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6 23:54:05 阅读: 137

第一节 解悟与证悟的差别

一、戒定慧具足才能证悟避免解悟

佛说: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定慧不仅指意识要具足,意根也要具足。意根要想有断我见的智慧,明心的智慧,也要有禅定,在禅定中参究思量无我之法,参究思量真如佛性,才能断我见和明心见性。

如果意根不能亲自参究思量,那就不能认可意识灌输给祂的道理,最后也是意识解悟。而意根要想参究思量无我之理,也同样要有禅定,否则祂就会分心散乱。如果意根没有禅定,就会带动六识散乱,六识散乱,不断的了别,总是要把了别的内容传递给意根,意根就要不断的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参究,也不能参究出一个理想的结果。

什么方法也代替不了禅定,解悟的修行方法,一定要小心。按照世尊教导的方法修行,一定不会错。佛世时的所有弟子全部都是打坐修定的,这样平时行住坐卧心都在定中思惟佛法。唐宋朝时明清以前民国以前的修行人都是以打坐修定为主,之后行住坐卧中都能有禅定,心常在定中,这样心思细密,破参的机缘容易成熟,触缘即证。如今回头看他们证得佛法好像都是那么容易,殊不知他们的基础修行都相当深厚,善根福德具足,三十七道品具足,当然里面包含禅定也具足,思惟伶俐清晰,闻到相应的法,立时就能证悟。

所有人讲法中,佛讲的是最圆满最究竟的,没有人能超过佛的智慧,信佛语绝对没有错。无论什么时代,佛法永远不变异,佛法永远适用于一切时代。多读佛经,就能增长智慧,不会走冤枉路,也不容易被人欺瞒。所有菩萨的讲法,与佛相比都有缺漏和渗漏,都有不圆满不究竟之处,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还是以佛经为主。

二、定力不足时只能意解

菩萨道的修行,禅定福德智慧都是很重要的,一定都要深入修行。这其中还涉及到降伏烦恼心性,培养菩萨性,发大愿,广利众生,随缘接引初机众生,自度度他,才能够渐具当菩萨的条件。其中的禅定,静坐中的定也要尽力随缘修,这是获得定力的重要途径,定力是很重要的,有定力就能实证一切法,能够切身体悟一切法的如幻如化、如阳炎、如梦幻,这样烦恼才能真正的得到降伏和灭除,大小乘的智慧证量才能得到增进。定力不够好时,无法参究佛性,不能亲证佛性,即使参究出佛性的内涵,因为定力不足,不能亲自证得佛性。

定力不足时,对于佛法大多数都是用意识理解,不能真正证得,多是嘴皮子功夫,实际上什么事也做不到。有定时,才能真真实实的证知佛法,对于一切法才有切身的体悟。定深悟的就深,感触就会很深,心行就有极大的转变。有定和无定差别很大,不要看一些人讲起佛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内心里并没有实证,没有真实的智慧,所说都是学语和意解。这样的话要改变内心是非常困难的,烦恼仍然很重,内心不得解脱的功德受用。

有定就不一样了,可以不用学很多的佛理,只要接触佛法,仔细思惟,就能贯通,并且能触类旁通,自然就有很多体悟,其思想境界转进的也能很快。没有定,心散乱,不能深细观行佛法,就会遮障自己的智慧。所以奉劝大家不管悟前还是悟后,都要修好禅定。

三、如何亲证避免解悟?

所谓的亲证就是意根亲自证得了,不是靠意识单独的推理和猜测。所谓的解悟,只是意识理解了如来藏的某些体性,隐约感到了或者是猜测推理得到了如来藏的大致所起的功能作用,就认为自己证得了如来藏。但是这不是真正的证得如来藏,不是通过现观如来藏的运作而得知了如来藏在五阴上所起的功能作用,因此就不知道如来藏确实在何处出现,真正起何种功能作用,更不能现前观察如来藏是如何运作的,身心世界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不是证悟。真正证得如来藏的人,是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的运行,从而真真切切的知道如来藏的体性、功能、作用,知道如来藏是如何现起五阴的,就如观手中物那样的清楚。

正教量,就是佛陀所教导的所有正真之理,我们听闻之后,能够达到初步的理解和信受。但是因为没有证得,心里还不是真正的了知,不能现前证实这些法的正确性。那么这些法对于自己来说就不是现量,也没有办法真正去奉行和执持,不能实际去操作和运用,也就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要想让佛的正教量变成自己的现量,就要通过这定中参禅实际亲证如来藏法,这样自己的内心才能深刻认知这些法,内心就有了真正的依托和归宿,从而内心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此以后就能逐步地现前观察如来藏的运行,获得更多更深的智慧,使佛陀的真理成为自己真正的智慧认知,成为自己的见地。

亲证,需要通过参禅、参话头、参公案等方法来亲证,这需要修出未到地定,在具足相应的定力之下来参究如来藏,才有可能证得。前提还要福德具足,戒定慧具足,心性调柔,忍辱柔和,与大菩萨的心性渐渐相应,与贤人的心性渐渐相应,才能脱俗,成为圣贤。

