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第一节 如何观行实修
一、实修就是时时刻刻观照自己吗?
修行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解决轮回的问题,最终成就佛道。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按照佛所教导的修学方法,努力去实行实践,然后再证实佛所说法,就能证得解脱,证得不灭的真我如来藏,从而解决生死大事。佛是如何教导我们修行的呢?佛在世时讲的法,一个是能让五阴得解脱的四圣谛法和十二因缘法,一个是般若实相法。
我们把这些理论内容弄明白,然后按照这些道理一一去实际观行思惟,思惟通达之后,就能证得佛所指向的各种结论:一个是五阴无我,一个是真我实相般若。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就要通过修行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证得,从而获得解脱。这些条件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菩萨六度,总体来说就是戒定慧。
八个识的法义必须要学,参禅的方法要掌握会用,禅定必须要修,福德必须要具足,总括起来就是菩萨六度条件都要满足。当福德够用,禅定也够用时,般若正理就能明了到一定程度,这时就可以参禅,参话头,参公案,就能知道如何寻觅第八识,因缘具足时,就能证得第八识,从而明心开悟。证悟以后,就能获得大智慧,逐渐心得解脱,具足般若智、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最终就能圆满佛果。
二、看话头时是精神内敛向内收摄吗?
参禅看话头应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参究的话头上,不要放在其他事情上和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上,这就是内敛。话头如果放在脑中,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脑中,如果头部发胀,就放在别处,或者什么处也不放。有时候话头跟着外面声音跑了,就轻轻拉回来,不要随声音而流跑了,这就是精神内敛,向内收摄。
看话头时只要意识清醒就要不间断地看,一切时中都要看住话头,这样就能念念打成一片,功夫自然就能纯熟得力,很容易生起疑情。生起疑情以后,就转入参话头阶段,起心参究自性如来藏,因缘具足时就能悟道了。
三、参禅不能无念
问:每天观照自己,妄念起而不随,慢慢的有力量了,无观无照才是真观照吧?
答:无观无照就没有智慧了,这是单方面修定的方法,不是参禅的方法。参禅是心里要有话头有疑情有参究活动,心中有话头的念,不是无念不是空心。无念就是死水一潭,没有生命力,不能证得真心如来藏,因为里面没有寻觅的心,没有探究的心,就不能发现真理。所以要想明心,就不能追求无念的定,心中应该有参禅的念头,不能落空。
四、证悟之时才能观察如来藏的作用
问:观行就是观行如来藏怎么生起身体,怎么随顺七识的吗?
答:如来藏是如何生起五蕴的,是证得如来藏的时候才有能力观察的,如来藏是如何配合七识的,是悟后很长时间具有后得智和道种智才能观察得到。悟前因为还没有找到如来藏,无法现量观察祂,只能是推测,推测分析的成分多,结果不能如实,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脚跟不点地,阻碍真智慧的生起,更不能出生后续的观察智。观察是现前有物才能观,现前无物就是靠臆想,那就没有真实性可谈了。
观行分为对虚妄法的观察和对真实法如来藏的参究,对如来藏的参究是要在五阴身的运行上参究如来藏在何处现起,起什么作用,找到之后才能现前观察祂究竟起何作用,如何出生五阴身和七识,如何随顺七识出生万法的。
五、生出陌生感和出离感是怎么回事?
问:有时动中定清清静静,心的感觉就像一张大的空白幕布,而见闻觉知就像幕布上出现的影像画面,虽然空白幕布和画面影像都是意识境界。打个比方就像有一个人刷刷地在空白幕布上一笔一笔地涂鸦作画,清静自在。这种感觉主要在耳根、眼根生起的眼识和意识,感觉自己就是虚无的意识流或者肉体,看家人亲人有种陌生感,所在的世间也陌生,有种自己不属于世间的感觉,有想岀离的感觉。心里虽然清静但空落落的,有想岀离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感觉是在禅定当中的观行感悟,在禅定当中能很客观的观察五阴世间,能降伏世间的烦恼和情绪,降低了对世间的情执,减轻了对亲人的贪爱,心变得清净了,与世俗法有些隔离了,就感到陌生疏离了。禅定比较深时,心就会很清净,思惟观行就能很深细,对法的认知就能清晰而深刻,理解的能到位。所以任何法的证得一定是在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感知和证得的,是意根亲自证明了的。当意根亲自感知和证明了世事的虚幻无常,才能发起真正的出离心,不再追求虚幻的世事,转而进求无上的佛道。
六、受想轻微是对尘境不起分别执著的结果
问:我在平日里走路时,着意训练自己的‘受’,对境不起任何罣碍,不让念头进入到‘想’的阶段。这是着力在内相分还是外相分上?这样把念控制在‘受’的阶段,不让其进入‘想’,将来是在破我执上受用还是在破法执上受用?
