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6 23:46:51 阅读: 90

第二节 静坐中心念的问题

一、如何处理打坐中出现的问题?

在打坐修定时,如果心中有事,不空净,心里一直攀缘不停,这时要想心清静坐得安稳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意根喜欢到处攀缘,心里惦念某些事,心中就妄念不断,所有事都是意根攀缘出来的。所以要想修好禅定,先要把心里的念头打扫打扫,先检查一下自己心里有什么事情还没有放下,有什么事情还惦记着。凡是心中惦记着的事情,先把它给处理好安排好,然后心里就不要再惦念了,全部放下,不要让自己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处理好之后再盘腿打坐,心就能清净了。只要意根心里惦记着一件事,意识心再想静下来,也不太容易,这件事就能影响到你。

打完坐以后,如果体内有残留的气,有气脉不通阻滞的地方,要想办法把气排出去,最好观想气从头顶出去,然后再搓搓手,搓搓头顶,感觉哪个地方不舒服时,气可能停留在那里,你就按摩按摩那个地方,然后观想气从那个地方散出去,按摩按摩、疏通疏通,拍一拍身体,气出去,身体就舒服了。

打坐的时候如果容易昏沉、容易入睡,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一是要减少饮食,不要吃得太多,或者吃完饭消化到一定时候再打坐,不要吃饱了就去打坐。打坐修定的人一定要少食,一般七分饱就可以了,吃太多影响禅定,头脑容易昏沉,心就不清明了。而且少食对身体也好,减少身体里胃的负担,如果胃总在工作运动,就要不停地摩擦,容易磨损受损耗,导致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被损耗,所以还是少食为好。少吃一些饮食,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多吃反而对身体不好,让身体的脏器负担过重,内脏器官消耗快,人就老得快、寿命就不太长了。

二是要错过容易昏沉的时间,如果每天都有容易昏沉的某个时间段,那个时候就不要打坐,换个时间再坐。三是打坐昏沉的时候,如果心比较沉闷,可以修观想,观想一个有趣的境界,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把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心活跃起来。由于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集中到这一件事上来,你就有精神,能克服昏沉,然后再按原来的修定方法接续修行。

每当昏沉时,说明你的观慧不足了,那就要修观想。如果你的心太活跃时,心不能止下来,可以用调整呼吸的方法,把呼吸引到下丹田,气息一到丹田的时候,思惟就不再活跃,没有妄想了,那个时候入静入定都比较快。这些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调用,当出现各种症状时,要善于用相应的方法来调整对治。还要注意随时随地总结经验,当经验累积多了,你就能有办法调整对治,那么修定就没有障碍,入定比较快。

二、观想时觉得妄念越来越多是怎么回事?

妄念本来就是虚妄的,你再去对治虚妄的法,对治的心本身还是虚妄的,对治的时候心就不清静了,然后再想把能对治的心灭掉,又多了一层虚妄,这样妄上加妄,何时了?

观想佛像,这是心的目标,是正行,你只管盯着目标,不要管目标以外的东西。就像本来要去北京,结果被一路上的风景所迷住了,不断的欣赏路边的风景,何时能到达北京?没有禅定的时候,心散乱,因为心散乱,就发现不了自己心散乱。一旦把心收回一点,静下来一点,才能发现原来自己的心是散乱不清静的。有所发现才说明自己心觉悟了,发现不了自己有妄念,那个心就没有觉悟。是发现有妄念好还是发现不了妄念好?

就像愚痴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是愚痴的,别人指出他的愚痴来,他不但不承认,还起嗔心报复人,这样是不是更愚痴?愚痴的人一旦觉悟了,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愚痴,知道自己愚痴,才会想办法对治,才会变得聪明。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愚痴都不知道,那什么时候能变得聪明一点呢?

当一个人肯承认自己种种的不好,种种过错,才会是觉醒的人,一旦觉醒就会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和过错,才能开始进步。如果连过错都不承认,怎么能指望他改正过错呢?那就只好一直带着过错,一错到底了。

三、打坐时出现幻觉怎么办?

