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四节 修定的好处
一、早晨在静坐中,听到QQ叮咚一声响,先是只知道声音,没有声音的定义和概念,也没有任何觉受,只是简单的知,这个过程很长,这是耳识的了别,比较粗。之后才有意识的了别,意识了别了,才分别出是QQ声,有了定义和名言,有了觉受。同时又懒懒的不想动,有点贪着舒服的感觉,想继续坐下去,这是意根的贪着。在耳识没有听到响声之前,是意根的知,意根知时模模糊糊,不辨是什么声音,不辨里面什么内容,只有意识出来才能逐渐辨别出是QQ的叮咚声。如果不是静坐入定,这个了别过程非常短暂,快速就过去了,可是在定中,心很细腻,了别的很细微,耳识意识意根都比平时细微,整个过程显得漫长了些,内容细腻了些,了知得单纯了些,心不容易生起情绪,容易降伏烦恼。
这都是意根的功劳,如果再降伏意根,叮咚声音响起,祂也不想了别是什么,那么耳识意识就不出生,五识都不出生,无觉无知,就进入到二禅境界。
静坐当中,心会变得很细腻,感知很真切,又客观不带情绪,就能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事实真相,只要心不进入境界里,单纯的感知,客观的了别,断我见和明心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有禅定的人,心是很细腻的,了别细微看人看事都很准,能抓到根本,作事时心很细,细节周全,接触新鲜事物很快就能学会,出差错少,人聪明智慧。心散乱的人,可想而知,心粗气躁,寥寥草草,马马虎虎。
二、禅定能降伏五欲烦恼魔
魔王波旬最不希望众生修习禅定,因为一旦有人修到未到地定具足,与他的禅定相等,魔王就管不住此人了;一旦有人修到初禅定,就脱离魔王掌控,魔王就更管不着了。所以如果有人阻碍我们修禅定,否定禅定的作用,就要小心了。此世间五欲烦恼炽盛,没有禅定,无以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后世果报可畏。
三、有禅定时思惟清晰通透
如果思路不够清晰,一个是缺少智慧逻辑思维能力,再一个就是缺少禅定,应该多修定让心念专一,思惟清晰就能一些。定力不足时,意识思惟不能顺着一条主线,就会四处分神,没有重点,就像气脉不顺着一条线运行,在身体里四处串一样。一个人逻辑思惟能力强,依靠强大的定力,才能达到专一,如锥子深深的锥于一个点上。没有定力的人,如木板平放地上,没有痕迹。
如果定力足够,知见也足够,应该配合打坐的静中定,加强定力,然后观行佛法,观行五蕴。之后再参禅,心里时刻有参究的疑情。先断我见,再参禅明心。
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观行,然后再证得。不能观行,说明思惟力不够好,也就是定力不够好,没有思惟修的禅定,对于证法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应该学会修定,让禅定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禅定能打开六根功能
打坐坐到极静时,有时能听到空中很美妙的音乐旋律,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天籁之音,在佛经中说是一种叫紧那罗的天人所发出的歌声,这是接近于天耳通的境界。禅定能把耳根功能开发出来,把心打开,减少了了别声音的阻碍,了别功能就强大。禅定能促使如来藏通过耳根把更遥远的声音四大微粒摄取过来,让耳识意识听到,天耳通就出现了。当然这个所谓的遥远的距离是对于身根而说的,对于如来藏来说,并没有丝毫距离,这些声音都是如来藏变现和执持的,都在如来藏里。
众生之所以不能发起禅定,不能发起神通道力,就是由于心的散乱性、攀缘性和贪嗔痴烦恼的遮障。严重阻碍禅定的就是贪嗔痴烦恼,谁贪嗔痴比较重,谁受到的阻碍就严重,遮障就严重,其自身功能就受阻碍,心不灵通。我们本来都能作佛,也能拥有一个大千世界,但就是因为贪嗔痴无明烦恼的遮障,不断执著自己,不但得不到大千世界,反而因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枉受无量的生死苦,贪小失大,得不偿失。可见众生无始劫以来都在造愚痴业而不自知,众生都是这样为了些微蝇头小利而失去大千世界。
五、静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
