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六节 定的状态
一、定是什么状态呢?定是心不动的状态,主要指六识不动,意根动于少处,动得慢而微。比如愣神发愣的状态,愣神时,意识心专注于一境,定在一境而不动,没有浮浅的思惟作用,而法尘深深的植入意根,意根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此法尘境界上,就不得不深深的思量,这样智慧就能打开,把此法尘境界的根源和实质考虑清楚明白。这是意识与意根共同合作的结果,意识深细思惟,意根宁神助思,亲自参与思量,结果定慧现前。
发愣、发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动的意思,神是指意识,愣神就是意识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为意识已经把法的表面肤浅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于是不得不把问题交给意根来解决,意识只负责盯住问题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问题意识都解决不了,只好依赖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经验和智慧,前期意识把浅显的问题弄明白传递给意根,意根了解个大概,就会单独的思量进一步的问题。比如见到老同学老同事,意识认出来这个人,知道是谁,可就是说不出名字,无法称呼这个人,以至于无法打招呼。这时意识就不能有什么动作了,意根只好搜索这个人的名字,不断的思量寻思,同时让六识张口结舌,眼睛瞪者对方,什么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时候,有时候意识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动,以辅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识的思惟不会强大,否则意识的思想活跃,就从愣神的状态出来了。
在世俗法里有很多情况也是如此,遇到必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意识陷入发愣的状态,少动,少分析少情思意解,内心深处也就是意根悬着这个重大事情,就能把事情思量个清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把愣神专注的定力延长,越长越好,越深入意根越好,意识越少思惟越好,时节因缘具足,不愁不能证得任何一个法。为什么有人看不明白佛经和法义,不懂他人的语言和心理?就是因为缺少禅定,智慧不足以得到开启。缺少禅定,也就是因为缺少福德的缘故,心里浮躁,思惟浅薄。
二、发愣状态里面不是空,不是一念不生的空无状态,不是呆呆的状态,有深深的思想活动,类似于参话头,深究法义。在愣神时,最好能把意根愣明白,揪出意根的心理活动。
遇见一个问题,眼睛翻一下直直的不动,意识马上就定住,直直的,脑子深处在转在思惟,非常深,非常隐秘,表面看是不思惟,没有思想了,其实深处在活动着,不显露出来。这是深入了意根,调动了意根的结果,意识少分析,意根多用心亲自思法,智慧的潜能就能发挥出来。这就是参究的原理。
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定,也不会修定,不会使用意根,其实就是禅定越深,意根的作用越大于意识。尽量让意根多参与意识的思惟,意识不浅薄思惟,这叫参究,智慧肯定能开发出来。思惟五蕴,就能断我见;参禅,就能明心证悟;参佛性,就能证得如幻观;观行七识的幻化,就能证得阳炎观;观行万法如梦幻泡影,就能证得如梦观等等,所有的观行都能现量观,现量证,绝不是情思意解和想象。
三、愣神属于什么状态
问:愣住神了,法义尚在意根处,盯住它,让其思量,尽量延长这个过程。意根的思是五遍行心所法,所以意根这个思量是时时处处都存在都在运行。愣神就是把意识空下来,给意根空间时间,让意根思量法义吗?愣神时意根肯定在思量,有五遍行心所法可以解释。愣神时,意识的状态似乎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思维,连电视影像和声音都无法干扰,至于时间,那是有长有短。意识专注,栓住了意根,使得意根少攀缘。但是意识也同样没有作用,或者是栓住意根就是意识的作用?
答:延长愣神的过程,就是让意根连续不断的深思细思,能出生智慧,有效的解决问题。愣神也叫作沉思,其实是在定里意根处于意识的免打扰状态,意识专注不散乱,少思惟分析不思惟分析,不打扰意根,让意根也少攀缘,集中作意和思量,才能有智慧出生,从而解决问题。
在愣神当中,意识与意根一起专注着法尘,配合着意根,只是没有什么思惟。意根不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有思量就有念想活动,有思想活动才有智慧出生。有些时候睡前思考一个问题而没有想明白,睡了一宿觉,早晨醒过来就明白了,这说明意根在晚上还是继续工作思量了。
发愣状态中有意识,意识不能灭,不是意识的空无状态,不是意识的一念不生状态,是意识的专注状态。意识专注是定,意识有深细思惟是慧,定慧等持,就是三昧境界。意识专注于所思考的法尘上,与一念不生、空空荡荡的状态有明显区别。既然不是一念不生的无心,不是无所事事的状态,意识就有思惟,只是思惟得很深细,动得非常缓慢,非常深,与意根一起和合运作,思考法尘。