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二節 戒定慧三者的關係
一、戒是定的前提和基礎
戒是定的前提和基礎,不守戒而修定,如蒸沙石成飯,不是飯本,終不得飯。末法時期,守戒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得戒體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因為為人授戒之人本身就沒有戒體,或者是因犯戒而失去了戒體,他人就無法從其處得戒體。沒有戒體,對於犯戒的心就沒有了遮障和屏蔽作用,那麼惡緣出現時,很容易就犯戒造惡業了。
所以如今學佛人,很少能有成就禪定的,其觀行智慧更難具備了。那大多數人只能看書理解法義,學得了一些知識以後,就以為自己有所得有所證,於是慢心高漲,這樣於己於人都無益處。沒有禪定作為觀行的基礎和充分必要的條件,實證是根本談不到的,只能像三歲孩子一樣玩玩口頭禪,講些大道理,講到八十歲,仍然做不到,心口無法一致。
二、佛法修證的關鍵部分,佛反反復復給我們講,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方面一定要嚴持戒律,之後心才能定,心定之後才能有觀行智慧,觀行成熟就會出生般若大智慧。有般若大智慧非常重要,能導向解脫。而般若智慧的出生要依靠深細的觀行智慧,觀行智慧的獲得要靠禪定,禪定的產生要依賴於戒律。戒定慧三學一環釦一環,都很重要,哪一環節都緊密相連,缺一不可,不能省略和丟棄不要,否則就無法實證。
禪定修出來以後,要學會轉化為觀行的智慧,善於轉換心念,否則禪定永遠是禪定,與外道定沒什麼差別,不出生般若智慧,不能證得無我,不能解脫得自在。不少人都對靜坐不感興趣,原因是心太散亂了坐不住,於是不得不依靠動中定。可是靜中的心不容易把握,動中的心就更難把握了。即使動中定修好了,那個定也比靜中定淺,心粗,思惟不細密,觀行智慧也粗淺,無法真正實證。所以靜中定即是基礎,也是最後的皈依處,大智慧必須是從靜中定出生,歷代祖師諸佛菩薩都是如此。
靜中定修好了,思惟就會靈敏和深細,行走坐臥心常在定,煩惱能降伏下來,心境輕松愉快,心念自然是善念多。所以靜中定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十方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流傳下來的法寶,一定要珍惜好好修持。
三、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楞嚴經第六卷,佛說: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是經律論三藏之一,是佛所說之戒律,也是調伏自心調伏身口意之意,調和身口意之作業。調伏的結果,就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達到心地無漏,身口意都無漏無煩惱,無煩惱習氣,無無明,畢竟成佛。為什麼以攝心為戒?攝哪個心才能成就戒?心不收攝時,身口意就要妄動亂動。身,不該做的事非要做,不該到之處非要到,不該動時非要動,於是嚴重的就要造作殺盜婬業,禪定無法成就;即使輕微的身體亂行妄動的也不能有禪定,因為身體定不住,不可能有禪定。
心不能收攝時,口就要妄說亂說,不該說的也要說,不能說的也要說,嚴重的就要妄語綺語兩舌,搬弄是非,違犯五戒十善,這樣心不清淨,不可能有禪定。即使不違犯五戒十善,因為口亂說,口行多,心肯定是亂想了,心行多,心不寂止,不可能有禪定。
心不收攝時,意業肯定不清淨了,不該想的也要想,不該思的也要思,不該覺的也要覺,不該觀的也要觀,這樣貪瞋癡煩惱必然要現前,心水渾濁,如何有定?
不該想的人,非要去想,不該慮的事,非要慮,不該掛的情非要掛,心裡何能寂止?何人不該想?有的人情多,內心時時刻刻掛著另外一個人的影像,揮之不去,召之即來,抹也抹不掉,這樣如何能有禪定?打坐時,這些影像肯定要遮障自心,遮障觀行思惟,遮止寂靜,如何有定?如果能把這些影像換成佛菩薩的影像,佛菩薩加持,心清靜,馬上就有禪定。
有的人不攝心,於己無關的事,不是利於人的事,念念在心,時時不忘,事事都要掛心,心裡裝得滿滿的,沒有縫隙,這樣心水洶湧澎湃,鼓動喧鬧,如何有定?心不收攝,時刻掛著財色名食睡,六塵緣影重重曡曡,心不空,有物遮蓋,如何有禪定?
很多人抱怨修定修不好,那就要檢查一下自己,到底是什麼原因修不好禪定,心裡到底有什麼東西遮障著自己,把這些東西挖掘出來,解決掉,心空了,禪定自然容易修成。影響禪定的,就是貪瞋癡煩惱,心裡執取著世俗法,不肯放捨,把什麼都當作真實,當作有用之物,不抓取不行,寧死也要執取這些世俗法,這樣如何有定?
