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5 10:32:05 阅读: 123

第三节  参禅的用功方法

一、参禅的用功方式是寻和伺

参禅最初用功是用寻的方式,寻就是意识心比较粗燥地寻找第八识这个目标,意根也处于寻的状态,还没有锁定目标,因为定力不够深,慧力就不够大。当定力再好一些,未到地定具足,意识意根很深细时,就能锁定目标,方向明确,参禅就转为伺。伺就像猫发现了目标,不动地方地在那等着目标出现。因为意识心已经发现了第八识出现的大致目标,意根就能很深细地专心参究,意识心念几乎不动。这时候参禅就有方向目标了,知道第八识如来藏大概在哪里出现,意识心才能如猫伺鼠的静悄悄地盯着,意根才能深细地思量,这样离悟道就不会太远了。

参禅这个法,是真妄心和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的,真妄心要同时起作用。其中真心第八识负责配合意识意根的活动,输送识种子,但不能进行思惟活动,祂不能分别法尘,不能进行直接的参禅活动。妄心意识能了别一切法,也能配合意根参禅,二者在第八识的配合下直接进行参禅活动。因为意识心能够对应法尘,分别法尘,其分别思惟可以非常的深细,了知性非常强。在较深的禅定中,意识把自己所了知的法传递给意根之后,不动用过多的心思干扰意根的思量,意根就会专心的参究考量意识所传递过来的信息,从而证悟。

参禅就是所谓的思惟修,也叫作参究。意识参禅虽然离不开思惟,但也不是凭空想象,不能情思意解,不能分析,也不能臆想。需要在定力具足的情况下意根亲自深细参究,那是深层次的思,已经深入到了意根。这种思惟是很深细的,思想念头几乎不动,近乎于在等待。先是寻找目标,找到第八识出现的目标以后,就要如猫伺鼠,就等着抓住祂了。这个时候也不是被动地等待,内心还是有深层次的思惟参究活动在进行着,很隐秘很细心的探寻虚妄法背后真心运作的蛛丝马迹。

参禅的最初阶段是寻觅或寻找,主要是意识寻觅,最后才是伺才是等,思想动得又深又慢,这是动用了意根,参禅达到了意根。有人说参禅必须离开意识心,如果离开意识心就没有了别了,无法锁定目标,指引意根去扑捉。没有了意识心,就是处在无想定中或者处在睡着无梦时,没有意识心就不能参禅。二禅以上的意识心太微细,不能有参禅活动。参禅的定境要把握好,才能处于最佳的参禅状态,最后才能明心或见性。

二、精思等价于参禅和止观

世俗法当中有一句话叫作精思可以入神,精思就是深细的思惟,然后才能得定得止,这是由观入止。由止还可以深观,止观等持,止观互助。我们读经时可以深入地慢慢地思考其中的一句话,一个义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句话上,把定力引发出来,借助这个定力观行思惟就可以非常的深细了。进而就能进入未到地定中,又能进入有觉有观的初禅,也能进入有觉无观的初禅到二禅之间的定,再把有觉无观当中的觉和观灭去,就能进入到二禅中。

观行,深细地思惟一个法义,入定就很快,定力提升也很快,明理也很快,在思惟定中,身心都是愉悦的,精力充沛。要想提高定力,可以找个没有人打扰的时候,观行思惟一两个小时,就会定慧齐生,身心安稳。实在没办法修定,不能进行深细思惟观行的,就是福德还不够,不能支撑道业进步,导致原地踏步不前。要想增加福德,就要多发大愿,多为他人利益考虑,少存私心慢心,减少性障就能增加福德。

深思的法义,每个人的大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具体的法义,每个人所面对的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目前所解决不了的疑问。把这个疑问深悬在心中,思惟观行,心心念念都在这个疑问上面,心无旁骛,这就是定。有了这个定,再进一步深细思惟,就能把疑问慢慢解决了。

