,还有一顿夜宵,吃四顿饭,这哪叫修行人,能修出什么?根本不会有禅定,肠胃成天在工作,意根时时关注肠胃身根,清闲不下来,禅定肯定不会出现的。如果连一点点口福都不肯舍,就不可能得道,无舍就无得。除非不要禅定的解悟,可以不用忌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要多享福就多享福。这个世间的人,没有几个像个修道人的样子,过去禅师祖师或者是修禅人的样貌,现在根本看不见了,世人连装都不肯装了,皮都不像祖师,肉也不像,骨头更不像,还想在佛法上有多大成就,就不可能了。

三、少于攀缘禅定才容易出现

如果心总是随各种境界动摇,随境界而转,那就不能止,没有止,就不能观。戒律是防非止恶,防止心散乱的,是用来降伏烦恼的。烦恼压伏下来以后,心不乱动,境界出现,心少于攀缘,修定才容易。内心注重吃穿住用,爱好愿望颇多,在意的人事物颇多,心乱如麻,那要如何止?减少兴趣爱好,减少心中所缘,心能稍微止下来。尽量对周围一切人事物不感兴趣,不在意,心少攀缘,心往内收,不向外散,定必出现。

在人中,兴趣爱好颇多,人中事样样都攀缘,时时处处想表现自己,内心里总有个我出现,心里不会得寂止。命终时就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无收获,徒劳无益。所以现在不如早日回头,多多开发内心宝藏,不要向外贪求把心搞乱。人生总有一得一失,自己要算计好,得什么才是最大的收益,后世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四、阿罗汉到命终时,意根不再对任何一法生起作意,也不会有思心所的运行,五遍行心所法都不现行,这样如来藏了别不到意根的心行,也就不能输送意根的识种子,意根就灭了。我们的意根如果对一切法都是作意不断,思量抉择不断,如来藏就会不断地出生六识,身口意就会不断地现行,心就寂止不下来。意根对感兴趣的法,才去作意,感兴趣的越多,作意的就越多,意识就会非常的忙碌,那就没办法寂静下来,定就修不成功。

我们要想修好禅定,就要减少对世俗法的欲望,对一切世俗法都不要感兴趣,尽量少于人间的享乐,有出离心的时候,禅定就能修得很快。如果对某些人事总是有觉观,有嗔恚心,有贪爱,就说明意根的攀缘不断,作意不断,思量不断,六识的念想就不断,那样禅定是不能修成功的。减少人间的欲望,欲界定就容易出现,少贪不贪人间的法,天上境界就现前。总觉得人间什么都好,总喜欢人间的人事物理,心就不会有定。减少贪心和欲望,不要太顾及自己,心念不要总围绕着自己,尽量舍弃自己,心里装着道业,禅定就容易出现。

五、修禅定也是修心,降伏贪嗔痴烦恼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定,心里清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修不好禅定的人,肯定是心里的俗事多摆不开,六识就不断地起念想,不能定于一处。所以要想修好禅定,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内心,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尽量把放不下的人事物都排除出去,那样六识就会寂静下来,就有定了。

我们每天无论做什么,心中都要缘于一法,别无他念,或者其他的念要淡一些,处理完就丢掉。世俗事只是应付应付就可以了,不要太较真。修定时,只要我们能收摄心念,少攀缘世俗法,动中定肯定会修好的。心对于世间法要尽量隔离开,事情可以做,做过就丢,心里不要攀缘,少惦念一些事情,这样定就会容易出现。应该努力作到,每天除了睡觉,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心里都要缘于一法,或者念佛,或者念咒,或者背经,或者观行,或者参禅,或者参话头,或者参公案。时间长了,身心自然就会出现舒适的觉受,禅定就出现了。

六、欲界众生最贪的是什么?欲界里有五欲乐,色声香味触。一切法上都有法尘,有色法尘,还有心法尘。心法尘就是七识心,还有七个识的心所法。

众生最难舍的是识心和心所法,主要是受心所法和想心所法,总想了知,总在意感受,意根就不想寂静。不想灭除这些觉受和了知性,心就散乱如麻,因此修定才非常困难。

众生对自我和一切法的贪爱,实际上是贪爱阿赖耶识,因为这些法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作用。可是尽管贪爱,都不知道自己贪爱的实质是什么。 欲界众生有了权利就不肯舍,有了地位不肯舍,有了金钱也不肯舍,自身各种享受无论如何都不肯舍,太贪了。不知道做佛有多殊胜,多值得贪,却都没有想做佛的心,这就是深重的无明。

七、如果心里不杂思乱想,就去除了散乱心,没有散乱心,禅定自然现前。杂思乱想是意根攀缘的习气,很难克服,必须想办法降伏意根的攀缘习气。如何能有效降伏意根的习气呢?抓住意根的特点,祂最怕闲下来无事做,那就给祂找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做,让祂主要做这件事,告诉祂这件事非常重要,祂一旦认为很重要了,一定能把精力放在这件事情上。

什么样的事情最有意义?让祂念咒念经念佛,一开始规定数量和时间,祂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用再规定数量和时间了,祂就能自动自觉的念咒念经念佛,睡觉也能保持这种状态,定力就修成了。意根的精力太充沛了,想办法吸引祂的注意力,让祂把精力集中,意识就能专心致志,意根也能专心思量佛法。这就在于意识如何引导意根,如何牵引意根。平时不管干什么,心里都要念楞严咒,不求数量只要能专注就好,这样加持力很大。

尽量挤时间修定,定力好一些,就思惟五蕴十八界,从色身无常无我开始观行。在五阴活动的当下,分开色身是什么,受阴是什么,都有几个识的受,想阴是什么,都有几个识的想,行阴是什么,都有几个识的行。六根是什么,六尘有哪些,六识在干什么,然后观察这些法的生灭变异的情况。

