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一節 如何觀行實修
一、實修就是時時刻刻觀照自己嗎?
修行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解決輪迴的問題,最終成就佛道。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按照佛所教導的修學方法,努力去實行實踐,然後再證實佛所說法,就能證得解脫,證得不滅的真我如來藏,從而解決生死大事。佛是如何教導我們修行的呢?佛在世時講的法,一個是能讓五陰得解脫的四聖諦法和十二因緣法,一個是般若實相法。
我們把這些理論內容弄明白,然後按照這些道理一一去實際觀行思惟,思惟通達之後,就能證得佛所指向的各種結論:一個是五陰無我,一個是真我實相般若。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就要通過修行滿足相應的條件,才能證得,從而獲得解脫。這些條件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菩薩六度,總體來說就是戒定慧。
八個識的法義必須要學,參禪的方法要掌握會用,禪定必須要修,福德必須要具足,總括起來就是菩薩六度條件都要滿足。當福德夠用,禪定也夠用時,般若正理就能明了到一定程度,這時就可以參禪,參話頭,參公案,就能知道如何尋覔第八識,因緣具足時,就能證得第八識,從而明心開悟。證悟以後,就能獲得大智慧,逐漸心得解脫,具足般若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最終就能圓滿佛果。
二、看話頭時是精神內斂向內收攝嗎?
參禪看話頭應該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參究的話頭上,不要放在其他事情上和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上,這就是內斂。話頭如果放在腦中,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腦中,如果頭部發脹,就放在別處,或者甚麼處也不放。有時候話頭跟著外面聲音跑了,就輕輕拉回來,不要隨聲音而流跑了,這就是精神內斂,向內收攝。
看話頭時只要意識清醒就要不間斷地看,一切時中都要看住話頭,這樣就能念念打成一片,功夫自然就能純熟得力,很容易生起疑情。生起疑情以後,就轉入參話頭階段,起心參究自性如來藏,因緣具足時就能悟道了。
三、參禪不能無念
問:每天觀照自己,妄念起而不隨,慢慢的有力量了,無觀無照才是真觀照吧?
答:無觀無照就沒有智慧了,這是單方面修定的方法,不是參禪的方法。參禪是心裡要有話頭有疑情有參究活動,心中有話頭的念,不是無念不是空心。無念就是死水一潭,沒有生命力,不能證得真心如來藏,因為裡面沒有尋覔的心,沒有探究的心,就不能發現真理。所以要想明心,就不能追求無念的定,心中應該有參禪的念頭,不能落空。
四、證悟之時才能觀察如來藏的作用
問:觀行就是觀行如來藏怎麼生起身體,怎麼隨順七識的嗎?
答:如來藏是如何生起五蘊的,是證得如來藏的時候才有能力觀察的,如來藏是如何配合七識的,是悟後很長時間具有後得智和道種智才能觀察得到。悟前因為還沒有找到如來藏,無法現量觀察祂,只能是推測,推測分析的成分多,結果不能如實,不能得到真實的結論,腳跟不點地,阻礙真智慧的生起,更不能出生後續的觀察智。觀察是現前有物才能觀,現前無物就是靠臆想,那就沒有真實性可談了。
觀行分為對虛妄法的觀察和對真實法如來藏的參究,對如來藏的參究是要在五陰身的運行上參究如來藏在何處現起,起甚麼作用,找到之後才能現前觀察祂究竟起何作用,如何出生五陰身和七識,如何隨順七識出生萬法的。
五、生出陌生感和出離感是怎麼回事?
問:有時動中定清清靜靜,心的感覺就像一張大的空白幕布,而見聞覺知就像幕布上出現的影像畫面,雖然空白幕布和畫面影像都是意識境界。打個比方就像有一個人刷刷地在空白幕布上一筆一筆地塗鴉作畫,清靜自在。這種感覺主要在耳根、眼根生起的眼識和意識,感覺自己就是虛無的意識流或者肉體,看家人親人有種陌生感,所在的世間也陌生,有種自己不屬於世間的感覺,有想岀離的感覺。心裡雖然清靜但空落落的,有想岀離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怎麼回事?
