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6-30 12:01:49 閲讀: 0

五、戒律和因果篇

(一)沒有證得無為法時的持戒,都是有漏、有煩惱的,與煩惱相應的持戒,是有漏持戒。證得無為法以後,再加修的戒是增上戒。心行真正無漏的人,能做到無漏持戒的人是三、四果人及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的心行不與貪嗔痴煩惱相應,是無漏的。

開智慧的前提條件有很多,戒是其中之一,不是全部。只有持戒還不行,還要有福德和禪定等等條件。有無數持戒人並沒有智慧,只能保住人身,或生天享福。而沒有智慧也不能守持好戒行,對於戒相不懂,對於戒的內涵和目的不懂,不知戒的開遮持犯,只在相上着手,不知修心,有時犯戒也不知,還以為是守戒。更多的人是守小乘的有相戒,而犯大乘菩薩的利他戒。

小乘戒是修自己,不管他人。菩薩戒是起心動念為自己就是犯戒,真正的大菩薩是應該心心念念為眾生,只要對眾生有益,對佛法流傳有益,寧可自己犯戒下地獄,也要做有益與眾生的事情。有時是守小乘戒,就會犯大乘戒,守持大乘利樂眾生的戒,就會犯小乘戒。菩薩在這時就要善於抉擇,寧可自己犯小乘戒,而守持大乘菩薩的心地戒。

釋迦佛在做菩薩時,為了救度眾生,而不得不違背小乘戒,就是為了成全眾生,護持正法。為了護持正法和救護眾生違背小乘戒,不僅無罪,而且有功。佛在經中也說,在惡世里,為了護持講正法的法師,可以蓄刀仗,可以殺破法惡人,這樣做,他的功德遠大於講正法的法師,命終到佛身邊作佛的第二大弟子,而講正法的法師命終卻作佛的第三大弟子。

我們學佛先作菩薩,最終要成佛,所以應該學好大乘菩薩戒,守持好大乘菩薩戒,這就是守持自己的心。當菩薩戒與小乘戒起衝突時,我們應該善護自己的心地戒,不為自己的個人利益,一切為大眾,為佛法,這樣成就的才快。

(二)在守持戒律方面,修行人身口不犯業行已經很好了,意業很難守。如果心總是住在一個正念上,那麼邪念就沒有機會出現,這就是守戒。什麼是正念?念佛、念法、念聖賢僧,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修心之法懂得多而深,意業就會減少;定力增強,意業也會減少,懂得因果之理,心裡的警覺性就高。

守戒,首先是做到明理,不是強行控制自己的行為,理明了,意根受熏,意業自然不現前。一切修行中明理最重要,知見能夠引導自己的身口意行;其次定深能夠伏住煩惱;最後識因達果,懂得此事的起因能夠感召彼事之果,明白身口意一切業行造作當下,自己的如來藏都有記載,果報一定要實現,心的警覺性就提高了。這其中都有個過程,受戒得戒體之後,戒體本身就有防非止惡的功德作用。菩薩戒體更是如此,菩薩戒是戒心,要完全守持好,不犯戒,要修到一定的菩薩果位,在此之前,都難免要犯,輕重不同。受菩薩戒有極多好處,自己警覺性大,再加護法善神的守護,道業進步很快。

(三)關於五戒的開遮

一切戒行,只要是能夠讓眾生得到大利益的,而且是根本利益,不遮,可以開緣;為自己私利不行,一律遮止,不能因為個人煩惱惡習而開戒。酒戒,為了治病,可以用藥酒,塗身、飲用都可以,不能貪酒味。殺生戒,可以吃藥殺菌,其它蚊子螞蟻蒼蠅蟲子之類的,只要無害心,不是故殺,不算犯。盜戒,他人沒有同意的,拿了算犯,為了他人或集體更大利益,不算犯,嚴格來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只要起心想歸己所有,就算犯。淫戒,非己配偶,行非梵行,就是犯,這裡有開戒的條件,大家還不具菩薩性時,暫時不說。妄語,大妄語,沒有證得禪定說證,沒有證羅果而說證果,沒有明心而說開悟,是大妄語,必受惡報,通懺悔。其它的是小妄語,如果為了幫助他人救度他人,可以開戒。大的原則是這樣,具體遇事時,需要用智慧來具體對待,沒有私心和煩惱心,為眾生為團體都可以酌情考慮。犯了五戒,可以懺悔,還可以重新受戒。