這樣講了之後,還是有很多人不會檢查自己,不知道自己心裡到底都有些什麼。因為心隨境界流散慣了,與境界貼得太緊了,分不開,就無法跳出境界之外來觀察自心,這樣怎麼能有觀察智慧,如何能觀察自心的煩惱和習氣?能跳出圈外跳出境界之外,跳出心外,觀察自心,才能有觀察智慧,有觀照力,能發現從前所發現不了的事相,才能有辦法對治自心,扭轉自心,才能有力量降伏自心。
現在首先要做的是把心從境界上拿開移走,讓心是心,境是境,人是人,物是物,諸法各住法位,與己心各不相干。心離境,覺照力強大,容易覺悟諸法實相,禪定自然增長,智慧自然現起。
以上講的是因戒生定的原理,收攝自心就是戒,心不起非就是戒,心不亂想、亂思、亂動亂抉擇、亂造作,就是戒。這個心主要指第七識意根,意根的觸作意受想思,能引發六識的作意觸受想思,引發六識的身口意行的散動。收攝意根,就相當於控制了身口意行的總開關,就相當於降伏了將軍和指揮官,那麼屬下的六識士兵就會乖乖聽話,服服帖帖不亂動,何愁沒有禪定?
修學最重要的一點是:因定發慧。發,是生發引生的意思,佛陀指示我們,心由於禪定的定力,心定就有力量,這個力量能發起生出智慧。就像有一種力量,能使芽從土裡拱出來,拱出來叫作生,叫作發。智慧就是由於禪定的力量,從心裡拱出來的,生發出來的,沒有禪定,心就沒有力量,就不能生長智慧。
佛陀留給我們的寶藏,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如果我們因為不能持戒和修定,就要把前兩個寶藏拋棄掉,說這兩個沒有用,只要一個寶藏就夠用了。那我們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敗家子?敗壞了佛陀的傳家寶,棄之不顧,我們還是佛陀的弟子嗎?不守護佛陀的家寶,我們就不是佛陀的孝子賢孫,沒有前兩個寶藏,就不能有最後一個寶藏,最後這一個即使有,也是一個假貨色,不是真正的智慧。
戒,如果展開說,說不完;定,如果展開說,也說不完;慧,如果展開說,更說不完。歸根到底,戒定慧由浮淺的六識心的戒定慧,達到歸根究底的第七識意根的戒定慧,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真正的戒定慧是心戒心定心慧,不僅僅是表面六識的身行和口行,不僅僅是意識的心行,而是第七識意根的心行問題。意根收攝,不起非,不亂動,必然有智慧出生。意根的戒定慧統領一切法,最後必由意根的戒定慧而究竟成佛。
四、禪定為何難修
過去世尊在世時講法,是從戒定慧三方面同時著手,要求比丘們嚴格持戒,精進修定,多聞深思,勤修觀行,弟子們在戒定慧上的成就很快,證果的人很多。可如今末法時代就大大不同了,講法要倒著講,先講法義,後修禪定,最後再學戒律,一點一點循循善誘。眾生就要倒著修,學了一大堆理論,而沒有禪定觀行,因為戒律不成就,無法生起禪定,也就不會出生真正的智慧,所學僅僅都是知識。
戒律無法先講,對大多數眾生無法嚴格要求戒律,就怕眾生因為無法持戒,害怕戒律的約束,而不再學佛,或者不願意受戒。意根的野性難調,時常踐踏良田苗稼,如果用戒律的鞭繩約束,恐怕牛角傷人,牛蹄踏毀良田。戒律之鞭只能對那些心性調柔之良馬有效,良馬見鞭影即能駛上正路,而劣馬即使皮鞭抽在身上皮開肉綻,也不知不覺。
我們很多人都抱怨禪定難修,可是難修的原因,誰也不清楚,也不去分析研究,對於阻礙發起禪定的因素無人知曉,更不會有人去加以對治,調伏自心。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順己意順己習,不知道己意己習都不善不正,與修行人應該有的習氣不相應,差距還很大。這樣學佛的結果就是無論修多長時間,戒律不成就,禪定不成就,智慧不成就,頂多有個乾慧,可以借此口頭禪,過過口癮,實際修證根本談不到。如果不知不覺再造些惡業,那果報就難免三途,白來一世,白遇一次殊勝的佛法,美餐終究沒有解決飢渴,仍然窮困加潦倒。
五、魚與漁的區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代表什麼?漁代表什麼?魚是果實,漁是獲得果實的方法。授人以魚,魚了即了;而授人以漁,掌握了根本技能,可以獲得無窮盡的果實,未來衣食無憂。
漁,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通過持戒,通過修定,通過觀行參究,通過思惟,獲得解脫的智慧。最初的慧是學慧,通過學習得來的智慧,最後是得慧,觀行參究之後開發出來的智慧,是從自己心窩裡掏出來的智慧,屬於自己單獨所有,任誰也奪不去。而學慧,昏眛死亡以後就會煙消雲散,不知所蹤。
沒有前邊的持戒,就沒有中間的禪定,沒有禪定,就沒有觀行智慧,沒有觀行智慧,就不能獲得智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