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六節 歷劫以來的成就者都具足禪定
一、坐禪三昧經裡教的思惟方式,就是教導觀行,思路清晰,只是比較粗燥一些。禪定加觀行,足以證果和證得各種三昧,定慧齊修。佛陀在世時比丘們修行也是禪定中觀行,比丘們聞法之後,一邊修禪定,一邊思惟觀行,然後就證果,那時就是這個修行路線,效率很高。唐朝宋朝時也是這樣,大眾們都有很深的禪定,都會參禪,禪師上堂開示時,時節因緣具足就有人明心見性。
而外道們個個都有禪定功夫,遇見世尊時,世尊一講法,他們就能馬上思惟觀行,當時就證果了。所以不要看人家最後一個證果的程序是聞法當下獲得智慧,在這之前,禪定已經成就了,心已經清淨了,三十七道品也修出來了,就差正知見,世尊講法就補足了他們的正知見,於是聞法當下證果。我們不要看人家最後的成果,要觀察他們所修行的過程,過程很重要,沒有如理的過程,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果證。
過去禪宗祖師都是修定高手,個個都有禪定,菩薩六度都已經修好了,修行的過程都已經完成了,禪師上堂開示,座下弟子就悟,果是這樣出現的。我們不能只看成就的人的結果,最主要的是要看人家的修行過程,包括前世都修到什麼程度了,如何修行的,有什麼樣的根基。根基已經打好的人,聞法當下就能頓悟,不用漸修,因為從前或者是前世已經漸修過了,那段路程已經走完了。對修行人的修行過程只截取最後一段,那是嚴重的斷章取義,害人不淺。
初學佛的人,應該多讀一些佛陀的本生事跡,參考一下佛陀從初發心開始修行的路程,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啓發。學佛學佛,就是應該學佛陀所修和教導的一切法,走佛陀所走過的足跡。
二、阿含經裡記載的事例,和大涅槃經裡記載的事例,都有真實性,確實是有些外道們在修出四禪八定以後,聞佛講法,只思考幾分鐘就斷我見、斷我執,成為四果俱解脫的大阿羅漢,然後就入無餘涅槃。這些外道非比尋常,四禪八定的功德非比尋常。我們很多人聞佛法一輩子,都不能斷我見,外道有四禪八定,只需要幾分鐘或者更短時間,不僅斷我見,還能斷我執,立即就能入無餘涅槃,確實不可思議。
大家想想,他們為什麼這麼利根?因為在他們修行四禪八定過程當中,因為有這樣深的禪定,意識心非常細密非常靈敏,意根已經得到了降伏,只是還有一個知見上的錯解沒有厘清沒有斷除,一旦斷除這個邪見,所有的煩惱和執著當時就脫落,這就是四禪八定的功德。由此可知,降伏意根的煩惱,與四禪八定的關係非常密切,禪定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能讀萬卷書,而不知其意,也不是真正的精進。學法的根本目的,是獲取智慧,不是為了收藏無數的知識和學問,不是為學而學,更不是學給他人看的。所以為了獲得智慧,我們要做什麼,如何做,是應該要用心思考的。學佛人,是學佛的心和行,不是要收集所有佛的語言,而是通過佛的語言,了解佛的心,然後學習佛的心,效倣佛的行,最終才能與佛平等無二,慈悲於人。
三、從楞嚴經二十五聖的修行來看,過去的修道人修行都很務實,學習的理論並不是很多,他們稍微熏習了一些理論,馬上就去禪定中實際觀修,修行都是以禪定和觀行為主,修定和參究佔據了修行的百分之八十還多,修行非常踏實,所以他們很快就能證理,獲得三昧,成就的很快,證理的多,說理的很少。
如今的人卻相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力都用來學理論知識,復述背誦能力強,卻沒有獨自修行的能力,不喜歡修定,心思繁亂得也修不出禪定,觀行只靠意識的情思意解,認為自己懂得多就有道了,知道一個相似的答案就是證得了,全然不知知解宗徒和說食不飽的後果是什麼。然後著書立說,廣收徒眾,絲毫不考慮會不會誤人子弟,把眾生引向歧途。這是末世眾生思想浮躁,思惟淺薄的結果,放眼望去,都是說理的說客,幾乎見不到證理的道者。眾生越不具福德,這些現象越嚴重。這些事說多了惹人恨遭人罵,想要復古遵從古仙人修行足跡太難太難,沒有幾個人能意識到佛教存在著很大的危機,不良現象有多嚴重。
在世俗界各行各業裡,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相當禪定的人,他們在定中專心一意,別無他顧,很容易出現靈感和創意,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和成就者。這裡所說的靈感和創意,一般都來自於意根,只是最初由意識的構思和情思意解,但是到最後意識就使不上力了,卻激發出了意根的智慧和潛能,一個優秀的作品就出來了。在甚深禪定中的思惟創作,遠遠超異於沒有禪定的普通人意識的情思意解,這就是天才區別於常人的特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