(四)什麼叫作謗

雜阿含經中記載,有外道或者某居士,向世尊的弟子請教佛法,弟子回答之後,就想:我這樣作答,是否符合世尊的法教,不會違背世尊、毀謗世尊吧?於是這位弟子就去請教世尊說:世尊,有外道問我佛法,我是這樣作答的,是否毀謗了您呢?世尊就說:你回答的正確,沒有毀謗我。從這裡我們應該知道,說話或者語言表達只要不符合事實,就是謗。弟子傳導的佛法如果不符合佛意,與佛不一致,就是謗佛。如果佛說某種法是如此,弟子說不如此,就是謗佛,也是謗法;對於佛說的法教,說個不字,就已經謗佛謗法了。

那麼謗僧也就很容易了,謗僧又分為謗凡夫僧和謗得道的比丘僧和菩薩僧,前者的罪業還輕一些,後者的罪業就相當大,果報是不可思議的。你只要否定了勝義僧,說個不字或者不是、不對,而事實不是如此,那麼誹謗罪就成立了。眾生往往都不在意這些,認為否定別人沒有什麼過錯,輕易地就開口說不對或者不是,而這不僅僅是過錯的問題,而是罪業的問題,涉及到根本問題的往往都是地獄罪,後世就要享受自己誹謗勝義僧的極大惡報。當後世真受了惡報時,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得到這樣的惡報,於是糊裡糊塗地受報,再糊裡糊塗地造業,眾生就是這樣的愚痴無知。

(五)從前有個老和尚,牙齒不全了,吃飯的樣子不太好看,一個小沙彌見了,就說他:你吃飯像牛嚼草似的。因為這一句話,沙彌死後,五百世墮牛身,吃草嚼草。釋迦佛住世時,他得為人身,隨佛出家俢道,他雖然出家成為沙門了,因為前世的業沒有消凈,還有餘業,他吃飯時還像牛嚼草似的。他隨佛修行一段時間以後,就證得了羅漢果,但是吃飯時仍然像牛嚼草似的。

佛就對他說:你這樣子會讓很多眾生譏笑,他們要因你而造作惡業,那個果報比你從前的果報還要嚴重,因為你已經是阿羅漢了,你不如就在天上住吧,人間僧團有事時,你再下來。他遵佛語,就住在天上,無事就不下到人間來,免得眾生看見造惡業,以至於佛涅槃離開娑婆世界,他也不知道。這個羅漢是誰呢?就是嬌梵波提。因果昭昭不爽,身口意造作的當下,不管善惡,都有記載,都作為業種收存,因緣聚會時,必受果報,大家應該慎護身口意,免遭惡果。

(六)破戒的前提應該是已經受了戒,有了戒法,如果沒有受過戒就沒有破戒之說。破是破壞的意思,沒受戒,談不到破,但是惡業重的也有遮障。如果犯重戒要殷重懺悔,需要見好像才能消除惡業,有必要重新受戒。

犯重戒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只要臨終沒有遮障。如果臨終一念,惡業的境界出現在心裡,隨即隨着惡業就要受惡報。臨終前要把心裡的念頭清靜了,不能有雜念出現,才能不去三惡道。得初果向和初果,也可以滅罪。就怕業障遮障不能得初果向。

