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三节 参禅的用功方法
一、参禅的方式是寻和伺
参禅最初用功是用寻的方式。寻,就是意识心比较粗燥地寻找第八识这个目标,因为定力不够深,慧力就不够大。当定力好,意识心也很深细时,参禅就可以转为伺。伺,就像猫发现了目标,不动地方地在那等着目标出现。因为意识心已经发现了第八识出现的大致目标,就能很深细地观行,心念几乎不动。参禅,这时就应该有方向了,知道第八识如来藏大概在哪里出现,意识心才能如猫伺鼠的静悄悄的观察,才能深细思惟观行,这样离悟道就不远了。
参禅这个法,是真妄心和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的,真妄心要同时起作用。其中真心第八识不能进行思惟活动,祂不能分别法尘,不能进行直接的参禅活动。妄心意识能思惟一切法,了别六尘,也能配合意根参禅,所以还是以妄心为主来进行参禅活动。因为意识心能够对应法尘,分别法尘,其分别思惟可以非常的深细,了知性非常强。在比较深的禅定中,意识把自己所了知的法传递给意根之后,不动用过多的心思干扰意根的思量,意根就会专心的参究考量意识所传递过来的信息,从而证悟。
参禅就是所谓的思惟修,也叫作参究。意识参禅虽然离不开思惟,但也不是凭空想象,不能情思意解,不能有太多的分析,也不能臆想。需要在定力具足的情况下深细参究,那是深层次的思惟,已经深入到了意根。这种思惟是很深细的,思想念头几乎不动,近乎于在等待。先是寻找目标,找到第八识出现的目标以后,就要如猫伺鼠,就等着抓住祂了。这个时候也不是被动地等待,内心还是有深层次的思惟参究活动在进行着,很隐秘很细心的探寻虚妄法背后真心运作的蛛丝马迹。
参禅的最初阶段是寻觅或寻找,主要是意识寻觅,最后才是伺才是等,思想动得又深又慢,这是动用了意根,参禅达到了意根。有人说参禅必须离开意识心,如果离开意识心就没有思惟可言了,离开意识心就是灭去了意识心;没有了意识心,就是处在无想定中或者处在睡着无梦时,没有意识心就不能参禅。二禅以上的意识心太微细,也不能参禅。参禅的定境要把握好,才能处于最佳的参禅状态,最后才能明心或见性。
二、精思等价于参禅和止观
世俗法当中有一句话叫作精思可以入神,精思就是深细的思惟,然后就能得定得止,这是由观入止。由止还可以深观,止观等持,止观互助。我们读经时可以深入地慢慢地思考其中的一句话,一个义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句话上,把定力引发出来,借助这个定力,观行思惟就可以做到非常的深细。进而就能进入未到地定中,又能进入有觉有观的初禅,也能进入有觉无观的初禅到二禅之间的定,再把有觉无观当中的觉和观灭去,就能进入到二禅中。
观行,深细地思惟一个法义,入定就很快,定力提升也很快,明理也很快,在思惟定中,身心都是愉悦的,精力充沛。要想提高定力,可以找个没有人打扰的时候,观行思惟一两个小时,就会发现定慧齐生,身心安稳。实在没办法修定,不能进行深细思惟观行的,就是福德还不够;福德严重不足的,就会原地踏步不前。要想增加福德,就要多发大愿,多考虑他人,少存私心慢心,减少性障就能增加福德。
深思的法义,每个人的大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具体的法义,每个人所面对的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目前所解决不了的疑问。把这个疑问深悬在心中,思惟观行,心心念念都在这个疑问上面,心无旁骛,这就是定;有了这个定,再进一步深细思惟,就能把疑问慢慢解决了。
只要我们把福德修足了,修定就不难,修行一切法也都不难。而我们的清净大愿如果能够发出来,福德的集聚就很快,性障烦恼如果能够降伏,福德集聚的也能快。这样佛菩萨加持力量就很大,我们的道业进步就会很快。每个人不要心心念念都是我,动不动就是我,遇到事情就要把自己突出出来,摆出来,那样佛菩萨的加持力量就非常的小。因为这样的人对佛教对众生没有多大用处,加持以后还是为自己,只想到个人的利益,这样的人,佛菩萨的力量就加持不上了。
定力还没有修好的人,要多检查自己的福德是否已经具足,检查自己的烦恼性障是否已经减轻,检查自己内心里是否是贪着的东西还很多,牵挂的人事物很多,惦念的事情很多,平时很多事情都摆不开,心里念念都是世俗法,心不太平。也要检查自己是否愿力不足,只是随缘度日,没有方向和目标。检查出来以后,就要想办法弥补这些不足和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烦恼。如果检查出来后还克服不了,就多念楞严咒,靠佛菩萨和护法神来加持自己。
我们现在的修行目标是降伏自己的性障烦恼,多检查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修自己,大家在一起和谐相处,小心自己的语言不要伤人,如果他人有错,尽量善巧方便帮助他人;如果他人没有错,加以批评指责,就要损失自己的福德,对他人是有利,而自己就要背负一部分的业。我们的福德是在每个无意间流失的,自己却浑然不觉不知。凡事都要占上风,说上话,私心慢心很重,这样就损自己的福德。谦下平和才是福,尽量降伏自己,虽然降伏自己非常不容易,但也得要做。福德大的人,烦恼就轻微,慢心也轻微。能知自己恶念不少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意识五十一个心所法里恶法要远远多于善法,所以每个人都不要认为自己很好,不要自信满满就认为自己一切都好都对,这样就没办法再进步了。