一切法都是幻化不实的,即使我们感觉非常真实的法也是幻化不实的。那么打坐时出现的幻觉更是幻化,幻上加幻,那就不需要去做什么对待和对治,不理就好,幻化的境界就会自动消失不见,幻觉也就没有了。

过去有人打坐入定,看见有人拿刀要杀自己,他把那个人当作了真实,为了自卫,就拿刀刺向那个人,出定以后发现自己身上竟然有刀痕,还出血了,于是就明白是自己刺的,被假象骗了,感觉非常懊悔。还有人打坐把境界当真,入到境界中,结果入了魔。

在打坐修定中,应该有正确的理念,无论定中出现什么境界和感觉,全部都是幻化不真的,一律不理睬就安全无恙了。心静的人,打坐时不容易出现境界,心有所想和所执才容易出现境界,才有种种幻化的觉受。平时应该训练自己不着相,不着境,心空无念想,打坐时入定快,也不会出现境界。

四、入定时对外界是否有感知?

定可分为很多种层次,粗浅的定是欲界定,心稍微平和一些,清净一些,杂念少一些,色身轻灵一些,在这个定里仍然有六识能了别六尘,有六识对六尘的感知和思惟,也有身口意行为,那就能待人接物。欲界的未到地定中,心能专一思惟,能作到无杂念,心更清净,色身更轻灵,也有六识对六尘的感知和思惟,也有身口意行为,那就能待人接物。

在色界初禅定中,心念更加清净专一,六识中没有了鼻识和舌识,剩下的眼耳身意四个识仍然能了别四尘,仍然有对四尘的感知和思想。处在这几种定中,都可以待人接物,烦恼轻微,思惟敏捷。二禅以上的定,就不能待人接物,因为五识没有了,身体不能动,不能了别色声香味触,不能有身行和口行。

修行当中有禅定现前时,心的功能得到开发和扩展,色阴的阻碍就变小了,原来闭着眼睛,眼前是黑暗的,现在闭着眼睛也能看见眼前的光明。实际上眼睛不管闭与不闭、睡与不睡,如来藏都要通过眼根传导色尘,只是在于识心的分别能力如何,是否被色阴所遮障。睡着时仍然有外色尘不断传导到胜义根中,譬如早晨有时候我们是被强烈阳光刺激醒过来的,这是因为先有胜义根里的色尘和法尘,后出生了眼识和意识,于是就醒过来了。打坐有定时,眼前并不黑暗,而是有一定的光明,至于是什么样的光明,亮到什么程度,就在于禅定的深浅程度了。

五、什么情况属于邪定?

问:是不是没有正思惟的定就是邪定?有时候会碰到呆呆的转不动念头的情况,也思惟不了,也念不了佛,这样的情况是要离开的吧?

答:一般把外道修的定叫作邪定,外道入定以后不思惟解脱的真理,以为定中不起心就能得解脱,在定中不能出生解脱智慧。所以说长期入定不起思惟,不观行解脱之理,不参禅悟道,其定就不是正定。但是在短时间内在定中没有思惟不属于邪定,因为没有思惟的禅定能调伏身心,滋养身心,降伏烦恼,之后才能很好地利用禅定思惟观行佛法,这样证果才会很快。

禅定很重要,能澄净自心,降伏烦恼和性障,能使心定于法上起思量,从而生起大智慧。定分很多种,也有各种层次上的转折,目前来说能有定已经是很可贵了,心稳定以后再找时机把心转换成能思惟佛法的定就行了,不必刻意厌弃和躲避枯定,好好利用枯定转变身心,再变幻定的方式就可以了。一般人也无法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正思惟,那是很累心的,适当的呆呆发愣,也是非常养心养身养神的。

为什么打坐的时候容易把问题思考明白?因为打坐时有禅定,心能不再散乱,不再妄想,心念专一。心专注思考问题时,由意识的散乱思惟到专一思惟,再到意根的思量,意根一专心思量,就能明了问题的根源,从而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六、为什么禅定越深了别性越弱?

问:为什么有禅定时,识种子流注的越来越少,识心的了别越来越弱?是谁决定要了别,是谁决定少了别和不了别?