答:这里的受和想主要是指六识的受想,六识对应了别的都是内六尘,我们需要对治的是自己的内心,不管什么内外相分。外相分我们接触不到,很多人又不知道有内外相分的区别,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法都是内相分。
把心控制在受的阶段,这个受,最初是领受领纳尘境的接受,后继才是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如果是感受,就在想(了别)的后边出现,阿罗汉一般是把受停留在最初接受领纳阶段,不进一步的了别执取,这样就没有下一步的感受,也就没有心的苦受和乐受了,这就是修行,能灭除贪爱,能灭苦。这对破除我执、对自我的贪着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能慢慢的破法执,减少对一切法的执著,这样修行是很得利的。
这同时也是修定的方法,证明有定就能压伏或者降伏烦恼,没有定,心要继续往下分别执取,然后生出苦乐受,进一步就要贪取或者厌弃,业行就要出来了。业行一出来,就有业种,将来就有业报,生死就不能了,不能出离三界。阿罗汉们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都尽量不了别六尘境界,尽量减少减轻对六尘的觉受,让心清净无染,才能不受三界生死系缚,从而能出离生死轮回苦。而菩萨修行,为了弘法度众生,经常要生心动念,修定就困难一些。但是菩萨知道六尘境界都是自心所现,唯识所变,不害怕境界缠缚自己。
有时间时稍微收摄身心,反观自心和六尘境界,定力就现前,就能不被一切法所迷惑,临终也不颠倒,这是大福德大智慧所支撑的。这种修定方法,既利于断我执,也利于断法执,但首先是断我见。所谓的执著,都是指意根对五阴世间的执取,在禅定的状态下,意根少于攀缘执取,六识不了别或者少于了别,六识无所造作,或者少于造作,这样才能降伏意根和意识。
七、一切法都是第八识随顺七识生起的·
问:意识慢慢的熏习,意根将来就会认可没有我及我所,整个一片都是第八识。有七识存在就有万法生起,没有七识就是无余涅槃,意根到哪里,第八识就在哪里生起万法,是否是这样?
答:意识不断的学法,不断熏习意根,意根就会起思量,日夜参究,有一天就会证得无我和无我所的道理,就能断除我见。但没有禅定就熏不了意根,意根不能细心思量这些法理,意识思惟也肤浅,无法实证。
证得世间整个一片都是第八识,这是地上菩萨唯识种智的智慧境界,刚开悟的人不能有这样的甚深智慧,观行不出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想象一下而已。有七识存在就有万法,没有七识的存在,就是无余涅槃境界。意根是生起万法的动力,意根攀缘什么,第八识就配合变现什么法,第八识见什么,第七识也随之见什么,所以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出生的,是三个能变识共同变现出来的。
八、只有通过参禅一法才能明心见性吗?
明心见性是成佛路上的其中一个小目标,也是一个起点。佛道的修证,第一步是小乘断我见,第二步是大乘的明心见性,以后的各步逐渐深入,离成佛的距离越来越近,终点站是成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无论是最初的断我见和明心见性,还是诸地菩萨的修证,以及最终的佛地见道,都是不同层次的智慧成就。而不同层次的智慧成就,离不开不同层次的观行和参究,只有观行和参究才能破除无明,证得真理,明了世出世间真相,这是获取智慧的唯一途径。
只不过在不同的修行阶段,所观行和参究的法的层次有区别,方法和方式是相同的,当然这些智慧不仅仅是意识的智慧,主要是意根的智慧,以意根的智慧为主宰和主线,意识紧随,二者并驾齐驱,经过三次大级别的转识成智,最终前五识的智慧也得到升华和转变,第八识也转变成了大圆镜智,四智都圆明的时候,众生即成三界至尊,坐上佛陀的宝座。
而不同层次的观行和参究,都是在不同层次的禅定当中成就的,离开禅定,就无法观行和参究,更不能出现三昧乃至于见道。禅定是见道的必修课必经道,逃避不了,没有禅定的学佛学法都与修行无关,属于研究地图阶段,还不具备上路的条件,何况能到达目的地。
禅定就是心的凝聚力,心识专一不散乱,心力才能凝聚起来,形成突破一切障难的力量,让意根和意识的智慧涌现出来,剥开五蕴的乌云,见到真如的太阳,从此心地开明,无明渐薄。若心识散乱攀缘则无禅定,不能形成凝聚力去观行和参究。所以必须通过持戒以规范心识的行为,心不逾矩,不攀缘世间诸法,并且遵从菩提大道而行,则定慧具足,三昧真火烧尽无明烦恼薪,三昧真水润愚昧心田,三昧真风吹散世间浮云,三昧真地蕴化出无量福慧功德。以此无量福慧功德,逐渐登顶众望所归处佛地圣城。
因此戒定慧是修学佛道的三无漏学,若心有漏,则三学有亏,仍需不断精进,以期圆满。那么可知,明心见性只有通过参禅一法才能达成,参就是观行参究,禅就是大乘真如佛性,以戒定慧贯彻参禅的始终。今世若学会参禅参究,修成观行的功夫,则后世就有可能无师自通,自然会持戒,懂得如何修定,自然会运用观行和参究,则见道可期可待。
我们从楞严经中二十五圣圆通法门的修持中,以及从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都可以看得出,从最初的断我见到等觉菩萨的智慧成就,都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体现,都是用的观行参究的功夫,都有不同的三昧境界出现。那么我们就顺着圣人修行的方向,踏着圣人的足迹,勇敢坚定地奔向圣城吧!
