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二节 三昧与正受
一、什么是三昧?
三昧,是印度语,是定的意思。三昧里有禅定的境界,也有不同程度的智慧境界。如果智慧不深,三昧就以定境为主,如果智慧很深,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 各种念佛三昧的层次不同,以定为主的念佛三昧,是口念佛号而入定的,行走坐卧都能念着佛号,最后不念而念,佛号声不断萦绕于心,萦绕于耳边,不想听也能听得见,连续不断。定慧等持的念佛三昧,证得了无生忍和无生法忍。比如观像念佛和观想念佛,从口念佛和心念佛开始,最后独影境现前,定果色出现,证得无生理,明了了自性佛。
白骨观不净观修成以后,也是三昧境界,定慧等持。定是一心境界,在初禅以上;慧是证得无生,知色身不净,五阴无我,果位是三果四果,也是小乘的空三昧,独影境现前,定果色出现。四念处观修成也是小乘的空三昧,定慧等持,成就三、四果。大乘三昧一个是念佛三昧的成就,一个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都是定慧等持,如果没有定,慧观也不成就。
这些三昧里,往往都是定多于慧。大乘的参禅,最后破参时也是处于三昧境界中,有定有慧。如果定浅,慧就浅,只成就七、八住位;定深慧就深,能到初地二地位。心住于如来藏的空性中,五阴自身都是空性如来藏,行走坐卧犹如处于如来藏中,无五阴我。
小乘的观行参究断我见时,也是三昧现前,有定有慧,定浅慧就浅,只成就一、二果,定深慧就深,能成就三、四果。证果以后,心处于五阴无我的空三昧中,没有五阴我的觉受,处缘对境,心不起我相,不与任何人事为仇为对,不在意自己周遭的一切,因为心里无我。
如果仅仅是意识的理解佛法,或者是解悟佛法,一点三昧也没有,没有定境,没有空的觉受,心中仍然有我,我心不死,遇缘对境必须依靠意识的作意才能想起来五阴是无我的,一旦意识失去觉照,我心就突然冒出来,身口意行没有把持。而意识的觉照作用非常有限,断续的非常严重和明显,总是会失去觉照,保持不住,即使意识的力量很强大,能保持住一段时间,也早晚都会失去觉照,尤其是命终。
二、修定的次序
修定时,浅定是修五俱意识,深定一定要修到独头意识。修定的一般程序是,由制伏五俱意识,渐渐深入转换到独头意识,然后再制伏独头意识。甚深禅定都是从独头意识起修,如佛经中的各种观想法门,都是制伏独头意识的。在所有修定过程中,从头到尾,都由意根主宰和牵引六识的生灭变化。虽然有时候和最初都是由意识牵引意根,利用思惟、说理来说服意根不要胡乱攀缘,最后实质还是意根决定了六识了别的有无和轻重,由意根牵引六识的来来去去,由意根把六识减弱和灭去。
因为独头意识出生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少,也不容易灭去,因此独头意识远远比五俱意识活跃得多,不容易制伏,一旦制伏,禅定轻而易举。一旦能抓住和牵引独头意识,入定出定就有门路了。抓住和牵引六识都由意根来作,所以意根一定有欲心所,降伏意根的欲,调动意根的欲,牵引意根的欲,禅定就轻而易举。所以修定,还是修意根降伏意根,牵引意根。
修定的次序:降伏五识,只剩五识之一,这叫专注。然后五识之一也要减弱,让五俱意识功能增强。之后把五俱意识的功能,转换到独头意识,再减弱五俱意识,增强独头意识。再之后让独头意识专注、专一、深入。
再深定,就减弱独头意识,最后灭去独头意识。如果独头意识太强,也影响禅定,尤其是深禅定。比如总是要思惟法义,心中总是要有念头,念头不能断,还要转换念头,这时深禅定很难保持。
从修定的原理来看,意根一定与定心所相应,定就是定意根,定六识没有用,也定不住六识,孩子必然要跟着母亲走,定住母亲,同时就定住孩子。看事情不能看表面现象,一定要深入到事情的本质和究竟处。观察不了意根的运作,也就观察不到深层次的本质,只能停留在事情浮面,观察一些假相,这样是不会有智慧出生的。
三、三昧是意根成就的
所有的三昧,不管是以定境为主的,还是定慧等持的,都是意根成就的结果。只有把意根定住,不散乱不到处攀缘,才有定境,意根才有足够的精力思量意识带过来的法,才能明了法的根本意义和实质内涵,三昧必出现,这才叫作证得。
观无量寿经的日观也好,白骨观也好,以及其它各种观行都好,到最后成就的时候,不用意识作意,睁眼闭眼那个景象就会现前,当然意识作意了,那个景象会更明显。所谓的成就就是自然而然出现的,那个叫作三昧。如果不能自然而然出现,必须意识作意才能出现的,那个都不算成就,不是三昧。
所谓的三昧就是很深的定境,但不排除同时含有智慧境界,智慧和禅定的有机结合叫作三昧,缺少一种都不是三昧。这种三昧当中已经有比较深的禅定了,一定是把意根也训练成熟了,意根训练成熟了以后,能时时刻刻运作,心里时时刻刻就能显现出这种景象了。