佛給自己犯重戒和重罪的弟子,講實相,講五陰的空相,弟子不僅滅罪,也證得了實相。如勇施菩薩開悟之前,犯了邪淫戒和唆使殺人罪,佛講大乘無生理,就開悟證得實相。阿奢世王殺父,佛給他講五陰虛幻不實,就滅了阿奢世王的極重罪,得了無根信,沒有證得初果向,因為罪太大了。如果不是佛給他講法,他連無根信都不一定能得到。但是如果阿奢世王殺母,那就不一定能滅罪了,也不一定能得無根信。

受戒以後犯戒,有個性罪,就是心性罪,還有一個戒罪,違背戒律的罪。沒有受戒的,只有性罪遮障,沒有戒罪的遮障。但不受戒,戒律不圓滿,道業無法增進,障礙證果和明心見性。

(七)明心見性的菩薩如果造作惡業,果位是否要失去

菩薩瓔珞本業經里,佛說菩薩造作了有違菩薩之業行,三賢十地皆失。地前菩薩因煩惱未斷盡,偶爾也會因煩惱而造作惡業行;地后菩薩還有煩惱習氣未斷盡,也有可能會因煩惱習氣而造作些微惡業行,那些煩惱余習很深細,不容易斷盡,一旦斷盡以後,就進入到八地,成為八地菩薩了。可是八地以上的菩薩還有微細的無明,也就是非常微細的愚痴,對極其深細的佛法還有無知,到佛地才能全部斷盡。

普通眾生不斷我見,或者我見不斷盡者,還會因為我見而入三惡道。眾生造業,就是因為“我”,無數煩惱因“我”而來,因此有必要通過修行把我見斷盡,並且降伏我執。但是人我執斷盡,還有更微細的法我執等着我們都要斷盡。煩惱習氣也不可輕視,地上菩薩有煩惱習氣的現行,也是很難斷的,所以地上菩薩難免有過失,有微細的惡業行,如果有違佛戒,其菩薩果位也要失去。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每天要反觀自己的主要煩惱結縛在哪裡,然後着重來觀行解決,不能讓深重的煩惱障礙自己的修行。依據煩惱斷除與否和智慧程度,而分為賢人和聖人,斷我見的初果二果人還是賢人,不是聖人,三果四果人和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是聖人,地前菩薩為賢人,因為還有貪嗔痴沒有斷,所以其德行不足以為聖人,真正的聖人、具足了聖人所有德行的,只有佛一人。

(八)問:下地獄受懲罰的是第幾識?其中有幾個識一起去地獄了?

答:意根與第八識一起下地獄,然後六識馬上出生,意識就發現:咦!我怎麼下地獄了呢?再然後,身識感覺被刑具懲罰的強烈疼痛,意識感覺無比的痛苦,六識全部感覺苦痛,意識就很無奈的承受各種痛苦的折磨,直到業報盡了,才能出地獄,但不知多少劫的時間過去了。無間地獄里有寬廣的大鐵床,地獄多大,鐵床就多大,地獄是無邊廣大的,鐵床也無邊廣大;鐵床多大,色身就多大,所有的刑具全部同時加在色身上沒有空隙,全身各個部位都能感覺到刑具的殘酷折磨,痛苦不堪,疼死過去,馬上又清醒過來,再接着受折磨,誹謗三寶,就是如此下場。

誹謗三寶,包括有根誹謗和無根誹謗。有根誹謗,是指其人所說是事實,但是也有罪,所以佛陀為僧人制定的戒律不允許在家人看,就怕在家人知道戒律而去指責出家人犯了戒律,這樣就誹謗了三寶。無根誹謗,是根本沒有此事說有此事,捏造事實,罪過更大,二者俱有罪過,所以大家不要說三寶的過錯,不管有沒有其事,都要懂得閉口,果報可怕,慘不忍睹。過去有人誹謗阿羅漢,阿羅漢就召集眾人,讓造誹謗業的人當眾懺悔,以消除那人的罪過,那人就當眾向阿羅漢懺悔,以消除自己的罪過。但是命終還是下了地獄受惡報,只是受惡報的時間短一些,如果不懺悔,很難從地獄里出來,在地獄里受的罪也非常重。