只要我们把福德修足了,修定就不难,观行佛法也都不难。如果能发清净大愿,福德的集聚就会很快,性障烦恼如果能够降伏,福德集聚的也会很快。这样佛菩萨加持力量就很大,我们的道业进步就会快速进步了。大家不要心心念念都是我,心念总是围绕着自己转,不投射到其他人身上,遇到事情就要把自己突出出来,摆出来,那样得到的诸佛菩萨的加持力量就会非常的小。因为这样的人对佛教对众生没有多大用处,加持以后还是为自己,只想到个人的利益,佛菩萨的力量就加持不上了。

定力还没有修好的人,要多检查自己的福德是否已经具足,检查自己的烦恼性障是否已经减轻,检查自己内心里是否是贪着的东西还很多,牵挂的人事物很多,惦念的事情很多,平时很多事情都摆不开,心里念念都是世俗法,心平静淡然。也要检查自己是否愿力不足,只是随缘度日,没有方向和目标。检查出来以后,就要想办法弥补纠正这些不足,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烦恼。如果检查出来后还克服不了,就多念楞严咒,靠佛菩萨和护法神来加持自己。

我们现在的修行目标是降伏自己的性障烦恼,多检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加以弥补,大家在一起和谐相处,小心自己的语言不要伤人。如果他人有错,尽量善巧方便帮助他人;如果他人没有错,加以批评指责,就要损失自己的福德,对他人是有利,而自己就要背负一部分的业。我们的福德是在每个无意间流失的,自己却浑然不觉不知。凡事都要占上风,说上句,私心慢心很重,这样就损自己的福德。谦下平和才是福,尽量降伏自己,虽然降伏自己非常不容易,但也得要做。福德大的人,烦恼就轻微,慢心也轻微。能知自己恶念不少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意识五十一个心所法里恶法要远远多于善法,所以每个人都不要认为自己很好,不要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一切都好都对,这样就没办法再进步了。

三、理修和事修的入道方法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达摩祖师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从理上来说,是指第一义谛,是真心本具的境界。另一种从事修上来说,是六七识的定慧境界。从第一义谛来说,真如理体如来藏,没有外也没有内,没有外缘,不攀缘任何一法。祂不了别一切尘境,不知一切境界善恶是非,因此自心没有思虑,没有思想,没有知见,没有看法。也因此故,一切外法不能入心,心内又不出思想观点见解,祂就像墙壁一样,内外不通,也没有内外。那么了知了如来藏这样的体性以后,就可以参究祂取证祂,这是理修入道。

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事修入道。事修就是通过修定修慧,让六七识心不再攀缘外法,内心不思虑诸缘,在安稳如山的定中专心参禅证悟如来藏。这种定可以是色界初禅定,也可以是初禅以前的欲界未到地定。达到这种定时心念集中,就可以参禅、参话头,参通了就开悟。具体说来,修定修到能够不再攀缘于外界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心里也不再攀缘其他的法尘,不打妄想,不回忆,不杂乱思虑。把心修到就像墙壁一样,贪嗔痴烦恼都进不来,无关的六尘也进不来,而能专注于一个法上,思惟参究真如之法,如来藏之法,参一个公案或者参一个话头。因缘时节具足时,就能证得真如心体。

话头可以是:拖死尸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也可以思惟参究佛经中的一句话,比如《楞伽经》中佛说:如机关木人,机发相起。这句话能检验出学人是否真的悟道,悟的对与不对。如果悟错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懂。也不懂菩萨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维摩诘经》中的句子。话头还有很多,能契合自己根基的最好。这种定在现在这个浑浊世道里不太好修,唐宋朝那个时候极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定,所以悟道都很快。

参禅不一定都要坐着,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参禅,随时随地都可以参。心思集中,心无旁骛,触境遇缘时,随时都可以悟入。从古到今悟道的祖师极大多数都不是在坐中悟的,坐中也不好悟。有的人是听人说一句话就悟的,有人是听声音悟的,有见色时悟的,也有嗅香时悟的。他们都是参禅已经参到一定程度,被偶然一个机缘触发灵感而悟道。也有很多人是听师父开示而悟的,也有的人是因为师父打一拳、一棒一喝而悟的,每个人的悟缘好像都不一样。