答:因为在禅定里,意根由于意识的牵引作用被束缚在特定的境界上,于是意根就不再处处攀缘其他尘境,这样如来藏就不会在其他尘境上出生意识和五识,六识的识种子流注出来的就减少了。当意根对特定的法尘也减少攀缘时,如来藏输出的六识种子或者是意识的种子越来越少,这样六识的了别就越来越弱,以至于灭去不了别,甚深禅定就出现了。

在禅定里为什么意根决定少了别和不了别?为什么不在禅定里意根就不这样决定?意根与禅定是什么关系?禅定主要是对于意根的约束作用,意根由被动的少攀缘到主动的少攀缘,对尘境越来越没兴趣,就决定少了别和不了别,六识心了别的就会越来越弱,最后就停止不了别。由此可见,对尘境的了别是由意根掌控的,约束和控制意根的攀缘性,就能出现禅定,那么禅定就是定意根的。如果禅定只把六识定住,不定意根,意根到处攀缘,到处了别,结果是六识就随着意根到处了别,强烈造作,那就没有任何禅定了。意根少攀缘不攀缘消停下来,才能出现禅定,内心平稳安和。

七、没有观行的禅定也是修行必需的

问:打坐观出入息,到后来只有观的念头存在,没有观的对象——出入息,入定差不多一个小时,这样修对吗?

答:能观,是见分,所观,是相分。只要有能观,就有所观,观的结果,叫作自证分。心里有观,却没有呼吸,那就有其它的相分存在。如果只有独头意识的观,却不知道观了什么,这是意识没有反观力了,说明是入定了。观呼吸的目的,是为了摄心,为了把心定在一处,一得定,二出生观慧,以证得法。那么观里没有呼吸,却观的很好,心很定,也达到一定的目的了,没有什么不对。当定力很好的时候,再把心移动到观呼吸上,继续观呼吸,以证得呼吸生灭变异无常,非我非我所。

不管什么样的禅定,外道定也好,内道定也好,摄心为戒,只管拿过来用,心摄住以后,再在定中观行佛法,都无可非议。佛陀所修的四禅八定就是外道定,然后在四禅定中思惟佛法,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与外道共的四禅八定,诸佛都不能成佛,凡夫不能证得菩提成为菩萨。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修定是为了有观行慧,有观行慧能证得佛法,出生大智慧。不必在意什么定,怎样定,定下来就好,总比凡夫心处处攀缘好。目标定下来,奔着目标而去,不用在意走水陆和旱路,是直路就行。外道的色身与学佛人的色身是一样的,学佛人的心与外道不学佛人的心是一样的,如果为了降伏其心,世俗的心理学生理学,同样适用于学佛人,调伏心最重要。

修定是为了观行,观行是为了出生智慧。而出生智慧不在乎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能入无心定一个小时,没有思惟,可是出定以后,身心舒畅,觉受非常,一天当中身体舒服,心情舒畅,不生烦恼,思惟灵敏,反应敏捷,应对人事都很有智慧,也有修养和涵养,品德提高,何乐而不为?禅定就是用来调伏身心世界,提升人品修养的,即养心又养道,何乐而不为?

八、为什么观行到半路觉得卡住了?

问:是不是定加深时呼吸会变的缓慢和短,呼吸间隔的时间长?而且最近观行思惟法义、经常出现观行到半路,就没有语言文字的卡在那里,感觉跟前面的思惟的内容有点接不上。

答:禅定越来越深的时候,意根因为有定,就放松了对身体的控制,也不太控制呼吸了,对呼吸不太执著,呼吸就越来越轻微舒缓,呼吸时间加长,中间好像停止了似的,误会为呼吸间隔时间短。因为呼吸轻微,就错误觉得呼吸要断了似的,实际上是呼吸一口气儿需要的时间长了,非常缓慢了,才感觉非常的慢,非常的轻,非常的深。感觉要断的时候,由于内心紧张,就会加快呼吸,才感觉呼吸短。四禅定里才能断掉呼吸,在四禅之前仍然有呼吸,只是有可能感觉像是要断了似的,中间间隔拉长了,这个时候思惟也要断,思惟很缓慢,感觉很累,空了大脑思惟才感觉舒服。

在定中思惟定深的时候,意根不愿意攀缘什么法,意识就运行的非常缓慢,感觉意识要灭,就不想有语言文字了,觉得多余和烦累。心行越来越缓慢时,就不愿意想问题,妄念也少,有妄念也累。意识无所造作,意根的作用就突出出来了,因为意识思惟活跃时,意根的作用就掩盖住了。禅定深时,意根的作用就突出出来,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心里没有语言文字。但是意识没有语言文字,意根出来也是没有语言文字的,意识不动和少动的时候意根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和明显了,祂的思量方式与意识的思惟不同,就会感觉没有衔接上。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