三、理修和事修入道方法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达摩祖师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的是一种修行当中的定境,另一种暗指第一义谛。从第一义谛来说,真如理体如来藏,没有外也没有内,没有外缘,不攀缘任何一法;祂不了别一切尘境,不知一切境界善恶是非如何,因此自心没有思虑,没有思想,没有知见,没有看法;也因此故,一切外法不能入心,心内又不出思想观点见解,如来藏心就像墙壁一样,内外不通,也没有内外。那么了知了如来藏这样的体性以后,就可以参究祂取证祂,从此以后就入道中。这是理修入道。
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事修入道,事修就是通过修定,然后定中参禅证悟如来藏。这种定可以是色界初禅定,也可以是初禅以前的欲界未到地定。达到这种定时心念集中,就可以参禅、参话头,参通了就开悟。具体说来,修定修到能够不再攀缘于外界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心里也不再攀缘其他的法尘,不打妄想,不回忆,不杂乱思虑。把心修到就像墙壁一样,贪嗔痴烦恼都进不来,无关的六尘也进不来,而能专注于一个法上,思惟参究真如之法,如来藏之法,参一个公案或者参一个话头。因缘时节具足时,就能找到答案,明得法理,证得真如心体。
话头可以是:拖死尸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也可以思惟参究佛经中的一句话,比如《楞伽经》中佛说:如机关木人,机发相起。这句话能检验出学人是否真的悟道,悟的对与不对。如果悟错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懂,也不懂菩萨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维摩诘经》中的句子。话头还有很多,能契合自己根基的最好。总之,这种定在现在这个世道不太好修。唐宋朝那个时候极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定,所以悟道就很快。
参禅不一定都要坐着,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参禅,随时随地都可以参。心思集中,心无旁骛,触境遇缘时,随时都可以悟入。从古到今悟道的祖师极大多数都不是在坐中悟的,坐中也不好悟。有的人是听人说一句话就悟的,有人是听声音悟的,有见色时悟的,也有嗅香时悟的。他们都是参禅已经参到一定程度,被偶然一个机缘触发灵感而悟道。也有很多人是听师父开示而悟的,也有的人是因为师父打一拳一棒一喝而悟的,每个人的悟缘好像都不一样。参禅也需要修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参,定力不足,不能强参,强参无益。定力已达到欲界未到地定,行住坐卧心能不杂乱思惟,能够专注于一个境界,才是参禅的最好时机。这时候再来参禅就能起疑情,解决了疑情,很快就能明心开悟。
四、参禅的方向
参禅的方向,应该在行住坐卧的一切五阴活动当中,在每一法现起的时候,探究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都说五阴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为什么还能出现呢?行住坐卧的行阴都是幻化,究竟是如何幻化的,是谁幻化的这些相。打坐时,有打坐这个人吗?是谁在打坐?第八识如来藏不打坐,第七识意根不打坐,意识心也不打坐,前五识也不打坐,身体如果没有识心也不会打坐,那么我们想一想,有打坐这个人吗?是谁在打坐呢?打坐这个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参禅,参通了,就开悟。
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想一想:是谁在说话,有说话的人吗?说话这个法是如何形成的呢?第八识如来藏不说话,第七识意根不说话,意识心不说话,前五识不说话,舌头如果没有识心也不说话,否则死人也能说话。到底是谁在说话?又是如何说话,语言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参禅,参通了,就开悟。念佛究竟是谁在念呢?读经究竟是谁在读经?对于一切事都要起疑情,因缘到时,就能解决疑情,破迷开悟。
五、直觉与参禅的关系
参禅参到最后的参究状态,是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寻伺”状态,也就是深入到了意根,意根参与了参究活动。而直觉就是意根的功能作用,是意根的觉性,是意根的感知,语言不容易说清楚,因为意根不与语言相应。意根的直觉作用是很大的,也比较准,很多人都是相信自己的直觉。
心里所有的问题都属于法尘,如来藏把法尘变现出来的时候,意根先触先知,然后产生觉知性;有的法尘意根能明白个大致情况,只是不细致不具体,然后意根指引意识再触法尘,仔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些时候意识是要按照意根觉知的方向入手思惟分析,最后才把问题搞清楚。往往是当意识顺着意根的直觉方向去思惟时,解决问题就很快,又比较准确。
而参禅和参究,是意识和意根共同配合,把一个问题搞清楚。意识需要意根的直觉作用配合,意根需要意识的逻辑思惟和分析的数据,意根用这些数据,再加以感知和验证,就把问题敲定了。
把那种直觉感知,一直带着,既是禅定,也是参究活动,深入到意根了。多数人都有此经验,就是不懂,也不会利用。深入参究时没有动用意识思惟分析,而是意根在暗暗的深深的思量着,祂又不能表达,不与文字语言相应。意识再轻微的配合,以意根为主,就是参究的状态。以意识为主是思惟分析的状态,比参究的状态层次要浅一些,这是参禅的前行方便,后续才能出现参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