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四節 修定的好處
一、早晨在靜坐中,聽到QQ叮咚一聲響,先是只知道聲音,沒有聲音的定義和概念,也沒有任何覺受,只是簡單的知,這個過程很長,這是耳識的了別,比較粗。之後才有意識的了別,意識了別了,才分別出是QQ聲,有了定義和名言,有了覺受。同時又嬾嬾的不想動,有點貪著舒服的感覺,想繼續坐下去,這是意根的貪著。在耳識沒有聽到響聲之前,是意根的知,意根知時模模糊糊,不辨是什麼聲音,不辨裡面什麼內容,只有意識出來才能逐漸辨別出是QQ的叮咚聲。如果不是靜坐入定,這個了別過程非常短暫,快速就過去了,可是在定中,心很細膩,了別的很細微,耳識意識意根都比平時細微,整個過程顯得漫長了些,內容細膩了些,了知得單純了些,心不容易生起情緒,容易降伏煩惱。
這都是意根的功勞,如果再降伏意根,叮咚聲音響起,祂也不想了別是什麼,那麼耳識意識就不出生,五識都不出生,無覺無知,就進入到二禪境界。
靜坐當中,心會變得很細膩,感知很真切,又客觀不帶情緒,就能發現平時發現不了的事實真相,只要心不進入境界裡,單純的感知,客觀的了別,斷我見和明心就會比較容易一些。
有禪定的人,心是很細膩的,了別細微看人看事都很準,能抓到根本,作事時心很細,細節周全,接觸新鮮事物很快就能學會,出差錯少,人聰明智慧。心散亂的人,可想而知,心粗氣躁,寥寥草草,馬馬虎虎。
二、禪定能降伏五欲煩惱魔
魔王波旬最不希望眾生修習禪定,因為一旦有人修到未到地定具足,與他的禪定相等,魔王就管不住此人了;一旦有人修到初禪定,就脫離魔王掌控,魔王就更管不著了。所以如果有人阻礙我們修禪定,否定禪定的作用,就要小心了。此世間五欲煩惱熾盛,沒有禪定,無以降伏煩惱和斷除煩惱,後世果報可畏。
三、有禪定時思惟清晰通透
如果思路不夠清晰,一個是缺少智慧邏輯思維能力,再一個就是缺少禪定,應該多修定讓心念專一,思惟清晰就能一些。定力不足時,意識思惟不能順著一條主線,就會四處分神,沒有重點,就像氣脈不順著一條線運行,在身體裡四處串一樣。一個人邏輯思惟能力強,依靠強大的定力,才能達到專一,如錐子深深的錐於一個點上。沒有定力的人,如木板平放地上,沒有痕跡。
如果定力足夠,知見也足夠,應該配合打坐的靜中定,加強定力,然後觀行佛法,觀行五蘊。之後再參禪,心裡時刻有參究的疑情。先斷我見,再參禪明心。
學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觀行,然後再證得。不能觀行,說明思惟力不夠好,也就是定力不夠好,沒有思惟修的禪定,對於證法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應該學會修定,讓禪定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禪定能打開六根功能
打坐坐到極靜時,有時能聽到空中很美妙的音樂鏇律,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天籟之音,在佛經中說是一種叫緊那羅的天人所發出的歌聲,這是接近於天耳通的境界。禪定能把耳根功能開發出來,把心打開,減少了了別聲音的阻礙,了別功能就強大。禪定能促使如來藏通過耳根把更遙遠的聲音四大微粒攝取過來,讓耳識意識聽到,天耳通就出現了。當然這個所謂的遙遠的距離是對於身根而說的,對於如來藏來說,並沒有絲毫距離,這些聲音都是如來藏變現和執持的,都在如來藏裡。
眾生之所以不能發起禪定,不能發起神通道力,就是由於心的散亂性、攀緣性和貪瞋癡煩惱的遮障。嚴重阻礙禪定的就是貪瞋癡煩惱,誰貪瞋癡比較重,誰受到的阻礙就嚴重,遮障就嚴重,其自身功能就受阻礙,心不靈通。我們本來都能作佛,也能擁有一個大千世界,但就是因為貪瞋癡無明煩惱的遮障,不斷執著自己,不但得不到大千世界,反而因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枉受無量的生死苦,貪小失大,得不償失。可見眾生無始劫以來都在造愚癡業而不自知,眾生都是這樣為了些微蠅頭小利而失去大千世界。
五、靜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