如果定力没有修成就,三昧就没有修成就,意根没有被熏习成功,只是意识比较熟练罢了。意识熟练再作意,就带动了意根,意根才能作意,之后就显现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就不是熟练的,是断续的,这种定力就不足,那么就不能叫作三昧了。
四、证法时所处的身心状态
三昧和正受,是定慧等持的身心境界。当一个人遇到一个法义,起心深深思惟参究之后,突然内心与法义相应,深深地明了法义的内涵,证得了法义所指的深层之义时,智慧涌发,内心感到无比的喜悦,无以言表。之后身心轻安舒适,行住坐卧如处虚空,如入无人之境,内心空旷,广博而宁静,思想深邃,头脑敏捷。气脉涌上胸腔和肩膀,后背挺拔,胸腔开阔,双肩下沉,身轻如燕。
内心空空如也,与空相应,与无我相应,与无四相相应;所见一切,都觉虚幻不实,思惟深沉专一,细密而清晰。心中乐感不断,祥和安宁,不再有繁杂的妄想和浮念;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当下也不实在,三际脱空,空也不存。心胸宽阔而慈祥,宽容大度,不争人非,不计善恶,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五欲面前犹如行尸走肉,八风吹不动,犹坐珍宝山。
定慧齐资,不偏不倚,二者缺一,即不是三昧,二者有偏,就不是正受。定慧等持,是真三昧,也是真正受。
五、定境和三昧的区别
佛家三昧分两种,一种是只有定境,通于世俗外道定;一种是不仅有定境,还有智慧境界。有智慧境界的不通于世俗外道禅定。
第一种定境三昧有三种,叫作三三昧,包括三种:有觉有观三昧(初禅以下),有觉无观三昧(初禅二禅之间),无觉无观三昧(二禅以上)。
三三昧,只是摄心,与智慧无关。有观想观行的三昧,能出生智慧,是真正的三昧,包括大小乘的观行智慧。比如观像念佛,成就三昧时,可明心见性;念佛三昧成就的时候,可明心见性;观行五蕴三昧成就的时候,可得法眼净;白骨观三昧成就的时候,能断我见,证得初果到四果;四念处观三昧成就的时候,可证得初果到四果;观经第七观成就的时候,可明心开悟;般舟三昧成就的三昧,十方诸佛面前立,智慧境界是明心开悟。般舟三昧,九十天念佛,不坐不卧,只能走和站立,不能睡觉。到九十天成就念佛三昧时,十方诸佛面前立,就见到佛——如来了,此为开悟境界。
所有的三昧,都是定境和智慧的结合,缺少一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昧。但是有的定境里没有智慧,只能叫作定境;有的定境里有智慧,含藏着智慧,就叫作三昧。定境的范围内涵比较浅和窄,三昧的内涵比较深比较广,所以三昧一定包括定境,没有定境就不叫作三昧,没有智慧也不叫作三昧。各种层次的果证都是三昧,因此三昧必须包括禅定和智慧。
六、三昧境定境都是独影境
念佛三昧成就的时候,十方诸佛在面前立,眼识所见了了分明,他人却见不得,这是什么境界?白骨观修成之后,见一切人白骨连连,十分分明,他人却不可见,这是什么境界?观无量寿经里,第一观日观成就以后,开眼闭眼,落日如悬鼓显现面前和心中,他人不可见,这是什么境界?十六观每个观成就之后,都有相应境界出现,眼识看见,他人却不可见,这是什么境界?
眼冒金星,星星点点在眼前飞舞,他人却不可见,这是什么境界?海市蜃楼,大家都可见,是什么色?比如眼冒金星,眼睛能否看见金色的星星黑色的星星?白骨观的白色的骨头,落日红彤彤的色彩等等,这是怎么回事?眼识见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有眼识参与所见的不能是独影境,但是任何一种禅定中所见的色,都是独头意识见,没有眼识。回忆当中显现出来的色彩,梦里所见的色彩都是独头意识所见,不是眼识所见,这里没有眼识。
七、定慧等持的三昧需要至少有未到地定
真正的三昧是定慧等持,有定有慧,是实证后的境界。修行的方法不同,层次不同,禅定的深浅不同,观行的智慧不同,成就的三昧就不同。凡是需要观行智慧的禅定,都要有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定,在初禅定中观行效果最好,没有初禅定,未到地定越具足越好,越接近初禅定越好。没有未到地定就无法观行,心非常粗糙和肤浅,观察不出什么法,未到地定不足,观行也不得力。
二禅以上的定中,意识没有念头不能观行思惟,必须从禅定中出来,才能依靠意识观行思惟,禅定越高,出定后的定力也越好,观行思惟越细密深透。除非意识把观行的法已经传递给意根了,意根想弄清楚,在二禅以上的禅定中,意根就可以单独思量参究,没有干扰。诸佛都是在四禅定中悟道,可能就是意根独立悟道,意识的作用不大。
具足禅定,学会观行,很多人修行自己就可以有下手处,可以证得任何一种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和路线,也是现代学佛人难以突破的瓶颈。意识理解佛法以后,能深深的观行求证,法义在意根那里,能保证意根思量法义和疑点,思量通达以后才能非常确认,才会不疑法,那个心境是非常轻松愉悦的,解脱就是那样子。
八、如何成就三昧?
