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三節 禪定能出生智慧斷除煩惱
一、修學佛法一定要修定,沒有定的慧就是狂慧乾慧,乾慧之人,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學佛人都如此必然要導致佛法的沒落。沒有真修實證的人,把他人的見解拿來作為自己的口頭談資,每日口若懸河,倘若人人都如此,佛法必然衰敗無疑。六祖壇經流通以後,大家都拿著壇經中的思想見解,當作是自己的悟處,到處爭論不休,不去真修實證其中的真理,只有口頭禪,沒有實證的證量,結果禪宗就漸漸沒落了。禪宗一沒落,佛法就沒落,因為禪宗是佛法的頂梁柱。沒有禪宗實證的第八識,佛法就無法成立,沒有第八識之禪,與世俗法無異,佛法就成為了世俗法。
禪定是很重要的,有定力時,就有能力思惟反觀自己的身口意行,缺少定力,就辦不到了。定力淺了,觀行力也不足,很多問題自己就發現不了,即使發現了,也控制不了,沒有能力改變自己。平時的靜心思惟,就是在修定力,包括慧力,定慧同時薰修。如果一個人非常忙碌,修定不足時,遇事時理智性就不夠,如果心不忙碌,定力比較好時,遇事內心就會波平浪靜。有定水滋潤的心,平和、舒適、輕安、清涼,沒有定水滋潤的心,乾枯、易折、易爆。所以說修定是非常重要的,定力能使心細致入微,智慧能得到增長,煩惱能得到降伏。
為了佛教事業的永續流傳,為了自身的道業,大家都應該走踏踏實實的真修實證的修持之路,不去建立華而不實的空中樓閣,把佛陀所教導給我們的戒定慧三學徹底貫通到一起,不缺戒,不少定,不狂慧,牢牢地打好佛法大廈的基石,讓佛法牢牢地植根於三界世間,真實利益更多的佛子。
不修定者常常談的口頭禪,只是把他處得來的理論知識當作是自己的知見,無法實證其中的法理,內心浮躁,絲毫不能降伏煩惱,不得佛法的真實功德受用。結果理論仍然是理論,煩惱仍然是煩惱,煩惱熾盛時就能影響到眾生對佛法的信心,同時也殃及到佛教事業的穩步發展。煩惱不能降伏的人,貪瞋嫉妒到處泛濫,成為一個德不配位的無德之人。
眾生可分為四種:第一種人,無才無德,是癡人。第二種人,有德無才,是庸人。第三種人,有才無德,是狂慢人。第四種人,有才有德,是聖人。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有才也有德之人,降伏自己的煩惱,不讓自己的煩惱殃及他人,不使眾生失去對佛教的信心。
二、十方世界裡第一尊佛威音王佛是如何見道的?沒有其他佛來開示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他自己是如何摸索到有個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能出生五陰世間一切法的?世間一切法的無常變異生滅現象雖然很難證得,但經過長期觀察還是能夠觀察得到的,阿賴耶識是如何觀察證得的呢?後人在諸佛的教導下,經過多生多劫就可以承認有第八識如來藏常住,第一尊佛完全靠自力觀察出第八識的存在,簡直不可思議,成佛道上的每一步都是很現實的走過來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切法空可以自證自通,如來藏出生一切法,這就很難自證自通了,除非有人提示: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獨覺佛的修證也不算很難,只要用功參究,放下世間一切。大乘如來藏的參究太難太難,所以開辟天地的第一尊佛是極利根利智者。
禪定究竟有多麼的重要?能帶來怎樣的現量觀察,讓佛把一切法都串連起來,並歸攏總結到如來藏這裡?理論與對事相的觀察思惟,哪一個更重要?當然是現量觀察更重要。第一尊佛是開疆拓土者,根本沒有理論可依憑,都是自己一個人對於各種事相一點點的觀察思索,最後得出一個正確的符合事實的結論,從而形成了理論,為後人修行所依。現在五蘊無我的法講得這樣細致,無數人還是不得門而入,眾生之間的差距為什麼這樣大?如果沒有先驅那些正確的理論指引,後人更是猶如盲人摸象。
