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與參禪證道
第三節 參禪的用功方法
一、參禪的方式是尋和伺
參禪最初用功是用尋的方式。尋,就是意識心比較粗燥地尋找第八識這個目標,因為定力不夠深,慧力就不夠大。當定力好,意識心也很深細時,參禪就可以轉為伺。伺,就像貓發現了目標,不動地方地在那等著目標出現。因為意識心已經發現了第八識出現的大致目標,就能很深細地觀行,心念幾乎不動。參禪,這時就應該有方向了,知道第八識如來藏大概在哪裡出現,意識心才能如貓伺鼠的靜悄悄的觀察,才能深細思惟觀行,這樣離悟道就不遠了。
參禪這個法,是真妄心和合在一起才能進行的,真妄心要同時起作用。其中真心第八識不能進行思惟活動,祂不能分別法塵,不能進行直接的參禪活動。妄心意識能思惟一切法,了別六塵,也能配合意根參禪,所以還是以妄心為主來進行參禪活動。因為意識心能夠對應法塵,分別法塵,其分別思惟可以非常的深細,了知性非常強。在比較深的禪定中,意識把自己所了知的法傳遞給意根之後,不動用過多的心思干擾意根的思量,意根就會專心的參究考量意識所傳遞過來的信息,從而證悟。
參禪就是所謂的思惟修,也叫作參究。意識參禪雖然離不開思惟,但也不是憑空想象,不能情思意解,不能有太多的分析,也不能臆想。需要在定力具足的情況下深細參究,那是深層次的思惟,已經深入到了意根。這種思惟是很深細的,思想念頭幾乎不動,近乎於在等待。先是尋找目標,找到第八識出現的目標以後,就要如貓伺鼠,就等著抓住祂了。這個時候也不是被動地等待,內心還是有深層次的思惟參究活動在進行著,很隱秘很細心的探尋虛妄法背後真心運作的蛛絲馬跡。
參禪的最初階段是尋覔或尋找,主要是意識尋覔,最後才是伺才是等,思想動得又深又慢,這是動用了意根,參禪達到了意根。有人說參禪必須離開意識心,如果離開意識心就沒有思惟可言了,離開意識心就是滅去了意識心;沒有了意識心,就是處在無想定中或者處在睡著無夢時,沒有意識心就不能參禪。二禪以上的意識心太微細,也不能參禪。參禪的定境要把握好,才能處於最佳的參禪狀態,最後才能明心或見性。
二、精思等價於參禪和止觀
世俗法當中有一句話叫作精思可以入神,精思就是深細的思惟,然後就能得定得止,這是由觀入止。由止還可以深觀,止觀等持,止觀互助。我們讀經時可以深入地慢慢地思考其中的一句話,一個義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句話上,把定力引發出來,借助這個定力,觀行思惟就可以做到非常的深細。進而就能進入未到地定中,又能進入有覺有觀的初禪,也能進入有覺無觀的初禪到二禪之間的定,再把有覺無觀當中的覺和觀滅去,就能進入到二禪中。
觀行,深細地思惟一個法義,入定就很快,定力提升也很快,明理也很快,在思惟定中,身心都是愉悅的,精力充沛。要想提高定力,可以找個沒有人打擾的時候,觀行思惟一兩個小時,就會發現定慧齊生,身心安穩。實在沒辦法修定,不能進行深細思惟觀行的,就是福德還不夠;福德嚴重不足的,就會原地踏步不前。要想增加福德,就要多發大願,多考慮他人,少存私心慢心,減少性障就能增加福德。
深思的法義,每個人的大方向應該是相同的;具體的法義,每個人所面對的都不盡相同,都有自己目前所解決不了的疑問。把這個疑問深懸在心中,思惟觀行,心心念念都在這個疑問上面,心無旁騖,這就是定;有了這個定,再進一步深細思惟,就能把疑問慢慢解決了。
只要我們把福德修足了,修定就不難,修行一切法也都不難。而我們的清淨大願如果能夠發出來,福德的集聚就很快,性障煩惱如果能夠降伏,福德集聚的也能快。這樣佛菩薩加持力量就很大,我們的道業進步就會很快。每個人不要心心念念都是我,動不動就是我,遇到事情就要把自己突出出來,擺出來,那樣佛菩薩的加持力量就非常的小。因為這樣的人對佛教對眾生沒有多大用處,加持以後還是為自己,只想到個人的利益,這樣的人,佛菩薩的力量就加持不上了。
定力還沒有修好的人,要多檢查自己的福德是否已經具足,檢查自己的煩惱性障是否已經減輕,檢查自己內心裡是否是貪著的東西還很多,牽掛的人事物很多,惦念的事情很多,平時很多事情都擺不開,心裡念念都是世俗法,心不太平。也要檢查自己是否願力不足,只是隨緣度日,沒有方向和目標。檢查出來以後,就要想辦法彌補這些不足和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煩惱。如果檢查出來後還克服不了,就多念楞嚴咒,靠佛菩薩和護法神來加持自己。
我們現在的修行目標是降伏自己的性障煩惱,多檢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修自己,大家在一起和諧相處,小心自己的語言不要傷人,如果他人有錯,盡量善巧方便幫助他人;如果他人沒有錯,加以批評指責,就要損失自己的福德,對他人是有利,而自己就要背負一部分的業。我們的福德是在每個無意間流失的,自己卻渾然不覺不知。凡事都要佔上風,說上話,私心慢心很重,這樣就損自己的福德。謙下平和才是福,盡量降伏自己,雖然降伏自己非常不容易,但也得要做。福德大的人,煩惱就輕微,慢心也輕微。能知自己惡念不少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意識五十一個心所法裡惡法要遠遠多於善法,所以每個人都不要認為自己很好,不要自信滿滿就認為自己一切都好都對,這樣就沒辦法再進步了。