九、众生为什么吃不到猪肉?
有学人问:“如何得不落阶级?”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阶级在这里是指修行的次第,不落阶级意思是直接到达法的最根本、最究竟处,怎么样才算是直接证悟空性呢?黄檗禅师回答说:如果能做得到,终日吃饭,就像没吃着一粒米似的,心空不着我,终日走路,就像没有踏着一片地似的,心空不着我,不落自己吃饭走路相上。达到这种境界时,心中没有人相和我相,终日不离一切事,却不被诸境界所迷惑,不被诸相所缠缚,这样才算是一个自在人。还要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不认为一切法有前际、现际和后际,因为前际并没有离去,现际也念念不停留,后际也没有来。在一切时中安然端坐,任运而行,不被法束缚住,这才叫作解脱。
这是禅宗般若证悟后的境界,是五蕴空的境界,因为什么空呢?因为是如来藏所生,所以说空。这种境界相比小乘空的境界更进一步,比凡夫有的境界不知高出多少,但还是不如唯识空的境界更究竟。小乘和般若层次是人空,唯识层次是法空,法空在人空的基础上,更细致入微,范畴更广更深。
比如吃饭这件事,般若层次认为无有我吃饭,无有吃饭的我,我不着吃饭的我相,而唯识连饭的相也没有。比如大家都感兴趣的吃猪肉这件事,说五蕴根本接触不到外相分的实质的猪肉,只能接触到后脑勺里的内相分的猪肉,可是吃完猪肉以后,不仅内相分的猪肉没有了,外相分的猪肉也没有了,这是为什么?
吃不到实质的猪肉,就等于没吃到猪肉,那进入嘴里又吞到肚子里的是什么?嘴吃饭,饭是后脑勺里的饭,嘴和牙齿舌头也是后脑勺里的,而吃饭的你也是空的,你说你吃到饭了吗?把饭换成猪肉,你说你吃到猪肉了吗?你吃到的是内相分的猪肉,外相分的猪肉却没有了,怎么消失的?秘密,特大秘密,值得参一辈子,值得参几大劫。
这个法很深,即使有小乘断我见和大乘明心的基础,也不容易参。内外相分的生灭都是如来藏在起用,六识的功能也是如来藏起用的结果,法法皆如来藏,不开悟根本参不了。
无始劫以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众生从来都是一个都没有接触到,却每时每刻都把六尘境界据为己有,心口念念有词: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身体,我的家人,我说的话,我听到的声音,我吃的肉,喝的水,睡的床,我的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这个香那个味的,你都接触不到,哪个是你的?生生世世追求追逐,原来都是和空较劲,和空在争夺,和空玩游戏,而且自己也是空的,空与空争,游戏的主角都没有,所谓的争也空。大家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世俗法的游戏上,真不如去探索这些真理,免得生生世世白玩游戏,真理难道吸引不了你吗?
有人拿着木棍砰砰地敲桌子,然后很坚定地认为,看:我敲了桌子,我耍了威风,我出了气。实际上呢,木棍是后脑勺里的木棍,手是后脑勺里的手,桌子是后脑勺里的桌子,行为是后脑勺里的行为,看见这个行为是在后脑勺里看见,听见声音是在后脑勺里听见,觉得出气了,是在后脑勺里觉得,所有的五蕴活动都在后脑勺里造作。
后脑勺有多大能容得下这么多法?何止这些法,亿万之多的法,无量数之多的法都在后脑勺里发生。空的法,没有实质性质的法才能落在后脑勺里,实质的有相的法,落不到后脑勺里。世间一切法都没有实质,都是空的,都是影像,都是影子,所以才都是后脑勺里的法。猪肉也是如此,吃猪肉也是如此,我吃猪肉同样是如此,没有其人其事。还执著什么追求什么?傻子们!
要证得此理,要先断我见,再明心,断我见证得五蕴空是很重要的,内外相分问题,开悟以后再参,禅定和智慧都很深了,才能有点门路。从如来藏这个角度参才能有眉目,因为一切法的实质就是如来藏的功能作用。
如来藏和五蕴我都未曾接触和拥有过世间任何法,可是世间一切法的外相分和内相分就那样不断地生生灭灭被演变着,被不断地造作着。这个现象确实不容易被人接受,空的法,世间人很难相信,着有着习惯了。可是佛法无论大乘还是小乘,全部都指向空,空到最后,一丝不挂,究竟空彻底了,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