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6-30 23:31:50 阅读: 1

第六节  历劫以来的成就者都具足禅定

一、坐禅三昧经里教的思惟方式,就是教导观行,思路清晰,只是比较粗燥一些。禅定加观行,足以证果和证得各种三昧,定慧齐修。佛陀在世时比丘们修行也是禅定中观行,比丘们闻法之后,一边修禅定,一边思惟观行,然后就证果,那时就是这个修行路线,效率很高。唐朝宋朝时也是这样,大众们都有很深的禅定,都会参禅,禅师上堂开示时,时节因缘具足就有人明心见性。

而外道们个个都有禅定功夫,遇见世尊时,世尊一讲法,他们就能马上思惟观行,当时就证果了。所以不要看人家最后一个证果的程序是闻法当下获得智慧,在这之前,禅定已经成就了,心已经清净了,三十七道品也修出来了,就差正知见,世尊讲法就补足了他们的正知见,于是闻法当下证果。我们不要看人家最后的成果,要观察他们所修行的过程,过程很重要,没有如理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果证。

过去禅宗祖师都是修定高手,个个都有禅定,菩萨六度都已经修好了,修行的过程都已经完成了,禅师上堂开示,座下弟子就悟,果是这样出现的。我们不能只看成就的人的结果,最主要的是要看人家的修行过程,包括前世都修到什么程度了,如何修行的,有什么样的根基。根基已经打好的人,闻法当下就能顿悟,不用渐修,因为从前或者是前世已经渐修过了,那段路程已经走完了。对修行人的修行过程只截取最后一段,那是严重的断章取义,害人不浅。

初学佛的人,应该多读一些佛陀的本生事迹,参考一下佛陀从初发心开始修行的路程,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学佛学佛,就是应该学佛陀所修和教导的一切法,走佛陀所走过的足迹。

    二、阿含经里记载的事例,和大涅槃经里记载的事例,都有真实性,确实是有些外道们在修出四禅八定以后,闻佛讲法,只思考几分钟就断我见、断我执,成为四果俱解脱的大阿罗汉,然后就入无余涅槃。这些外道非比寻常,四禅八定的功德非比寻常。我们很多人闻佛法一辈子,都不能断我见,外道有四禅八定,只需要几分钟或者更短时间,不仅断我见,还能断我执,立即就能入无余涅槃,确实不可思议。

大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利根?因为在他们修行四禅八定过程当中,因为有这样深的禅定,意识心非常细密非常灵敏,意根已经得到了降伏,只是还有一个知见上的错解没有厘清没有断除,一旦断除这个邪见,所有的烦恼和执著当时就脱落,这就是四禅八定的功德。由此可知,降伏意根的烦恼,与四禅八定的关系非常密切,禅定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能读万卷书,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进。学法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智慧,不是为了收藏无数的知识和学问,不是为学而学,更不是学给他人看的。所以为了获得智慧,我们要做什么,如何做,是应该要用心思考的。学佛人,是学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语言,而是通过佛的语言,了解佛的心,然后学习佛的心,效仿佛的行,最终才能与佛平等无二,慈悲于人。

三、从楞严经二十五圣的修行来看,过去的修道人修行都很务实,学习的理论并不是很多,他们稍微熏习了一些理论,马上就去禅定中实际观修,修行都是以禅定和观行为主,修定和参究占据了修行的百分之八十还多,修行非常踏实,所以他们很快就能证理,获得三昧,成就的很快,证理的多,说理的很少。

如今的人却相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来学理论知识,复述背诵能力强,却没有独自修行的能力,不喜欢修定,心思繁乱得也修不出禅定,观行只靠意识的情思意解,认为自己懂得多就有道了,知道一个相似的答案就是证得了,全然不知知解宗徒和说食不饱的后果是什么。然后著书立说,广收徒众,丝毫不考虑会不会误人子弟,把众生引向歧途。这是末世众生思想浮躁,思惟浅薄的结果,放眼望去,都是说理的说客,几乎见不到证理的道者。众生越不具福德,这些现象越严重。这些事说多了惹人恨遭人骂,想要复古遵从古仙人修行足迹太难太难,没有几个人能意识到佛教存在着很大的危机,不良现象有多严重。

在世俗界各行各业里,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禅定的人,他们在定中专心一意,别无他顾,很容易出现灵感和创意,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和成就者。这里所说的灵感和创意,一般都来自于意根,只是最初由意识的构思和情思意解,但是到最后意识就使不上力了,却激发出了意根的智慧和潜能,一个优秀的作品就出来了。在甚深禅定中的思惟创作,远远超异于没有禅定的普通人意识的情思意解,这就是天才区别于常人的特异之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