如果三寶中,有證得大小乘果位的聖賢人,對聖賢人造作了誹謗業,那個罪業有不可說之嚴重,無論是在佛法上的誹謗,還是世俗日常生活的個人行為的誹謗,無論是否是事實,一律都是罪過無邊。出家人的身口意行,無論怎樣,都不能指責,否則罪業深重,必受惡報,尤其是得道的出家人,更不能指責其身口意行一點點過錯。煩惱極重的人,離三寶近住,未必是好事,因為煩惱極重的人,對誰都能造惡業,他不管對方是誰,都是無所顧忌,控制不了自己,因此這樣的人,還是離三寶遠一點好。

(九)聖人所為,未得道人不能盲目跟隨。智慧不同,用心不同,結果就不同。未明心地之人,不見無相之相,不知無生之理,見法實有,不知究竟。明心之人,知法無生,相本非有,虛妄不實,誑惑人眼。見相實有,即有業行,見相非相,業行也妄。心智不同,業果不同。昔有道人,把諸佛菩薩的名號寫滿內褲,穿在身上,有一愚人,見已便學,幾日之後,吐血而亡。

聖心不學,單學其相,不知其有獨特用心,眾生因愚,害己不已。昔有丹霞禪師,為度執相之人,而用獨特手段,火燒木佛。道人心中,實證無生,無有四相,也無一切相。木佛非佛,無有舍利,有無舍利,都非真佛。真佛無相,火燒不着,水淹不着,風吹不着,石打不着,山壓不着,啼唾謾罵,侮辱誹謗,皆也不着,即使上帝,無奈其何。眾生蠢蠢,莫學丹霞,木佛石佛,以像示人,心存恭敬,福即增長,若能禮拜,其福無邊,折倒慢幢,摧伏己心。精進修行,早悟無生,識得己心,即是佛心,見性成佛,不由於他。

(十)眾生由於沒有宿命通,不知前世後世的因緣果報之事,有宿命通才能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前世後世的所有因因果果之事。因為眾生死後,五陰改變,不是原來的了,六識改變,不是原來的了,前世的人事物,與自己有關的一切就都不知道了,因因果果的事也就更不知道了。因為此世的六識心在同一個五陰上,是相續有記憶的,六識能了別此事的人事物理,就能記住此世所經歷的一切法。而下一世,不是原來的五陰,六識是依賴新五陰又新生起的,沒有經歷過前世,對前世的人事物理就沒有記憶,無法回憶起前世的事情。

而意根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經歷了無始劫的人事物理,累積着生生世世的習氣,與生生世世的業種相應。所以此世的五陰與前世的五陰在習氣煩惱上是相續的,如果不修行,今世再新熏一些惡習,習氣就會越來越重。第八識也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未來世永遠也不滅,那麼這世的自己和前世的自己肯定是有連帶關係,不是互不相干的,我們修行就要多為後世的自己着想。

宿命通的獲得,得修到四禪以後,才能獲得,修到四禪以後,修五種神通,就能隨修隨得。

(十一)末法時期眾生心思浮躁,而有的人恰恰要順應眾生浮躁的心理,取悅於眾生。如果一點也不與眾生的惡習相逆的話,那麼如何扭轉眾生惡習,如何讓眾生得到解脫。

眾生不僅貪婪,也愚痴,非要添刀尖上的那點蜜,最後得到的是什麼?沒有人去考慮。多數人只顧眼前的一點點所謂的利益,卻冒着去三惡道的風險,看似膽大,實則是因為愚痴,目光短淺,不能為未來久遠的大利益着想。

大多數人其實都是為個人利益着想和打算的,作出的事情,卻讓自己不僅得不到利益,往往還會失去已經有的利益。可是卻沒有人想到這一點,也看不到這一點,因為什麼?因為無明愚痴,因為煩惱遮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清自己,看不清真正的利弊得失。

對於因果,很多人並不真正相信,總是存着僥倖心理,以為因果都會落在別人的頭上,不會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就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他人如果不聽從自己的安排,一定要有某種惡果報,卻不知自己的惡果報即將到來,自己正在造惡果報的因。