参禅也需要修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参,定力不足,不能强参,强参无益。定力已达到欲界未到地定,行住坐卧心能不杂乱思惟,能够专注于一个境界,才是参禅的最好时机。这时候再来参禅就能起疑情,解决了疑情,很快就能明心开悟。

四、参禅的方向

参禅的方向,应该在行住坐卧的一切五阴活动当中,在每一法现起的时候,探究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都说五阴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为什么还能出现呢?行住坐卧的行阴都是幻化,究竟是如何幻化的,是谁幻化的这些相。打坐时,有打坐这个人吗?是谁在打坐?第八识如来藏不打坐,第七识意根不打坐,意识心也不打坐,前五识也不打坐,身体如果没有识心也不会打坐,那么我们想一想,有打坐这个人吗?是谁在打坐呢?打坐这个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参禅,参通了,就开悟。

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反思:是谁在说话,有说话的人吗?说话这个法是如何形成的呢?第八识如来藏不说话,第七识意根不说话,意识心不说话,前五识不说话,舌头如果没有识心也不说话,否则死人也能说话。到底是谁在说话?又是如何说话,语言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参禅,参通了,就开悟。念佛究竟是谁在念呢?读经究竟是谁在读经?对于一切事都要起疑情,因缘到时,就能解决疑情,破迷开悟。

五、直觉与参禅的关系

参禅参到最后的参究状态,是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寻伺”状态,也就是深入到了意根,意根单独直接参究。而直觉就是意根的功能作用,是意根的觉性,是意根的感知,语言不容易说清楚,因为意根不与语言相应。意根的直觉作用是很大的,也比较准,很多人都是相信自己的直觉。

心里所有的问题都属于法尘,如来藏把法尘变现出来的时候,意根先触先知,然后产生觉知性。有的法尘意根能明白个大致情况,只是不细致不具体,然后意根指引意识再触法尘,仔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些时候意识是要按照意根觉知的方向入手思惟分析,最后才把问题搞清楚。往往是当意识顺着意根的直觉方向去思惟时,解决问题就很快,又比较准确。

而参禅和参究,是意识和意根共同配合,把一个问题搞清楚。意识需要意根的直觉作用配合,意根需要意识的牵引协助,需要部分逻辑思惟和分析的数据,意根用这些数据,再加以感知和验证,就把问题敲定了。

把那种直觉感知一直带着,这种状态既是禅定,也是意根智慧的参究活动。多数人都有此经验,就是不懂,也不会利用。深入参究时没有动用意识思惟分析,而是意根在暗暗的深深的思量着,祂又不能表达,不与文字语言相应。意识再轻微的配合,把意根牵引到参究的法上,定住祂,就是参究的状态。以意识为主是思惟分析的状态,比参究的状态层次要浅一些,这是参禅的前行方便,后续才能出现参究的状态。

六、了解第八识的体性就能确定参禅的方向

参禅寻觅证悟第八识,不仅要了解第八识的体性,更要知道祂都在哪里显露头角,在何时何地露出踪迹。这样我们才能在某时某处去捕捉祂,去与祂相认,从而携手归家稳坐,其乐融融。

第八识出现的时间和处所是在哪里呢?第八识时时刻刻都存在都显现着,时时刻刻都在起作用,与五阴身不离须臾。在六根处,在六尘处,在六识处,在十八界上,在五受阴上,到处都有祂的显现,处处都有见祂的缘。就像过去禅师所说的生缘处处,哪里没有祂,哪里不是祂,祂活活泼泼,触缘皆是。

这样找到祂的机缘就有无限多,不是意识不分别时才能遇到祂,如果意识不分别,你又如何识得自家宝贝,如何识得久违的父母双亲?而在分别之处,也正是祂大显身手的时候!第八识自心本来就是离念的,祂不念诸法,也不行诸法,不用我们刻意把意识心也修成无念,修成的无念,无论如何也不是本来就离念的第八识,因为心体不同故。就像白薯漆成红色,也不可能是红薯,本质不同故。