答:這種感覺是在禪定當中的觀行感悟,在禪定當中能很客觀的觀察五陰世間,能降伏世間的煩惱和情緒,降低了對世間的情執,減輕了對親人的貪愛,心變得清淨了,與世俗法有些隔離了,就感到陌生疏離了。禪定比較深時,心就會很清淨,思惟觀行就能很深細,對法的認知就能清晰而深刻,理解的能到位。所以任何法的證得一定是在心無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感知和證得的,是意根親自證明了的。當意根親自感知和證明了世事的虛幻無常,才能發起真正的出離心,不再追求虛幻的世事,轉而進求無上的佛道。
六、受想輕微是對塵境不起分別執著的結果
問:我在平日裡走路時,著意訓練自己的‘受’,對境不起任何罣礙,不讓念頭進入到‘想’的階段。這是著力在內相分還是外相分上?這樣把念控制在‘受’的階段,不讓其進入‘想’,將來是在破我執上受用還是在破法執上受用?
答:這裡的受和想主要是指六識的受想,六識對應了別的都是內六塵,我們需要對治的是自己的內心,不管甚麼內外相分。外相分我們接觸不到,很多人又不知道有內外相分的區別,實際上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法都是內相分。
把心控制在受的階段,這個受,最初是領受領納塵境的接受,後繼才是苦樂憂喜捨的感受。如果是感受,就在想(了別)的後邊出現,阿羅漢一般是把受停留在最初接受領納階段,不進一步的了別執取,這樣就沒有下一步的感受,也就沒有心的苦受和樂受了,這就是修行,能滅除貪愛,能滅苦。這對破除我執、對自我的貪著有很大的益處,同時也能慢慢的破法執,減少對一切法的執著,這樣修行是很得利的。
這同時也是修定的方法,證明有定就能壓伏或者降伏煩惱,沒有定,心要繼續往下分別執取,然後生出苦樂受,進一步就要貪取或者厭棄,業行就要出來了。業行一出來,就有業種,將來就有業報,生死就不能了,不能出離三界。阿羅漢們都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都盡量不了別六塵境界,盡量減少減輕對六塵的覺受,讓心清淨無染,才能不受三界生死繫縛,從而能出離生死輪迴苦。而菩薩修行,為了弘法度眾生,經常要生心動念,修定就困難一些。但是菩薩知道六塵境界都是自心所現,唯識所變,不害怕境界纏縛自己。
有時間時稍微收攝身心,反觀自心和六塵境界,定力就現前,就能不被一切法所迷惑,臨終也不顛倒,這是大福德大智慧所支撐的。這種修定方法,既利於斷我執,也利於斷法執,但首先是斷我見。所謂的執著,都是指意根對五陰世間的執取,在禪定的狀態下,意根少於攀緣執取,六識不了別或者少於了別,六識無所造作,或者少於造作,這樣才能降伏意根和意識。
七、一切法都是第八識隨順七識生起的·
問:意識慢慢的熏習,意根將來就會認可沒有我及我所,整個一片都是第八識。有七識存在就有萬法生起,沒有七識就是無餘涅槃,意根到哪裡,第八識就在哪裡生起萬法,是否是這樣?
答:意識不斷的學法,不斷熏習意根,意根就會起思量,日夜參究,有一天就會證得無我和無我所的道理,就能斷除我見。但沒有禪定就熏不了意根,意根不能細心思量這些法理,意識思惟也膚淺,無法實證。
證得世間整個一片都是第八識,這是地上菩薩唯識種智的智慧境界,剛開悟的人不能有這樣的甚深智慧,觀行不出來這樣的結果,只能想象一下而已。有七識存在就有萬法,沒有七識的存在,就是無餘涅槃境界。意根是生起萬法的動力,意根攀緣甚麼,第八識就配合變現甚麼法,第八識見甚麼,第七識也隨之見甚麼,所以一切法都是第八識出生的,是三個能變識共同變現出來的。
八、只有通過參禪一法才能明心見性嗎?