我初學佛讀經書時,看了一些因果方面的真實故事,相信因果真實不虛,身口意都小心造作。可是現在的學佛人,根本不讀佛經,不知道佛經都在講什麼,因此心盲不懂因果。

現在網絡發達,造惡業比從前要方便得多,手指頭動一動,惡業就傳播於全國各地,真是令人唏噓不已。沒有人警覺到自己動手指頭之後的惡果是什麼。無知者才無畏,心被堵塞,盲從他人,不知善惡,造下了大惡業,不知悔恨。

有些人造惡業是被人唆使教唆,自己並不知情。比如被人告訴說,你這樣去做,沒有事,因果由我擔著,你只有善果,沒有惡果,於是有些心盲者就相信此人所說,以為此人真能替自己承擔因果。殊不知因果來臨時,各有各的果報,根本不能互相替代,即使是親生父母,也無可奈何。

(十二)因果為什麼也是虛幻不實的

果報分為正報和依報,正報是五陰身,依報是宇宙器世間生存環境。因果的實現,主要是通過五陰身來實現的,果報是報在五陰身上的,所以五陰身是正報;而生存環境是依報,也體現了眾生的因緣果報。五陰是幻化的、十八界是幻化的、我們生活的宇宙、器世界是幻化的,生存環境是幻化的,果報因果就是幻化不實的。

既然我們的一切果報都從這些虛妄法上體現出來,果報就是虛妄的。比如你受的善報和惡報,不管是發財也好,生病也好,遇到災難也好,是不是都在這些虛妄法上來受報?這些虛妄法是虛妄的,果報是不是虛妄?當然都是虛妄的。所有的果報,無非是在五陰身上體現。五陰身虛妄,果報就是虛妄的;而且這些果報是生滅變異的,是無常的,無常的就是虛妄的。所以,一切因果也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幻化的,除了如來藏,全部是幻化出來的法。

比如說貧窮的果報、六根不具的果報,還有所有的樂報和苦報,這些果報是不是幻化的?全部是幻化的,都是如來藏依照業種和各種因緣所幻化出來的,都沒有實法。再比如你得了善報,陞官了發財了,或者親人團聚了,財色名食睡等等種種的善報,這些報報在哪裡?都報在五陰身上了,從五陰身上體現出來。五陰身是幻化的、不實的、虛妄的,那麼這些果報更是虛幻的、幻化的、不實的,都不是真實的法!

再比如善報,今世在世間當了國王,或者上天當了天主,國王、天主的寶座是不是幻化的?生活的宇宙、器世間、宮殿是不是幻化的?錦衣玉食是不是幻化的?所有的僕人、大臣、宰官、身邊的侍從,這是不是都幻化的?所有接觸的一切,這些都屬於善的果報,這些果報哪裡來?如來藏根據業種、根據因緣所幻化出來的。所以當國王、天主的善報就是幻化的、不實的。

再比如說被殺、車禍死亡這些惡果報,這些果報都是由五陰身來承受的,五陰身為什麼被殺?為什麼被關進監獄?為什麼失去那麼多的財產和親人?這些都屬於惡報,這些惡報哪裡來的?都是如來藏根據業種,根據各種因緣幻化出來的假相,都是在五陰身上體現出來的。受了惡報,覺受就是苦受,這種苦受不是識心的受嗎?識心的覺受從哪裡來?如來藏幻化出來的,一切法不管善報還是惡報,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沒有如來藏,一切法都沒有。