第一尊佛憑什麼自修自悟,證得了一切法?甚深的禪定和智慧,超強的邏輯思惟能力,勇於探索真理的頑強意志,這些素質遠非普通人所能比擬。第一尊佛一個人都沒有依,也沒有一個法可依,一個人長期不謝的努力探索世間真理,務求一切法存在的事實和真相,威音王佛只有事實真相可依,還是自己單獨探索出來的。我們後人應該怎樣學習效倣威音王佛?智者應該向威音王佛學習,依事實說話,勇於探索真理,後必成佛。威音王佛差一點點定力,都不能成佛,全靠禪定的功德探索出全部真理,無依無靠,我們修行也要盡量依靠自己的戒定慧,以證得諸佛所揭示出的越來越多的真理。
三、沒有止不能觀行
沒有止的觀,純屬就是雜觀,心思散亂,不能深入,往往是情思意解,不能有大智慧的出生,幾乎所有的眾生都能這樣散亂思惟,不足為奇。最可貴最難做到的是止時的觀,得止後的觀,這是相當不容易的。真正意義上的止觀修行,需要修行一段時間才能修出來。
可是有些人竟然說不用修定不用修止,就可以觀行,那這是什麼樣子的觀行,能觀出什麼現量境界,得出什麼現量結論呢?任何人都有這樣所謂的觀行,可是於證法,獲得智慧和解脫是沒有什麼益處的,這樣的觀不能生起觀行智和觀察智。如今的佛法泛濫得讓人摸不清頭腦了,用一大堆的巧言妙語包裝,說得天花亂墜,可是裡面卻沒有實質的修證內容,不能讓人依憑著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修證出來。眾生無智,往往被那些華麗的辭藻所迷惑,而不自醒。
四、定慧齊修的重要性
奢摩他,是止,也是定;毗鉢捨那,是觀,也是慧。定慧等持,止觀配合,修行才能有所成就,這是菩薩所依止的修行方法。有止無觀,有觀無止,偏於一方,都不能出生大智慧,無法實證佛法,獲得正慧,只可以解悟佛法,獲得知識。佛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止觀就是其中之二,也是菩薩六度其中之二。
若有人長年累月的打坐修定,而不起心思惟參究佛法,永不得證悟,不得解脫。若有人偏於吸收知識,廣學多聞,而不修習禪定,心思散亂浮躁,不深入禪觀,也永不能實證佛法,最多解悟佛法,獲得知識,不能獲得智慧,心地不能解脫,不斷三縛結。知識永遠不能代替證量,但是外行人無法辨別,多是崇拜知識學問的不開眼者。
五、悟後如何發起初禪定
初禪定比較難修,必須要有特殊的因緣條件才能修成功。比如剛斷我見證聲聞初果,以及剛剛明心或者見性,內心喜悅,生起了覺明,煩惱輕微,睡眠少,容易修除五蓋。五蓋就是財色名食睡或是色聲香味觸,嚴格來說就是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蓋。內心對五蓋都不貪著,就容易降伏和修除五蓋,五蓋一降伏,初禪定即可現前。
如果在證果或者在明心時,禪定的功夫不是很好,內心喜悅不大,覺明時間很短,煩惱沒有得到有效的降伏,五蓋就不能降伏,初禪定就不能生起。那麼過了覺明這段時間,心懈怠了,再去修初禪定,就很困難了。很多人悟後一輩子,也不見有初禪定的影子,所以悟前修好禪定是非常重要的。
缺少定力和福德,即使明心了,以後的進步都會很慢,定不足而明心了,覺明時間非常短,後續的禪定就不容易生起,貪瞋癡煩惱不能減輕。因為定力不足,觀行的智慧也不容易生起,很多法就觀行不到。證果和明心,一定要在極好的定力下去獲得,然後禪定就能迅速地生起來,借此機會,不久就能修到初禪,過了這個時候,初禪定就不容易生起,二果三果不容易獲得,禪宗二三關就不容易過去,那麼今世想成為三果人進入初地,就沒有指望了。
六、三昧境界都有甚深禪定
我們應該學學善財童子,好好思惟一下善財童子為什麼能成就的那麼快,聽聞一個法,深細思惟觀行,不久就能證得相應的三昧境界;其證得的標志,三昧現前,身心覺受非常,出現很多具有特殊意義和象徵性的境界,表明善財童子的智慧層次很高。如果善財童子不修禪定,沒有四禪八定,不可能有深細的觀行和思惟,不可能出現各種甚深三昧,顯現出一個又一個的禪定和智慧境界,以及各種神異變化。我們如果修行有相應層次的成就,都應該有各種智慧境界的顯現,如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十行位的陽炎觀、十回向位的如夢觀等等,都有各種境界顯現出來,身心都有各種覺受和變化,來證明自己的修證水平和層次,這是禪定和智慧的結合,缺一不可。否則對所學的法最多是個解,絕對不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