三、理修和事修入道方法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達摩祖師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說的是一種修行當中的定境,另一種暗指第一義諦。從第一義諦來說,真如理體如來藏,沒有外也沒有內,沒有外緣,不攀緣任何一法;祂不了別一切塵境,不知一切境界善惡是非如何,因此自心沒有思慮,沒有思想,沒有知見,沒有看法;也因此故,一切外法不能入心,心內又不出思想觀點見解,如來藏心就像牆壁一樣,內外不通,也沒有內外。那麼了知了如來藏這樣的體性以後,就可以參究祂取證祂,從此以後就入道中。這是理修入道。
從另一方面說,就是事修入道,事修就是通過修定,然後定中參禪證悟如來藏。這種定可以是色界初禪定,也可以是初禪以前的欲界未到地定。達到這種定時心念集中,就可以參禪、參話頭,參通了就開悟。具體說來,修定修到能夠不再攀緣於外界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心裡也不再攀緣其他的法塵,不打妄想,不回憶,不雜亂思慮。把心修到就像牆壁一樣,貪瞋癡煩惱都進不來,無關的六塵也進不來,而能專注於一個法上,思惟參究真如之法,如來藏之法,參一個公案或者參一個話頭。因緣時節具足時,就能找到答案,明得法理,證得真如心體。
話頭可以是:拖死屍的是誰?念佛的是誰?吃飯的是誰?走路的是誰?也可以思惟參究佛經中的一句話,比如《楞伽經》中佛說:如機關木人,機發相起。這句話能檢驗出學人是否真的悟道,悟的對與不對。如果悟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就不能懂,也不懂菩薩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維摩詰經》中的句子。話頭還有很多,能契合自己根基的最好。總之,這種定在現在這個世道不太好修。唐宋朝那個時候極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定,所以悟道就很快。
參禪不一定都要坐著,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參禪,隨時隨地都可以參。心思集中,心無旁騖,觸境遇緣時,隨時都可以悟入。從古到今悟道的祖師極大多數都不是在坐中悟的,坐中也不好悟。有的人是聽人說一句話就悟的,有人是聽聲音悟的,有見色時悟的,也有嗅香時悟的。他們都是參禪已經參到一定程度,被偶然一個機緣觸發靈感而悟道。也有很多人是聽師父開示而悟的,也有的人是因為師父打一拳一棒一喝而悟的,每個人的悟緣好像都不一樣。參禪也需要修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參,定力不足,不能強參,強參無益。定力已達到欲界未到地定,行住坐臥心能不雜亂思惟,能夠專注於一個境界,才是參禪的最好時機。這時候再來參禪就能起疑情,解決了疑情,很快就能明心開悟。
四、參禪的方向
參禪的方向,應該在行住坐臥的一切五陰活動當中,在每一法現起的時候,探究它的實質究竟是什麼。都說五陰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為什麼還能出現呢?行住坐臥的行陰都是幻化,究竟是如何幻化的,是誰幻化的這些相。打坐時,有打坐這個人嗎?是誰在打坐?第八識如來藏不打坐,第七識意根不打坐,意識心也不打坐,前五識也不打坐,身體如果沒有識心也不會打坐,那麼我們想一想,有打坐這個人嗎?是誰在打坐呢?打坐這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參禪,參通了,就開悟。
在我們說話的時候,應該想一想:是誰在說話,有說話的人嗎?說話這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第八識如來藏不說話,第七識意根不說話,意識心不說話,前五識不說話,舌頭如果沒有識心也不說話,否則死人也能說話。到底是誰在說話?又是如何說話,語言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參禪,參通了,就開悟。念佛究竟是誰在念呢?讀經究竟是誰在讀經?對於一切事都要起疑情,因緣到時,就能解決疑情,破迷開悟。
五、直覺與參禪的關係
參禪參到最後的參究狀態,是一種沒有語言文字相的“尋伺”狀態,也就是深入到了意根,意根參與了參究活動。而直覺就是意根的功能作用,是意根的覺性,是意根的感知,語言不容易說清楚,因為意根不與語言相應。意根的直覺作用是很大的,也比較準,很多人都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心裡所有的問題都屬於法塵,如來藏把法塵變現出來的時候,意根先觸先知,然後產生覺知性;有的法塵意根能明白個大致情況,只是不細致不具體,然後意根指引意識再觸法塵,仔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有些時候意識是要按照意根覺知的方向入手思惟分析,最後才把問題搞清楚。往往是當意識順著意根的直覺方向去思惟時,解決問題就很快,又比較準確。
而參禪和參究,是意識和意根共同配合,把一個問題搞清楚。意識需要意根的直覺作用配合,意根需要意識的邏輯思惟和分析的數據,意根用這些數據,再加以感知和驗證,就把問題敲定了。
把那種直覺感知,一直帶著,既是禪定,也是參究活動,深入到意根了。多數人都有此經驗,就是不懂,也不會利用。深入參究時沒有動用意識思惟分析,而是意根在暗暗的深深的思量著,祂又不能表達,不與文字語言相應。意識再輕微的配合,以意根為主,就是參究的狀態。以意識為主是思惟分析的狀態,比參究的狀態層次要淺一些,這是參禪的前行方便,後續才能出現參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