八、多培养专注力就能有禅定

禅定无非是一种专注力,集中精力做好目前应该做的事,心无他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一种高度的责任心,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然后才能一门心思钻进去,把问题解决。越专注,解决得越好,越能发现深刻而重大的事理,智慧越高深。

比如科研人员、研究人员、科学家,他们对自己研究非常有责任感,非常喜欢,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因此就孜孜不倦、日以继夜的钻研,废寝忘食,旁无他顾,最后就能研究出一定的成果,有惊人的发现。

心还散乱的人,白天行走坐卧心里坚持诵咒,或者背诵心经。空闲时间打坐,心才能静下来,以后才能观行思惟佛法。打坐中能思惟佛法之后,在白天行走坐卧当中,再训练自己思惟简单的佛法。初步训练自己,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心里应该清清楚楚的知道,不得无记、散乱、攀缘,心住于目前正做的事情上,是粗浅的专注。

九、如何以智慧引生禅定

修定也需要一些善巧方法,不是强行熬腿就能坐得下去修好禅定的,对一切法攀缘不断,内心觉观思惟不断,心不寂静,就坐不下去,禅定不会出现。如何让心寂静出现禅定呢?要减少意根的攀缘,减少觉观思惟,心就会渐趋清净,禅定才会出现。

《坐禅三昧经》里讲过好多修定的方法,在修定之前首先通过智慧来认知一切法的虚妄,以破除攀缘心,攀缘减少了,禅定就会出现。比如说如果有人有眷属欲,就用一种方法来破除眷属想,心里没有什么想法,就会寂静下来,心就能定住了;如果有人眷恋国土家园,就要破除国土想,心中不再想家园国土,禅定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心里有贪爱,就要想办法降伏贪爱,心无贪爱就会寂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如果有人心里有嗔恚,就要想办法降伏嗔恚,心不嗔恚寂静下来,禅定就出现了。在盘腿之前,首先找出自己心里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念头盘踞在心中,然后找个相应的方法来对治,把自己说服了以后,烦恼和念头不再出现,修定就容易了。这样靠智慧把攀缘心灭除,心就静下来就入定。

当心被降伏下来禅定出现以后,就要在禅定中思惟观行,对治烦恼,获得三昧以后就能灭除烦恼。嗔恚重的人就修慈心观,慈心观如何修,坐禅三昧经里有具体方法;如果是贪心重就修白骨观,把人观成白骨就没有贪心了。有眷属欲就思惟观行眷属的生灭、虚妄、不可靠性等等;内心总是眷恋国土,有国土想就思惟观行国土里的灾难、危脆、不可靠性。这样由定就能引生出真正的大智慧。

定慧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智慧观察世间无常性就会减少心的攀缘和散乱,就容易定下来。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结缚,然后思惟分析心中的结缚如何不如法,分析透彻了,就会慢慢解开结缚,不再纠结,心就静下来了。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如果不了解就没办法把所想破除掉,心就静不下来。要靠智慧来引导禅定,修出定以后,在定中再思惟,又引发出更进一步的智慧,叫作三昧。所以有智慧好修定,无智慧不容易修定,有禅定又容易出智慧。

十、降伏五盖才能发起初禅定

初禅现起的条件是要降伏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都要得以有效的降伏,财色名食睡都要尽量远离,才能发起初禅定。

五盖是: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如果内心里有嗔恚,思绪和觉观就会总现前,心里不能平静下来,禅定就不会出现。如果内心有贪欲,心里烦恼不断,也不能得到寂止,修定也很困难。睡眠还是属于昏沉,内心浑浊不清静,当然就会障碍禅定了。掉举,内心攀缘过去的人事,回忆、追忆不断,希望觉想不断,也会障碍禅定。

疑,心里有问题不能解决,对自己疑,对他人疑,对法疑,疑念悬在心里,卡在心里,觉观不断,当然也会障碍禅定。悔,总想着自己做错的事,心里思虑不断,烦恼不断,念头不断,六识不能寂静,禅定就不会现起。所以修定之前,要把自己的内心检查一遍,把心里的灰尘打扫干净,内心空净了,一盘腿,就会有定,平时心中无事,行走坐卧也会有禅定出现。

而要降伏五盖,就要生起出离心和强烈的修道心,不贪欲界世俗中的物质生活享受,吃穿饮食都不在意也无所用心,住用都不在意也无所用心,这样才能达到心无所住,远离欲界法,对色声香味触都不贪爱,才能发起初禅定。

现在的人都很讲究享受,讲究生活舒适自在,还要面子,不断与人攀比,整个心都沉浸在世俗里,这样就严重障碍了禅定的生起。吃穿住用都很讲究,非常贪爱的人不可能有禅定。色界初禅天人没有舌识,不需饮食,如果我们喜欢吃,喜欢吃好的,贪着味尘,初禅定就不能现起;色界天人没有鼻识,不嗅香,如果我们总是喜欢香味,讨厌臭味,在意香尘,初禅定也同样不能现起。

不贪人世间的法,欲界天的定才能出现,对人世间事不感兴趣,欲界定就会生起,喜欢人间的人事物,就不会有欲界定。不贪欲界天人的境界,色界的禅定才能生起,舍弃下界的享受和贪爱,上界的禅定才能出现,这是禅定现起的法则和条件。

如果我们每天对欲界的事全身心的投入,算计来算计去,就不能有初禅定的现起,什么都要追求,什么都要想得到,什么都想比别人好,就不能有初禅定的现起。如果学佛修行所得的福报都用来物质生活的享受,道业需要的福就不够用了,多留一些福作为修道用,道业才能不断进步。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