行走与坐卧,有什么区别?行走时,身识和意识要放在色身的运作上,注意力在色身以及周围环境上,独头意识思惟法义的注意力就要减少,精力不够用,不能专一,思惟不深细,智慧不容易出生。而在坐卧中,识心分散的少,独头意识注意力更集中,思惟就深细细密,容易出生智慧。因此说,坐卧的静中定,更容易出生智慧。坐卧中,心理没有更多的负担,可集中精力,细密思惟,不用担心行走会遇到什么情况,因此心安,静坐更容易生起未到地定和初禅定。
因定生慧,这个定是指未到地定和初禅定,所以证果和开悟,最低要具足未到地定。只要不是无念的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定深时思惟更细密,开智慧发现新大陆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禅定,无法观行,定浅,观行不得力,心也不细致,与法不相应。所以学法之后,就是禅定和观行两个修行方式。
六、修定养心也能养道
在静坐的初禅定和未到地定中,都可以思惟观行佛法,思惟的程度都要比活动中的思惟细腻得多,深细得多,智慧更容易打开,更深透。二禅以上的定中无觉无知,因此不能思惟佛法,打坐入二禅定中虽然不能有思惟,但是出定以后思惟佛法却是很深细,行住坐卧中的定力也保持得相当好。
打坐中思惟佛法,没有负担,心里安稳,内心沉静,不浮躁。下坐以后,一天当中的身心都是愉悦舒展,没有烦恼,思惟也敏捷。打坐的静中定,能真正的资养身口意活动当中的定;只修活动当中的一点点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降伏烦恼,思惟佛法既不细密也不深透。
末法时期众生福薄,大家都为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奔波,没有修定的时间和环境条件,所以大家为了将就自己,都说有个动中定就行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容易实证佛法,嘴皮子功夫多,心里仍然很浮躁,贪嗔嫉妒仍然很炽盛。
现在的众生都生活在喧嚣动乱的环境当中,多数人的我执强烈而坚固,所以斗性很强盛,互相之间争来斗去,搞得整个社会及各个团体都是一片的乌烟瘴气,很难收拾,这就是因为众生心中没有禅定,不能压伏烦恼,以至于烦恼泛滥。这样继续下去,佛教分裂和衰弱是必然的趋势,谁也阻止不了佛教的消亡;而且这种消亡要从内部开始,由于佛教团体内部的分裂,导致佛教必然消亡。学佛修行没有禅定的滋养,就没有真实的身心受用,对众生和佛教的发展前途没有益处。所以奉劝每个学佛人一定要学会静坐养心,养心就是养道,就能净化社会环境,净化人心,促使佛教事业稳固发展。
七、四禅八定不仅通于佛门,也通于外道,不分大乘和小乘,但是菩萨们所修的禅定要远远殊胜于外道。在获得初步的定中,身体有能动的现象,也有不能动的现象,可以随意动转的定比较灵活,虽然动转,心念比较专一,妄念也少。在欲界定中,身体有轻飘的感觉,走路像一阵风似的,没有什么动静,身体好像是被往上托举一样的轻盈,不再像从前那样沉重地拖着腿走路。
初禅定中的身体比这个更轻灵,接近于没有身体的感觉。初禅中没有身体发痒的感觉,全部是舒适和轻安,感觉美妙无比,用人间的语言无法形容,人中的感受与初禅定中的感受真的不能比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妙感受,就不再喜欢人中的五欲之乐,财和色都不再感兴趣,感觉世间五欲都比较粗劣,因此而不再向往。
初禅中的身体觉受没有沉重的感觉,都是轻灵和轻安的,身体直往上飘,体内也没有五脏六腑的感觉。没有凉热的感觉,没有发烧的感觉,没有身体发涩的感觉,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内心清明,神清气爽,没有昏沉。正好相反,可以用美妙轻灵这样的词汇来表达此时的身体觉受。如果有一点不好的感觉,那就是苦恼,不是初禅所应该具有的功德觉受。
八、有禅定能断疑生信
禅定不足,智慧就浅,必然对法生疑,疑见必然存在。尤其是那些深法,唯识种智的法,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疑,因为禅定智慧不足,福德也不足的缘故,不能实证,不能现量观察,疑就更深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就让众生断疑生信。
在自己不能实证的情况下,有疑在所难免,但是一定不要下定论,定论错了,就是谤,果报严重。有智慧的人对自己无法实证的法义,都不轻易肯,也不轻易否,不给自己添加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