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四節 呼吸與禪定
一、呼吸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密切的關係,也與禪定有密切的關係,與壽命也有密切的關係。一個身體狀況不太好的人,他的呼吸一定是急促或短促的,呼吸通道很短而且也不通暢,他的氣息只能到達喉嚨口就呼出去了,不然就喘不過氣來。有的人氣息只能到達心口就要呼出去,他的呼吸也很短,身體狀況就不佳。
修習禪定功夫好的人,氣息可到達下腹部的丹田,呼吸通道很長,他呼吸一口氣需要很長時間,中間沒有阻礙,他的身體一定是健康的。氣息一旦能到達丹田,心就可以沉靜下來,妄念減少,打個妄念都是很累的,不願意多說話,因此消耗的能量也少。這時候煩惱就能夠壓伏下來,心也比較清淨,思考問題也比較專一,思惟深細而透徹,智慧就容易顯發出來。
禪定功夫好的人達到四禪時,呼吸就要停止,消耗的能量就非常少,他的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久。這時修習神通,隨修隨得,不費氣力。我們為了身體健康,心得清淨,降伏煩惱,平時也可訓練自己的呼吸,讓氣息達到丹田。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來訓練自己,氣息調整好了,禪定就出現,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在念佛時調整呼吸,開始要先用口呼出肺腑裡的濁氣,等濁氣全都呼盡以後,再閉口用鼻子吸氣,讓氣流緩緩一直到達腹部丹田,甚至能更往下直接排出去。這條通道越長,排除的病氣就越多,身體狀態就越好。吸氣到丹田以後,停一小段時間,或者換一口氣,再用口呼出。呼氣時念“阿彌”或者“陀佛”,口念心念都可以,氣到丹田就念不出來了,甚至於內心中的佛號也會停止,這時可改為憶佛。呼氣時念佛,氣呼盡了,稍停一會兒,再閉口用鼻吸氣。這樣訓練十分鐘或者幾分鐘,心就能夠靜止下來。這時可以完全用憶佛的方法來念佛,或者思惟一個佛法道理。這時的定力可以讓你往更深入的方向修行,想要達到一心的境界也不難。
二、調整好呼吸就能很快心靜
修定或者觀行思惟之前要調整好呼吸,心很快就能靜下來。先用口呼出胸腔中的濁氣,時間長點,呼盡為好,然後閉口用鼻子吸氣,讓氣流一直進入丹田腹部,這樣呼吸幾次,心就能夠安靜下來。之後再打坐或者拜佛,或者思惟佛法,觀行四聖諦理和修習四念處觀,或者念經念佛念咒。修到有一定程度的定時,心是寂靜的,身體當中的氣脈就開始運行,當氣脈從下往上運行到胸腔時,胸腔裡的感覺就非常舒適,像是霧矇矇的擴張著胸腔,氣息非常細微,連帶著兩個肩膀都是輕飄飄的。
尤其在初禪定裡,五臟六腑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氣息輕輕的緩緩的就像快要斷了似的,身體非常輕靈,內心除了舒適愉悅和喜悅,沒有任何一點不好的感受。當打坐時把氣息調理好了以後,氣脈馬上就能運行起來,氣一到丹田,妄想就減少或消失,也不想再說話了。平時拜佛,每次抬頭時,都要把氣呼出體外,那麼氣流就會沖擊胸腔,感受非常好,身體也輕松,定力生起就快。
三、用深呼吸的方法調整呼吸,有助於打坐修定,容易靜心。方法是先把胸腔裡的濁氣呼出去,呼淨以後再不能呼了,肚子癟癟的,就靜止不動;然後再用鼻吸氣,吸滿了不能再吸了,肚子鼓鼓的,就停止不動。隨著一呼一吸,濁氣消除,清氣上升,氣脈就會運行到肩膀或者是頭部,頭腦清晰,身體就會感到輕安,心就會靜止下來。
深呼吸之後,如果有人心還是不靜,就用呼吸念佛方法,調身調心。呼吸念佛方法主要對治任脈不通致使心不靜的問題。濁氣呼出去以後,吸氣吸滿,再呼氣時就念阿彌兩個字,用後膛音念,讓音流震動五臟六腑,把五臟六腑氣脈打通。下一次呼氣時再念陀佛兩個字。呼氣時念佛,吸氣時不念,練習一段時間,呼吸的通道就長了,越長身體越健康,心越靜。
最後氣脈就會上升到肩膀和頭部,神清氣爽,心清靜。音流從口進入到喉嚨到肺,再到胸腔到丹田,從丹田再到口腔出去。這樣反復練習,胸腔震動,任脈就打通了。一般來說氣到丹田,人就比較安靜了,妄念很少,就能得止,定深了妄念就能消失。定力修出來以後,可以觀想氣脈的走向,可以讓氣脈從丹田往下從腳心出去,這要看個人的觀想力和氣息的持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