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七节 用楞神方法修动中定力
一、问:用楞神来修动中定力,确实是一个善巧方便,但大多数人觉得楞神难以持久。用楞神来作为入口,然后不让语言文字在心中出现,看住它,保持住,慢慢训练,楞神的时间会变长。这其实就是看话头吧?
答:这个状态就是无语言文字的状态,一开始进入的时间短一些,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延迟时间,定力能深入一些,参究就比较得力。
这种状态,不仅是与看话头相似,实际上就是参究话头。参究,就有意根思量性的作用,意识少于分析,或者不分析,配合意根的思量,把思量的任务移到意根的肩上,让意根承担一些,然后某个时节因缘相应,意根与意识同时证得法。如果不是这样,意识思惟分析之后,再交给意根,意根不一定认可承认,短时间内意根绝对不能认可承认,因为这不是意根的现量了别,意识也没有把所有的证据都拿出来,也不是完全的现量了别,意根就不与之相应,因此不能证法。
意根虽然智慧不强,比意识低很多,但祂是作主识,一切法意根说了算作决定,一切事情祂不点头,就不算数。好像一个一家之主,虽然比其他家庭成员智慧低一些,但是一家子的事情都由这个人作主决定。要想让这个人认可决定一件事情,就得用各种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据说服祂,让他相信以后就能决定下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自了解这个事情,亲临现场,亲眼所见,在事实面前当场就能相信,然后就爽快的作抉择作决定认可此事。
二、发愣状态里有意根的思量性
问:我经过体验,发现发愣状态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效率很高。发愣时间有长有短,但是无法使用意根思量法义,用发愣来思量法义恐怕要有个入处,一时无法掌握。于是索性用发愣这个法来锻炼修定。不知是否如理?
答:如果没有找到意根,就无法知道在发愣的状态中,也有意根的思量性,因为意根的思量性非常隐秘,不容易发现,需要证得意根,了知意根的运作才行,即使在六识都消失以后,意根仍然有思量性,有抉择性,有各种识心活动,何况在意识有定的情况下,更有意根的识心活动了,意根的心理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祂有什么样的识心活动,思量什么法的差别而已。
在发愣状态里,意根有思量,没有空,关键在于意根思量的是什么。如果想让意根思量比较重要的法义,前期就要让意识把这个法义理解清楚,缕清大概路数,然后深悬于心,就交给意根了。之后意识不要散乱攀缘,要紧紧盯住这个法义不动,就把意根拴在这个法义上进行思量了。
这个发愣状态里也有意识的深细思惟作用,还要把意识和意根的思想分开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愣神时间长一点,能够思量出一个不太深的法义,能够考虑清楚不太难的问题,不动用语言文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就是不能反观,不能总结出来,因为不了解意根的活动。因为我能观察意根的运作,所以能够总结出来这个修定思惟方法,如果我不能观察意根的运作,就不知道在发愣的状态中,意根也启动了,在运作、在思量、在抉择,那就无法告知他人,指导他人。
发现和总结经验,也是智慧的结晶。运用愣神状态修行禅定也非常好,容易有入手处。意识和意根都要专注在一个点上不动,意识指示给意根一个思量的内容和范围,就把意根定在了一个法上,这样就有禅定了。
三、愣神与一念不生和发呆的区别
愣神就是意根对某个事深深的关注了,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关注的事情上,意识心是没有念头,但意根却有非常隐秘的思量,只是意识不动念,这就是很深的禅定,就看能持续多长时间了。时间长一些,就能足够解决一个问题,顿时就容易有所领悟,茅塞顿开,没有疑惑。
而一念不生,意识没有念,意根也没有什么事要特别关注思量的,思想比较轻微不够集中和专注,属于意识傻傻的一种状态。因为没有什么问题要思虑,也就不会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茅塞顿开,不会有灵感出现,没有智慧出生。
愣神是把心定住,心里有心事、有思想、有思量、有思虑,不是空的。发呆有时候是因为某些事而发呆,与愣神相近,有时候因为有点闲,心里有点空落,与一念不生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