既然是幻化的東西就是生滅的、不實的、變異的、空的,那就不是我、不是真實的、也不是我所擁有的,就叫作無我。依據如來藏來說,全部是不真實的法,所以全部都是空幻的法。

(十三)一個學佛修行之人,應該善於自責其心,應該常常反觀內心,發現不如法之處,就應該自責其心,把心導正,導向正途,遠離貪嗔痴煩惱,遠離無明。

應該常常思惟,究竟是自己的道業最重要,還是自己的不如理覺觀重要,還是世俗法的貪嗔痴業行重要。應該常常思惟,自己在世俗法上所謂的利益,是不是長久的,是不是真實有的,是不是要消失的,是否真能有什麼利益。修行人就應該經常自問,自問之後,才能覺悟,才能有定力,才能出生智慧,才能從世俗法中解脫出來。

搞了無量劫的世俗法,每個人在世俗法中無量劫來究竟得到了什麼?無量劫的貪愛,換來的究竟是什麼,除了生死苦,還有什麼?有智慧者,真應該常常反思反省,之後才能看透生死的本質,不再貪戀生死惑業,才有力量走出生死苦輪。

(十四)為什麼學佛人越學越有磨難

進入佛門學佛的人,都是有善根的人,不是一生一世幾生幾世才學佛修行的,修行時間是按劫計算的。對三寶信心具足,對自身信心具足的人,可能已經修了十萬劫之久了,如果進入十住位修行菩薩六度的人,已經遠遠超過十萬劫的修行時間。

大多數人學佛是有些因緣才進入佛門的,或者身體有病苦,或者諸事不順利。學佛一段時間以後,病苦減輕,事情順利,就感覺學佛很好。當對學佛信心具足的時候,會出現各種障緣,各種事情會不順利,身體出現疾病等等狀況。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造業,業障非常深重,剛學佛時,會有護法和菩薩們來護持着,不讓嚴重的業障來阻礙學佛,因為這時候,還承受不了這些業,業報的出現會讓眾生退失信心。等修了一段時間,能夠承受一些業障時,護法就不會再遮擋業障的出現,承受不了的業障還是會遮擋的。這樣的話,學一段時間就發現,自己的業障都現前了。

不順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修行非常得力時,後世應該受的果報,今世就提前受,提前受就是重罪輕報,惡的果報越提前受,其報越輕,善的果報越往後受,其報越大。這與到銀行存款的道理是一樣的,存款是有利息的,佛法上叫做孽息。存款提前取,利息就少,惡業就輕,善業也輕,所以要惡業提前受,越提前越好,善業要往後受,越往後越好。如果能過得去,善業盡量往後受,那樣果報會非常大,銀行存款會越來越多,相當於利滾利。

眾生造業的業種是存在如來藏里的,如來藏就像銀行,這個銀行,存款利率是相當高的,最低是一百倍,最高是無量倍。所以種一點善法就可以升天享福,種一點惡業就要下地獄受苦。而且如來藏這個銀行永遠不會倒閉,業種不會丟失,就是說善業惡業的果報誰也偷不去搶不走,只有自己受,別人替代不了。金剛經第十六品佛說,一個人受持金剛經以後,先世造的罪業,本來會讓他墮落惡道,如果有人輕賤他,他的先世罪業就消滅了,只是受到被人輕賤的果報就完了,這就是重罪輕報。

所以菩薩明心見性以後,三惡道的業消滅,但還會有各種磨難,都是重罪輕報,在人中受苦,永遠不下三惡道受報。那麼修行修到一定時候,各種能夠承受的業障就會逐漸出現,這是好事,總比後世受更大的業報好得多。這些業報受了以後,障緣減少,以後的修行就很快了。

這些業障有些是由護法來掌握控制的,他們在照顧着修行人,有時會遮擋業障,有時就不遮擋,或者遮擋一部分,另一部分不遮擋。所以我們學佛修行,每天應該要給我們的護法神迴向,希望他們都能明心見性,道業不斷增進,護法功德圓滿殊勝。我們自身遇到障緣就不要抱怨,也要盡量少享福,少從如來藏銀行里提款,那些善款不會丟失,提出來享受就沒有了。而且如來藏銀行里存款越多,我們越富貴,修菩薩道的資糧就越多,在成佛這條路上,走的就越快。祝福諸位資糧越來越多,越來越富貴,道業增進越來越快!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