明心見性是成佛路上的其中一個小目標,也是一個起點。佛道的修證,第一步是小乘斷我見,第二步是大乘的明心見性,以後的各步逐漸深入,離成佛的距離越來越近,終點站是成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整個修道過程中,無論是最初的斷我見和明心見性,還是諸地菩薩的修證,以及最終的佛地見道,都是不同層次的智慧成就。而不同層次的智慧成就,離不開不同層次的觀行和參究,只有觀行和參究才能破除無明,證得真理,明了世出世間真相,這是獲取智慧的唯一途徑。
只不過在不同的修行階段,所觀行和參究的法的層次有區別,方法和方式是相同的,當然這些智慧不僅僅是意識的智慧,主要是意根的智慧,以意根的智慧為主宰和主線,意識緊隨,二者並駕齊驅,經過三次大級別的轉識成智,最終前五識的智慧也得到升華和轉變,第八識也轉變成了大圓鏡智,四智都圓明的時候,眾生即成三界至尊,坐上佛陀的寶座。
而不同層次的觀行和參究,都是在不同層次的禪定當中成就的,離開禪定,就無法觀行和參究,更不能出現三昧乃至於見道。禪定是見道的必修課必經道,逃避不了,沒有禪定的學佛學法都與修行無關,屬於研究地圖階段,還不具備上路的條件,何況能到達目的地。
禪定就是心的凝聚力,心識專一不散亂,心力才能凝聚起來,形成突破一切障難的力量,讓意根和意識的智慧湧現出來,剝開五蘊的烏雲,見到真如的太陽,從此心地開明,無明漸薄。若心識散亂攀緣則無禪定,不能形成凝聚力去觀行和參究。所以必須通過持戒以規範心識的行為,心不逾矩,不攀緣世間諸法,並且遵從菩提大道而行,則定慧具足,三昧真火燒盡無明煩惱薪,三昧真水潤愚昧心田,三昧真風吹散世間浮雲,三昧真地蘊化出無量福慧功德。以此無量福慧功德,逐漸登頂眾望所歸處佛地聖城。
因此戒定慧是修學佛道的三無漏學,若心有漏,則三學有虧,仍需不斷精進,以期圓滿。那麼可知,明心見性只有通過參禪一法才能達成,參就是觀行參究,禪就是大乘真如佛性,以戒定慧貫徹參禪的始終。今世若學會參禪參究,修成觀行的功夫,則後世就有可能無師自通,自然會持戒,懂得如何修定,自然會運用觀行和參究,則見道可期可待。
我們從楞嚴經中二十五聖圓通法門的修持中,以及從華嚴經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中,都可以看得出,從最初的斷我見到等覺菩薩的智慧成就,都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體現,都是用的觀行參究的功夫,都有不同的三昧境界出現。那麼我們就順著聖人修行的方向,踏著聖人的足跡,勇敢堅定地奔向聖城吧!
九、眾生為甚麼吃不到豬肉?