四、照见五蕴皆空中照的含义

照如镜中现影,镜为意根和意识,影为所证悟的法。镜子不动影自现为照,意根不动法自现为照。为什么法会自现于心,不用意识去攀附呢?因为定慧具足,三昧力强,法影不得不现。在未到地定或者是初禅定中,意根参究,心开意解,证得了如来藏,现前观察到五蕴都是如来藏所生,非我非实有,五蕴皆空。这个照的境界既有禅定又有智慧,定慧等持,这就是证悟的甚深智慧的显现。不是在缺少定力的情况下,意识心思浮躁的情解思惟,解悟佛法。

这个照字,是说明心非常的深细,观慧非常的强,心能止,慧才深。照这个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非常的准确,这是真实的用功下手处,正好照应了世尊所说的具足了戒定慧三无漏学,才能实修实证,发起如实智。所以一定是在甚深禅定中来参禅,从而证得如来藏,明悟真如之理。

五、知识不等于证量

知识不等于证量,现代人由于通讯发达,很容易获取丰富的佛法知识,但因为缺少福德和禅定,不能实际证得所学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真实受用,无明烦恼和生死问题无法解决。过去人由于科技通讯不发达,听经闻法非常不易,可是因为心清净有禅定,再加上那时佛法纯正,实证却很容易,一但遇到佛法,稍微观行就能证得,有证量的人不少,很容易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菩萨修行的果位,是以实际的证量为准绳,不是以知识多寡来决定。每一种必须要有的观行都没有实际观行过,即使学富五车,智慧仍然不能与通达佛法的菩萨相提并论,因为没有证量,没有实际证得故。相反,即使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学过多少佛法的人,接触一点佛法就能在禅定中观行出来,以此为基础,还能观行出更多的佛法,他的证量就很了不得,智慧比学富五车的人要高深,能生生世世得到佛法上的受益。现在有好多人都说自己已经证果,已经明心了,实际上都是理论上的知识,不是实际证得的,烦恼如故,身心没有改变,没有受用故。所以在末法时期,实修实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六、证得自性如来藏才算开悟

开悟必须以证得自性如来藏识,以如来藏为证悟标的,能现量观行到祂是如何配合七个识产生五阴活动的,在悟后能逐渐观察出祂是如何产生世间万法的。所悟的内容要符合六祖所说的五个何其自性,不是明白某些道理就算开悟,那些道理书中都写着,他人常议论,不是自己通过找到自性而悟得的,不算是悟,而是表面的理解推理比量思惟,有的连理解也谈不到。

我们不能把佛法中所讲的理论直接拿来作为自己修证的结果,那是佛的智慧结晶,佛的智慧总结,跟我们自己没有关系。学佛语或者学祖师大德的话语,不是自己从内心深处所感悟所证悟出来的,都不属于开悟。真正的修行人,要自己运用已知的佛法理论去重新证得这些佛法理论的真实性,从而变成自己的内心的东西,生出自己的真实智慧,而不能直接拿他人修行的结论当成是自己的结论,整天挂在口头上,那就是口头禅,口头禅没有一点实际的功德受用。

七、六祖顿悟与神秀渐修的关系

唐朝南宗门派以六祖为首主张顿悟,六祖有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北宗门派以神秀为首主张渐修,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的偈子表明他还仅仅处于小乘空的境界,大乘还没有悟道,神秀的偈子表明他还处于修理身心的阶段。时人与后人多赞六祖,而贬神秀,不知道其中各有道理,根基不同,因缘不同,所修法就不应该同,二者是顿悟与渐修的关系,不可强求一致。

关于渐修和顿悟的关系,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像锯一棵大树,大树锯倒的时候喻为顿悟,大树没锯倒之前的工作喻为渐修,渐修之后才能顿悟,顿悟以后还需要渐修。前修和后修所修的法不同,悟后修和悟前修,所修肯定不一样。神秀所说的渐修,是在顿悟之前的渐修,是处于打基础阶段,没有这种渐修就不能有后面的顿悟;而六祖的本来无一物,虽然还不是大乘的顿悟,但因为他前面的修行功夫在前世已经完成了,甚至不知完成多少世多少劫了,今世内心已经空了,不需要再修理身心,时时勤拂拭。

站在六祖那个立场,以六祖的根性完全可以直接去空,虽然没有达到大乘的空,也不属于禅宗的顿悟,但是六祖毕竟有能力空,这个境界确实比神慧要高很多,已经过了渐修这个阶段了,因缘到来,随时可以到顿悟的境地。而神秀离顿悟还很远,他必须渐修,必须时时勤拂拭,把心上的污浊清除一下,否则就不能顿悟,即使小乘的空都不可能。

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话,处在什么阶段就要修什么法,各人所处的境界不同,修的法不可能相同。小学生有小学生修的法,大学生有大学生修的法,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学大学的课程,几乎每个人都要经过前边的小学和中学阶段,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中间的过程是不能越过的,时间长短要因人而异,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有,哪管是一瞬间的过程也是要有的。这所有的过程都走完了,才能到最后那个顿悟境界。这就是六祖和神秀的顿悟和渐修的辩证关系。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