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7-07 01:55:24 阅读: 7

第三节  禅定能出生智慧断除烦恼

一、修学佛法一定要修定,没有定的慧就是狂慧乾慧,乾慧之人,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学佛人都如此必然要导致佛法的没落。没有真修实证的人,把他人的见解拿来作为自己的口头谈资,每日口若悬河,倘若人人都如此,佛法必然衰败无疑。六祖坛经流通以后,大家都拿着坛经中的思想见解,当作是自己的悟处,到处争论不休,不去真修实证其中的真理,只有口头禅,没有实证的证量,结果禅宗就渐渐没落了。禅宗一没落,佛法就没落,因为禅宗是佛法的顶梁柱。没有禅宗实证的第八识,佛法就无法成立,没有第八识之禅,与世俗法无异,佛法就成为了世俗法。

禅定是很重要的,有定力时,就有能力思惟反观自己的身口意行,缺少定力,就办不到了。定力浅了,观行力也不足,很多问题自己就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控制不了,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平时的静心思惟,就是在修定力,包括慧力,定慧同时熏修。如果一个人非常忙碌,修定不足时,遇事时理智性就不够,如果心不忙碌,定力比较好时,遇事内心就会波平浪静。有定水滋润的心,平和、舒适、轻安、清凉,没有定水滋润的心,干枯、易折、易爆。所以说修定是非常重要的,定力能使心细致入微,智慧能得到增长,烦恼能得到降伏。

为了佛教事业的永续流传,为了自身的道业,大家都应该走踏踏实实的真修实证的修持之路,不去建立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把佛陀所教导给我们的戒定慧三学彻底贯通到一起,不缺戒,不少定,不狂慧,牢牢地打好佛法大厦的基石,让佛法牢牢地植根于三界世间,真实利益更多的佛子。

不修定者常常谈的口头禅,只是把他处得来的理论知识当作是自己的知见,无法实证其中的法理,内心浮躁,丝毫不能降伏烦恼,不得佛法的真实功德受用。结果理论仍然是理论,烦恼仍然是烦恼,烦恼炽盛时就能影响到众生对佛法的信心,同时也殃及到佛教事业的稳步发展。烦恼不能降伏的人,贪嗔嫉妒到处泛滥,成为一个德不配位的无德之人。

众生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人,无才无德,是痴人。第二种人,有德无才,是庸人。第三种人,有才无德,是狂慢人。第四种人,有才有德,是圣人。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有才也有德之人,降伏自己的烦恼,不让自己的烦恼殃及他人,不使众生失去对佛教的信心。

二、十方世界里第一尊佛威音王佛是如何见道的?没有其他佛来开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性,他自己是如何摸索到有个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能出生五阴世间一切法的?世间一切法的无常变异生灭现象虽然很难证得,但经过长期观察还是能够观察得到的,阿赖耶识是如何观察证得的呢?后人在诸佛的教导下,经过多生多劫就可以承认有第八识如来藏常住,第一尊佛完全靠自力观察出第八识的存在,简直不可思议,成佛道上的每一步都是很现实的走过来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切法空可以自证自通,如来藏出生一切法,这就很难自证自通了,除非有人提示: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独觉佛的修证也不算很难,只要用功参究,放下世间一切。大乘如来藏的参究太难太难,所以开辟天地的第一尊佛是极利根利智者。

禅定究竟有多么的重要?能带来怎样的现量观察,让佛把一切法都串连起来,并归拢总结到如来藏这里?理论与对事相的观察思惟,哪一个更重要?当然是现量观察更重要。第一尊佛是开疆拓土者,根本没有理论可依凭,都是自己一个人对于各种事相一点点的观察思索,最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事实的结论,从而形成了理论,为后人修行所依。现在五蕴无我的法讲得这样细致,无数人还是不得门而入,众生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这样大?如果没有先驱那些正确的理论指引,后人更是犹如盲人摸象。