有學人問:“如何得不落階級?”黃檗禪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三個五個,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
階級在這裡是指修行的次第,不落階級意思是直接到達法的最根本、最究竟處,怎麼樣才算是直接證悟空性呢?黃檗禪師回答說:如果能做得到,終日吃飯,就像沒吃著一粒米似的,心空不著我,終日走路,就像沒有踏著一片地似的,心空不著我,不落自己吃飯走路相上。達到這種境界時,心中沒有人相和我相,終日不離一切事,卻不被諸境界所迷惑,不被諸相所纏縛,這樣才算是一個自在人。還要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不認為一切法有前際、現際和後際,因為前際並沒有離去,現際也念念不停留,後際也沒有來。在一切時中安然端坐,任運而行,不被法束縛住,這才叫作解脫。
這是禪宗般若證悟後的境界,是五蘊空的境界,因為甚麼空呢?因為是如來藏所生,所以說空。這種境界相比小乘空的境界更進一步,比凡夫有的境界不知高出多少,但還是不如唯識空的境界更究竟。小乘和般若層次是人空,唯識層次是法空,法空在人空的基礎上,更細緻入微,範疇更廣更深。
比如吃飯這件事,般若層次認為無有我吃飯,無有吃飯的我,我不著吃飯的我相,而唯識連飯的相也沒有。比如大家都感興趣的吃豬肉這件事,說五蘊根本接觸不到外相分的實質的豬肉,只能接觸到後腦勺裡的內相分的豬肉,可是吃完豬肉以後,不僅內相分的豬肉沒有了,外相分的豬肉也沒有了,這是為甚麼?
吃不到實質的豬肉,就等於沒吃到豬肉,那進入嘴裡又吞到肚子裡的是甚麼?嘴吃飯,飯是後腦勺裡的飯,嘴和牙齒舌頭也是後腦勺裡的,而吃飯的你也是空的,你說你吃到飯了嗎?把飯換成豬肉,你說你吃到豬肉了嗎?你吃到的是內相分的豬肉,外相分的豬肉卻沒有了,怎麼消失的?秘密,特大秘密,值得參一輩子,值得參幾大劫。
這個法很深,即使有小乘斷我見和大乘明心的基礎,也不容易參。內外相分的生滅都是如來藏在起用,六識的功能也是如來藏起用的結果,法法皆如來藏,不開悟根本參不了。
無始劫以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眾生從來都是一個都沒有接觸到,卻每時每刻都把六塵境界據為己有,心口念念有詞: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身體,我的家人,我說的話,我聽到的聲音,我吃的肉,喝的水,睡的床,我的權力地位名聲等等,這個香那個味的,你都接觸不到,哪個是你的?生生世世追求追逐,原來都是和空較勁,和空在爭奪,和空玩遊戲,而且自己也是空的,空與空爭,遊戲的主角都沒有,所謂的爭也空。大家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世俗法的遊戲上,真不如去探索這些真理,免得生生世世白玩遊戲,真理難道吸引不了你嗎?
有人拿著木棍砰砰地敲桌子,然後很堅定地認為,看:我敲了桌子,我耍了威風,我出了氣。實際上呢,木棍是後腦勺裡的木棍,手是後腦勺裡的手,桌子是後腦勺裡的桌子,行為是後腦勺裡的行為,看見這個行為是在後腦勺裡看見,聽見聲音是在後腦勺裡聽見,覺得出氣了,是在後腦勺裡覺得,所有的五蘊活動都在後腦勺裡造作。
後腦勺有多大能容得下這麼多法?何止這些法,億萬之多的法,無量數之多的法都在後腦勺裡發生。空的法,沒有實質性質的法才能落在後腦勺裡,實質的有相的法,落不到後腦勺裡。世間一切法都沒有實質,都是空的,都是影像,都是影子,所以才都是後腦勺裡的法。豬肉也是如此,吃豬肉也是如此,我吃豬肉同樣是如此,沒有其人其事。還執著甚麼追求甚麼?傻子們!
要證得此理,要先斷我見,再明心,斷我見證得五蘊空是很重要的,內外相分問題,開悟以後再參,禪定和智慧都很深了,才能有點門路。從如來藏這個角度參才能有眉目,因為一切法的實質就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
如來藏和五蘊我都未曾接觸和擁有過世間任何法,可是世間一切法的外相分和內相分就那樣不斷地生生滅滅被演變著,被不斷地造作著。這個現象確實不容易被人接受,空的法,世間人很難相信,著有著習慣了。可是佛法無論大乘還是小乘,全部都指向空,空到最後,一絲不掛,究竟空徹底了,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