所谓的三昧就是定与慧完美结合到一起的境界。《坐禅三昧经》里介绍了几种三昧的修行方法,其中有观像念佛成就念佛三昧的方法,在修习观像念佛时,身心端正,专心一意,不缘他法,一心观想面前的佛像。在观像时禅定具足,戒律具足,观慧具足,戒定慧都具足,最后成就观像念佛三昧,定慧等持。其它几种三昧的修持都是戒定慧具足才成就的,戒不具足,心思散乱,内心躁动,定就不具足,定不具足就不能生起观慧,观慧不足就不能出生三昧。
楞严经中介绍了二十五位圣人所修的种种三昧境界,都是戒定慧具足,在甚深禅定中,深细思惟参究,成就甚深三昧,获得广大智慧。获得三昧境界,离不开甚深禅定,离不开六七识的观行智慧,意根在其中所起作用远远大于意识,所以证得甚深三昧时,就有大神通现前。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的每一个老师都教他一种修习三昧的方法,他就在定中一一深细观修,每成就一种三昧,智慧就得到增长,上一个台阶,最后智慧达到等觉菩萨。所以戒定慧是前行方便,定是中间纽带,观慧是桥梁,三昧是道果。五十三个老师教导善财童子五十三种法,善财童子都精进修习,道业突飞猛进,超越其他菩萨两三个无量劫的修行时间,他的修行真正是神速。为什么这么快速?愿力弘深,尊师重道,禅定甚深,智慧深利,无比精进,所以能成就一切三昧。
九、止观就是定慧
止就是定,观就是慧,修行就是要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止就是把心摄持在一个境界上,缘于一法而不动摇;观就是对所缘的一法观行、思惟、参究、思考。止观是连在一起相通的,没有止,就不能观;没有观行,智慧就生不起来,观的同时也能生定,也能得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慧,不能定;没有定,不能生起智慧。
有智慧的时候,对法就有抉择性,就能放弃不必要的世俗法,排除其它暂时没有用的杂事干扰,选择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抉择好了,心就能止于一处。慧就是意识通过深细的思惟而能明了道理,在深细思惟的过程中再反熏意根、说服意根的结果。
无论是止还是观,都涉及到七个识的修行,让七个识专注在一境上,然后意识心仅分别一个对象,精力集中,心无旁骛,就能把问题思惟透彻,就能明了其中隐藏的道理,从而获得佛法智慧。观慧生定,就是意识明理以后再来熏染意根,说服意根不执著世俗法,避免意识散乱的结果。
无论是止还是观,都是在七个识上用功,让七识专注在一境,让意识心只分别一个对象,精力集中,思惟就能通透,从而能明了其中的真正内涵,获得真正的智慧。虽然第七识不能只缘一境,但是祂毕竟能够减少攀缘,少于作意与思量,也能渐趋于定,这样意识才有定,才能得止,否则意根处处攀缘,意识无论如何也不能止于一处。
定是开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菩萨六度和菩萨三无漏学中,定是其中之一,可见修定的重要性。没有定力,无法观行,定力浅,观行不能深入,也不能细致,智慧无法开发出来。如果能修出欲界的最高定——未到地定,观行就能得力了,它是色界初禅前的一种定,有了这个定,参禅或者参究一个法义,或者观行五阴的虚妄,心才能专一,思惟既深刻又很细腻,这样才能把法理思惟通透,才有破参开悟的可能。因为修行的结果和目的就是要开发智慧,有智慧才能出离生死轮回,才能得解脱,有智慧才能成就佛道。悟道开智慧,要比各种定境更珍贵,更重要,如果只有定力而没有解脱的智慧,最多只能升天享福,福尽仍然要下三恶道受苦。所以必须定慧等持,不可偏修。
止观双运,定慧等修,学佛必有所成。有慧无定者为狂慧,狂慧者未必有德,其见解未必真实可靠,烦恼毕竟不能得到降伏,因此说未必有德。有定无慧者守愚,愚顽不通者无道。有定有慧者,必证解脱,得真实法益,是佛法中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