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7-01 03:58:55 閲讀: 0

第二節  禪定的種類

一、定分為四禪八定,從初禪開始算起,到第四禪是色界定,色界定之後是無色界定,也包括四種: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再往上還有第九地定,是俱解脫大阿羅漢證得的滅盡定,未到初禪的定是欲界的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是心一境性,意識專注一境一念,心不散亂,雜念少而輕微,身體輕盈,心少憂慮煩惱。在這種定力作用下,可以看話頭參話頭,觀行佛法,可以達理。欲界有六層天,最高層天是他化自在天,欲界天人的色身比世間人的色身高大無數倍,輕靈而美妙;世間人修定,有了初步的定境時,就是欲界定,身心就與欲界天人相應,就是在人的色身上也同時現起欲界天人的高大色身,兩個身體觸到一起,內心的感受相當的舒適愉悅,身體感受是輕靈舒適的。定境越深,身體感覺就越是高大輕靈,心裡越是安詳輕松愉快,煩惱妄念減輕,煩躁消失,思惟敏捷。

當修到欲界最高定,定福也要增加,如果沒有修到色界初禪,定福絕對不能超過魔王波旬,還是要受魔王的操控。魔王波旬生活在他化自在天,他在欲界中的福報是最大的,欲界就由他來掌控。在這個定境中,也不離貪欲,只能伏煩惱而不能斷煩惱,因為定力尚淺,斷煩惱是要靠初禪定力來斷的。沒有初禪定,煩惱是壓伏著,不能真正的斷煩惱,煩惱仍然眠藏在第八識中,自己不容易發現,還以為自己真的沒有了煩惱。

到了初禪,初禪天人的色身比欲界天人的色身更加的高大,更加的輕靈,體表僅有薄薄的一層皮,內裡感覺沒有五臟六腑,不用飲食吃喝,單靠禪定維持色身。修到初禪定時,體內胸腔的感受非常舒服,身體的感受更加美妙,欲界的人類根本不能與之相比;因為這種勝妙的快樂超過了人中之樂,所以對人中之樂不再感興趣。有了這種樂就能斷除人的貪欲心,不再希求人間的種種欲望。因為快樂,也就不再記恨於人,瞋恨於人,瞋心就能斷除。

在初禪定中,心住一境,住在一個境界上心不散亂,內心喜悅,舒適無比。可以像常人那樣的行住坐臥,也可以做一切事情,只是速度比較慢,此時內心非常平緩,波瀾不起,幾乎不想動。但最大的好處是:在初禪定中思惟,能使思惟的速度緩慢,在思惟的過程中心思十分細密,這樣思惟就比平常深入的多,能開大智慧。所以應該多多修習能夠開智慧的定,這樣的定才是正定,因為智慧能夠成就一切,智慧能得解脫,智慧能成就佛道。

最淺的定就是欲界定,欲界定是指相應於欲界天的定,有定之時色身和心裡的覺受類似於天人,那時把人間的事情暫時淡忘而離開了,心念集中,欲界定就出現。相應欲界第六層天的定也叫作未到地定,是一種未到初禪的定,定境比下層的定要深一些,心念更專一,身體更高大,感受更舒適一些。在這個定中思惟佛法,心不容易散亂,思惟細密透徹,從而就能獲得智慧。

要想修好禪定,就要放捨自己對世俗法的貪著心,欲望越少越好,對人間的事不要有什麼過多的希求,善於知足是最好的心態。當你的心念不再與下界眾生相應,上界的定就會出現,讓自己的心總是向上,或者心中無物,無有喜樂,各種層次的禪定就會陸續出現。這是修定的秘訣,不是死死地把身體定住不動,在身體上下功夫,而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一顆追求五欲的心,燥動不安,肯定是與定背道而馳,禪定是不會出現的。善修心者就有定,同時要守持戒律,有戒律來攝心,這樣心就不易向外貪求不斷,心才能定住。

二、定的種類很多,其境界也很多,有些時候是思惟佛法中出現禪定,有些時候是在對佛法有強烈感觸的時候出現禪定,有些時候是在心很靜的情況下出現禪定,有些時候是在不經意間就出現定,有的時候是在極耑生氣惱火的時候出現定,有的時候是在很痛苦的時候出現定。總之,只要全部心思集中,認為這件事特別重要,顧不了其他的事情,旁無他顧時,就能出現禪定。

三、覺觀與尋伺

初禪以前的心屬於有覺有觀,初禪與二禪之間的心屬於有覺無觀,二禪以上的心屬於無覺無觀。觀比覺心思要粗糙,是主動性的,動得要明顯一些;而覺是被動的成分多,在快進入二禪的時候,心已經不再主動的觀了,而是被動的覺知,然後不能再覺知,就進入二禪。因此禪定中一定是觀先滅,覺後滅。靜下心來,觀一觀,就知道了。而這個觀,是有思惟的,比較粗糙。覺就是知,只要有識心存在,就有知,但不一定能觀。當心累時,識心微弱時,就不能再觀了,但是可以有覺知。

尋,心行很粗,動得明顯,識心是主動去找,想去探究和發現。伺,心行很細,動得輕微,不容易發現,有被動等待的意思,不再主動出擊。觀,類似觀察,心思動得明顯,自己容易觀察到。覺,有心就能覺,覺知可以非常細微,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覺知。觀類似於尋,覺類似於伺,初禪以後的覺,比伺還微細,還被動。

定力足夠時,深入禪定,自己觀察思惟一切法,驗證一切法,不要依著既定的習慣的說法,現成的答案不一定正確,除了佛親口所說,即使正確也要做自己的現量觀察,才能增長智慧。佛法是否能學得好,與每個人的心思是否細密有關,也與世俗法中的文字功底有關,對於理論當中的字詞語義的準確而深刻的把握,才能有正確如理的思惟,不至於誤會文字之義。

入定時,或者有過很深的定,就能體會到,什麼狀態是觀,什麼狀態是覺。對字詞的內涵把握,屬於我們的文字修養,這個功底一定要訓練好。以後讀文章讀佛經,就能深刻領會文字語言的內涵,也就能正確理解佛經原意,不至於誤會佛意。很多人讀佛經不能真正理解和領悟,錯會的情況非常多,往往就以自己錯會的意思,來判斷別人,說別人錯會,卻不檢討自己是否錯會。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頂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