行走與坐臥,有什麼區別?行走時,身識和意識要放在色身的運作上,注意力在色身以及周圍環境上,獨頭意識思惟法義的注意力就要減少,精力不夠用,不能專一,思惟不深細,智慧不容易出生。而在坐臥中,識心分散的少,獨頭意識注意力更集中,思惟就深細細密,容易出生智慧。因此說,坐臥的靜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坐臥中,心理沒有更多的負擔,可集中精力,細密思惟,不用擔心行走會遇到什麼情況,因此心安,靜坐更容易生起未到地定和初禪定。
因定生慧,這個定是指未到地定和初禪定,所以證果和開悟,最低要具足未到地定。只要不是無念的未到地定和初禪定,定深時思惟更細密,開智慧發現新大陸是沒有問題的。沒有禪定,無法觀行,定淺,觀行不得力,心也不細致,與法不相應。所以學法之後,就是禪定和觀行兩個修行方式。
六、修定養心也能養道
在靜坐的初禪定和未到地定中,都可以思惟觀行佛法,思惟的程度都要比活動中的思惟細膩得多,深細得多,智慧更容易打開,更深透。二禪以上的定中無覺無知,因此不能思惟佛法,打坐入二禪定中雖然不能有思惟,但是出定以後思惟佛法卻是很深細,行住坐臥中的定力也保持得相當好。
打坐中思惟佛法,沒有負擔,心裡安穩,內心沉靜,不浮躁。下坐以後,一天當中的身心都是愉悅舒展,沒有煩惱,思惟也敏捷。打坐的靜中定,能真正的資養身口意活動當中的定;只修活動當中的一點點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能降伏煩惱,思惟佛法既不細密也不深透。
末法時期眾生福薄,大家都為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奔波,沒有修定的時間和環境條件,所以大家為了將就自己,都說有個動中定就行了,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容易實證佛法,嘴皮子功夫多,心裡仍然很浮躁,貪瞋嫉妒仍然很熾盛。
現在的眾生都生活在喧囂動亂的環境當中,多數人的我執強烈而堅固,所以鬥性很強盛,互相之間爭來鬥去,搞得整個社會及各個團體都是一片的烏煙瘴氣,很難收拾,這就是因為眾生心中沒有禪定,不能壓伏煩惱,以至於煩惱泛濫。這樣繼續下去,佛教分裂和衰弱是必然的趨勢,誰也阻止不了佛教的消亡;而且這種消亡要從內部開始,由於佛教團體內部的分裂,導致佛教必然消亡。學佛修行沒有禪定的滋養,就沒有真實的身心受用,對眾生和佛教的發展前途沒有益處。所以奉勸每個學佛人一定要學會靜坐養心,養心就是養道,就能淨化社會環境,淨化人心,促使佛教事業穩固發展。
七、四禪八定不僅通於佛門,也通於外道,不分大乘和小乘,但是菩薩們所修的禪定要遠遠殊勝於外道。在獲得初步的定中,身體有能動的現象,也有不能動的現象,可以隨意動轉的定比較靈活,雖然動轉,心念比較專一,妄念也少。在欲界定中,身體有輕飄的感覺,走路像一陣風似的,沒有什麼動靜,身體好像是被往上托舉一樣的輕盈,不再像從前那樣沉重地拖著腿走路。
初禪定中的身體比這個更輕靈,接近於沒有身體的感覺。初禪中沒有身體發癢的感覺,全部是舒適和輕安,感覺美妙無比,用人間的語言無法形容,人中的感受與初禪定中的感受真的不能比擬。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美妙感受,就不再喜歡人中的五欲之樂,財和色都不再感興趣,感覺世間五欲都比較粗劣,因此而不再向往。
初禪中的身體覺受沒有沉重的感覺,都是輕靈和輕安的,身體直往上飄,體內也沒有五臟六腑的感覺。沒有涼熱的感覺,沒有發燒的感覺,沒有身體發澁的感覺,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內心清明,神清氣爽,沒有昏沉。正好相反,可以用美妙輕靈這樣的詞滙來表達此時的身體覺受。如果有一點不好的感覺,那就是苦惱,不是初禪所應該具有的功德覺受。
八、有禪定能斷疑生信
禪定不足,智慧就淺,必然對法生疑,疑見必然存在。尤其是那些深法,唯識種智的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疑,因為禪定智慧不足,福德也不足的緣故,不能實證,不能現量觀察,疑就更深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中就讓眾生斷疑生信。
在自己不能實證的情況下,有疑在所難免,但是一定不要下定論,定論錯了,就是謗,果報嚴重。有智慧的人對自己無法實證的法義,都不輕易肯,也不輕易否,不給自己添加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