所以参禅寻觅自心第八识,不用把意识心离念,根本没有这个必要。第八识不仅在意识离念时显现,更是在意识念念动转时显现,而且生机勃勃。第八识的踪迹遍一切时,遍一切地,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法,任何时候,任何处所,第八识都是活灵活现地显现着,从来不隐藏丝毫。如果意识心离念是就有第八识或者就是第八识,那么意识心又有念了该怎么办?有念无念本是生灭变异法,第八识心体永远不生灭,不变异。

还有人说,第八识是无所住的心,要想证得第八识,我们的意识心就要念念不停留,也要做到心无所住。暂且不论意识心能不能做得到无所住,即使意识心真的修到了无所住,也仍然是意识心,不可能变成第八识,两者本质不同故。第八识的无所住是本来就无所住,祂根本不管意识心的住与不住。而当意识心念念不住的时候,也正是第八识大露风光之时。我们尽管停留尽管住,停留之处,所住之处,就有第八识的身影,这时识得祂就可回到祂的家乡。

第八识既然遍一切处,哪里不是祂,何处没有祂?没有祂就没有一切,也没有何处,也没有哪里;有祂就有一切,就有何处,就有哪里。多么灵活的法,不必把意识弄得死死板板的,也不必在意识心上大作文章。我们只要用意识心反观,观其来处,观其起处,自然就能找到归家之路。证得祂以后,智慧就能生起,从而发起实相般若智慧,等到智慧圆满具足之时就可成佛。

七、参禅是在行走坐卧中参究如来藏

佛法不离世间觉,如来藏不离众生的五蕴十八界世间法,祂总是与万法同在,不离万法而存在,不离世间法而运行着。要想找到祂,就要在五蕴十八界的活动中去参究祂运行的轨迹,在万法的显现中去感知祂,不离身口意行来证得祂。离开五蕴的世间法,祂就无法显现,无法运转,与无余涅槃的境界一样,就没办法明心悟道,所以参禅是在虚妄法上觅得真实法。

参禅就像是骑驴找驴,我们每时每刻都依赖着如来藏,生活在如来藏中,与如来藏紧密相连,未曾分开须臾,但我们现在却不认识祂,不知祂在何处,需要我们用特殊方法去寻觅祂证悟祂,这就是在骑驴找驴。早上如来藏与我们同时起床,晚上与我们同时睡眠,白天与我们同在一起。因为我们与祂太亲密了,联系的太紧密,离祂太近,太习惯于祂,所以才觉悟不了祂。当我们起心动念想找祂的时候,离开祂,也就没法找到祂,是祂帮助意识在找,帮助意根去证。祂是一个大异于世间法的很奇怪的一个法,世间里没有与祂相像的法,所以才是这样的难理解难寻觅。

八、真正的念佛是念如来藏

佛藏经中说:念无所念即名念佛。念这个“无所念”的法,就是念佛,这个“无所念”的法就是指如来藏,这是证悟后的念佛。悟前参禅参究如来藏的念佛,是把如来藏无语言文字形象地记挂着,就是以念佛作为参禅参话头的一种方式方法,无语言文字形象地记挂着如来藏就是看话头。

真正的佛——如来藏,祂本身是无所念的,祂不念任何一个法,因为祂不见不知世俗法,也不攀缘任何法,不记挂任何法。真正的念佛,就应该念不生不灭的真实如来法身佛。但这是在证得如来藏以后的念佛,知道祂在哪里,功德体性都是什么,如何起用的,理事能圆融在一起的念佛。证悟如来藏以后,念如来藏的真如性和功德性,念祂的有为性和无为性,才是真正的念佛。

在悟前都是念假佛,或念相似的佛,或者是念假想出来的如来藏和真如。这些都是相似的念佛,不是真正的念佛。看话头,必须得有一句话作为话头,看话头功夫纯熟之后,再参究话头,因缘具足,才能明心证得如来藏。心里记挂着第八识如来藏,这不是看话头,是一个词组不是一句话,可以算是相似的念佛,对修行也有很大的帮助。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