第一尊佛凭什么自修自悟,证得了一切法?甚深的禅定和智慧,超强的逻辑思惟能力,勇于探索真理的顽强意志,这些素质远非普通人所能比拟。第一尊佛一个人都没有依,也没有一个法可依,一个人长期不谢的努力探索世间真理,务求一切法存在的事实和真相,威音王佛只有事实真相可依,还是自己单独探索出来的。我们后人应该怎样学习效仿威音王佛?智者应该向威音王佛学习,依事实说话,勇于探索真理,后必成佛。威音王佛差一点点定力,都不能成佛,全靠禅定的功德探索出全部真理,无依无靠,我们修行也要尽量依靠自己的戒定慧,以证得诸佛所揭示出的越来越多的真理。

三、没有止不能观行

没有止的观,纯属就是杂观,心思散乱,不能深入,往往是情思意解,不能有大智慧的出生,几乎所有的众生都能这样散乱思惟,不足为奇。最可贵最难做到的是止时的观,得止后的观,这是相当不容易的。真正意义上的止观修行,需要修行一段时间才能修出来。

可是有些人竟然说不用修定不用修止,就可以观行,那这是什么样子的观行,能观出什么现量境界,得出什么现量结论呢?任何人都有这样所谓的观行,可是于证法,获得智慧和解脱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样的观不能生起观行智和观察智。如今的佛法泛滥得让人摸不清头脑了,用一大堆的巧言妙语包装,说得天花乱坠,可是里面却没有实质的修证内容,不能让人依凭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修证出来。众生无智,往往被那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不自醒。

四、定慧齐修的重要性

奢摩他,是止,也是定;毗钵舍那,是观,也是慧。定慧等持,止观配合,修行才能有所成就,这是菩萨所依止的修行方法。有止无观,有观无止,偏于一方,都不能出生大智慧,无法实证佛法,获得正慧,只可以解悟佛法,获得知识。佛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止观就是其中之二,也是菩萨六度其中之二。

若有人长年累月的打坐修定,而不起心思惟参究佛法,永不得证悟,不得解脱。若有人偏于吸收知识,广学多闻,而不修习禅定,心思散乱浮躁,不深入禅观,也永不能实证佛法,最多解悟佛法,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智慧,心地不能解脱,不断三缚结。知识永远不能代替证量,但是外行人无法辨别,多是崇拜知识学问的不开眼者。

五、悟后如何发起初禅定

初禅定比较难修,必须要有特殊的因缘条件才能修成功。比如刚断我见证声闻初果,以及刚刚明心或者见性,内心喜悦,生起了觉明,烦恼轻微,睡眠少,容易修除五盖。五盖就是财色名食睡或是色声香味触,严格来说就是贪欲、嗔恚、掉悔、睡眠、疑盖。内心对五盖都不贪着,就容易降伏和修除五盖,五盖一降伏,初禅定即可现前。

如果在证果或者在明心时,禅定的功夫不是很好,内心喜悦不大,觉明时间很短,烦恼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伏,五盖就不能降伏,初禅定就不能生起。那么过了觉明这段时间,心懈怠了,再去修初禅定,就很困难了。很多人悟后一辈子,也不见有初禅定的影子,所以悟前修好禅定是非常重要的。

缺少定力和福德,即使明心了,以后的进步都会很慢,定不足而明心了,觉明时间非常短,后续的禅定就不容易生起,贪嗔痴烦恼不能减轻。因为定力不足,观行的智慧也不容易生起,很多法就观行不到。证果和明心,一定要在极好的定力下去获得,然后禅定就能迅速地生起来,借此机会,不久就能修到初禅,过了这个时候,初禅定就不容易生起,二果三果不容易获得,禅宗二三关就不容易过去,那么今世想成为三果人进入初地,就没有指望了。

六、三昧境界都有甚深禅定

我们应该学学善财童子,好好思惟一下善财童子为什么能成就的那么快,听闻一个法,深细思惟观行,不久就能证得相应的三昧境界;其证得的标志,三昧现前,身心觉受非常,出现很多具有特殊意义和象征性的境界,表明善财童子的智慧层次很高。如果善财童子不修禅定,没有四禅八定,不可能有深细的观行和思惟,不可能出现各种甚深三昧,显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禅定和智慧境界,以及各种神异变化。我们如果修行有相应层次的成就,都应该有各种智慧境界的显现,如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见性、十行位的阳炎观、十回向位的如梦观等等,都有各种境界显现出来,身心都有各种觉受和变化,来证明自己的修证水平和层次,这是禅定和智慧的结合,缺一不可。否则对所学的法最多是个解,绝对不能证。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